语文教学设计(精选2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悉“枣、浅、秃、忍、呗、虽、乘、思”8个生字,会写怎、思、穿、弯、比、服、浅、漂、啦、啊“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学难点:
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生字:
⑴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⑵师:现在我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
⑶师:指导学生看清声母读:枣、虽、思、乘。提示:“思”在“意思”一词中读轻声,看清韵母读:忍。
⑷师:现在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注意老师的口型。
二、识记生字:
⑴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黑板上这8个生字,现在同桌之间说说在老师教之前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告诉同桌你是怎样记住的?
⑵师: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
⑶师:现在呢我们来开火车认读生字。读之前,先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特别是要帮助不会认的学生想办法认字。
三、巩固生字:
⑴巩固会认的字: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的字,现在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说得多。
游戏1:听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游戏2:组字。
禾+几=(秃)口+贝=(呗)口+虫=(虽)田+心=(思)
⑵巩固会写的字:
师:本课要写的字较多,其中,左右结构的有六个,上下结构的有四个。因前几课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就不再详细指导了,重点教一下上下结构的字。
“怎、思”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穿”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短下长。“弯”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教师在示范书写时,要提示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仿写。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尝试着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四、布置作业
课后抄写今天学的所有生字,一个写一行。
语文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
(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2)、指名说一说。
(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
(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
(4)、大家评议。
(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
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
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教师巡视。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五、想像。
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语文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 会认“宋”等七个生字,会写“丹”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课文插图: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等。
2. 生字卡片。
3. 三个小朋友头像(剪画)、纸风车、板书贴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 听说咱们班小朋友最爱猜谜语了,是吧?(是)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出示课件谜语)
无形无色无味道,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弯腰。
风轮见它转动,红旗见它舞蹈。
(生:风。板书:风)
2. 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不能)可有三位小朋友却画出来了,(生:能!师:啊!真自信!)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
3.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风”前板书“画”。齐读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文66页,自读课文,看看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注意:读准字音,找出声字多读几遍,遇到困难请教别人。
2. 课文讲的是哪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生答)这三位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现在我们用生字卡片拼出他们的名字,为他们每人制作个名片好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组织小伙伴合作为三位小朋友制作名片,看哪组小朋友动作最快。请制作好的同学多读几遍他们的名字。
3.(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图片)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粘贴(提示:请拼好的小朋友把卡片放桌边,坐端正)再叫贴好的同学读他们的名字,大家跟着读。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 (指导读好他们的名字)想跟他们交朋友吗?(师下讲台)想跟他们打招呼,问声好吗?(如宋丹、陈涛、赵小艺,我叫×××,想和你们做朋友……)(指名读)
5. 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 (出示做的风车)孩子们请看——多么漂亮的风车啊!想它们转起来吗? (想)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指名开火车)还想再来一次吗? (想)这回老师要加快速度了,准备: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继续开火车)再转风车,全班抢读生字。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丹”字)指导书写“丹”。
① 大家请看“丹”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说)
② 请注意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丹”“冂”写得窄,“ヽ”在竖中线上,“一”略向上提,占横中线上。
③学生练习书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刚才小朋友把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想站起来给大家读课文? (师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丈),请大家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读毕)师问:你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 (指名评价朗读,重点评是否读得流利)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3. (课件出示三幅画)这就是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幅画是谁画的?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段落,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以下。 (师下座位指导)
4. 有答案了吗?(师每展示一幅画,就请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段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写风的句子和孩子们说的话)
① (课件出示赵小艺的画)请告诉老师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齐答)谁来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你感受到风了吗? (指名说)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风?
