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推荐】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集体朗读1─4段。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
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
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
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
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
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特色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
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 的。
四、教师总结: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补充练习
(1)填空:
①《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
②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
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
②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
③犹若不可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
④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
⑥军惊而坏都舍。
(“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3)预习《训俭示康》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尽、染、叠”等11个生字,会写“谷、金、丰”等10个字。
2、读好“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12个四字词语,感受秋天的美
3、培养积累词语、收集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字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年级第一课,识字1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 起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借助字典,自读词语。
2、检查自主识字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看大屏幕,自己试着读。
(2)交流难认难读的生字。
预设一:染──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纠正学生发音,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预设二: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形识记生字。
预设三:叠──通过演示汉字演变过程,理解字义,认读生字。
(3)巩固认读生字。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相──游戏抢读
提醒:第一、二行分别注意前、后鼻韵母读清楚。
(三)理解词语,感受秋色之美
1、整体认读词语。自己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读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读了这些词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画面?
3、出示秋天画面看图理解:“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等词语意思。
4、 欣赏着这些美丽的画面,谁再来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谁再来读?
5、你看这个词谁能读?(出示:天高云淡)指导读出词语韵律美。
你看这样读就读出了词语的味道,读出了词语蕴含的美!用这样的方法,相信你一定也能把这些词读好!谁来读?(出示:秋高气爽秋收冬藏 春华秋实)
6、这么美的景色你知道是什么季节的吗?(秋天)这一课里有个词说的也是秋天,知道是哪个词吗?(金秋时节)孩子们看,金秋时节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呢!(出示词语:金秋时节,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大雁南飞、瓜果飘香、山河壮美)刚才我们想象着天高云淡的样子就能把词语读好,用刚才学会的.这种方法,想象着金秋时节,大雁啊,瓜果啊,山河的样子再来读这些词语,相信你一定更能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来,同桌两个人先互相读一读练一练吧!一会再来读!我们一起读!
(四)理解词语,感受秋天的丰收
1、学生读词语,提出质疑。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学习,读懂读好了这些词!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呢!一起读!(出示其他词语)这些词语中你有不懂的吗?
2、 出示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一:叠翠流金
(1)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这样的词要抓住关键字,关键字理解了,这个词你就明白了!(2)借助查字典理解“翠”的意思。(绿色)
(3)借助图片,指导朗读。(出示图片)你看一层又一层的青绿色重叠在一起上面点缀着那么多的金黄色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这个词?
(4)感受秋天丰收。想象一下秋天里什么是金黄色的?变成金黄色说明什么啊?(成熟了)
景色美让我们感到愉快,丰收后让我们感到欣喜!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出示整篇词语,指名配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交流。
2、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写字,先描红,再认认真真写两遍。提醒写字姿势。(古筝配乐)
(六)总结拓展
秋天是美丽的,让我们尽情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吧!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或图片,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4
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 )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1、出示荷花图。设问:小朋友,你们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检查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破裂 姿势 翩翩起舞 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 ,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这一段话。思考:这一段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说明荷花的香气很诱人?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 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5)看起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形态各异,那么,这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设问:课文只是写了荷花吗?如果我们这样的图你认为好看吗?还应该画上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写到,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叶的呢?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 ),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 ),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6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
(2)小组合作讨论,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参与讨论,通过教师出示的总结提纲完成内容填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幻灯片出示本课词语:买卖出售驮着构思新奇五官端正掏出饭馆一堆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牙齿莫西奥图尼亚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2、开火车试读词语。
3、整体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并试着分析识记方法。强调:“售”字书写时要注意隹字右边有四横;“驮”字右边是大;“馆”食字旁右边不要写成宫;“辨”字的辨析;“齿”的笔顺书写。
4、考考你大瀑布真是(),那里(),景色()。摊点上的木雕()、()坐凳(),大象雕的(),我一看就()。(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从字的读音、词语的认读,个别生字的辨析书写等方面让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以个别读、开火车读、整体读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识记,加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3、通过朗读,你觉得少年是一个这样的人?少年身上有哪些你学的地方?(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朋友之间很尊重对方,热情、充满关爱,少年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4、教师总结:本课我们了解了大瀑布的美丽和木雕的精美,也知道了作者首先听朋友介绍木雕、然后挑选木雕,接着放弃木雕,最后少年赠送了木雕。认识了一位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的非洲少年,那么,非洲少年为这么说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来共同学习。(设计意图:本课为第一课时,所以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初步体会非洲少年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作业布置
认真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把词语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课后认真搜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同学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8
一,教学内容说明: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知识迁移
1.师: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两篇课文.请同学看复习题(点击)
〔《鸟的.天堂》是____的名篇,看出作者____次游览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____给人____的感觉,第二次看到____,是一种____的氛围〕
2.师生背诵相关段落.
