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1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2.正确看待《望海潮》引发的种种传说。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金兵南下,给南宋统治者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所决定的,与柳词本无直接关系。从传说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响之大。
3.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朗读时当声情哀婉缠绵。如“寒蝉凄切”“切”字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拖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领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带出下文;“酒醒何处”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那堪”二字要稍重,随后的“冷落清秋节”稍缓;“便纵有千种风情”中,“便”字要顿住,“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里表达苦痛无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⑶本来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就与所写内容相关。但绝大多数的词的内容都不是用词牌“本意”的,如《雨霖铃》。因此,有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3.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华fán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箫鼓xiāo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骤雨zhòu暮霭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甘霖lín兰舟催发cuī
3.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
6.赏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词中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雨霖铃》的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实写送别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伤情的地点,映衬出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从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无穷的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由“念”字领起,实写离别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烟波,沉重的暮云,高远的天空,这些景物全都笼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与情人再相见的无期。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虚设”表示良辰美景已经成为虚空的妄想,正因为这样,词人由己推人,设想未来,才更感受这次离别的痛苦。
8.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说指旧日的欢爱约期。②狎兴:失意时狎玩之意兴。
9.赏析“高柳乱蝉嘶”与“寒蝉凄切”中“乱”与“寒”的表达效果。
答:
10.联系全词,分析“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所表现的失意之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1.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比较其中“对酒当歌”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约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结果。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廷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词中“槐枝啼宿鸟,冷烟浓”的“冷”字和“小楼愁倚画阑东”的“愁”字,好在哪里?请结合词句进行简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运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5.词的上阕“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6.词作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写作
根据《望海潮》的诗意,展开联想,扩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画面,约200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词。
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雨霖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雨霖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与设备
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网)、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我们昨天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是柳永。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点击网页“配乐朗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网页“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网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四、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六、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网页有关诗歌意象部分,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
板书: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八、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背诵全词。
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1、学生马上思考,自由发言。
2、教师准备以下范例,必要时作引导:
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
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十一、演示网页,链接宽带网,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本网站将挂上校园网,请同学们根据本网站提供的内容,课后自行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将有价值的内容上传到本网页或发邮件到:E-mail:daiqingzhong@hotmail.com,老师将把同学们发来的资料链接到本网页,以供课后进一步学习交流。
十二、下课。
十三、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作者邮箱:daiqingzhong@hotmail.com
《雨霖铃》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
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
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
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5、研读、鉴赏手法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
鉴赏诗词要点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
赏析思路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雨霖铃》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体会词人宦途的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2.了解“婉约词”的特点。
3.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牌名与作者(参看课文注释)
二、初步感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2.利用注释,结合“课文导读”,初步了解词意
三、赏析词
(一)赏析词的思想内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首词写的是与恋人的离别。此时词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故而与恋人惜别。
“寒蝉”,点明离别的季节是在秋初(因为晚秋已无蝉鸣)。“凄切”,寒蝉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凄切切之感,衬托出离别的凄凉伤感。“对长亭晚”,傍晚时分,在长亭外送别。“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点明送别的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这些景物描写,字字写景而字字含请,准确地将与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都门帐饮无绪。”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门”,指城门。“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无绪”,没有心情(柳永因作词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连坊曲,为歌妓作词)。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正在依依惜别之时,船家频频催促:走啦,走啦,开船了!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同桌之间表演此句)。