师提示:高高的旗杆上,旗子在——(空中飘着);小男孩手中的风车在——(呼呼地转),那——(就是风)。谁还想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 (指名读)你真棒!把风读得美滋滋的,谁还能把风读得更美?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得意)用我们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提示表情和声音都要有高兴、自豪、得意)。 (全班齐读)
② (课件出示陈丹的画)谁来告诉大家这幅画又是谁画的? (指名说)请你来读读陈丹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提示:风娃娃在抚摸小树,小树——“笑弯了腰”)谁再来读,感受到风? (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③ (课件出示宋涛的画)这最后一幅画又是谁画的?(学生答)请大家把宋涛画风的句子读一读。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风? (指名说)男女同学赛读宋涛画风的句子,看谁把风读得最美。
5. 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想)师播放画风课件,旁白:
①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鲜艳的红旗随风飘舞,多美啊!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看,手里的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陈丹画了几棵小树,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③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 三个小朋友正读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6. 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 (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赛读感悟,体会角色
1. 激发朗读兴趣,制造竞赛气氛。
⑴宋涛、陈丹、陈小艺真棒啊!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美!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出风……)
⑵你想成为我们班今天朗读最棒的孩子吗?你认为怎样读课文能把他们读得更棒? (指名说;试读读看。)
(师抓住契机提示引导:准确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带上表情读——加上动作读)①你读得声音响亮,发音准确,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②你刚才那样读一下子把风的美读出来了;③你读时带上丰富的表情微笑着……;④哟,他还加上了动作呢……大家愿意不愿意也像他那样,带上动作读读课文?)
⑶先小组练一练,再准备自由组合,加上动作分脚色表演读,参加“我最棒”朗读竞赛。
点拨:你想成为这三位最棒的小朋友中的哪一位?你想成为最棒的赵小艺,就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陈丹,你就读陈丹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宋涛,你就读他画风的句子。老师给两分钟时间大家作准备,开始练读吧! (师下座位指导)
2. 分脚色赛读。
⑴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好,让我们在分角色表演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我最棒”朗读竞赛现在开始一一
① 哪一组想第一个读? (指名)你们读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请大家做评委,认真倾听。
② 哪一组想挑战他们? (指名)你们打算以什么方式来战胜他们? (师强调:把风读美,配上合适的动作读,带着丰富的表情朗读,读得比他们更高兴,读得更得意,更自豪……)再激励学生继续挑战朗读。
③ 请大家评一评,哪一组最棒? (请生当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读选手,师给他们戴上头饰)
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三位最佳朗读选手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提示:只读小朋友说的话)我再请小朋友起立当导演,读旁白语。老师是总导演,请大家注意表情和动作。
五、想像拓展,交流画风
1. 宋涛、陈丹、赵小艺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 (指名说)对呀,他们真了不起啊!
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了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画风呢?
请你用“起风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风。
如:起风了,湖面漾起一圈圈波纹。
(指名说)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如:起风了,柳枝 。
起风了,小姑娘的长发 。
起风了,风筝 。
起风了,小草 。
起风了,衣服 。
2. 小朋友对风中的景物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美。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风的图画,想欣赏吗? (播放课件)师旁白:起风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田野里,风车欢快地转着,禾苗笑弯了腰;寒风中,雪花飞舞,飘落大地;风娃娃又生气了。
3. 实践活动——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能用你的画笔把风画出来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画纸,开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播放音乐)
(酌情提示: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
4. 全班交流画风。 (评价:你想得真妙,画得真美……)
5. 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孩子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感受到风。课后请小朋友收集关于风的资料(如: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风?风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又造成哪些破坏?)再写一写你是怎样画风的。
【板书设计】
小诗(略)
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听写词语:侦察 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 口中之食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悲叹
2、学生订正并读第一组词语
(1读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感情朗读词语
二、学习6-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
1、默读6-8自然段,找出令我们震惊的场面
2、汇报交流: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引读: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3、理解: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你们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写下的这句话呢?
4、理解这句话中特殊的地方。
(引读该句)
(4)串读: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生读第3句),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生再读第3句);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不一会,生读第4句);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生读第4句)
(5)体会向导的悲叹
四、感悟中心。
1、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2、小练笔,补充句子3、引读该句,揭示中心。
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自主识字,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语文园地里去玩一趟吗?要想进入语文园地的大门可不那么容易,因为大门前布置了几道考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它们吗?
二、出现新知,自寻规律
1、示字条卡(第一大组):
哥──歌 星──醒 丁──灯
平──评 齐──挤 直──植
古──故 鸟──鸣 方──访
⑴自己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a: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一部分。
学生b:左边的字加上偏旁就是右边的字。
学生c:横线两边的字读音有点象。
学生d:右边的字比左边的字多了一个偏旁。
⑵第一道考题就是:
你能遵循这样的规律说出几组这样的字吗?
学生a:寸──村 门──们 化──花
学生b:早──草 林──淋 民──眠
……
⑶谁能帮大家总结一下,这种识字方法的名称可以叫什么呢?
