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7 18:56: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9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检查背诵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学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三、精品作业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 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

  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 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策略: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2-19

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设计07-03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1-17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1-17

雁门太守行课件设计06-12

雁门太守行03-05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05-13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3-29

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