同学们,你有过这种无语凝噎的时候吗?一个人要伤心到怎样的地步,才会“无语凝噎”!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问一句:既然分别让两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吗?”同学们,你觉得词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几乎是一个有志男儿唯一的出路。一个男人不能没有事业,事业给男人活着的分量。作为一个女人,她如果真心爱一个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即越走越远。想到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雾沉沉的楚地一望无边。暮霭沉沉,离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一句是别后思念的预想,是虚写。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时分,我身在何处呢?只怕是在杨柳岸边,吹着凄凉的.晨风,眼望黎明时天边的一弯残月,身边再也没有你。
这句写词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成为名句。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气。“好景”,好风景。这一去,年复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过得花红柳绿,但没有你,也形同虚设。对你,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去和谁说呢?(相信,你也一样吧!)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更显强烈。
(二)赏析词的艺术风格
1.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离别的场面。(实写,虚写)
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虚写)
2.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恋人难以割舍的感情。
用景写情,情景交融。
3.词的艺术风格——婉约词
婉约词与豪放词
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不拘音律。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四、有感情地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假想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豪情战意蕴,以读带析,正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豪情战意境;
2.行使教师博客建坐多重的交互性学习平台;
3.以听助析,以读代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伸,提降审美感知能力;
4.通过作品不同的演绎圆式(读与唱)的比较辨别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降华成为一种审美领略战审美体悟;通过领略词句,说明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5.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提高资源整合挑选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说明及策略
主要难点:学生无法体验《雨霖铃》豪情的层次变化。
教学策略: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战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应这种演绎战《雨霖铃》豪情的强烈差别性。由这种差别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考虑,于是再用适当的诵读圆式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感知,由审美的感知上降到审美鉴赏,从而以听战读两种圆式读懂《雨霖铃》的词境。
假想按照:尊重审美心思的形陈规律,从感知、想像到豪情、领略,这是一个上降的过程,又是一个交叉的联系的网络,把诗歌鉴赏从抽象的层面拉返来,回到了审美感知的层面。(参见拙作《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感悟》,《根本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
3、教学对象说明及讲堂经管策略
1.网络时代的学生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充裕发扬他们的这种优势,正确指导学生的网络文化;教师假想教学博客,公布预习学案,学生行使网络资源学习;通过量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
2.执行任务驱动经管模式,每6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朗读者一名,书记打字员一名。合作小组正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合作学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
基于博客的教学法、预习学案导学法、合作探修业习法、诵读法等。
我、教学媒体假想
教师博客、课件、多媒体影音等。
6、教学过程假想与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自立性学习]
通过教师博客公布预习学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进行自立性学习;设坐讨论栏目,学生可以颁发疑惑、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检查]
1.各合作小组明确任务战角色。
2.选与正在博客上颁发的相关留言战评论进行反馈。
3.让学生谈谈柳永的生平。
4.对学生听了博客中邓丽君战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铃》的留言进行点评。
5.学生齐读《雨霖铃》,请一些同窗评价。
[播放音乐战诵读灌音]
听音乐战诵读,对其进行评价,进一步深进体验这首词的意境。
按照分组进行商量,评价这两种声音对《雨霖铃》的演绎。
[互动交流]
组长组织组员公布观点,可以公布正在教师博客上,也可以由发言人讲堂发言。教师充裕与学生交流听后心得。
[学生诵读]
学生推荐部分小组的诵读者诵读《雨霖铃》,学生点评。
[课后任务]
学生通过教师博客进行延伸学习,例如可以安插部分学生将其诵读灌音上传到教师博客等等。
假想思路及多媒体行使说明
①博客存身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 “交流”战“分享”变得十分轻松,可以坐即编辑坐即公布、迅速传布,浏览者可以随时评点进行交流。相对于论坛而言,论坛是公共的,而博客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战行使。
②自立、合作、探求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学策略的指导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使用“预习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立、合作、探求性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①博客的开放性战兼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正在传统讲堂上学生发言会有很多的瞅虑,博客留言使得学生可以果敢放言,可以留名也可以匿名,可以有很多创造性的奇思妙想。
②通过网络的资源挑选,整合课程资源,突破语文学习的封闭空间。更多地了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够更深进的体悟《雨霖铃》的词境。
③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战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应这种演绎战《雨霖铃》豪情的强烈差别性,由这种差别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考虑。
④初步感知。
①选与另一个演唱(有肯定的古典意蕴,能正在肯定层面上反应原词的豪情战意境)战诵读灌音(较能反应原词的豪情层次的变化),学生按照博客中的《〈雨霖铃〉学案》战《〈雨霖铃〉诵读指导》一边听灌音一边进行鉴赏。从审美感知动身,触发审美领略。
②通过量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建构诗词欣赏的场域。
③正在任务驱动经管模式中合作小组成员按照角色分工正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合作学习。
①以听助析,以读代析。
②行使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降华成为一种审美领略战审美体悟。
①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络尽更新观点见证考虑的进程的平台。
《雨霖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②景情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七.布置作业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雨霖铃》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咏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雨霖铃》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2)作业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
(B级)问题二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
(B级)问题三
探讨古典诗词中代表性意象的内涵。
(1)意象内涵——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思人、思乡。
意象内涵——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即挽留之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内涵——风
古语有云: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B级)问题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被称颂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B级)问题五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虚设景?