学生:熟字加偏旁。
教师板书:
熟字加偏旁
2、出示字条卡(第二大组):
底──低 油──邮 桥──轿 线──钱
⑴自己再读一读,这回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生a:左右两边的字读音也差不多。
学生b:左右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学生c:我想告诉大家,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也可以学习新字。
⑵这第二道考题就是:请说出几组换偏旁的汉字?
教师板书:
熟字换偏旁
学生a:对──村 爷──节
学生b:轻──经 枝──技
三、巩固练习,加强记忆
1、出示生字卡:
评 访 挤 邮 局 轿 钱
⑴ 随机指名,请学生认读。
⑵ 读字扩词:
评:评论 评价 评比 局:局长 邮局 公安局
访:访问 家访 拜访 轿:轿车 轿子 花轿
挤:挤满 拥挤 挤车 邮:邮票 邮局 邮递员
钱:花钱 挣钱 钱币
2、游戏:
猜字:一个学生走向前,面向大家,老师在后面指一个字请大家说出此字的特点后请前面的学生猜。
3、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园地啦,说一说在园地门口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a:两种识字方法。
学生b:熟字加偏旁识字法。
学生c:熟字换偏旁识字法。
四、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结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想认识谁的名字,你就离开座位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春景)
二、参与学习,积累语言
1、显示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2、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3、扩展练习:
你们说出自己积累的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4、我会写:
⑴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也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⑵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的是什么句子?
(学生自由读拼音)
⑶教师范写“春”字。
(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⑷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
(学生书写)
⑸小组互相评比,推荐写得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三、读读背背
1、春天里,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果树上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先把短文背下来?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朗诵。
四、成果展示
比一比谁得到的礼品最多并给予表扬。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一、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
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
(出示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二、创设情景,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1:“说春天”
⑴出示课件:
(春姑娘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你们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⑵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⑶指名说、背、评议。
⑷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景2:“找春天”
⑴出示课件:
(春姑娘:“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呢?快和小朋友说说吧!”)
⑵分小组交流。
⑶指名说、评议。
⑷播放春季美景的有关录像:
指导学生用上积累的词句说,说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3、创设情景3:“赞美春天”
⑴谈话:
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一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多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⑵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⑶明确要求:
①请创意组的同学合作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②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③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搜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④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组提出。
⑷“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
(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三、总结
1、出示课件:
(春姑娘:“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美丽的图画、动人的歌曲,还有那么好听的故事,谢谢你们!”)
2、教师谈话:
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乐曲《春天在哪里》,学生齐唱。
语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主动认识化石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化石、探究人类进化、学习科学的热情。
2、在学习中能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点阅读科学诗的方法,能运用阅读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3、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能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能品读诗中的'关键词语,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倾向,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
2、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
3、利用多媒体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或走进大自然搜集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
看化石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关注化石的作用,为体会诗歌中赞美化石的情感作铺垫。
二、朗读
1、自读,力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录音,进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分组读,再次体味,思考、讨论并交流:题目中的“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诗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诗的3、4、5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吟咏、赞颂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读
1、再次有感情的齐读。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词语或字有哪些?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四、联想
结合下边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说话:
1、诗中说“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看图片及文字。
假如我们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亿年后,刚刚苏醒,你要向世人讲述怎样的故事、诉说怎样的心声呢?
五、整理
试将你所讲的故事整理成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
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
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
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
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
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
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
(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
(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
(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
(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
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
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齐读课题。
教后反思:
拨开景语看情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
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
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
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
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
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
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
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枫叶。这样的富有内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没有遗憾,不该凄苦的。
那一树的红叶依旧,但是在一树的红叶上我们分明看见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怀!
