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李肖莉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获得一等奖。)
有关教学设计 2
1、《成长中的变化》
学情分析
1.学习起点: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学生面对这些变化时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对一些行为的把握难免会出现不成熟的表现。为了使学生能悦纳自己的身心变化,促使其适应性地发展,依托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和心理学一些知识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
2.学习兴趣点: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体验步入青春期以后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身心变化。
3.学习困惑点:青春期由于外形剧变,第二性征出现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步入青春期后发生在自己及同龄人身上的身心变化感受青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使学生明白步入青春期后发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且要正确对待这些现象;
b.使学生明白成长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面对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冲击、困惑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青春的畅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齐唱童年时的歌谣。
在欢快的歌声中回味无忧无虑的童年,为从童年走向青春期在心理上做承接,同时也为感悟青春的内涵营造温馨的氛围, 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以趣激学。
二、游戏导入——“猜猜我是谁”
1.今天有几位同学就给大家带来了他们童年时的照片,想看看吗?谁能猜出他是谁?
2.看了这几位同学的照片,你们发现他们有什么变化吗?
3.是啊,孩子们,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老师还清晰地记得你们刚刚入校时,那天真可爱的样子,一转眼间就成了六年级的大孩子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成长中,去感受我们的变化吧。(板书课题:成长中的变化)
以游戏的方式通过教师手中的照片感受自己的变化从而体会的青春的特点。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发现与语言表达能力,又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给学生带来说教的感觉。
三、新课探究
(一)身体上的变化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六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叫我们大孩子了,我们的身体正在悄悄的变化。(板书:身体上的变化)
2.同学们,和前几年相比,你发现自己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生相机板书)
3.师小结: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身体经历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恭喜你们,这意味着你们正在长大,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渡,正在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同学们的身体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课件)
(二)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1.在我们的`身体悄悄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板书: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七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男生或女生跟过去相比,在心理和行为上还有哪些变化?并在十八十九页中分别填写。
3.下面有请各小组选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板书)
4.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与自豪。我们同学正处在人生中最灿烂的季节,但是美好的春天也会出现阴雨天气,青春的烦恼有几何?有请相冠群、郭振东、席少阳等同学为大家表演。
5.他们表演的好吗?先把掌声送给他们。谁来说说他们三个人的主要烦恼分别是什么呢?你也有过这些烦恼吗?
6.从十岁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青春期。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分泌引起的情绪多变;对自己外表的重视;对异性的好奇;渴望独立;亲子关系疏远等都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现象,但这些内心矛盾也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它们也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阻力。那么如何调节心理矛盾?
7.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自己或同学的烦恼,同桌相互讨论解决办法。
8.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呈现六年级学生面临青春期的到来普遍出现的种种烦恼心事,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通过三个典型意义的情节,反映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心态,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的表演力求在材料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和体会,但教师应点明在表演中防止出现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四、畅想青春,课堂小结
1.有人说,青春是美好而多彩的,就像七色彩虹,如果将青春与颜色联系在一起,我觉得青春是红色的,因为红色是表热烈热情,青春的我们是激情奔放的。同学们,你们觉得青春是什么颜色呢?