虚实相生
(B级)问题六
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创读拓展(以下项目供选择):
1、诗意仿写:从词作核心意象中任选一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2、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的构思。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恪守(kè)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
2、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和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会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这两种表现手法。这首词的确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了,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感受蕴含其中的无尽韵味!
【布置作业】
1、背诵
2、优化学案相应练习题
《雨霖铃》教学设计11
一、设计意图:
《雨霖铃》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四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五是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第一,多媒体辅助法。第二,补充背景知识、相关文学常识和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第三,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感受意境,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感。第四,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第五,精讲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环节一:学情诊测
要求学生展示学案或作业。
1.生生互查。
2.教师抽查。
3.学生反映预习中的问题。
环节二:修正教学目标,确认教学重点。
二、导学阶段
环节三:激趣导入。
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现在我们来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环节四:自主学习,自我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揣摩,感悟。
学生梳理、积累相关知识,组内交流,互相订正。
学生反复诵读。
环节五:问题引路,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启发设疑、展示预设问题: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2.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5.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教师巡查时渗透强调教学重点,发现或提出预设教学难点。
环节六: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各组推荐代表朗读比赛。
各组推荐代表发言。
预设问题答案:
1.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回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2.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3.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明确: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5.明确:(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三、四环节落实解决重点、难点,学生讲不到、讲不透的地方教师补充深化。
环节七:练习巩固、迁移拓展。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请你将《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三、评价阶段
环节八:自测互评。
1.自我评价。
2.组内评价,课堂表现分出甲、乙、丙。
环节九:补充完善学案。完成学案相关作业。
《雨霖铃》教学设计13
一、 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
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2、听配音朗诵。(投入理解)
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别)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佳句赏析)
1、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 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补充古典诗词中用“杨柳”意象写离愁别绪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乐府《折柳枝》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补充古典咏月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张祜《中秋月》)
3、 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出示表格)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一):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讨论(二)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 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 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 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六、学唱《雨霖铃》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好,下课!
《雨霖铃》教学设计14
[设计思想]
《雨霖铃》这首词抒情色彩非常之浓,如果赏析时用语贫乏琐碎,那么诗情就会打大折扣,如温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没有完全泡开,或完全没有泡开。因此,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赏析此文成了最佳选择。以“诗”解词,情味不减,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文本内容,紧抓教学重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浓浓的离愁。
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以“诗”解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上说周杰伦走到哪里都能刮起一阵龙卷风,足见周杰伦影响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时期,有位词人,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不仅当时广为传唱,而且流传至今已近千年。他在当时的影响,有言为证:“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家能根据这句话猜出他是谁吗?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自读两遍,初步感知
2.提示: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念,想到。
3.再读一遍,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诵读指导:节奏缓慢,语调低沉。
4.播放课文录音。
5.学生模仿诵读。
6.找出写“离别”情景的句子和写“清秋节”的句子。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以“诗”解词,体会深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景中之情。
要求: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诗一般优美而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
2.学生从中任选一句加以鉴赏,写在草稿纸上。
3.根据所选对象分组进行探究、交流、讨论。
4.在讨论基础上,组内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赏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6.教师下水: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一声声,一遍遍,秋蝉嘶鸣,缠绵哀怨。面对长亭,天色将晚,天边的落日像哭红的泪眼,充满无限眷恋,一点一点,正依依不舍地挨下山去。骤雨刚过,叶尖上的水珠敲打着干枯的树叶,其声如泣如诉,点点滴滴,是离人泪。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赏析:桌上的酒食,尝着似土和泥。未饮先醉,心内成灰。眼中泪,杯中酒,蓄着的是忧,咽下的是愁,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艄公催行;离愁越来越浓,感情之弦越绷越紧,终于情不自禁地握住对方的手,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哽在喉间,悲痛欲绝。
③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离愁渐远渐无穷,如千里烟波,浩渺无边,如楚天清秋,万里辽阔。无边的离愁像暮霭一样,沉沉地压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从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今风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风吹来,心头一颤,酒醒愁未醒,顿时生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杨柳依旧笑晨风”的悲凉。