语文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______等______个生字,会读认______等______个生字,掌握______等词语的用法。
(2)学习文中______的知识点,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______的含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利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______等生字词。
(2)熟练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略读/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表格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______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______(风光/人物/意象)的赞美,产生对______(大自然/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______的情感。
(2)初步形成____的观念,养成____的习惯,获得___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______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记述文)/大体把握诗歌大意(诗歌)/积极展开想象(说明文)。
(2)懂得______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1)感受由______而产生______的感情,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______等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或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观看图片、视频的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
(3)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思考问题:______;
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个人自由发言;
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2)快速默读第二小节,通过圈点勾画,划出______问题;
通过四人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3)教师示范朗读第三小节,请学生注意其中的重音和停顿。如:______;
通过寻找段落的(动词)重音,谈谈理解;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4.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重点阅读______句子、段落,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______把握文章脉络和内容,体味感情。
(3)仿造______词/句,造句/写话,促进知识迁移。
(4)开放课堂,促进拓展。
5.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背诵喜欢的段落,讲故事给父母听。
(2)搜集______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阅读______课外知识。
(四)板书设计
板书可采用脉络式、提纲式、图表式、点睛式、对比式等类型。以提纲式板书为例:
课题:______
第一段大提纲:______
第一层小提纲:______
第二层小提纲:______
第二段大提纲:______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步骤,大家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可能完全照搬,最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不会成为考场上千篇一律的教案,更能打动考官。
既然有了方法,有了示例,接下来就提起笔设计自己的教案吧。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会越来越好的!
语文教学设计 篇12
[课前]
李广很独特。一,与韩信比,作战都很神勇,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李广“飞将军”则是“善射”,更突出自己个人的勇猛;同是出悲剧,项王更突出其个人主观因素,而李广则重写外在原因,司马迁更有一番“同病相怜”的苦滋味。前些人物是时势造就时英雄,而唯“李广难封”,生不逢时。
除了重点的字词句掌握,提高自读文言的能力外,还想在引导的过程中,引《〈史记〉菁华录》(清姚荣田选评)的精彩点评,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2、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同上1、3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吾乃飞将军李广也”
一、导入
由成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处《藤王阁序》起:(回忆背诵下文)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广家族:
1、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刺秦五未得,致使秦发兵攻燕。秦将李信追太子丹,燕王斩太子丹头献秦。”(见第一段)
2、李广死后第二年,从弟李蔡因罪自杀。
3、幼子李敢随霍去病征战,功高,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卫青。后被霍去病射杀。武帝辩称:“鹿触杀之”。
4、李陵,李广孙子。服匈奴。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读之。
2、字词句:
(1)故——(1)老家。“故槐里。”(2)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3)特指旧法、旧典、成例。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4)旧的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5)原来的,旧时的。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6)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7)仍然,还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8)前任的。“故李将军。”(第四段)
被动句——“首虏,为流中郎”
“虏”(敌人)、“秩”(俸禄)、“折关”(破关)
3、本段注意两点:
一,“广家世世受射”——贯穿全文始终。(《水浒》中不是有“小李广花荣”吗?)
二,文帝之叹惜,如何分析?(《菁华录》云:“非谓高帝时尚武而今偃武修文也。文帝时匈奴无岁不扰,岂得不倚重名将?帝意正以广气跅(tuo4)驰,大有黥、彭、樊、灌之风,当肇造区宇之时,大者王,小者侯,取之如探策矣。今天下已定,虽勒兵陷阵,要必束之于薄书文法之中,鳃鳃纪律,良非广之所堪也。故叹惜之。此实文帝有鉴别人才之处,广之一生数奇,早为决矣。”
三、学习第二段“上郡之战”
1、找学生读,然后请学生自述故事经过。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若此:
突出三个字:略、胆、暇
乃归
纵马卧
射杀白马将
止,下马解鞍
前
数千骑;大恐
自射杀彼三人
从百骑往驰
其骑杀且尽
图略(发不上来)
2、字词句:
“勒”、“纵”、“陈”、“所”、“虏”、“即”(表示假设)、“用”、“护”(有白马将出护其兵)、“从”(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走——(1)逃跑。“中贵人走广”(2)往。奔向某地。“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唐· 杜牧《阿房宫赋》“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使动用法——(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2)用坚其意。
四、学习第三段“雁门之战”
1、学生读之,注意读得一张一弛,读出情境。
2、字词句:
“络”“详”“暂”“腾”
注意读音——(1)骁xiao1 (2)骠piao4,骠勇(骁勇);骠壮(刚烈健壮);骠骏(刚烈骏逸);骠悍(勇猛) ;骠骑 piàoqí
致——(1)送。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2)招引,招致。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3)求取,获得。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表达。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5)放置。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因——(1)趁势。“因推堕儿”(2)于是。“因引而入塞。”
下——(1)递送。“汉下广吏”;“下话”(犹言传话)。(2)歇宿。“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当——判决罪人,断狱。如:“吏当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再如:“臣知欺大王罪当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请结合本段说明“飞将军”是什么意思。
“实慑于其一人之勇,非叹服其御众之能也。”
五、课下整理课堂所学,并能熟读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 篇1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藏戏》。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比喻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整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为第二课时。
5、教具准备:藏戏的ppt课间及藏戏的视屏片段。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
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直接导入。
1、(播放藏戏视频片段)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片(生回答是藏戏),这时板书:藏戏并说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2、介绍藏戏(出示藏戏知识幻灯片)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二)听课文阅读(播放阅读课件),让学生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生会回答:讲了藏戏的形成、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藏戏面具的特点,讲了它的发展等)在此教学环节中,留给学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总结每段段意。
(1)让学生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指明生回答,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学生会回答: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再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生答:反问句)
师小结:对这三句都是反问句,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这种写作方法叫反问开篇法。(板书第一部分用反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2)师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本段告诉我们什么故事?(生答:唐东杰布的故事)再问唐东杰布有哪些传奇色彩?(生答: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怎样组织戏班子去筹钱修建58座桥梁的故事。)那们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呢?(生回答:第五自然段。)因为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对非常对这句话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间接地歌颂了他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接着问那唐东杰布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又是怎样做的?
