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 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语文的六册书,三个阶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来的散文名篇,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2 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的情景 ,却永远
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
学情分析
优势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通过“背影”这样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 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 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思想
这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抓好朗诵这一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 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运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教学中应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体味、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引导学生认识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鸥、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难点)
4、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重点)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字词预习。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为什么?(多媒体展示浊浪淘天的音画)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多媒体展示海燕画面及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的《海燕》。
二、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年),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 “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自传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听品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自读课文;
3、师生朗读点评和教师指导。
《海燕》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深入理解“海燕”的精神内涵。
细节揣摩精读:
1、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2、合作研讨:对比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其它动物的语句,齐读后说说它们的形象,并讨论描写这些动物的作用。
明确: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反衬海燕的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表达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3、思考:如果让你在题目“海燕”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修改标题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语诗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明确: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敏感……的海燕
五、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难点)。
1、背景:高尔基的《海燕》写于1901年3月,当时俄国正处于革命**到来的前夜,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大批工人失业,沙皇专制反动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一小部分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而许多英勇的革命先驱者,他们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奋勇抗争,虽遭到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但他们毫无畏惧,坚信胜利一定会来临。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暴发在即……
2、小组合作研讨象征手法的运用。提示学生: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明确: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革命**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沙皇专制发动势力
大海、波浪—— 象征——人民群众
3、学生朗读象征诗《礁石》,分析礁石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明确:礁石在与浪的搏斗中,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经过巨大的磨难,礁石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对胜利仍充满信心,足见礁石是何等的自信与伟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艾青的自我形象,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于反抗压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们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用微笑面对困难和险阻,他们应是时代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六、联系社会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结语
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航海者虽然比观望者要冒风险,却有到达彼岸的希望。奋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 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海燕
侧面描写(海鸥 乐观豪迈(飞舞、号叫)
海鸭
企鹅)
九、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同步测试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背诵。
二、品味关键句子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 要求: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明确: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明确: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明确: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三、总结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语言技能、情感技能培养:
时光流逝,百年历史已成为过去,革命的风暴也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以“我们是勇敢的海燕”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9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中特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过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讲行弥补和优化。
结语:
创新,永远是初中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个法宝.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也需要过程,创新是一种有基础的探索式改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与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整理、总结和提炼,最终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而且,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故事梗概。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关键,从评价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整体感悟内容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依课文内容分配朗读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讨论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
【本课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场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展示羚羊木雕图片,以同学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梗概: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读出语气。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3、选出一组7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其他同学做评委准备评价。
四、评价朗读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评价扮演者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学生:学生自我体验,相互评价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严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 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稳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
五、研讨与探究
全班同学分别从爸爸、妈妈、万芳的角度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东西如何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彼此应多商量,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
六、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疼爱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以小见大,正如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写的那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2
内容预览: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 ),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 ),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 、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考题回放(20xx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600字左右。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1、课外查字典,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当有一天,细细检点细细品味,就是鲁迅先生所谓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细细评点那多开在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齐读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一个日本人,为何让鲁迅先生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何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4
一、课例描述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技能:创建演示文稿、插入新幻灯片、添加文本、添加图片、添加音频视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PowerPoint 2003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获取信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使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还要学会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
(3)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
(4)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卫星接收资源中收集了大量有关“多媒体演示文稿”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解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历史上的名人
可先介绍名人的姓名、国籍、生活年代等,再介绍他的主要成就、代表思想和作品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可介绍奥运会新闻、奥运会赛程、奥运会图片、历届奥运会精彩瞬间、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会徽、奥运会火炬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 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百度、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说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须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断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布置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表演评价(20)
(强调表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表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布置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请( )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反应
扁 病在皮肤 豪不在意
鹊 病在皮肉之间 假装没听见 讳疾忌医
治 病在肠胃里 满脸不高兴 十分有害
病 病在骨髓 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 浑身疼痛而死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12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3-0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3-08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05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02-19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2-16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2-0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集合04-2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06-24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