7.总结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抓住“念”字)
四、余音绕梁
1.播放毛宁的《晚秋》。
2.课后请大家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后,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并以《与君别离后》为题,借鉴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诗。
《雨霖铃》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 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 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三)整体感知
1、词在古代是配乐来演唱的,我认为在音乐的伴奏下来吟唱最能表达词作者的情感。可惜,原曲失传了,值得庆欣的是今人重新谱曲演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请欣赏《雨霖铃》MTV,请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2、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这首词的主题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别离
C、这句话中那几个字点明了它的主旨?(伤别离)
4、作者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将伤别离的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我们来读课文。
(四)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本词中的韵脚有:切、歇、噎、节、月)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一字一顿,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回到朗读前提的问题上来。作者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将伤别离的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明确:借景抒情,直接抒情。
1、请同学们找出借景抒情的语句和直接抒情的语句。
2、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些景语看看这些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们从此句可以看出别离的时间是秋季,地点在长亭外,时间是傍晚。蝉是寒蝉,虫之将死其鸣也哀,凄切残声使人闻之悲凉。此时,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那位慷慨悲歌的壮士,他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尚且悲伤更何况多情的柳永面对着痴情的恋人而这一别很有可能成为永别。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悲切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
骤雨初歇,回答了前面的——“对长亭晚”的原因,我们设想他们坐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雨声会想些什么呢?(他们多么希望这雨一直下下去呀……)骤雨初歇又逼出了“兰舟催发”既然兰舟催发那自然“帐饮无绪”了。长亭就在不远处为什么还要单独设帐呢?(特别的爱个特别的你……)“执手相看泪眼”妙在何处?为什么不是拥抱亲吻?(眼睛最传情,还能有比这凄迷的泪眼更让人心碎的方式吗? 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其次,古人表达爱含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诗意的表达方式呀,再次……)“执手”之精妙还在于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无语凝噎”此句妙在何处?(为何无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所谓伊人没有要死要活,可见真正的爱有时需要放手!)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的是眼前真实的景色吗?从那个字可以看出来?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如暮霭沉沉,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句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这组景物既然是想象到的那就属于虚写(板书)前面写到的离别时的真实景物就是实写(板书)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请学生先做鉴赏后教师总结)
“柳”是留的谐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吹送离人的冷风,“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真是“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
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六、比较归纳
1、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构成意境,意境就是笼罩着作者主观感情的画面。类似的手法我们在那首诗词里学过?
明确:《天净沙﹒秋思》,师生简析《天净沙.秋思》的写景手法。
2、思想跳跃,时空穿越虚实结合的写法我们还在那篇作品里学过?
明确:《夜雨寄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简析这两首诗和本词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语: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戒云: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没时间留作课后作业)
八、再次播放MTV,学生欣赏后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以《读你》为题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对柳永进行评价。
板书: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2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
【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作者柳永;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望海潮》
【课前预习】
1.词的起源:兴起于 ,盛行于 ,并在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 ”、“ ”、“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 (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 、 、 等。(词的段落叫: 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 。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 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 ,字景庄,后改名永,字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 ”,以毕生精力作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 ”,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合作探究】
一、结合上下片,试分析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从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进而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二、这首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有哪些?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试鉴赏名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课后训练】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①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②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断雁:离群的孤雁。②星星:形容头发花白。
阅读《虞美人·听雨》,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为 。依字数来看属于 。
2.词人在结构安排上以上阕写 与 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到下阙单写“而今听雨”时,则 ,力度陡增。
3.这首词运用 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的概括了人生道路上三个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高妙卓绝。
4.根据词中所写作者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心境,请把三个阶段概括为三幅画面,分别是:
5.作者用“悲欢离合总无情”来概括晚年的心境,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雨霖铃》
【教学设想】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词,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
2.试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一、词的开头写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二、词里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统观全词,分析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凄凉哀婉的离别之情?