小结:对这部分讲了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造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的故事。(板书第二部分藏戏的形成)那么老师想问你们知道唐东杰布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时利用用幻灯片介绍唐东杰布及展示唐东杰布的画像。
藏戏之神——唐东杰布(1385—1464)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西藏过去的民间藏戏活动中,都把汤东杰布作为戏神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供有唐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开场戏也主要是祭颂唐东杰布的内容,看戏的观众捐赠东西时,也首先要向唐东杰布神像献哈达。在西藏许多寺庙里也都供奉着他的塑像或画像,向他叩头祈祭的人络绎不绝。
四、板书设计
我国常见剧种简介。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越剧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五:教学反思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民俗散文。这篇课文条理非常的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学习藏戏的特点这部分时,有部分内容是写藏戏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可以轻松的理解这部分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
(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叹息: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
四:小结:《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自己欣作业赏阅读四幕剧,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能够让你感撼的一个人物。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你的观点会更趋于正确。
语文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引导】
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诊断补偿】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课文杂技表演悟出一定的道理。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结导入: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学习导航】
自学完成: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二、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语文教学设计 篇16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
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语文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à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i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策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
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模:mó劳模mù模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⑵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四、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还有哪些行为是人的天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天性的名言。
语文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春天的词语,增强识字、学词的能力。
2、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儿歌,积累评议,培养语感。
3、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提高识字、学词的'能力。
2、培养说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漂亮可爱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她吗?
2、课件出示春姑娘,画外音: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今天我特地起来和大家一起活动活动,相信我们一定会玩得开心。
3、出示课题。
(二)万花筒
1、创设情境,引出词语。
2、认读词语。
(1)大家快试一试,借助拼音读读花儿上的词语吧。
(2)指名读词语,大家评,正音,小组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3、自主发现:写春天的词语。
(1)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听春姑娘的评价吧。
(2)春天来了,你有什么新发现呀,请你们像小鸟一样把自己发现的春天写在杯子上吧。
(3)分组比赛汇报词语,写得好的鼓励。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儿歌
1、小朋友们真会用心观察,有这么多的新发现,春姑娘又有话要对大家说呢。
课件演示,出示儿歌《春天来啦》。
2、读读背背儿歌。
(1)春姑娘的礼物真特别,你们能读好儿歌吗?快试试吧,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轮流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
(4)试背儿歌。
语文教学设计 篇19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
2.连近义词,学习补充句子,朗读背诵成语,积累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学做名人卡,了解名人的典型事迹,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1.写好汉字,积累语言,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2.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其更加具体、生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名人事迹。
四、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我会写。
(1)出示两组汉字,读一读,仔细观察,说说这两组字的区别。(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偏旁:第一组都是“折文旁”,第二组都是“反文旁”。
结构:第一组都是上下结构,第二组都是左右结构。
(2)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别指学生说,教师归纳,顺口溜帮助识记)
(3)教师示范书写。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第一组字中的“复、夏”要区分,“复”的中间是个“曰”字,“夏”的中间是个“目”字,写“折文旁”时,“横撇”与“捺”之间拉开一点更美观。第二组“反文旁”的字,基本上以竖中线为界,“牛”字和“正”字的末笔改“提”)
(4)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书写时坐姿要端正,每个字要写匀称,写美观,写正确,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5)同桌互相评议,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贴上一面小红旗。
2.我能连。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2)观察范例,理解题意。
(“毁灭—消灭”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这道题目就是要我们将近义词有线连起来)
(3)学生自由地连线。
(4)品读五对近义词,全班交流,说一说每对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我能填。
(1)播放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个句子:
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又潜入水底叉鱼去了。
(2)读一读,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句子,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生动、更具体)
(3)好句欣赏。(播放课件)
穷孩子凯利不得不挨家挨户推销产品。
顶着烈焰的火箭,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插蓝天。
狡猾的狐狸在树林里垂头丧气地转来转去。
(4)你能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生动、具体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评议。
(5)鼓励学生读好句,并在平时习作中要学会将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二)百宝箱
1.出示三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找规律,说说成语的'意思。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表情和心情的描写)
第一组成语都以“眉”字开头,这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第二组成语都以“心”字开头,“心平气和”指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及其舒畅、愉快;“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悦。第三组成语都以“笑”字开头,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2.你还能说出用“眉”、“心”、“笑”这三个字开头的成语吗?
