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检查背诵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学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三、精品作业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策略: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6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 相关积累。
2. 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 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雁门太守行》的小动画视频)
师:当然叫李贺为诗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长相,更因为他的诗奇特瑰丽,想象丰富,是个鬼才。看了这个视频,那《雁门太守行》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七岁能诗,文思敏捷,很早便享誉京洛。十八岁,诗名远播,本可早登科第却遭父丧。二十一岁,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遭对手毁谤,终身不得举进士。二十七岁由于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病逝在家乡昌谷。
2、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藩镇割据)
三、题目解说:
1、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是长城上重要的关口,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2、太守行(xíng)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兵车行》、《琵琶行》等。但《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的曲名,后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李贺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
四、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五、精读,感受意境美。
1、朗读诗歌可以理解诗意,而理解诗意也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意。(个别学生分享)
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整个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至死。
2、诗人分别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两军对峙、两军交战、夜袭敌营
时间上也是从白天、傍晚到深夜
3、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会想到双方是如何的厮杀,血流成河,尸体遍陈,但是这首诗歌里它并没有直接去描写双方去如何的厮杀,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凝重,紧张与惨烈。你试着去找找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凝重与惨烈?可在文中做批注。(学生小组合作找出答案,按诗句顺序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每赏析完两句都叫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黑”:使气氛沉重,“黑云”既可理解为写景(天上的乌云),也可理解为叙事(敌军压境)。
“压”: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展现出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开”与“摧”相对,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的精神。
一二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守边将士斗志昂扬、誓死抗敌的决心。
“满”:写出了交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号角声在各个地方响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秋色”:秋天能让人联想到萧瑟之景,万物凋零,在这样的环境中号角声响彻整个天际,的确会让人感觉到更加的悲壮。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从“凝”可以感受到血液凝固的一个过程,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半卷红旗”: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援军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易水: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大家穿着白衣白帽,一同相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运用典故表现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一时间,天下英才竞相奔赴燕国,燕国成了当时的“人才高地”。(运用好典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一是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炼,言简意赅;二是可以避直就曲,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霜重鼓寒声不起”:暗示战事形势严峻。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争。
“死“:可以看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厚爱与赏赐,视死如归。写出了官军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这首诗歌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战争场面,色彩浓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力、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寄托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六、拓展延伸
像这样的爱国诗人有很多,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爱国诗篇,我们一起用那份热情,用那份热血去朗诵这一些爱国诗歌: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七、背诵全诗并当堂练习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9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满江红》
导入:一曲《满江红》荡气回肠,抒写了岳飞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报效君主的耿耿忠心。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李贺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2.解题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不讲究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3.背景链接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年仅17岁。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诗韵
1.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2.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3.教师范读,你给老师评价一下。
(二)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读,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归纳板书: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三)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读出紧张、悲壮、慷慨、激昂、豪迈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写此诗时李贺17岁: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勤勉写诗、扬名诗坛、热衷功名、桀骜不驯。
明确: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这首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17岁的李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是难能可贵。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再读诗歌,品味特色
点拨: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1.请同学们自选角度,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话,感受诗中形象,描述画面,理解作者的感情。
2.小结: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对比鲜明强烈,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五、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表现在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说出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总结: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总结升华
爱国之情有多种形式,山河破碎,誓死报国的孤臣情,海外赤子的桑梓恋,外敌入侵的亡国恨。我们今天如何爱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七、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引入新课
检查课文背诵
二、 出示目标
三、 复习检测
1、 理解词义和句意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唐代诗人。
(2)雁门:
(3)摧:
(4)、甲光:
(5)金鳞:
(6) 角:
(7)声不起:
(8)玉龙:
2、 划分朗读节奏
3、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 欣赏词语和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 达标测评一、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贺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知诗歌的创作缘由及诗人的人生志向。
2、理解诗歌的意思,感知诗歌的章法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3、运用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写法及诗人的艺术特色。
