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3 17:09: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了解小说体裁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小说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

  3.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4.引导学生能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出发,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梳理故事情节,品评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认识到亲情和爱心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胜于金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的。

  2.从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情节和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小说的主题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3.在课文品读过程中,教师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说贫穷时,即使居住在热闹的都市也没有人来过问;富贵时,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远房亲戚找上门来。这两句话反映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完全决定于钱财的多和少,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金钱关系的不正常现象,表现了一种金钱至上的炎凉世态。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展示课件并展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俗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分角色朗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根据文章内容,了解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

  3.复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来复述)。

  【设计意图】

  1.通过分角色朗读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主要人物,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通过对小说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的要素进行品读。

  (三)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分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这篇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是谁?请自行圈画文中的语句,并进行品析,说说这个人物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进行组内研读讨论,作者为了突出所塑造的某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好在哪里?

  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对比手法。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比如环境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

  1.通过品读语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欣赏莫泊桑作为短篇小说家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的精彩之处。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

  (1)根据文中的人物关系及各自的人物特点,谈谈你如何看待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行为,以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为?

  (2)若瑟夫作为一个少年,他是怎样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你是从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来的?

  (3)对于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有怎样的见解,如果与别人的见解不同,你打算怎样说服别的同学?

  (4)如果父亲发现买牡蛎的两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接下来该发生什么呢?请根据情境说(或写)一段话。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通过对线索人物的作用的分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金钱观与文中人物、作者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品读小说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对待亲情和金钱的正确观念。

  3.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同的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明白在金钱面前,不能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请试着将本文中“若瑟夫”这个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说的情节重新改编一下,讲给家人听,并比较改动前后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置,体会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情节和人物安排的巧妙之处。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2、态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重点】

  了解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模式名称】

  读、悟、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课题。 口述导言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重点。 听 观看画面。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出生字生词。 欣赏画面。 读 自由朗读。 要求:模仿录音、语气、 语调。 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悟 把握中心。 要求:准确理解文章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 纯粹的金钱关系 ”。 讨论回答。 并质疑 组织学生讨论质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赏 欣赏本文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用意。 充分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找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结语。 先聆听学生谈,然后教师结语。 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 穷 富

  “我” 钱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 贪婪、虚伪

  赶他、盼他、 见他、躲他

  【教学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学生们的阅读赏析能力得到了锻炼,但个别学生对主体的挖掘尚在提高有待以后经常训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教学过程: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1、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2、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

  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阔绰chuò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问题,完成调查表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调查表

  流浪汉于勒主要情况调查表

  姓 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

  籍 贯 法国哈佛尔

  主 要

  经 历青年时期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

  老年时期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5、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标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有哪些称呼。

  明确: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

  ↓↓↓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

  小子这个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三、师生对话

  话题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为什么前后不同?

  于勒穷富:穷→富→穷

  坏蛋正直的人小子

  称呼于勒流氓有良心的人这个家伙

  无赖好心的于勒贼

  有办法的人讨饭的

  话题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法指导:跳读课文从称呼入手体会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讨论结构,归纳小说主旨。

  1.分段提示:

  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依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自然段)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自然段)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自然段)结局——躲于勒。

  2.归纳小说的主旨: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因贫穷而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课堂拓展:

  根据小说内容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或俗语进行评说。

  名人如是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名人如是说: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六、课堂总结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绘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则兄不认弟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六。

  1、练习复述《我的叔叔于勒》。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揭示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2、认识菲利普夫妇十足的拜金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局部探究

  1、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神态描写: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②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③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

  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⑤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⑥结结巴巴地说------

  ⑦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⑧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⑨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小结:生动的神态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2、品析人物的性格

  菲利普、克拉丽丝: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若瑟夫:纯真、诚实、善良、慷慨

  点评: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于勒: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期:正直、有良心

  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问题探究:

  ①小说中的若瑟夫,作为一个孩子,目睹了父母对叔叔于勒的冷酷无情,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心理活动:当他知道那个又老又穷的水手就是叔叔于勒时,他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点拨:这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②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A: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C: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4、小结: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三、品味小说的情节美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点拨: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点拨: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拨: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四、问题探究

  探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点拨:

  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一人物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作者设置于勒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是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的命运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不同。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金钱的得失与有无,决定了他们对于勒的亲疏好恶,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拜金主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还通过菲利普夫妇最终抛弃于勒的结局,形象地揭露了拜金主义者六亲不认、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可见,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他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五、拓展提升

  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练习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名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

  题目示例:“熟悉的陌生人”: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虽然以前从未谋面,但从小到大,他的名字却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是多么盼望能见到他啊,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如今真正见到了,却不能相认,又觉得是那么陌生。我真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六、作业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像,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本文为九(上)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感悟·品味·赏析”。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七年级的小说单元,下启九(下)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想象法 批注阅读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3.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 栈桥(zhàn) 阔绰(chu)

  褴褛(lán lǚ) 牡蛎(mǔ lì)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莫泊桑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宝》、《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内的一大批脍炙人口、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2.前面我们通过《故乡》一文的学习,了解了旧中国农民、小市民的悲惨生活。那么,旧时代外国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又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看一看。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明确:“盼”、“赞”、“见”、“躲”

  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是本文的线索(明线)。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盼。

  第二部分(5—19节),赞。

  第三部分(20—47节),见。

  第四部分(48—49节),躲。

  四、交流互动

  1.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他们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上,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明确:“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变化原因: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暗线)

  2.分角色朗读20-47节,结合有关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明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

  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五、质疑交流

  你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

  六、自主小结

  本文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为明线,以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为暗线,展现了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七、反馈练习

  为小说续写结尾。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相关1-3题。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附板书: (明线) (暗线)

  开端——盼

  菲利普夫妇 发展——赞 于

  (态度的变化) 高潮——见 勒(贫富状况的变化)

  结局——躲

  自私、冷酷、贪婪、

  惟利是图、势利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其他人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多元解读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分析并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交流互动

  (一)本文有哪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只有两处:

  第一处:20节:“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景色静谧,色泽美丽。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欢乐的心情。

  第二处:48节:景色黯淡,烘托出菲利普夫妇失望、沮丧的心情。

  环境描写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2) 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关于姐姐和女婿

  他们的婚事以金钱为转移,说明不仅菲利普夫妇崇尚金钱,拜金主义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追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明确:

  提示:小说的主题在谁身上体现的,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追问:那么,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三)本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明确:

  (1)金钱关系说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所以,按这种解读,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

  (2)虚荣说

  小说通过展现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

  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仍然是菲利普夫妇。所以,按这种解读,主人公也是菲利普夫妇。

  (3)同情说

  作者并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菲利普夫妇。他们并非大奸大恶,只是被社会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的风气所腐蚀,作者是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

  同时,作者也表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按这种解读,主人公既有菲利普夫妇,也有于勒。

  三、自主小结

  本文环境描写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其他人物或衬托主要人物,或为线索人物,也是表现主题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对于本文的主题,则可以尝试多元解读。

  四、反馈练习

  用几句环境描写来衬托你考试失利后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剩下的题目。

  2.阅读莫泊桑的小说作品《项链》,分析主人公及其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6

  教学要点:

  一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 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三 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设想:

  一 让学生自己理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 描写人物的各种手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预习内容:读课文,弄懂生字词语及其意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画线部分:

  拮据(jū) 栈桥(zhàn) 褴褛(lán lǚ) 与日俱增(介词,跟) 莫名其妙(动词,说明)

  (一)复习小说有关常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 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暗示性教学。言外之意,肯定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定势学生的心理。)

  (三)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四)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听读课文,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D、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l)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D、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理。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三 精读课文高潮部分。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明确:文中“被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共同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虚荣,不同之处是:菲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伤胃”一词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2、“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我们走来。”明确:“向旁边走”,而不是“直接向我们走来”,说明他要躲开于勒的眼睛。“瞪着眼看”是怕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微妙地表现出父亲“不安”的心理。

  3、“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行动和语言描写,把将要问的事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露了马脚,又要摆出一付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4、这部分有关父亲的表情、语言的描写还有:(请画出)“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明确:这些表情、语言描写反映了菲利普确认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到脸色“苍白”、“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哝,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后那段丧魂失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虚伪。

  5、这部分关于母亲的表情、语言、心理描写,可结合“描摩·运用”题四来分析。明确:这些描写(“怕起来”“吞吞吐吐”“哆嗦”)反映了她由希望到失望的狼狈心理,这与菲利普是共同的;但她“突然暴怒”是旧怨新恨的发泄,“很快地说”“马上回答”又反映出精明老练,能沉着应变,其性格冷酷到了极点。这又是与菲利普不同的地方。

  6、(1)上述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2)菲利普夫妇个性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写出这种差异?

