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18 23:20:13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字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字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数字化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 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数字化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数字化声音录制》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对学生来说,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切难题都有信心克服。学生在技能方面的掌握不是很难,但涉及到音乐作品间的和谐搭配问题,会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标准有不小的压力,教师只有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其自豪感和成就感,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互动的交流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录音机”程序合并声音文件的方法

  2.能够用“录音机”混合声音

  3.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声音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学生学以致用、合作学习意识和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意识

  3.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操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用“录音机”合并、混合声音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编辑出优美的配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分组并安排机器座位;编辑声音练习所需要的声音文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配乐朗诵《春之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朗诵与我们上节课所录制的声音文件有什么显著不同?

  生:我们刚才听的有背景音乐,比我们录制的好听。

  师:好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录制的声音文件也做成配乐朗诵呢?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对声音进行编辑,把声音文件处理的更优美动听。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导入选择专业的配乐诗朗诵,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不自觉地与自己上节课的录音成果进行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师:我们上节课把朱自清的《春》录制成了“春1.wav”和“春2.wav”两个声音文件,现在我们要制作《春》的配乐朗诵,最好要有完整的春的声音文件,怎么办?

  生:可以重新录制,部分学生说把两个文件连起来。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我们可以重新录制完整的声音文件,但是太麻烦,其实我们可以想办法把两个声音文件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声音文件,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录音机”程序提供了这样的功能。

  1. 合并声音文件,完成朗诵作品

  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上节课录制的“春1.wav”和“春2.wav”合并成一个声音文件。老师收集整理了一下大家上节课的录音作品,存放在“D:素材库”文件夹内,请大家找到“春1.wav”和“春2.wav”并把它们合并成一个声音文件,以“春.wav”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

  学生上机自主练习,合并并保存声音文件。

  师提示:

  ⑴操作步骤可参照课本P14-15;

  ⑵合并前要将滑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

  ⑶有困难小组同学合作解决;

  ⑷合并完成后以“春.wav”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

  师巡回观察学生实践情况。

  指定学生到教师机用网络教室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师生评价学生演示。

  设疑1:保存合并后的声音文件时应选择哪个菜单项?若选择“保存”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应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进行保存。如果选择“保存”命令的话,会将文件“春1.wav”替换。如果滑块没移到正确位置就插入了“春2.wav”,未保存之前可用“文件”菜单中的“还原…”命令来恢复,然后将滑块移到正确位置再插入“春2.wav”。

  设疑2:“春.wav”的播放长度和“春1.wav”、“春2.wav”的播放长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对!“春.wav”的播放长度是“春1.wav”、“春2.wav”的播放长度的总和,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有时候可以利用合并声音文件时的精确定位来对其中某一声音文件进行变相取舍,从而放弃掉一部分声音素材,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后的声音文件长度可能要短于各声音文件长度之和。

  2、混合声音文件,添加配乐。

  师:完整的朗诵制作完成了,下面我们就给它配上点睛之笔----合适的背景音乐,制作出优美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可以从D盘的素材库里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但要注意与朗诵内容和主题相符。

  学生上机自主练习,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并混合声音文件。

  师提示:

  ⑴操作步骤可参照课本P15;

  ⑵背景音乐要与声音文件内容相吻合;

  ⑶操作完成试听混音效果,找出需要进一步完美的地方,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⑷以“春3.wav”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

  师巡回观察学生实践情况。

  指定学生到教师机用网络教室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师生评价学生演示。

  设疑1: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听配乐朗诵的时候,先听到的是什么?是朗诵?还是音乐?生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打开“春.wav”还是背景音乐?

  小结:背景音乐!的确,同学们在进行声音处理时,必须考虑到一些细节处理,才能让你们的作品焕发生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设疑2:声音文件的合并与混合有什么异同点?