4、朗读并背诵全诗,感受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畏牺牲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知诗歌的章法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2、运用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写法及诗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运用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写法及诗人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点拨。
授课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三个字:一是“知”,知道了解这首诗创作的体裁、背景、诗人等常识;二是“意”,能理解诗歌的主要意思,并能根据意思梳理诗歌的章法结构;三是“品”,能品味、欣赏这首诗的的诗风诗味,诗情诗境。
一、初读,知背景,明志向
初读诗歌,正音识词明节奏。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地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屏显: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背景一:知诗体
屏显: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二)背景二:知诗人
屏显: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他仅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郁郁不得志,而致力于诗歌创作。后来因贫困和疾病折磨,在27岁的盛年死去。
屏显:长吉诗有另一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
“鬼灯如漆(qī)点松花”(《南山田中行》)
“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
“百年老枭(xiāo)成木魅(mèi),笑声碧火巢(cháo)中起”(《神弦曲》)
这也是后人称其为“诗鬼”的重要原因。
屏显: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其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语言、浓艳的辞彩”形成了“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背景三:知诗由
1、屏显:从有关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这首诗,据说是李贺十八岁时为拜谒韩愈(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而作,主要为展示诗人的才能,表明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并非亲身经历之事,但写得真真切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边塞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歌颂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2、屏显:这首诗啊一句、哪个词能表露诗人自己的人生志向。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是想向韩愈表达自己怎样的.想法。
二、再读,知诗意,明结构
(一)自主讲诗意
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补充的词语注释和书下的注释自主讲诗意(生自讲、互讲、展示)。屏显下列词语意思: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向日:迎着太阳。
摧:毁。
开:打开,铺开、依次排开(用于描写守城将士列阵迎敌的场面)。
临:逼近,到,临近。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鼓声低沉,不响亮。
报:报答。
意:信任,重用。
君:君王。
(二)诗意理解指导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一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列开阵势,披坚执锐,严待以待,阳光照耀着铠甲,像鱼鳞一般金光闪闪。
秋色中,军营中的号角之声响彻整个天空;
边塞将士犹如胭脂般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在边塞大地上,呈现出一片浓艳的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愿手操宝剑为国君血战到死。
(三)朗读情感指导
1、语调指导:每句中前后两句的语调变化;
2、停顿指志:最后三个字的语调和停顿。
(四)章法结构指导
1、将诗歌分为两层并简述层意。
前三句为一层,叙写战场环境的严寒和战斗的惨烈。
最后一句为一层,直接抒发希望被招纳任用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诗歌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环境的严寒和战斗的激烈。写环境的严寒和战斗的激烈与主旨表现有何联系。
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写环境的严寒:
(1)因为严寒,战场的血迹由“燕脂”变成了“夜紫”;
(2)因为严寒,红旗被冻住了,所以红旗是“半卷”,“半卷红旗临易水”写法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极为相似;
(3)因为严寒,战鼓都敲不出声音了。
诗歌主要从五个方面写战斗的激烈:
(1)敌人的强大。“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预示了战斗的激烈与惨烈。
(2)刀光剑影。“甲光向日金鳞开”,尚未开战,但刀光剑影已经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激烈。
(3)“角声满天”。鼓角声的急促与规模,也写出了战斗的激烈。
(4)血迹。
诗歌虽未直接描写厮杀场面,但血迹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惨烈。
(5)转进的迅疾。战场已经到处是血迹,但仍是“角声满天”,一场激战尚未结束另一场激战又已经开始,“半卷红旗临易水”即写出了这种转进的紧急与迅速。
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构成一个“虽然……但是……”转折关系,意思是虽然战场环境如此恶劣,战斗如此惨烈,但是“我”毫无畏惧。第一层铺垫蓄势,第二层直抒胸臆,写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惨烈,对主人翁为建功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气概的表现,起到了很好的反衬效果。这是诗人在章法层面的构思技巧所在。
三、品读,知诗味,明写法
(一)李贺诗风特色
屏显: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qí jué奇特怪诞;新奇怪异。),辞采诡丽(guǐ lì奇异华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
(二)鉴赏技法菜单
鉴赏诗歌的技法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从炼字(词)的角度鉴赏: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鉴赏: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视觉位置角度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三)鉴赏技法运用
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1、品动词:请圈出这首诗中的动词,并选择几个动词进行品味赏析。
(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池摧毁。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气势、以死报国的决心以及忠君爱国的热情,与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2)摧:“毁”的意思,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凝:写出了将士血迹之厚重,突出了战争的悲壮、惨烈和残酷,把边塞激战之后的风光写得很壮美……
(4)卷: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临: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2、品典故:请画出诗歌中运用了典故的句子,并说一说运用这些典故的作用。
(1)“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2)“黄金台”引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更是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精神。
3、品色彩: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1)诗中色彩对比很鲜明,如用“黑云”暗示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浓艳的色彩描写战争: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意象新奇,设色鲜明。
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3)拓展延伸:李贺诗歌中的色彩示例
杜牧评李贺诗:“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陆游评李贺诗:“百家锦袖,五色眩曜,光夺眼目”。
“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
”(《相和歌辞上云乐》)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
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
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luán。”(《贝宫夫人》)
夫人长眉凝翠绿,神寿长久几千年,她清心寡欲,铜镜中常飞着青凤鸾。
4、品修辞手法、感官角度
5、品主题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四、诵读,知点评,明收获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两军对峙到激烈交战再到急行军夜袭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总结这首诗,李贺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辞采诡丽、想象奇特、浓艳斑驳、色彩斑斓、爱憎分明。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
①唐代
②年少早逝
③诗鬼” 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压境,官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夜袭敌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
“开” 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形成鲜明对比。
5.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夜袭敌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8-21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7-23
雁门太守行10-07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6篇)12-14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设计08-20
雁门太守行教案10-10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10-25
雁门太守行教案02-14
雁门太守行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