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30 23:53: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教学设计集锦15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 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 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目标:

  ⒈、会写“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琴键、霎时”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致爱丽丝》,引导学生说出他的作者,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和名言,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认读词语

  2、听写词语、评价。

  3、教师范写“霎”,生再写两个。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弹第一首曲子。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交流谈感受,引导学生把握兄妹间的手足情深、家境贫寒、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贝多芬为何又给兄妹俩弹了第二首曲子

  1、自读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体会《月光曲》的优美

  1、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认为《月光曲》优美的句子。

  2、找出句子中表现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月光曲》节奏的变化,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渗透写作方法。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布置作业:

  1、课下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月光奏鸣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月光曲教学设计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同时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想象,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不仅是我要与各位同学共同渡过这40分钟,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而且还会有所了解。(放课件,贝多芬图片)认识他吗?对他你有什么了解?

  2.师简介贝多芬并出示他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3.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理解“传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呢?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记叙了月光曲的诞生过程。现在就请大家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直至结尾段,找一找《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

  3.生汇报。此时贝多芬正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本来正在悠闲地散步的贝多芬,又是什么吸引了他,让他创作出这著名的月光曲呢?

  4.学生汇报,预设:

  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呀!……说说罢了。”

  (1)生汇报,师:他找的是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正巧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出示句子)

  (2)透过盲姑娘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她在想什么吗?(生:想听贝多芬弹琴,喜爱音乐等)

  (3)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这句话,看看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自由读)

  (4)同学们,贝多芬不但是一个音乐家,他更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又会从姑娘的这番话中,他能听出什么呢?(渴望)

  (5)是呀,贝多芬除了听出盲姑姑内心的渴望,还听出了什么?(喜欢音乐)

  (6)何止是喜欢,也许她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除此之外,在这句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家穷)

  (7)从哪些细节中让你能感受到姑娘家很穷呢?(生汇报:找本段中的话,或文中的相关描写)

  (8)生汇报,再次指导朗读本次对话。

  对话二: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生汇报,出示句子。

  (2)大家看,此时盲姑娘已经十分激动,因为她猜出了这个人就是贝多芬,但贝多芬听了盲姑姑的话,有什么反应?(没有回答)

  (3)盲姑娘她看不见,可为什么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4)看来,这位盲姑娘真是对音乐真是太痴迷了,难怪她听了一曲之后,就猜到了这人就是贝多芬。的确有这样出名的音乐大师亲自为她弹奏,你想,她怎能不激动呢?来,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此刻的心情。(生自读)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痴迷于贝多芬音乐的盲姑娘,老师相信,能见到贝多芬的你们也一定会激动万分,所以你们也会激动地说:(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

  (6)而此时的贝多芬虽然没有回答姑娘的话,但他此时的心情已经难以平静,已由原来的感动变成了万分的激动。于是,他决定再弹奏一曲,将这份真挚的感情送给兄妹二人,将这份爱心倾泻在了他的指间中……

  四、感受《月光曲》意境

  1.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指名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生欣赏。

  3.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兄妹二人看到了什么?(大海)是真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联想)

  4.透过兄妹二人的想象,你能看到哪些不同的画面?

  5.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

  6.既然大家已经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不同的意境,那现在谁能将整段文字再给大家读一读,(指名配乐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音乐和语言相融合的无穷魅力。

  7.读文就要熟读成诵,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这段文字作者描写得那样生动细腻,你们能将它记在心里吗?来,自己先练一练。(生练习后,出示填空,师生齐背)

  8.同学们,其实画面的变化也代表着贝多芬内心情感在不断地变化着。猜猜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正当兄妹二人还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呢?

  2.此刻,贝多芬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的心中完全是创作的激情,在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中,即兴创作出了这首曲、意、境都非常美妙的乐曲——(课题)月光曲。

  3.整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月光曲》的诞生过程为主线,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副线,构思巧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呀?相信大家以后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4.(出示贝多芬的图及音乐直到结尾)也许,大家还不曾了解,贝多芬的内心除了饱含着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外,更多的还是对音乐的那份痴迷。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贝多芬那不平凡的一生吧。(放课件,师介绍)

  5.听了这段介绍,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生汇报)

  6.有人说,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会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之余,再去欣赏一下贝多芬其它的作品,用你的心去热爱音乐,去感受蕴含于每首乐曲中的那份情和意。

月光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课文

  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分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你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的`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借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引导: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因为贝多芬弹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乐,他听到贝多芬弹奏的美妙的钢琴声就联想到了这些景物。)

  引导: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好,能让人产生共鸣,引起人无限的联想;也说明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⑶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⑷有感情地朗读8、9两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被琴声吸引

  被对话感动

  贝多芬进屋弹一曲有才华有同情心

  即兴弹奏

  记录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14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

  1、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众生:这叫“知音”!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月光曲》响起)

  d)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

  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板书:

  10、月光曲

  走近茅屋

  贝多芬

  弹奏一曲

  有才华、有爱心

  即兴创作

  六、媒体和资源:

  录音机或多媒体、钢琴曲《月光曲》(三个乐章中最有代表的乐曲剪辑成一分钟曲调)、笛子曲《苗岭的早晨》片断、CAI一套(内含皮鞋匠联想内容的句子、选择题、家庭作业)。

  七、教学评价: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面广、想象丰富,教师引导得法。不足之处是在引导学生联想时应该多抽几名学生。

  八、教学反思: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

  3、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仔细阅读,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简介贝多芬,,揭示课题。

  1、板书:贝多芬

  (1)预习反馈:大家回去都找过贝多芬的资料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呢?