  师生总结:声音的合并意味着二者“合二为一”,在合并点上两个声音文件只选其一;而声音的混合则是“共生共荣”,是一种互相协作与美化的作用。

  3、剪辑音乐,完整作品

  师:我们已经给朗诵作品添加了背景音乐,大家在欣赏自己作品的时候,从二者搭配的角度看,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生:背景音乐与朗诵作品的时间长度不一样。

  师: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所选音乐与朗诵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将多余的声音删掉。

  学生上机自主练习,将声音多余的部分删除。

  师提示:

  ⑴操作步骤可参照课本P15-16;

  ⑵在删除时,要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

  ⑶有困难小组同学合作解决;

  ⑷以原文件名“春3.wav”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

  师巡回观察学生实践情况。

  指定学生到教师机用网络教室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师生评价学生演示。

  4、优化音效,丰富作品

  在“录音机”的功能中还有对声音效果的处理,如调整音量的大小或播放速度、添加回音等。请大家参考课本P16的操作步骤进一步丰富你的作品。

  小结: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程序,对声音文件的加工处理尽管效果有限,但与专业录音程序的原理是相近的,我们熟悉了这个流程,以后接触到专业软件也会很容易学会。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今天我们学习了声音文件编辑的一些基础操作,包括声音文件的合并、混合、剪辑与效果调整,也许结果不完美,但毕竟我们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要成为专业的录音师,需要专业的录音软件,更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希望同学们能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更好、个性十足的作品。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任务驱动、目标激励的教学策略。总体目标力求明确,任务细化。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探究、自主尝试学习、教师适当总结补充等丰富的教学形式,使复杂问题逐步解决,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努力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

  数字化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数字化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中力做功和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数字化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是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多媒体信息上主要体现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加工,初步体验图像的独特魅力,尝试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进行图像加工,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Photoshop的功能及工具,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也是整个图像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Photoshop的一些应用来尝试图像简单合成的过程。其课型属于“实验操作课”类型,同时也是一节“新授课”。由于本节只进行图像合成及修饰的基本操作,故教学课时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和修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互助方式获得新知识,任务驱动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和初中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计算机中的常用操作和基本概念(如鼠标操作及对应术语等),具备良好的操作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画图”、“金山画王”等图像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前面“图像的加工”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Photoshop的打开、选择、移动、色彩调整、旋转、滤镜、关闭等操作。此外,学生还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对美的认识,什么样的图像才是完美的)。

  【教学重点】

  掌握Photoshop合成图像及修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有趣的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采取“实物演示”方法介绍图层的概念;在指导巡视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发掘典型便于评价;采用对具体案例评价分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学习方法】

  在机房服务器内建立导学教案,学生通过浏览它们,自学和总结操作步骤。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以及新授课的特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根据本校实际,4人一组)。

  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任务。

  通过评价和自我定位,优化操作。

  通过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大屏幕Photoshop8.0中文版

  【教学过程】

  脑筋急转弯: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合作探究1:

  1.参考导学案例“不规则选取”与“图像合成”部分,使用磁性套索工具,选择完整大象图形,与冰箱图进行合成。

  2.组内协作完成,个人总结步骤。

  问题发现:

  在合成后的图像中,选择移动工具并在屏幕上拖动鼠标,能随着鼠标拖动而改变位置的只是最后一次被合成的图像元素,这是为什么?

  实物演示:演示透明胶片叠加效果,解释图层的.概念。

  合作探究2:

  1.参考导学案例中“图层概念”部分,实践其中的操作。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图层概念。

  3.组内协作,共同探讨。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总结为什么只能改变最后一次合成元素的位置。

  知识巩固:选择规定图层,设置透明度并隐藏该层。

  问题发现:大小比例、布局、合成痕迹、不完美。

  合作探究3:

  要求:

  1.结合导学案例“图像修饰”部分,修饰自己合成的图像。

  2.结合美术学的虚实、空间等概念,使合成图像达到最佳效果。

  3.组内互助,取长补短。: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综合实践:

  1.在“练习2”文件夹中,任意挑选2幅(或以上)图片,进行合成操作,注意要用到刚学的选择工具。

  2.结合网页学习文件及自己操作实践,修饰图像。

  3.遇到问题,参考网页学习文件“问题解答”部分,和同学互助,也可以询问老师。

  作品互评:展示两幅学生作品,由全体学生进行作品评价。

  精品赏析:部分优秀作品。

  作品评价:

  优秀作品的特点:

  1.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时代要求。

  2.熟练使用图像合成技术,做到“天衣无缝”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洽,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教学思考:

  1.导学案例的使用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知识的差异,加之教材设置的“非零起点”问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导学案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特别对于实验操作课,建立导学案例是很有必要的。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目标要求、学生参考导学案例(或互助探索等)完成任务、评价完成效果”──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现在较为常见、也是较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操作课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3.教学分组、小组协作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学习时应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方式,在小组内部都应该采取协作探讨的模式,以实现全员达标的教学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巩固学习、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等,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是决定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简单问题的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例如是否完成某项操作);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采取互评的方式(例如对一个作品优劣的探讨);而一些高层次、理论总结性的评价,一般采取教师点评的方式。

  数字化教学设计 6

  教学对象

  1 、高一年级学生

  2 、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3 、对photoshop有一点基本的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利用选区工具在某张图片中选取特定对象;

  2、让学生掌握由多个图层合成一张新的图片;

  3、体验创意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准确剪切对象,使合成后的作品逼真

  教学难点

  如何使合成的作品有创意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一组图片

  播放由这组图片中不同的图片合成新的有创意的图片效果图

  欣赏作品

  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的提出

  提问:

  1、从刚才的播放的一系列图片中你们对哪一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 、你知道它是利用什么工具怎样做出来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产生问题,是啊“这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能想到能做到吗?”剖析问题

  作品妙在由两张毫不关联的图片经过抠选合并加工让人产生了新意,有灵光一现的感觉,它是由我们上次课学习的photoshop软件合成的。同学们想不想让自己的灵光一现也变成现实啊?

  学生互动

  观察学生,看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程度实例演示;

  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一张效果图分析;

  根据选取对象的特点选择抠图工具抠选对象;

  矩形工具:选取相对较规则的对象时选用;

  套索工具:选取不规则对象时选用;

  魔术棒工具:选取对象与背景色有较大差别时选用;

  利用移动工具或复制粘贴的方法把抠选的对象移植到另一张图片上;

  添加文字,提升效果图的创意。

  保存效果图

  学生观看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步骤设置任务学习实践

  提供图片资源,允许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图片

  由一张或多张图片合成一张有创意的效果图

  保存作品到教师机本班的文件夹下

  学生上机练习

  发散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作品评价;

  提出问题: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共享的请举手,然后播放举手学生的作品。

  适当点评作品

  同学之间互评;

  作品创作者对创意的解释;

  让学生体验他人的思维飞跃;

  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小结。

  归纳这次课主要学习的知识点,肯定学生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

  数字化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数字化过程

  2、 影响数字化声音的两个要素

  3、 理解声音数字化的表示方法

  二、重点、难点

  模拟声音与数字声音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自然界的声音:自然中的声音都是连续变化的,称之为模拟量。

  2、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量,因此,必须将自然界中存在的模拟量转化称数字量。

  3、模拟量声音转化为数字量的第一步:建立坐标系,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压力,我们也可以用电压来表示。

  4、第一个步骤:采样,就是提取合适的采样点

  5、第二个步骤:离散。将原有的模拟声波取消,信息点离散

  6、量化过程,将不在整数上的点整数化

  7、讨论:如果需要更多的原有声音信息保存下来,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和方法?