(小组合作,边说边记,看哪组记得最多。如:眉清目秀、眉目如画、眉目传情、心悦诚服、心不在焉、心服口服、心驰神往、笑逐颜开、笑里藏刀……)
3.成语接龙。
(用开火车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快、跑得远)
4.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
(三)大舞台
1.汇报交流搜集的名人事迹。
2.你了解到的名人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名人名字)
3.这么多的名人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4.播放课件,教师展示搜集到的名人简介及其典型事迹。
(小结:这些名人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做名人卡,向名人学习。
(1)出示名人卡片范例,仔细观察卡片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2)学生动手制作名人卡。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并美化名人卡)
6.交流分享,展示名人卡。
(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7.举办“名人展览”。
(此活动可放在班上举办,邀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参观,也可以放在校园内举办,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名人,向名人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 篇2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氏、兽”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太阳的特点、作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边的图画。你们认识它吗?对,就是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2、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自己去探索。
3、那么带着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蒸”、“蔬”、“繁殖”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品读体验。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太阳的特点:
远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5、第2、3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
6、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二)学习课文4----8段,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8、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9、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同学们真是太有爱心了,太阳都种好了,有一天,太阳公公来到我们班做客,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会跟我们说什么呢?(生表演太阳的自述)
四、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1、阅读资料袋,了解太阳黑子,太阳寿命,日全食等。(课件演示)
2、阅读语文书P155页〈妙不可言的位置〉。
五、作业自助餐
1、读〈太阳〉有感。
2、搜集有关太阳的故事,小知识。
3、写写跟太阳有关的成语。
板书设计:
远引用反问
特点大比喻比较
热数字举例美丽可爱
太阳
动物植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
与人
类的气候变化
关系治病防病
语文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一、我来试试:
1、读读认认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二、探究与发现:
读读想想,区别句子;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教学重难点:
区别形近字,进行词句练习,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写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语文乐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开启了,让我们一起到里面来玩一玩吧!
二、我来试试。
1、读认认形近字;
(1)学生自己读一读儿歌和右边的`形近字。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通过字意联系偏旁来区别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1)读一读,注意轻声的读法。
(2)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写一写。
3、照样子写句子;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照样子说句子。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1)简单介绍什么是成语和成语故事
(2)读一读这个故事。
(3)和同学讨论一下:叶公是真的很喜欢龙吗?
二、探究与发现。
1、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读每组的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再读句子,体会。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口语交际:有趣的事
教学目标:
1、能和同学进行交流,态度大方。
2、能通顺完整地叙述暑假中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用普通话与同学交流暑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表演文文和乐乐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引导。
看,文文和乐乐已经聊上了,他们正在介绍自己觉得有趣,也就是有意思,很好玩儿的一件事呢!同学们,在漫长的暑假中,你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快和小组的同学们说一说,,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提示:在发言之前,先想一想自己准备告诉同学们你准备说哪一件事,把这件事发生的经过说清楚,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有趣。别人说的时候,小组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觉得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向他提问题。最后每个组的同学一起评一评,谁介绍的事情最有趣,我们请他上台来讲给全班同学听。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学设计 篇2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二、教学难点
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写好6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雪景图片、录像。
2、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
2、播放下雪的录像带。
导语:同学们你们看,洁白的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它们飘呀飘呀,落到树上、房上、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看着这漂亮的雪花,你想说些什么?