  (2)对,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简介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了解一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讨论分清层次,学会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说明: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这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经过作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那贝多芬一共弹了几首曲子呢?(两首)

  (一)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一首曲子。

  1、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说明: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说话训练: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②“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指导:“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

  ③“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说话练习:男的(  )地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 ”

  一个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指名两人说。

  5、“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

  这个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是呀,“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划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说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几个环节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善良。

  10、是的,(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说明:

  这个说话练习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反馈。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

  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2、“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师: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准备讲话。)

  6、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却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遍”的意思。),你们想这时的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3)第三幅画: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那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是呀,(出示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谁能读好这一句?(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谁再来读一读?

  那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说话练习:听着那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9、教师引导学生串读课文8、9小节。

  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像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了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特别是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则是在说话练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

  因为《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德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段。)

  2、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

  请将你想像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说明:

  想像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

  3、(播放乐曲《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继续学习围绕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题《月光曲》曲是多音字、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能说说你是怎么学习的吗?

  练习组词(见课件)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贝多芬是什么人?

  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好请大家大声朗读全文,围绕题目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阅读课文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盲姑娘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本想想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1、出示:句子1、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当时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师: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这琴声是怎样的,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你听出什么?(说明盲姑娘喜欢弹贝多芬的曲,但弹得不熟炼。)

  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过渡: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2、出示:“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是“随便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大家明白了吗?

  读读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3、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过渡: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理解格外、清幽。齐读

  过渡: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

  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看到这些是实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是什么曲子?他弹的《月光曲》内容是什么?

  4、出示《月光曲》内容……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板书:联想

  请看图,这正是课文中描写的`哪句话。

  5、朗读指导。

  6、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课文中哪个词写出来了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怎样?

  三、小结: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从这个传说中让我们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

  练习说话:贝多芬不仅( ),而且( )

  不仅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个关心热爱劳动人民音乐家。

  板书:

  海面升明月(轻柔、舒缓)

  联想:海面洒银光(逐渐增强语气)

  海面刮大风(急促、高昂)

  海面卷巨浪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义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使创作了《月光曲》的传说。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抓住贝多芬音乐创作情感这一条线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我的板书重点突出皮鞋匠的音乐联想,也是月光曲的内容,引领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图片以及朗读皮鞋匠的联想感受月光曲所赋予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敬请期待好文网更好文章)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有许多不足:

  1、指导朗读还不到位,学生朗读面太窄、朗读指导太机械。虽然学生欣赏音乐、观看图片后,正处于情境中,本来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只是机械地问学生:“你认为这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只会说“平静的、缓慢、激动”等字样。这样机械地指导,只会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最低层,根本无法达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程度。现在,我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如果我能范读,也许会更好。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就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

  2、因为一节课按排内容较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

  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关于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有一个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传说,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打开课文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读一读这美丽的传说,想一想,月光曲的谱成与一般的曲子的谱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

  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五、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竟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亲自弹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之前,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四、一场感人肺腑的交谈,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呢,此时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内心激动,他走进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作为音乐家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声宣泄。他会弹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一、导入:

  出示(课件1)名人名言

  师:“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文哪个地方说明这一点?生:为盲姑娘弹琴。(课件3)

  二、学习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1、第一次

  师:第一次为什么?(同情)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课件4指名读,评议。)课件5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生: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善良体贴的姑娘!生: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师,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所以为她弹奏了一首曲子。那么他为什么要弹第二首曲子呢?

  生:(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课件6)

  学生理解: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我们仿佛看到了外国版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2、第二次

  师: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很激动,尤其是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课件7)

  学生读: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实物

  联想)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课件8\9)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不信请看(出示课件10)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皮鞋匠一共联想了几幅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三幅)。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完了讲给我听。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意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交流: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师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课件11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课件12.13)

  生:皮鞋匠看看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板书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课件14)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好,你先读,开始。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师:同学们对这段学明白了吗?但我还是不明白,《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师:指着板书,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这样的景象呢?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课件15)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弹奏起来。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也读得快,而且有劲。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课件16)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师: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课件)17—1,25师: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的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

  五,作业:(课件17\18)

  选做题:欣赏蒙娜丽莎画作,由此展开的联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 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 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 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静):

  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04-21

月光曲教学设计11-09

《月光曲》教学设计05-18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03-08

【热】月光曲教学设计06-10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11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