  讲过讨论:采样频率的提高,可以保留更多的原有信息,文件体积会增大

  量化位数的增加,可以保留更多的信息。

  8、二进制数位的增加,实现了更多数据信息的保留。例如SOS信号的数字化表示

  9、声音试听

  分别听不同采样频率、不同量化深度的同一段音乐,找出还原效果最好的一个。

  10、师生共同探讨原因:

  1)、自然界中存在的是模拟化的声音,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量,具有连续的.波形。

  2)、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二进制数值。

  3)、如何将模拟量转化成二进制数值。

  数字化声音的二个过程:采样,量化。

  4)、影响声音数字化的因素,采样频率,量化深度

  5)、采样频率、量化深度都是越大越好吗?

  11、计算机处理声音转化的设备――声卡

  12、数字声音的获取方法二:MIDI设备输入

  13、识别计算机中的声音格式文件:

  1)具有相同的图标

  2)使用相同的播放器播放

  3)具有相同的后缀名

  14 压缩文件的构成

  15数字音频的常用编码有三种: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和混合编码

  四、课堂总结

  数字化的一般过程

  数字化过程种的技术参数:采样频率和量化位数。

  五、布置作业:

  准备一段mp3音乐,结合自己的录音,制作一段配乐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相对比较独立,概念比较多,但是大多数学生似乎都还能接受。特别是关于模拟到数字的“数模转换”概念,基本都能接受。

  数字化教学设计 8

  活动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本次活动中,有引导幼儿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通过观察发现、实践操作、交流介绍获得粗浅的知识,萌发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首先,我通过让幼儿猜教师的手机号码、身高等以及认识教师的数字信息图,带领他们探寻生活中的数及了解数字信息图的构成要素,激发他们寻找自身的数字信息并制作相关数字信息图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数字和符号记录与自己相关的数字信息,并能大胆讲述。

  2、萌发对生活中数字的关注兴趣。

  3、体验同伴间相互交流了解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我的数字信息图” PPT、长方形的记录纸若干、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了解生活中的数字信息。

  (1)你在哪里看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字,这些数字会告诉我们不同的信息,我们每个人

  也有属于自己的数字信息。

  2、教师介绍自己的数字信息图。

  (1)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和我生活有关的数字,请你们一边看一边猜这些数字会告诉你什么?

  (2)通过PPT逐一出示老师的数字信息让幼儿猜想,猜对后出示相应的图片。

  (3)出示“我的数字信息图”回顾老师的数字信息。

  小结:通过这些数字,小朋友们知道了老师乘坐的公交车号、鞋子的尺码、家里的门牌号码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其实还有很多和我有关的数字,以后我会再和你们分享!

  3、寻找与自己相关的'数字信息。

  (1)想一想,哪些数字和你的生活有关?

  (2)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示幼儿可从多方面讲述。

  4、幼儿制作个人的数字信息图。

  要求:

  1、用数字和符号记录自己的信息。

  2、制作的信息图要干净、整洁。

  3、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记录,信息可多可少。

  5、交流介绍,增进了解。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信息图。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喜欢的信息图。

  (3)老师讲述自己喜欢的信息图。

  6、拓展延伸。

  出示生日日期、身高等数字。

  你们知道这些数字会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字信息等待你们去发现,可以将你们的发现,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共同分享。

  数字化教学设计 9

  设计意图: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指出:应将数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创设“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氛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在本次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通过观察发现、实践操作、交流介绍获得粗浅的知识,萌发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首先,我通过让幼儿猜教师的手机号码、身高等以及认识教师的数字信息图,带领他们探寻生活中的数及了解数字信息图的构成要素,激发他们寻找自身的数字信息并制作相关数字信息图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应幼儿的需要,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制作数字信息图,并快乐、自豪地与同伴和教师交流。在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中,幼儿轻松、快乐地开展了本次活动。

  目标:

  1、尝试记录和表述与自己有关的数字信息,学习制作简单的数字信息图。

  2、通过数字信息增进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并感受其中的快乐。

  准备:

  数字信息图,演示文稿(PPT),记号笔,记录纸。

  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和我有关的数字,请你们一边看一边猜这些数字告诉了你哪些方面的信息。(通过课件逐一出示教师的手机号码、身高、鞋码,幼儿猜对后出示相应的图片。)

  (析:在这个猜测和证实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并意识到许多信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师(小结):通过这些数字,小朋友知道了老师的手机号码、身高、鞋子的大小三方面的信息。

  2、了解信息图的构成和要求。

  师: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数字信息认识老师,我做了一张数字信息图。你能从这张数字信息图里了解到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数字信息图才能让别人都看懂?(启发幼儿观察并发现要写上名字,画上物体形象,标上与其相对应的数字。)

  (析: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数字信息的多样性,进而了解数字信息图的构成要素。)

  师(小结):要让别人看懂你的数字信息图,首先要写上名字,然后要在相关的数字信息前面画上实物图。当然,如果会写字,也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实物图。数字的用途可真大,我们在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字。不仅如此,数字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一些好朋友的相关信息。

  3、寻找与自己相关的数字信息。

  师:想一想,你的哪些信息可以用数字来告诉大家?如果能想出和大家不一样的数字信息就更棒。(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点击相关的演示文稿PPT,并提示幼儿可从多方面讲述。)

  (析:帮助幼儿交流、分享、梳理数字信息,可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

  师(小结):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字信息,那我们把自己的数字信息做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数字信息图,好吗?

  二、实践操作

  1、认识记录纸。

  师:这是老师准备的信息记录纸,你们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正确记录的方法:先写上名字,然后在格子内画实物图,最后写数字。)

  (析:设疑、解疑的过程既有助于幼儿共享经验,又有助于幼儿进一步了解数字信息图的构成要素。)

  2、幼儿制作数字信息图。

  师:现在请大家来制作自己的数字信息图。记住哦,要让其他小朋友一看就明白你想告诉大家的数字信息。

  三、交流介绍

  1、幼幼互动。

  师:请先完成数字信息图的小朋友向同桌的同伴介绍一下自己记录的内容。

  2、比较介绍。

  师:现在请你们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数字信息图记录了哪几项信息,是哪些信息。(教师点评。)

  (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梳理了自己的经验,发现了生活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数。并通过数字信息图加以表达和分享。既增进了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又学会了数字信息图的制作方法:既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字,又感受了数字信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较好地体现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

  数字化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尝试编程的主要过程。

  2、能力目标: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了解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编程实现信息的加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体验通过编程实现计算机加工信息的整个过程,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

  2、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学校要开运动会,希望用计算机来处理比赛数据,只有硬件设备就可以了吗?

  学生回答:需要相关软件。

  再问:哪位同学用过专门的处理比赛数据的软件?

  学生回答多半是没有。

  引出课题:有一位同学已经为此设计了一个小软件。

  演示:100米决赛项目成绩排序程序

  学生试用。

  给出总任务:体验设计这个软件的过程。

  提问:如果让我们对这些数据人工排序,怎么排?

  引出概念:“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算法:

  1、 如何交换两变量a,b中的值

  在计算中处理此类问题时不能直接交换a,b的值,需临时变量TEMP,逐步交换类似交换两个杯子中饮料,需借助于另一个空杯子

  如a=9,b=2,步骤如下:

  (1)将a的值9赋给temp;

  (2)将b的值2赋给a;

  (3)将temp的值9赋给b;

  二、问题解决:

  演示:冒泡排序算法

  介绍数组概念

  小游戏:请5个学生上讲台,发给每人一张大卡片,上面都有一个数字,大小不等。数字不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排序规则(从小到大):从左边第一位学生开始,与相邻的学生比较卡片上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排在右边。依次比较,直到排序完成。

  小任务:给定一个数组(三四个元素),用冒泡算法排序。

  三、体验过程:

  提问:计算机也会这样思考吗?

  如何让计算机知道我们设计的算法呢?

