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力教学设计1
浮力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
复习流程:
考点知识的梳理→解题方法→重难点例题详解→习题练习
(一)考点知识梳理:
1. 浮力(F浮)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3)用测力计测浮力的原理:F浮
2.浮力的大小
(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3.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
?G??gV (2)公式:F 浮排液液排
说明:
?G??gV(1)在气体中时,F 浮排气气排
VV (2)注意公式中的V排,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当物体全部浸入时,V。 排?物排?物
4. 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G??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 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5. 浮沉条件及漂浮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下潜和上浮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未露出水面),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其上浮或下沉。
(2)气球和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其上升或下降的。
?G?G (3)轮船: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应满足F。 浮船货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使用时是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
6.浮力与密度
浮力的问题可涉及多个知识点,其中与密度知识的联系最为常见,如定性比较物体、
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有定量计算物体或者液体密度的综合计算题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题方法: 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主要两种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若,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此时 ;若,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此时有F浮=;若,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
点拨:判断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浮力是物体的最大浮力,即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第二种是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这里指的是物体的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浮力的计算方法:(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mV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G??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三) 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
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
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受到的浮力是牛。
4.密度为0.9×103kg/m3 ,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四) 链接加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2、体积是50cm,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酒=0.8×10kg/m)
3、某人用绳子将一物体从水面下2m深处的地方匀速提到水面0.5m处的过程中,人对物
1体做功为54J.当将物体拉到有体积露出水面时,让其静止,此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5333 牛,浸入水中
40N.不计绳子的质量,忽略水的阻力,求物体的密度.(g取10N/kg)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浮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 。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浮力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在死海里看书等。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举特例来分析: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水给它们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相等)
水给它们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有什么关系?(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
学生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存在压力差。
能力。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30分钟)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2.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请联系死海的特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浮力教学设计5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付敬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方法:校教学模式
学 法:科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激情引趣:我是一条来自深海的鱼,一天,来了一个小伙伴
在我们的对话中(如图)谁是对的?
自主合作学习:
一、总结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
定义 产生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
二、问题一:比较浮力的大小 浮力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公式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轮船 潜水艇 热气球
流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升力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不同,由图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符合上述条件;又由于是同一只玩具重一定,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有:在水中F水=G,在液体中:F液<G,比较得:F水>F液,故选A=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 F浮=ρgV排,C球受浮力最大,故选C)
归纳、总结:比较浮力的大小的方法:(1)用物体的沉浮条件(2)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二:计算浮力的大小:
1.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牛。
启发学生分析:物重为4.5N,利用重力和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计算浮力 F浮=G物-F=3N
2.密度为0.9×103kg/m3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解析:因为物体的密度为0.9×103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利用浮沉条件计算浮力 F浮=G物=mg=81N)
3.轮船问题:一艘轮船(重力不变)从长江驶入大海,他受到的浮力 ,船会。 (解析:船是漂浮物体,F浮=G 重力不变故浮力不变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浮力不变,液体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反比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船在海水中浸入的体积小于在河水中浸入的体
积,故船会浮上来一些)
密度计问题: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如图所示,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甲杯液体的密度 乙杯液体的密度。
分析同上。
三、归纳总结:浮力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拓展:
1.利用旧牙膏皮可以做很多小实验,一位同学吧空的牙膏皮剪去尾巴做成筒状,放入盛有水的脸盆中,发现牙膏皮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此牙
膏皮卷成小团状后放入水中,牙膏皮沉入水底,比较
前后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浮力大
B.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重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重力小
C.牙膏皮沉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牙膏皮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与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2.将同一物体放在液体中的三种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物体受到浮力最小的是------------------(C )
A.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无法比较
3. 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
如图
2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 A )
A.浮力增大,ρ1=ρ2B.浮力减小,ρ1=ρ2
C.浮力不变,ρ1>ρ2D.浮力不变,ρ1<ρ2
问题三:浮力与密度
1. 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得某合金块重力为2N,把合金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N。求:(1)此合金块的密度是多少?
(解析:解题思路:
F浮?G?F拉 F浮??液gV排、、??m等公式进行计算。) V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试管、小铁球(可放入试管中)、果汁、烧杯和水。请你在试管、小铁球和果汁任选一个测量其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
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解析:(1)测量过程如图:
(2)表达式:
巩固拓展
1.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小刚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形状不规则的石
块分别浸没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N;
该物体将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石块的密度
为 ;
2.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归纳提升:总结测量(或计算)密度的方法。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比较浮力的大小的方法:(1)用物体的沉浮条件(2)阿基米德原理
2.浮力的计算方法:
3. 测量密度的方法:(1)利用阿基米德原理
(2)利用漂浮条件:F浮=G
作业:练习卷
浮力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浮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浮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浮力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
(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热气球
工作原理: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班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
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
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
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
⑤细线。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应选择的器材是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
(2)甲同学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甲实验证实他的观点,即铝块从A到A`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变大了。乙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乙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即铝块从B到B`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不变。请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浮力教学设计11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浮力教学设计12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本章的的一个学习重点。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感悟科学知识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规律,难点是浮力规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较重,稍不注意会难以完成。
学情简析
学生对“漂浮物体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再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识,稍作点拨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体和方向。但对浮力规律的探究往往没有明确的思路,更没独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浮力及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班学生中,约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表达,且有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数学生学习被动,思想懒散,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策略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提问激疑,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可能有深度、有广度地广泛参与思考。关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限于学生基础,只要求认识到“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暂不作引导分析。关于浮力规律的探究,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直接将问题具体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然后引导设计实验,由学生“指挥”老师完成探究。关于浮力知识的运用,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级练习,以此促进学生巩固基础,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体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施力物体及力的方向)。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课的教重点。浮力规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钢铁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2、制造轮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观察现象,初识浮力
1、将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而没有下沉,说明它必然受一个朝什么方向的力?这个力是谁给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个较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将石头沉入水中,提示观察,并思考:石头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爱浮力的作用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励学生设计并大胆表达)
3、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头的重力,再将石头浸没入水中,并观察此时测力计的读数。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协助读数和记录,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石头在水中受到浮力吗?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4、总结与板书什么叫浮力以及测浮力的方法。
三、实验演示,规律探究
1、引导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要靠什么来验证?
2、指名两位学生,协助实验演示:测出重物的'重力,再将它缓慢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完全浸没前,随着浸入体积的增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完全浸没后,随着浸入深度的改变,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
3、引导分析:这个实验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深入探究浮力的规律。
(1)介绍器材,并将探究问题具体化:溢水杯装满水后,若将物体浸入水中,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还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还是越少?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吗?怎样做实验?
(2)接上述测出石头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实验往下做:测出空桶的重力,将石头浸没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由学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总结: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石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换用其他物体和液体做实验,会得出同样的规律。要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怎样表达?鼓励学生表达。
(4)其实这个规律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人是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个规律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叫什么?课本多少页?大家齐读一遍。教师板书表达式。
四、梯级训练,加深理解
1、将一木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重10N,这个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块石头浸没在煤油中时,它排开煤油的质量是800g,这个石头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经常利用流水运送木料。若一根圆木浸入水中的体积是,那么这根圆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帮助,方法补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补充的计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才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六、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行回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七、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浮力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
沉
浮力
浮力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浮力》教学设计03-06
《浮力》教学设计08-02
浮力物理教学设计04-28
浮力物理教学设计04-28
初二浮力教学设计04-25
浮力教学设计15篇01-04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3-07
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25
浮力教学设计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