3、有一个小作者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雪花,快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生字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生字,如果读不准,请你帮助你的小伙伴。
3、反馈生字的读音。请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指读,小组长带读等。
如:纷纷扬扬———扬
小仙女———仙
裁剪———剪
4、把生字词语放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要把语句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雪?作者喜欢这场雪吗?你能从哪儿体会出来?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汇报中防止学生不按顺序汇报,教师可根据某一个学生发言,让其它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充。重点指导如下语句。
(1)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你觉得这场雪下得怎么样?
(2)想不想看看大雪纷飞的景像?(播放大雪纷飞录像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受。
(3)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教师可进行示范性朗读,请学生评一评哪里读得好,然后再请学生练习。
我伸出小手接了一片雪花。瞧,它多漂亮啊!那六角形的花瓣不知是哪位仙女特意裁剪的。
你们知道雪花什么样吗?想不想看一看?
3、出示不同形状的雪花照片。请学生说说看到的雪花什么样,并完成填空练习。
()的雪花
4、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1)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快活地蹦啊,跳哇,笑哇,唱啊!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在滑雪。我们玩得多开心哪!
你在下雪的时候喜欢干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5、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1)大地铺上了洁白的地毯。树上挂满了盛开的“梨花”。
想一想“洁白的地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梨花是什么颜色的?树上挂的是“梨花”吗?说明什么?
再读一读,读出雪下得大,雪花洁白。
(2)“在厚厚的雪被下,麦苗儿甜甜地睡着,小嘴还不停地吮吸着甘美的乳汁。”
出示句子:在雪被下,麦苗儿睡着,小嘴还吮吸着乳汁。读一读这句话,说说和课文原句比,有什么不一样?
说说哪句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出来吗?
6、练习朗读。
不仅小作者喜欢这场雪,农民伯伯也特别喜欢这场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读读书上的句子。
你知道什么是瑞雪兆丰年吗?再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四)练习背诵,深入体会。
1、导语:这么美的.景色,用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下来,多值得我们积累下来呀!下面就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学生选择背诵的段落练习背诵。
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然后再背诵。
(五)语言训练,回归整体。
欣赏了这么美的雪景,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检查背诵。
1、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老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课文。
如:雪花是什么样子的?下雪了,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下雪了,农民伯伯为什么喜上眉梢?
3、请学生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让背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背诵这一段.让听的同学评一评,是否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复习生字,自主识记。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读准“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的读音。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互相帮助。
3、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让学生能够自主记忆,学生可用多种的方法,如以旧字代新字,组词语记忆,编儿歌,顺口溜记忆等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 个范字,说一说,这几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认真观察汉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个别字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
3、请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1)请学生书写。
(2)反馈纠正、评议。
(3)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4)再选择其他汉字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雪花
美丽 快乐 丰收 忙年
语文教学设计 篇2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区别形近字,会写四字词语,积累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区别形近字
1.出示“但、担、峰、蜂、锋”
2.指名读
3.交流讨论这两组字中三个字的不同之处。
4.分别给它们组词。
二、走进“我能写”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词语。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3.从这些带点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你的发现。
4.写一写这样的四字词语。
三、走进“我能填”
1.出示这些词语,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2.在小组内互相学习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徘徊盘问
溜达疾步
3.把词语按要求分类,完成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四、积累词语
把你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古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完成春联的活动策划。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春联的奇妙。
教学重点:
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
教学难点:
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解题,作者介绍。
解题:惠崇,宋朝著名画家,是个和尚。
《春江晚景》,这是惠崇创作的一幅画,这首诗就题写在这幅画上。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的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甜辞方法?
4.小结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春联活动策划
1.出示春联,指名把这副春联读出来。
2.介绍春联的有关知识。
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3.活动策划
收集你感兴趣的春联,策划一次活动。
收集春联,朗诵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
4.布置任务:课余时按策划完成活动。
5.检查活动完成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01-06
语文韵母的教学设计01-20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语文《穷人》教学设计04-20
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04-24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05-05
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01-30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01-29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5-18
语文《画》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