【课后训练】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阅读所选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鉴赏“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体会其中意境。
2.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雨霖铃》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预习案
1.通读全词,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
2.试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探究案
一、词的开头写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二、词里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统观全词,分析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凄凉哀婉的离别之情?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
望海潮
高一语文 编写人:巩义六中 王秋岩 审核人:杨保卿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2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
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一般分上下阕。从风格看,宋词大致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明代张綖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本周学习婉约派最有影响的两位词人的作品。
【学习过程】
一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参差﹙ ﹚堤沙﹙ ﹚天堑﹙ ﹚ 珠玑﹙ ﹚ 罗绮﹙ ﹚叠巘﹙ ﹚ 嬉嬉﹙ ﹚萧鼓﹙ ﹚
二 名句默写﹙A级﹚
东南形胜,____,____。
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
________,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
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归去凤池夸。
三 鉴赏《望海潮》﹙B级﹚
①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景象?
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荣和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② 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③ 艺术手法
四 背诵全词﹙A级﹚
五 总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五 当堂检测、默写全词﹙A级﹚
课外拓展
赏析《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
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感情的作品。词里把人生漂泊的悲愁,思乡怀人的凄苦深挚地表现出来。开篇以江天为背景,暮雨潇潇,暝色漠漠,一个“洒”字,让人联想起利落而过的风声、雨声和涛声。正清秋时节,秋意萧疏,一番风雨洗罢,凸显凄清悲凉的气氛。“洗”字鲜明而精当,让人回味起韩愈的“长安雨洗新秋出”。
紧接着,作者笔下洒脱而苍劲地推出一片撩人心扉的秋色:“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从听觉、视觉,远景、近景的交叠中传递着开阔博大的空间感受,雄浑刚健的音乐震撼。苏轼曾为此赞赏说,“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苍凉的秋,几乎泯灭了一切生机,处处群芳凋零,落叶纷飞,美好的景物在漫无声息中无奈地消亡,连浩浩长江,也哽咽失语,默默东流。作者在字里行间微妙地渗透着游子登高临远的悲戚与感伤。
词的下半片真切地抒发作者曲折的心情,写来跌宕多姿,别有韵致。“不忍”二字,逆势而起,表现内心世界缠绕不解的矛盾。远望故乡,回家的念头总要浮上心头,难以抑制,却愈来愈加强烈。自叹近年来漂泊江湖,百无聊赖,空有归思,有家难回。其间的苦楚和怨艾,欲说还休。作者巧妙地用“何事若淹留”,把多少辛酸、不平和痛切隐在心底。这一笔委婉地刻画了内在感情,读来有缠绵,有深悲。由“望”而“叹”,由“叹”而“想”,词人层次分明地展示一幕幕情景,想到佳人对自己的期盼,由于主客的转换,场景的拓展,韵味更为醇厚。传神的家人妆楼颙望,这一幕油然让人忆起“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惆怅和失落。“误几回”三字,直白中显精到,率真而寓深沉,亦是妙笔。结语回到作者的深情诉说,那满腔的乡愁和眷念,满腹的忧伤和悲凉,谁能体味又该如何倾诉呢?
这首词状写景物,不尚藻饰,白描中风神俱现,得大巧之朴,可谓高妙;抒写情感,流连顿挫,反复间淋漓尽致,兼动静之美,可见高超。如果配以谐婉的音律唱歌,必将曼妙缠绵,令人悱恻,使人陶醉。
《雨霖铃》导学案
高一语文 编写人:巩义六中 王秋岩 审核人:杨保卿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 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 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 ﹚暮霭﹙ ﹚凝噎﹙ ﹚
三 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 鉴赏《雨霖铃》
① 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 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受益匪浅。
六 背写这首词
七当堂检测:
① 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② 本词有哪些意象的词?这些意象的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③ 默写本词。
课外拓展
赏析《雨霖铃》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一参(cēn)差(cī)堤(dī)沙(shā)天(tiān)堑(qiàn)珠(zhū)玑(jī)罗(luó)绮(qǐ)叠(dié)巘(yǎn)嬉(xī)嬉(xī)萧(xiāo)鼓(gǔ)