2.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老师希望你们能战胜困难,拥有自己美好的青春。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中之所以让学生只用颜色来回答,一是为颜色的多样性和鲜明性可以和青春的某一情绪很好的切合,二是为在这一环节上,通过精炼的活动,尽量使更多的学生有在课堂发言的机会。要注意的事,万一有学生回答青春是灰色的,教师要临场引导纠偏。
五、板书设计
成长中的变化
身体上的变化 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男生:身高 体重 声音 喉结 胡子 情绪多变;对异性好奇;
女生:身高 体重 体型 声音 乳房 渴望独立;亲子关系疏远
注重外表;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尝试。主要是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教材以及其他的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好一些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这一正常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照本说教的授课方法,使课程向学校日常生活回归,教学逐步具有开放性。再次,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几个教学活动,例如 “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青春烦恼有几何?”、青春畅想、等活动促使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但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总会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情。这节课主要注意的问题有两大方面:一是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的表演的表现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力,会影响学生共鸣情感的激发,从而影响小组讨论的有效进行。二是教师要增强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自己防止出现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2、《成长》
教材简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社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那么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自立自强,从小练就一身生存的本领?读一读成长这篇课文,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联想,引起感悟。
《锁不住的心》让我们了解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加以梳理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雀斑交流讨论。
例如,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购买两根。”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她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上两块钱。——小男孩重复的行为使大家顿生疑窦,引起了读者好奇,是因为妈妈给他的钱很少吗?是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当“我”要送他两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话说得不卑不亢”。——一个自尊、要强得孩子,令我们对他顿生好感。
“是我的妈妈。”她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疑窦初解。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告诉我:“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元以上。”——原来他的衣兜里不是没有钱,他自己挣的钱足可以购买两根香肠了。他的克制与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珍惜啊。
还可以就“文章为什么不像《女孩儿乌塔》一样,用《小约翰》命题,而以《成长》为题?”展开讨论。
由此理解约翰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从而理解文章拿给的写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向学生推荐《夏令营中的较量》,这是作者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生字生词。
本课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和同音字比较的方式进行。
“俭”与“检”“挎”与“跨”“销”与“消”等形近字不要混淆。
“戴”与“带”在用法上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琢”“济”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另外的读音和用法。
有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媒体设计]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
有关教学设计 4
一.特点分析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春光中主动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想象。深思熟虑,我决定把《燕子》一课的教学,在“美”上下功夫,让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从而感悟到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二.设计理念
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运用的学习过程,运用“读中研,研中悟”的方法使学生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三.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
教学用具:五线谱画图,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动画《燕子:情境动画》。
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我们再来猜一个谜语,大家就知道它是什么鸟了。
念儿歌《春天多美好》: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让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利用动画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进行范读指导。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具体指导长句子的朗读与理解。
4、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5、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6、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7、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探疑解谜,深入体会
1、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课文描写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2、另外,大家注意没有,作者为什么没有写眼睛和嘴呢,是疏忽了吗?
3、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4、再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朗读第一自然段,试着让学生都能成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飞行”一节,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停歇”一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6、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7、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四、朗读并力求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从哪里来”一节,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学习第二句。
3、学习第三句。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机”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略
有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比较青蛙、蚂蚁过冬方式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谁知道“过冬”是什么意思?
2.出示图片或灯片、标本。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称?
3.教师讲述:今天学习的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过冬的一些知识。它们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大家翻开课文。
板书30.动物过冬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利用拼音和字典,初读感知,自学课文
1.练习朗读全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多读几遍,读准记牢。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韵的朗读。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查查字典,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这步活动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动脑、动手、动口,不流于形式。教师巡视,有重点地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写这些动物在过冬,还是准备过冬?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因有图画穿插,分段易混,要适当指导。)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哪几种动物?想一想,为什么没画出燕子、杜鹃和黄鹂?)
5.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课文写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准备过冬的事。)板书: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
三、分段读、想、批划,再自学
1.自由轻声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批划:
①表明天气变化的词句。(或是季节变化)
②表明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各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③表明青蛙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④表明蚂蚁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2.把找出的词句读几遍。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它发现树林里有什么变化?(满地是落叶,感到有点儿冷,周围静极了。)从这些变化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朋友不见了。)
③谁能说说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冬天来到时,树林里的变化)
④指导读本段。(注意引导学生从“有点儿冷、静极了”等词和后一问句中体会语气)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哪里知道的?(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准备过冬的情景,从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中知道的。)
③读议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从它们的对话中,大家知道了这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结合课文理解“暖暖和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就用“暖和”?“这儿”指哪儿?(当地,现在生活的地方)。
④指导读本段。(联系插图,边看边体会,注意小蚂蚁仔细访问的样子和语气,喜鹊热心并高声回答的'样子与语气。)
3.学生自学第三段,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①出示小黑板,交代学习方法与要求。
a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b看看这段写谁准备过冬,用一个词说一说。
②学生自学。
③讨论。
你知道青蛙是怎样过冬的?冬眠是什么意思?
从青蛙的话中,你知道它是怎样冬眠的?(整个冬天,睡在洞里,不吃不动)
哪些词句写出了青蛙在洞里冬眠的好处?
④回读本段。(注意文中的问号、感叹号,体会对话的语气,先试读,再指名读。)
4.自读第四段,看小蚂蚁怎样准备过冬。
①自学思考:小蚂蚁准备怎样过冬?