3.师: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游赏鸟的天堂,让我们看看峻青的《第一场雪》有什么特点(点击)
〔《第一场雪》的特点是____和____,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4.师:让我们一起重温雪后的美景吧.齐诵相关段落.
5.师:真好,簌簌的雪声,晶莹的银条,写出作者对雪的喜爱.;瑞雪兆丰年;寓情于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跃然纸上.我们游览了鸟的天堂,又经历了第一场雪,这节课我们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6,;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图文结合,积累运用
1,师:
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人工的粉饰,有的则是真,是朴.此时的山水已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童,充满朝气的青年,那样率真,自然用自己纯真荡涤着游人的情怀.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9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10
一、谈话激趣
小朋友,看谁来了?一向聪明的一休今天可碰到难题了,我们一起来帮帮他。版书课题。
二、初读谜语
1、初读全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不足。
3、指名逐节度,同时正音。
4、学习谜语1:
⑴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一起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呢?
⑵看──多媒体出示人──从──众──和老师想的'一样吗?
⑶读好第一行,二行句子。
⑷读读下面两句,大家猜的谜语正确吗?仔细推敲一下。
⑸读读团结,力量,学习团,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两个字并组词,在小小组内交流。
⑹指导朗读。男女赛读,同桌赛读,及时作好评价
5、学习谜语2、3:
⑴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替一休解决了第一困难。我们不但猜出了谜底,还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读──把这小节认真读会。
想──展开想象,体会句子表达的内容,想办法猜出谜底。
认──认识生字朋友。
⑵用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方法,分小组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谜语来学一学。
⑶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和作出色的小组。
⑷全班交流、讨论。
交流谜语2,请学习谜语3的小组质疑。
学习谜语3的小组负责释疑,师做适当的补充。
⑸同样的方法交流谜语3。
三、指导朗读
四、巩固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选卡片填空。
五、练习写字
1、描一描,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写。
3、交流。
六、扩展
1、三个谜语出给别人猜。
2、收集一些谜语,准备搞一次猜谜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滋润万物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材分析
《锄禾》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的一首古诗。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松土,汗流满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所得的道理。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3.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把米粒宝宝送回家。
2、我们的火车一路上遇到了许多词语宝宝,谁认识他们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
(二)导入新课
1、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课件点击,出现一幅中午炎热的情景,特写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看图说话:图上画着谁?在哪里?干什么?
2、唐朝诗人李绅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的古诗——《锄禾》
3、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生齐读古诗后,告诉学生在朗读五言绝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接着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练习读。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题意,了解古诗结构。
首先解题,“锄禾”,即给禾苗锄草松土。
(二)、教给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锄禾日当午,”
1、谁知道“锄禾”的意思?