  明确:菲利普在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方面显得更突出;太太则比丈夫更为冷酷无情,果断老练。虽然他们都是在资本主义金钱交易的腐蚀下,心灵丑恶、精神堕落的代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只有描写出这鲜明的、活生生的个性,才能更真实可信,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共同的本质。

  四、精读本文的第39_43自然段,回答:

  1、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②心中默念叔叔;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文中的“我”——若瑟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2、文章写我这样一个人物有何作用?

  (1)“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全文都是由我的所见、所闻联缀而成。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2)因为“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

  (3)写我对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有何作用?

  “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探讨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第20自然段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初次出外旅游的欢快心情。

  ②第48自然段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六、研讨本文的线索和主人公。

  1、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而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实线(明线);一条虚线(暗线)。

  实线是作者叙述的主要角度,虚线是隐藏在作品中读者可以推知的线索。这篇文章是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实线,以于勒的十年经历,或者说是于勒的或贫或富的变化为虚线。

  2、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①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③说明: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

  七、写作特点:

  A、 构思巧妙,主题深刻

  小说虽然很少直接描写于勒的命运,但在文中却无处没有于勒的影子。由于于勒,全家生活拮据;由于于勒,日夜盼望归来;由于于勒,促成了二姐的婚事;由于于勒,希望成为泡影;由于于勒,躲之惟恐不及。这样巧妙的构思,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从而突出了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B、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②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C、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都是描写大海,都烘托暗示出人物的心情。一处是轮船“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一处是“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有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前者烘托了人物的欢快的心情,后者烘托了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八、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九、处理课后作业

  一、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

  用第一人称讲述,要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原因,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妨尝试一下。

  十、布置作业

  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7

  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激导入,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

  亲情是人事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的材料。

  师用多媒体明确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

  1、了解课文内容:

  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注意语言简洁准确,讲清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

  生讲故事。

  师评价所讲故事,是否讲清了小说三要素,按照怎样的顺序讲述的。

  2、提炼课文内容:

  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

  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用“变”字,也有一部分认为用“钱”字,找出重点情节共同梳理故事: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富穷穷

  四、各抒己见评人物

  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并且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形象的方法。

  1、问题: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

  这种性格在哪一情节表现最为突出?

  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钱的原因;其他原因。

  虚伪、爱慕虚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等等。

  在见于勒这一情节最为突出。

  2、重点研读二十五到三十八自然段:

  问题:这一部分主要从哪些方面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

  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从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

  问题: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心理。

  师用多媒体打出典型的句子。

  生通过典型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

  五、惟妙惟肖演故事

  生分角色朗读上一环节重点研读的部分,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

  生评,师评。

  六、探根求源识主题

  分析:这是篇经典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普遍认为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淡化了仅仅从政治、阶级的角度去分析人物时,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更深刻。另一方面,这篇小说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资本社会存在,其他社会形态也存在。为了深入挖掘小说主题,就要在若瑟夫这一人物身上寻找突破口。

  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二十九到四十九这几个自然段。

  问题:若瑟夫遇到叔叔于勒时有怎样的反应?(与菲利普夫妇对比。)

  怎样理解若瑟夫心中默念的三句话?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师生交流讨论这三个问题。

  明确:若瑟夫先是观察叔叔,心里默念,给叔叔小费。

  三句话强调于勒与自己的亲缘关系。

  告诉我们儿童的纯真、善良,呼吁保持一颗童心。

  总结:在金钱与物质的世界里,把于勒这些人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也扭曲了菲利普夫妇这些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但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关系,还有亲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普通人之间的爱这些美好的关系。

  七、设身处地话感想

  假如你是若瑟夫,你见到分别了十年之久,穷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述说自己感受,进一步深化小说的主旨。

  八、名言警句记心间

  师生共读卡耐基、茨威格有关亲情的名言。

  结束语:同学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洁的爱心,希望在过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后,我们依然童心不改,爱心如故。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习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本文主要是神态),语言等的浯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应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加之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设计