②联系比较:蚂蚁、青蛙在洞里过冬有什么不同?(蚂蚁在洞里过冬,但不是冬眠,要活动还要吃的,所以要准备过冬的粮食。)
五、回读全文,总结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中6种小动物,共有几种过冬的方法。
3.教师总结。本文告诉我们,冬天到了,各种动物都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过冬。如燕子、杜鹃、黄鹂飞到南方过冬。喜鹊就在当地把窝垫得暖暖和和地过冬。青蛙和蚂蚁都在洞里过冬,但青蛙是冬眠,蚂蚁在洞里不冬眠,还要准备虫子当粮食,好在洞中生活。
六、完成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蚂蚁:天真好奇;青蛙:自信且答问耐心;喜鹊:平静和气)
2.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教师也可简略介绍几种动物过冬的知识。
3.介绍有关课外读物,要求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句:
词:周围树梢暖暖和和告别冬眠舒服刨土
句:我要冬眠了。整个冬天,我们青蛙都睡在洞里,不吃也不动,到明年春天再出来。
二、学习生字:
(一)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周静忽喊燕睡眠舒粮食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
3.指名读,大家纠正读音。
注意:“周、静、眠、食”几个字是翘舌音,“食”的本音是二声,在“粮食”一词中读轻声。
(二)记住字形。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自学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喊:右边是“咸”,不是“成”。
舒:左边是“舍”,右边是“予”不是“矛”,不要多写一撇。
“周、静、眠、粮、食”几个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和部件分析等方法识记。
(三)指导书写。
睡:右边的“垂”笔顺是:
。注意最后一笔是短横。
粮:第六画是“点”,不要写成“捺”。
食:上半部的“人”要盖住下面的“良”。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着重指导“燕”:“廿字头,黑字尾,北字中间夹个口”。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25 动物过冬
有关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有关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一路上看到森林被毁坏所造成的危害,有的变成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真真切切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而产生了一个心愿:要到沙漠里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寓环保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说理形象通俗,语言富有情趣,适于朗读、复述训练,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朗读课文的好教材。
学习者分析:
因为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好读易懂,学生学习时会兴趣盎然。其次,本课蕴含着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与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学生已经学过《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对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也有所了解,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对森林的作用也了解一些。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从云雀妈妈的语言中体会森林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云雀的心愿》,请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云雀的心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呀?
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沙漠变绿洲。
二、初读课文,了解心愿。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个小节写出了云雀的心愿?(第14小节)
2、谁愿意把云雀的心愿读出来?【幻灯片】
齐读:让我们一齐把云雀的心声读出来。
3、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再读读这一小节找出答案。
指名回答:“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谁来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你重读了“实在”,突出了森林的重要)。
让我们一齐学着他读出森林的重要,齐读。
4、过渡:小云雀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卡片出示),从而产生让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的呢?现在呀,就让我们跟随云雀妈妈和小云雀一起到外面看看吧。
三、学习2-4小节。
1、过渡: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幻灯片出示沙漠风暴图】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
2、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沙漠中,你会有什么感受?
3、小云雀的感受和我们一样,读出小云雀的感受。【幻灯片】
4、沙漠这么令人讨厌,而它的面积也在日益扩大,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5、小云雀的妈妈也是这样告诉小云雀的,指名读妈妈的话:【幻灯片】从云雀妈妈的话中,我们知道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而如今却变成贫瘠的沙漠了,终其原因就是:乱砍滥伐。
6、此时此刻,你又是什么心情?(心疼 气愤 惋惜)把你的感受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
(自读、指名读、齐读)
7、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能——阻挡风沙(板书)。
8、分角色朗读。
四、学习5-10小节。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他们带着心痛,离开沙漠,来到大河上空。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默读课文5-10小节,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2、【幻灯片】(出示: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洪水之中)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凶猛)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比喻句)
3、你能读出河水的凶猛吗?指名读,男生齐读。
4、这么凶猛、咆哮的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景象吧!【幻灯片】
5、看到这一切,小云雀也害怕了,不得不挨近了妈妈:“妈妈,妈妈,大河里河水怎么这么凶猛啊!”“唉……”
6、【幻灯片】“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森林水库呢?”轻声读课文第10小节,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从中又明白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蓄水)
7、老师觉得云雀妈妈的话说的很有条理,再读读第10小节,想想她是怎样说得这么有条理的?(指导写作:按照一定顺序,总分总结构)
8、你能像云雀妈妈一样有条理地讲清楚森林的蓄水作用吗?出示【幻灯片】,指名按图复述大树各部分是如何蓄水的.。
9、是啊,假如没有人们乱砍滥伐,假如上游的森林还在,怎么会有洪水泛滥成灾呢?由此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说,森林不就是座大水库吗?言外之意——(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五、学习11-13小节。
1、小云雀和妈妈飞呀飞呀,他们觉得又累又热,就飞回他们居住的森林,我们也跟进去看看吧!(出示森林图)【幻灯片】。
2、四人小组结合,讨论学习,你从中又体会到了森林的什么作用?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板书:调节气温。
4、森林的作用只有这些么?还有什么作用?你能把你了解到的森林的作用讲给大家听吗?(净化空气、杀死病菌、制造氧气、降低噪音……)
六、总结全文。
1、正是这次旅行,让小云雀真真切切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而产生了一个心愿:要到沙漠里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2、这仅仅是云雀的心愿吗?这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那么,为了让云雀的心愿早日实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植树造林,保护树木,不乱砍滥伐)
3、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云雀的心愿一定会实现,沙漠一定会变成绿洲!