二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市列珠玑,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三 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抒发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③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④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雨霖铃》
一 略
二骤(zhu)暮(mù)霭(ǎi)噎(yē)
三 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 ①离别时的情景 离别后的情景
②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③ 时间顺序 离别时(离别情景)、离别后(别后想象)
④“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凄凉心情。
⑤ 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⑥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阙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⑦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⑧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了,在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五 略
六 略
七 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 a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b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③ 略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6
《雨霖铃》教学实录
上虞丰惠中学 刘建松
班级:高一(7)班(找出伤离别,梳理伤离别,品味伤离别)
课前播放阿宝的西北民歌《走西口》,意在民歌和诗词的对比。
师:《走西口》的基调哀怨但又荡气回肠,老师很好奇,这首歌中的哥哥和妹妹,兄妹间的一次离别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为什么呢?给老师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他们又不是兄妹。是情人间的分别。是情哥哥和x妹妹。
师:是的,的确是情人间的分别。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不少民歌,率真坦诚,其中的哥哥妹妹可谓是风情万种。在哥哥妹妹的声声呼唤中,感情、理想、愿望就像喷薄而出的一团火,燃烧着,替代了流行歌曲中泛滥的“爱”字,没有“爱”字的爱更让人神往。在遥远的宋朝的娱乐圈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
(出示“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
生:柳永
师:柳永在宋朝算是一朵奇葩,流连青楼,放荡不羁,奉旨填词,名声大,流传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官位小,死后凄凉,由红颜歌姬集资埋葬。
师:如今,当21岁柳永站在汤汤的汴河边,看着杨柳依依,想着别情绵绵,面对自己的知心爱人吟唱出凄美人间的词作《雨霖铃》。师生共同朗读
师:《雨霖铃》是宋朝流行音乐排行榜中经典歌曲。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
生:伤离别。
师:这样的主题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比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王勃的与君离别意,
生: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些离别好像都是同性好友之间的离别,写异性情人间的离别似乎比较少见,或许是这些大牌的诗人认为儿女私情难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顾。虽然他们也喜欢美女,而词恰恰是写儿女私情的,越缠绵越感人,越私情越流传。同学们离别时,有没有小感伤(学生自由谈)
师:现代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信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青年男女的别离更缠绵悱恻,深沉幽怨。这首词你认为是谁离开谁?更确切?
生:男生离开女生。
生:女生离开男生不太合适,因为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
师:你说女子一出门就出事。作为浪子的柳永,要离开京城,而一位歌伎来河边送别,古代风尘女子的审美和艺术情趣都极高,书,画,琴,棋,词皆样样精通。就是这么一个镜头,深深的打动了柳永的心。女子的柔情是柳永永不消逝的记忆,也是永恒的伤痛。哪些地方写出离别双方很受伤?
生:从环境来写伤痛,蝉声凄凉,更能衬托分别的忧伤,再加上是傍晚时分。
师:蝉前面加了寒字,能改做蝉声凄切吗?
生:寒字是说季节,到了秋季,蝉到了秋季就要死亡,所以叫声更加凄凉。
生:这个寒不仅仅是蝉寒,通过蝉声感觉自己的心寒。
师:有道理。季节和这个季节特有的动物很让人受伤,还有吗?
生:在长亭边,因为长亭是人送别的地方,看见长亭知道要离别了,很感伤。傍晚时分,是人的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
师:我们有首歌叫长亭外
生:古道边,荒草碧连天。
师:长亭是伤感之所,寒蝉是伤感之虫。傍晚时伤感之时。
生:跟雨也有关?
师:什么叫骤雨
生:大雨,暴雨。
师:你说离别时下大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当然是坏事,雨下得大,我无法走路,
师:那无法行路怎么办?只能留下来?这就叫做下雨天,留客天,天要留我啊?大雨好不好?
生:好
师:但现在是
生:骤雨初歇。雨停了。
师:雨停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因为要离开了,真正的离开了。
师:这里的雨跟我们平常的雨刚刚相反,我们一般认为下雨是坏事,雨停是好事,而柳永恰恰相反。为何如此呢,还是和离别有关。这时出现古代诗词很常见的一样物品?
生:酒。
师:你喜欢喝酒吗?老师一般不喝酒,但在大学毕业时也喝醉了。不是一般的醉,而是烂醉。为何?
生:伤离别
师:情人间的喝酒也不能解决自己的情绪,是酒不够浓郁还是
生:是离别的愁浓。
师:这是船夫在催客人要启程,当然这里的客人是柳永,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感情突然如喷涌的江水决堤,锻造出一句很经典的话语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把执手换做牵手可以吗?同桌做这个动作(学生模仿,有点搞笑)
师:这样的执手有意义吗?有没有特殊的意义?