  1.由于本文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让学生充分阅读,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教师可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参考: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二)整体感知

  作品中写到了几个各具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本节课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加深对小说体裁特点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2.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课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总结、扩展

  做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假设破了产,双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2、 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重点是:关键是通过对小说跌宕起伏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分析,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爱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描写的角度、方法,人物的命运、性格也有差异,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难点应该是: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情节,分析不用人物性格特点及在小说结构和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灵活彩线、面、点结合方法,,从结构到内容,从整体到细节,由外表到内心,由个人到社会,层层深入地分析欣赏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主题思想。

  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线”一一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以点画出一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线索深入分析全篇课文,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接着从“面”上全体把握小说的人物及其作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从“点”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及前后态度变化,分析人物性格,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3、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组织教学,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难点突破、重点探究等教学环节,及师生双边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新 课标 第一 网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投影)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这付对联是对崇拜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生动概括,今天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中会得到进一步诠释。

  二、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年轻时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于是,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终于被弃之家门外)

  2、明确线索:

  小说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

  于勒经济地位经历哪些变化?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明线)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态度变化: 恨------盼------躲(暗线)

  围绕这些变小说设置哪些悬念?哪些巧合:

  ------学生讨论:(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理清结构

  (1)填空

  开端(____于勒)——发展(____于勒)——高潮(___于勒)——结局(____于勒)

  ------明确: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小结: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构思很巧妙

  4、归纳主旨: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难点突破: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一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谁的身上用的笔墨最多。

  -------讨论后明确: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描写内容较多并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

  2、其他人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我”是见证人;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从侧面反映资本主社会金钱不仅左右着亲情,还影响爱情。

  四、重点探究:

  1、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种人?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读)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细节描写中可看出来;

  -------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前后不态度变化中可看出来;

  -------从与“我”对叔叔的不同态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从社会背景及家庭现状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来。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语言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 叔 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 :恨-----赞-----躲

  六、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阔绰( ) 女婿( ) 嘟哝(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从题目看,“我”是线索人物,于勒是主人公。

  b、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c、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d、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主要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手法。

  3、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关系。

  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 、 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jié )栈桥(zhàn ) 煞白(shà ) 撬开(qiào )

  诧异( chà )牡蛎(lì ) 别墅(shù ) 皱纹(zhòu )

  褴褛(lǚ )阔绰( chuò ) 女婿( xū ) 嘟哝(nong )

  2、d 3、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4、

  (1)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怕多花钱。

  (3)吝啬、虚荣。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 不知说什么好。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二、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思想。作者巧妙地通过大开大合的情节安排,塑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贪婪、势利、冷醋、透过他们对亲兄弟前后态度的变化,完成了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这篇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也并不难以理解。正因为这样,教读本课时,不运用串讲的方法,也不追求对全文内容和表现方法“讲深讲透”。一是没有必要。因为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讲解过多过细,难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不可能。因为任何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其内涵的丰富性,很多是难以言传的。只有读者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阅历的日增月加,才会逐渐使自己心中的人物形情丰满起来,才会对作品的内涵体会的更加深入。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律。由此,依据教材要求,拟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以上三条,具体的教学设想如下。

  借助听范读(教师朗读或播放录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题思想。

  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进行文学教育。

  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两节课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二、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 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尔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 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 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体。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三、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里的片断。

  1、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听读时,注意这一点。

  2、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说明〕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四作点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也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具体内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此略。

  布置作业

  在笔记本上完成练习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二、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教学过程

  一、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说明〕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小说主人公的研讨,目的是进一步从全文出发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这个讨论不必占用过多时间,也不必一定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因为也有这样的观点。

  二、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益于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用录音机录下朗读全文的录音,也可以几个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将课文改成广播剧,能配乐更好,录制下来。全班评比。

  【总体说明】

  本课情节比较完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俱全。从故事的结果入手,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这种“析因”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出于这种思考,本课教学方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教学课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4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评价的能力。

  2、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于勒

  怕

  盼

  遇

  躲

  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并用语言、表情等来激励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整个准备、招聘、演出、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在总结或小结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点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

  (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2)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11-2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2-2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3-0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1-26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2-27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8-24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优秀03-14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活动09-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教案范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