七、作业设计:
1、云雀的心愿实现以后,沙漠会是什么样子呢?写一写,画一画。
2、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写一段话。
3、推荐阅读:《森林,地球的保护伞》。
有关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ɡ、k、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拼读带有介母的音节,能准确拼读。
3.会读儿歌,感受学拼音的乐趣,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制作,彩纸剪的字母部件,拼音卡片。
学生: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看课件:森林公园。
小朋友们,老师将带大家到森林公园去玩耍,在那里、我们会认识一些新的声母朋友。现在,让我们坐上小汽车出发吧!
(课件:小汽车行驶到森林公园,最后定格为书中的三幅画)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1)鸽子在天空中飞翔。
(2)水中有许多小蝌蚪。
(3)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喝水。
(生自由说,师相机点拨。)
二、重点学习ɡ、k、h的发音和书写
1教师引导学习声母ɡ。
(1)学习ɡ的读音。
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朋友就是“ɡ”(点击图片,“ɡ”就会闪动),它的名字和鸽子的“鸽”音相似,只要读得较短一些。
师范读,全班模仿读,抽生读,开火车读。
(2)识记ɡ的形状。
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它的形状呢?
①鸽子鸽子ɡɡɡ。
②“9”字拐弯ɡɡɡ。
(编创儿歌,发散思维。)
选择编得好的儿歌全班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声母k。
点击图片k,让学生们组成4个小组,用学习ɡ的方法解决k的音、形及儿歌的编创,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巡视,相机引导个别组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汇报k的读音;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读。
3.自主探究,学习声母h。
学生独立学习h,记住h的音形,并创编儿歌,然后在全班交流。
4.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ɡ、k、h的写法。
(2)相机指导认识新笔画“”、“〈”,强调一笔写成。
(3)再次仔细观察ɡ、k、h的笔画、笔顺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并在练习本上将每个字母写两遍。
(4)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5)展评个别优秀作业(实物投影)。
(6)游戏:听拼音贴字母。(出示一些用彩纸剪成的字母部件。)
游戏规则:每组推选两位代表在黑板上拼音格里用彩纸部件合作拼贴出老师所报字母。
其余学生,一边用手在书桌上书空练习,一边仔细观察台上的同学所拼字母的笔顺及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三、自主学习ɡ、k、h的.拼读练习
(把课后“拼拼读读”和“读读连连”结合起来学习。)
1.学生自己拼一拼,抽查,把会拼的音节拼给大家听。
2.师生共同拼读学生觉得有困难的音节,重点是学习有介母的音节,看“读读连连”中的图发音,借图读会“ɡu”、“hu”的音,引出音节,区分与其他的音节有什么不同。
3.认识介母,教给拼读方法。
4.引导学生自己拼读。
5.教师用音节卡片抽查。
四、学习儿歌,分享快乐
1.自读儿歌,抽查正音,教读儿歌。
2.用齐读、轮读、赛读等方式把儿歌读熟。
3.找出带有ɡ、k、h的音节,再读一读。
五、扩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读拼音卡片h、ɡ、k,扩词练习,积累词语。
2.布置作业:
(1)从课外书上找出带ɡ、k、h音节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2)把今天认识的音节和字母读给朋友听。
有关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补充资料: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资料一: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吗?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文中有两处地方都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这两句话,读一读。
2、出示这两句话: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说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
3、“我”一开始对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琳达那痛苦、难以接受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是什么使我改变了态度?学习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四、投影出示:
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⑵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5、温迪为妈妈和外公能捐赠眼角膜感到骄傲,实际上也是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有感情读读温迪说的这句话。
6、“我”为什么为温迪感到骄傲?