2、“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
3、教师讲解: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
的'顺序还原,翻译起来才通顺。
4、指名学生翻译,教师及时补充和表扬,注意要说出“谁”在“锄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古诗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诗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学生说:“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行诗句。
4、两句放在一起翻译并朗诵
5.这两句诗就写出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
第三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学习方法同第二行,学生对整句话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 “皆”就是“都是”的意思为止。
3、板书“皆”的意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这两句诗就写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 读整首诗的诗意。
三、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在家庭和学校用餐时,自己或别人有无浪费粮食的现象。如果有,在学了这首古诗后,你会如何去做?从而让学生明白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道理。
四、读读作者写的另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锄禾》这首诗,明白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在生活中珍惜粮食的好方法在一起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锄禾
当:正当
餐:饭
皆:都是
教学设计方案13
【教材简说】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方古都,还记得我们上册书中读到的红墙、黄瓦,读到的京剧、茶馆,读到的胡同、四合院吗?它的庄严,它的神圣,它的神秘,它的内涵……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吸引了中外读者。北京是个老人,也是个新生儿,它在前进,它在描绘着新的宏伟蓝图,它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它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
在《北京亮起来了》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川流的汽车,绚丽的广告、明亮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这“亮”
不仅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而且还指北京已成为了一颗东方明珠。
课文开头说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中间描绘了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夜晚的装点,让人感到北京是一座“不夜城”,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结尾用“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总结全文。教学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直观图片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抓住中心句,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言朗读,体会感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学习目标】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北京认识多少呢?能来说说吗?(学生自由谈论。)
.师: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大家去北京旅游?看看这次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师为导游,生为旅客。)
.(课件:飞机起飞声。)
师: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到达了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是集古老和现代于一体的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旅客们,想欣赏北京的夜景吗?
.师范读课文,并出示相应的图片(或图片配画外音)。
.师:想进一步细细游览吗?请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
.师:说说你游览后的感受。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师;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走进北京。我这里有四辆大巴士,这四辆车将带大家去四个不同的地方。但首先得买票。师出示票(词语:夜幕降临、华灯高照、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焕然一新、从天而降、繁荣昌盛、幢幢高楼、)请轻声读读这些“票”,再自行购买一张。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进行检票,读对了,才能加人旅游团。
.师:检票完毕,要上车了。请读读课文,想一想这四辆车将去哪儿?(生再次读文)
.确定四辆车的驶向(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
.自行选择,上车(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3.4.5)。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认读生字,反复读课文,做到读通读熟。
三、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第二小节
.图文结合,读读谈谈第二小节,你在游览长安街时,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华灯高照、灯光闪烁、从天而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幢幢高楼。并作直观理解。
.做做小导游,向没有去长安街的小朋友介绍介绍(边指图,边介绍)。
.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了解长安街了吗?(让没有选第二小节的学生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第三小节
.读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理解“犹如”。
.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第四小节
.图文结合,读读谈谈第四小节,你在游览商业街时,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
.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又怎样?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它属于小而全,各色百货小摊小店、各种风味饮食餐馆,各种书摊,各种杂七杂八、叫不上来名目的摊贩,云集其中,于没有秩序中又自有秩序,外人不可能轻易搞明白。
现在经过环境改造和整治,先后撤消近百个零散摊点;整治了灯箱广告、橱窗,增强了夜间灯光效果;修整了行道树;增铺设了步行街方砖、道牙,翻修改造了路面。
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老街重唤青春,使每天50万人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它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有序、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读资料,体会北京的新变化,感悟“焕然一新”
第五小节
.读第五小节,你有什么问题?