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永远在一起。
师: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前面还有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怎么会不说话呢?
生:有太多的话要说,说不完。
生:太伤心了,说不出来了。
师:假如真的要说,你会说哪些话?(学生自由谈)
师 :电视剧《宫》男女主人公分别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晴川: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八爷:我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师:还不及柳永有味道。我们现代诗人,写情人的离别是这样的。出示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师:这是徐志摩1924年5月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所作。全诗仅五句。作者选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一特征性镜头,表现出日本女子告别时的鞠躬姿态,显示了多情女子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师:两位风流才子的离别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
生:柳永是离别时不说话,徐志摩是相互祝福。
生:徐志摩可能侧重于友情,所以说忧愁是甜蜜的。而柳永侧于爱情,感伤就多了。
生:还是不说话显得更加真诚和深厚。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的感情有时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师:伤离别伤到了新的境界,一切语言是苍白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能代表我的心的,就是沉默。而此时,柳永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朗读,念去去千里一句)你如何理解这段景色描写?
生:千里烟波暗示离开距离的远,路途的遥远,相见困难。
师:谁能看到千里烟波,不是当时的实景,而是柳永的想象,是虚写。还有吗?
生:主人的愁绪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像沉沉的暮霭一样的沉重。是无限惆怅的离情。
生:晴和景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
师:伤感之境。这句感觉就像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师:这首词的上篇主要写了离别时的景和行,把伤离别的伤一层层的渲染,一刀刀的割自己的心。这就是大家的手笔。朗读词的上篇。
师:词的下篇写的一句词,被明朝的评论家贺裳称赞为千古俊词,你们认为是哪一句?(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写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感情,在现在也是这样,秋天是悲凉的季节,只有多情的男女这样的体会更深刻。
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不错,即使我有什么想法,我现在也没有想法, 因为在我的心里只有你。
师: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生:除却巫山不是云。
师: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我不再相信爱情。何人说就是
生:无人说。
师:无人说就是没有了知音,很孤寂。你们说的很有理,这些就是贺裳所说的那一句吗?非也。中国传统的审美讲究含蓄,这两句还不够含蓄。
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定是这一句。
师:你终于找对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两句不含蓄,有意境。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这里的酒,杨柳,风、月四样连在一起。有意思,
师:有什么意思?
生:酒是消愁之物,借酒消愁。
师:老师这样改,今宵酒醉他处,芳草地,凄风明月。可以吗。
生:可以。
师:老师也可以成为千古俊词。真的可以吗,你们太包容我了?
生:还是柳永好。
师:说真话了,老师比不上他,说说你的理解,否则我不答应。
生:酒的确是消愁之物,但醉了后什么也不知道,还不够伤心,只有醒了,痛苦就来了。还是醒好。
师:你是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醒后无路可走,见不到想见的人。
生:杨柳岸比芳草地要好的多,杨柳在古代有特殊的意思。表示离别,柳就是留下的意思。如果是芳草地,就不合常理,刚刚离开了情人,又睡在芳草地,感情变化太快了,不忠心。
师:芳草容易使人想到各色美女,天涯何处无芳草,男人变心了。
生:晓风残月,晓风是清晨的风,深秋的清晨风很冷,风一吹,酒醒了,酒醒了,痛苦来了。
残月更有感伤之意。
师:同学们这样解释我也就认了。这句词连当时自视极高的苏东坡也很佩服。
(出示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师: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雨霖铃,没有标题,你能为她加个标题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年来,写离别的诗词太多太多,然而很难找出首超越雨霖铃的,上篇是别时景,下篇是别后情,雨铃霖是个传奇,她美丽而凄清,朴素又含蓄,千古传诵,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5
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 .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雨霖铃》教案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 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 已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 整体感知
1 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 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 精读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 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 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 拓展思维: 鉴赏诗歌的技巧?
1 总思路: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通过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
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 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
九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十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 作业:背诵,把词描写成片段。
十二 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07-02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12-18
《雨霖铃》教学设计04-24
雨霖铃教学设计01-22
《雨霖铃》 教学设计04-30
雨霖铃教学设计01-22
《雨霖铃》教学设计04-24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范文07-05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06-25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