7、父亲离去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课题中的“永生”指的是什么?
8、父亲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小温迪,“我”从原来的不接受到遵从,在到后来的自愿捐赠。阅读原文结尾:(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1、同学们,读了琳达一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人物的语言。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有关教学设计 10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叶》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叶》专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叶的知识,认识叶和人类的关系,学习作家写叶的艺术方法。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2. 教学难点:描形赋义地写叶的艺术手法。
3. 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去欣赏叶的风姿,初步感知树叶;收集各种类型的树叶标本;搜集描写叶的诗文;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作为辅助深刻地认识叶。
三、教学思路:按照“认识叶(叶的物质价值)——感受叶(叶的精神价值)——叶与文学、人生——写叶学叶”的顺序来教学。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成果:
教师: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去欣赏叶的风姿,收集各种类型的树叶标本。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展示树叶标本):
教师先展示:可以拿一本图书,里面夹着精美的树叶书签,把树叶书签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树叶书签的美观、漂亮。
然后学生展示。(边展示边讲述)
2、交流对叶的认识:
树叶很平凡、普通,随处可见,没有花儿的娇艳,也没有树干的伟岸,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你们仔细观察过树叶吗?请同学们说说对树叶的认识。
从物质形态方面说说树叶
形状、
颜色、
季节表征
明确:
大家就树叶说了很多。在我们眼里,很普通的叶确实是缤纷多彩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老师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
不光不同种类的树叶的颜色不尽相同,就是同一片树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长阶段也呈现不同的颜色,为自然界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总的来说,初萌的叶芽是鹅黄的;新生的叶子是嫩绿的;秋天的叶子是红色的,飘落的叶子是枯黄的。(结合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加以诵读欣赏)
3、即使树叶是那么普通,它也有其价值。你们说说看它有哪些作用呢?
(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表述,教师做适当引导、补充、概括归类。)
①叶与根、花、果的关系:
化用诗句:落(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光合作用
③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增加湿度,吐雾播雨,分泌杀菌素,降低噪音
④可做饮料:酿酒
⑤可做饲料:养蚕
⑥可加工成药材:枇杷叶治肺热咳嗽,大青叶治咽喉肿痛
⑦检验大气污染:虞美人的花叶对空气中的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空气中有硫化氢,它便会花容失色;米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氯气。
⑧建筑学上的仿生利用:叶脉惊人的支撑力——世界博览会博览馆大厅,悉尼歌剧院
⑨勘察矿藏:三色堇与锌,喇叭花与铀
⑩预报气象、预报地震:含羞草叶自动闭合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
⑾作为书写纸张,作为工艺材料
等等
4、引导认识叶的精神作用:
叶的作用真是巨大,叶对我们人类的物质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叶仅仅是有着物质方面的作用吗?