.“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师: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胡同、四合院。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啊!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再见了,古老的北京,再见了,年轻的北京,我们祝愿你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祝愿你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来朗读课文。
五、巩固字词
.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认记生字。认记方法:加偏旁:烁、辉、煌、幢、府。换偏旁:犹、焕、扮。根据字形编儿歌:太阳落在草丛中,用一块大布遮起来——“幕”,每天要写反文旁绞丝旁真繁琐——“繁”;几幢房子只有一个屋顶——“宫”
.根据生字编写小短文,把所学生字嵌入其中,让学生读读,而且增加课外阅读量,深化课文内容。如:
夜晚的北京十分迷人,闪烁的霓虹灯和马路上的街灯犹如仙女脖子上的项链,它们和天上的繁星争夺绚丽的光环。幢幢高楼,临街超市,人群涌动。北京正焕发着青春,展现着活力,北京将揭开新的辉煌的一幕。
六、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辉”要注意光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上下结构的字“夺、宫”要注意上宽,盖住下部分。
.半包围的字“勾、府”
要注意里面书写的位置。
七、实践活动
读读“我知道”的内容。
收集资料,当小导游,介绍北京新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同学懂得自身的想法,做法必需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盼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出示词卡:寓言)正音。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多媒体演示)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正音。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正音。
2、范背。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协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盼望理解:“盼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盼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盼望自身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考虑:他想出什么方法协助禾苗生长?交流板书:拔高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正音:“筋”读准什么音?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第2自然段假如这样写可以吗?(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方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他有没有为自身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白费(出示词卡:白费)理解※一大截(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协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⑴那个人原来盼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他错在中哪里呢?板书:错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⑵揭示寓意。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3、深化寓意。(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五、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六、巩固字词,安排作业。
1、认读词卡。
2、誊写生字。
板书:揠苗助长原因做法结果巴望────拔高────枯死(板画)急于求成,事与愿违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教学设计方案15
一 、 教材简析:
教材用通过小熊串红果准备请客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做好准备,然后通过“填一填”的活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编制口诀的经验,编出4的乘法口诀,最后安排了“说一说”、“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
二 、 学情简析:
学生通过2、3、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经有编制口诀的经验,因此自己编制出4的乘法口诀应该不是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发扬教学民族,让学生体验成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 、 目标预设:
1、知道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4的乘法口诀。
2、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3、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帖图
2.学生准备:小棒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小熊快过生日了,他请了许多小伙伴到他家里做客,看,他正在为客人准备好吃的红果串了。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数一数
看图说一说:每串有几个红果?小熊串了几串呢?
同桌两人数一数,思考回答:每串有4个红果,小熊已经穿了9串了….
2、填一填:
(1)将数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2)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方法多样化:4个4个的数。
先用口诀算出2、3、5串有多少个,再用加、减法来算出其它的个数。
用乘法算式。(板书算式)
(3)自主研究,尝试编制4的乘法口诀(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乘法算式,和以前的经验,自己编制4的乘法口诀。
(4)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时的引导。
3、说一说
(1)汇报学习过程,说说是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
(2)说说4的乘法口诀有和特点?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3)说说你认为4的乘法口诀哪几句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4)活动:小组合作边摆4边形边记口诀。
(三)、练习巩固
1、请打开书20页动手快速完成.(板书如下)
1 × 4=一四得四
2 × 4=二四得八
3 × 4=三四十二
4 × 4=四四十六
4 × 5=四五二十
4 × 6=四六二十四
4 × 7=四七二十八
4 × 8=四八三十二
4 × 9=四九三十六
2、连一连。
出示书P21.1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弄清题意,然后连一连,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3、算一算
出示书P21.2,独立计算,记时,竞赛。集体讲评。
4、看图写算式
出示书P21.3方格图,先数一数,再根据数的情况列出算式,并结合图说出算式的含义。
参考:一个大方形里面有4个小的正方形,4个大蓝正方形里面有几个小的蓝正方形?
4X4=16(个)
一个大方形里面有4个小的正方形,5个大黄正方形里面有几个小的黄正方形?
4X5=20(个) 或 5X4=20(个)
(四)、拓展性学习
1、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小组内开展竞赛进行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2、一块正方形地块,每边各种有7棵树,4个角上都有1棵树,这块地4边共种了几棵树?
4X8=32(棵)或8X4=32(棵)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六)、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1个41×4=4一四得四
2个42×4=8二四得八
3个44×3=12三四得十二
4个44×4=16四四得十六
5个44×5=20四五二十
6个44×6=24四六二十四
7个44×7=28四七二十八
8个44×8=32四八三十二
9个44×9=36四九三十六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教学设计方案03-01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2-2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