  引出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1、需求分析(算法分析):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计算机“做什么”

  2、设计算法:对特定的问题设计一组求解步骤或方法。

  3、编写程序:把人工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代码

  4、上机调试与维护:刚写好的程序不一定正确,必须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排除错误,测试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学生可将程序代码拷入编程环境,借助注释文字了解代码的作用,调试运行程序,检查程序运行的结果,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实践:

  完成总任务:体验设计一个对校运会100米决赛项目成绩进行输入和排序的程序的过程。

  总结:

  回顾整个程序设计的实战过程

  指出:现在我们使用的计算机还只能按照人们事先给定的`步骤工作。遇到问题时,先要一步一步设计好怎么做,也就是设计好解决问题的算法,最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将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计算机语言表述为指令,从而赋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是按程序所规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工作的,懂得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将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

  2、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实践”进一步探索。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源程序普遍看不懂。本课要求是体验过程,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按小组学习是可行的。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形成“伙伴教学”的关系。

  数字化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计算机,学会如何开、关机。

  2. 能力目标:学会打开和关闭画图程序。

  3. 情感目标: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产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开、关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大家知道什么是计算机吗?我们身边的(手指计算机)叫什么?

  二、新授

  活动1 认识计算机

  ①师:“请同学们按下方盒子上面像大钮扣一样的按钮,打开电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打开电脑,通过看、听、摸,感受计算机的启动是一个系统逐步、有序工作起来的过程。

  ②师:“大家注意观察主机、显示器和键盘的变化?”

  在启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主机、显示器和键盘的变化,了解计算机系统自检的过程。

  ③提个醒:在开机时,学生通过打开显示器、主机开关的前后顺序,认识到主机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核心。同时正确的开机顺序,能防止电流对主机的冲击,造成损坏。

  活动2 “涂涂画画”

  ①通过开始菜单打开画图程序,在里面涂涂画画,体会鼠标输入,显示器输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通过操作鼠标,观察显示器屏幕的变化,体会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

  ②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等操作。

  提个醒:关于“使用完一个工具,就需要关闭它”,如果不关闭窗口,会有许多功能模块(软件)在同时工作,占有系统资源,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等,关闭即可使此模块停止工作。

  活动3 “敲敲打打”

  ①打开“记事本”,在里面键盘输入,只要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体会到键盘的输入功能即可。键盘上有一些功能键,在输入字符过程中,能够控制输入。在输入字符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求功能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②在这个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鼠标操作实现光标的'定位,体会鼠标和键盘实现光标定位的操作有什么不同,认识到在信息输入过程中,作为输入设备,鼠标和键盘可以互相配合使用,能够高效完成信息的输入。

  ③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需要学会正确关机。

  三、拓展

  教师告诉学生计算机是人类处理信息工具之一,人类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信息处理工具,减轻了劳动强度,简化了工作步骤。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

  数字化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算机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知道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目前,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你家里有计算机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二、教学新课:

  1、计算机的外观: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 鼠标和打印机。看一看,电脑桌上的电脑有几个部分。

  教师教学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对照机器进行观察记忆。

  2、计算机硬件:

  我们把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英文缩写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内存储器是负责存储信息,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能把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及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键盘和鼠标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利用它们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指挥计算机工作。

  打印机也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打印在纸上。

  3、计算机软件:

  仅有硬件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软件。计算机软件有很多种。如同学们玩的游戏软件,帮助我们学习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高科技的知识产品,受法律保护,我们不能随便复制别人的软件作品。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三、巩固: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照计算机说出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的主要用途。

  四、作业;

  完成练习题 1-4 。

【数字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字化教学心得体会03-03

医科院校数字化教学模式02-26

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诌议论文09-06

档案数字化论文11-23

数字化教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06-27

数字化图象的合成11-26

数字化工作总结03-20

数字化教育心得感悟02-15

数字化乡村建设总结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