叶在精神上对我们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启发借鉴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
教者提示归纳:
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活力、
落叶归根的无私奉献、
扶持红花的衬托精神、甘当配角的精神
等等
树叶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自然价值,还在于它的精神价值。它点缀自然、陪伴童年、启发思念、引发幽情、激发赞颂、呼唤热情┄┄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叶的声音:
(学生配乐朗诵《绿叶的声音》)
5、教者小结:
自然界的叶子是如此生动、可爱、鲜活;叶的作用是如此巨大。有人从一颗嫩芽中看到了生机、力量,也有人从一片枯叶中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在文人的眼中,叶更成了描写讴歌的对象,注入了作家的情感,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下一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叶与文学,叶与人生。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研读专题内的诗文,各用一句话对它的要点加以概括;并阅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在思想内容上作一作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文学作品中对叶的描写,学习作家写叶的艺术方法。
教学过程:
1、认识叶与花的关系
教师: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道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
单纯一色会显得单调,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由于对比映衬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生活中所说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绿叶虽没有红花那样娇艳,不会引起人的注意,但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红花离开绿叶,它的美会遭到削弱。
2、叶,是作家笔下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专题内各首诗的要点:
学生发言、讨论、补充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就行):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宣宗宫人 《题红叶》:
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王勃 《山中》:
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
杨巨源 《城东早春》:
借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
刘湛秋 《绿叶》:写出了绿叶的生长过程,表现绿叶顽强的生命力。
歌德 《二裂银杏叶》:由银杏叶的二裂现象联系到自己,内涵丰富复杂深邃。
青勃 《绿叶的声音》:从不同角度抒写绿叶发出的声响,表现绿叶的欢乐与活力。
3、思考比较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与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说说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叶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同?思想内涵又有什么不同?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绿叶枝头春意浓,青阴翠盖庇苍穹。枯黄凋零碾作尘,来年依旧笑春风。
一己生命应珍爱,他人生命莫懈怠。一日生命归故里,庆幸此生留光彩。
——
叶的一生,人的一生;生命意义,人生哲理。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
内涵丰富:叶子是病人生存的精神支柱,叶子是关怀慰藉病人的精神象征,叶子是老画家舍己为人崇高精神的写照和永不凋零的不朽丰碑。
4、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叶的诗文并进行交流:
诗文展示、简述内容手法:(略)
5、写作指导:
叶,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运用描形赋义的方法,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幅你们心目中的叶。(随堂写作,视时间情况灵活处理。)
6、小结:
同学们,学了“叶”专题,我们知晓了叶的有关知识,感受了叶的精神价值。叶是普通的,又是高尚的;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学习叶的精神品质,做一片发光发热的绿叶。
布置作业
1、写一篇有关叶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2、做一个精美的叶的书签。
有关教学设计 11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巩固练习: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有关教学设计 12
课题:有关0减法
教学目标
1、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
3、渗透空集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口答算式)
2、完成第30页的.做一做
(全班集体评价)
3、第31页的第3、4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四、综合练习:
1、P31页的第5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对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鼓励。
2、第31页的第2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蝚后集体评价。
有关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称、赞、椅、泄、连、闻、谢、消、劳9个生字,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称赞、自信、消除、疲劳等词语,正确书写称、赞、闻、消、劳 5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相互称赞给人带来的快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称赞,读准字音。 (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2)说说称赞的含义,并为这个词语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2.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和下面一样大小。注意上面两个先左面一个的最后一笔应该是竖提(媒体出示)。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练习写字。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称赞》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仔细听录音,说说谁称赞了谁? 交流,媒体出示:小獾小刺猬 课文中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他们是互相称赞。(出示:
互相) 2.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三、研读课文 1.开火车朗读课文,并找一找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称赞对方的句子。 (1)媒体出示:
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2)学习生字闻:做动作 (3)大声读一读,比一比谁能读出称赞的语气。 (4)指导朗读,读出称赞的语气。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2.小刺猬与小獾从相互称赞中获得什么帮助呢?再读课文。 (1)从课文中找到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称赞的作用: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我已经会做椅子啦!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出示:
让小獾有了自信 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出示:
让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2)学习生字:椅、泄、谢、消、劳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从课文中找找小刺猬为什么会泄气? ①理解泄气的意思 出示:
小獾已经做了三个小板凳了,板凳做得很粗糙。小獾有点泄气了,心想__________指名说一说,想象说话,帮助理解泄气的意思。 ②粗糙是什么意思呢? 粗糙:毛糙不精致,(这里指板凳做得不好。) (4)理解称赞的作用
出示:小刺猬仔细看了板凳之后,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于是他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 指名说一说 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二、说话练习 1.(谁)听了(谁)的称赞(怎么样了)。 2.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能给人带来很多东西,你觉得称赞能带来什么? 媒体出示:
称赞能__________________
称赞可以________________
称赞带给我们____________ 请学生各抒己见 3.媒体出示练习,选一选,填一填,读一读。
建立自信消除疲劳快乐称赞_______别人,不仅会使人感到_________,而且能帮助别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称赞能带给我们快乐、自信和勇气。 4.学学小刺猬和小獾,用简单的一句话,夸夸你的好朋友。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称赞、椅子、连忙、泄气、自信、消除、疲劳、已经 2.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采 踩睬彩 春天到了,花园里开出五______的鲜花,他双脚____在草地上,____________了一朵白玉兰 3.学学小刺猬和小獾,用简单的一句话,夸夸你的好朋友。
四、指导书写 练习写字
有关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有关教学设计 15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一)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1、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 “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2、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板书设计、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劝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离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霞》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勇气》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散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山民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天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无题》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