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 ÷ 4 =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 )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x,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 = ( )
12个x,每份3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2个x,每份6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 ÷ 5 = 2 15 ÷ 3 = 5 18 ÷ 2 = 9
48 ÷ 8 = 6 56 ÷ 7 = 8 28 ÷ 4 = 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 )个4。20里面有( )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 )÷ ( ) = ( )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 )÷ ( ) = ( )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 )÷ ( ) = ( )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 )÷ ( ) = ( )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六、课后反思。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的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这个小朋友叫小聪,这个小朋友很聪明,也很好学,他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你们能喜欢他!
他想先考考大家,看他带来的两个问题:
1、12里面有几个6?
2、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要求学生将算式和得数写在答题纸上,点名学生回答,说说这两个小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1题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2题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这两个题都是用除法计算。
这两个小题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就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景引入,明确问题
小聪觉得大家都特别聪明,所以想买一些玩具奖励大家,但是在买玩具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聪明的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教师展示42页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有娃娃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图片里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
预设:需要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你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呢?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预设:用除法,因为是56里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
师:怎样列式呢?
56÷8(教师板书)
师:我们想哪句口诀,得数是多少,单位名称是什么?
预设:想七八五十六,所以得数是7,单位名称是个(教师板书)
大家看到这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买东西的问题,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知识,这里面,56元是我们用的总的钱数,8元是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给他的名字是单个的价钱,而我们计算得到的7是个数,叫做数量,谁能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数量
师:到了这里,这道题并没有结束,还记的老师总说做完题以后要干什么吗?
预设:检查
师:我们一般用乘法检验除法。
师,在图片中我们还有个地方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预设:小汽车的价钱还不知道。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如果24元能买6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多少钱呢?
自己思考,在答题纸上写出你的办法。
点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24÷6=4(元)(教师板书)
师,在这个问题中,你能找到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和数量吗?
预设:24是总的价钱,6辆是数量,4元是单个的价钱。
师:谁来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其他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数量=单个的价钱
师:你算的对吗?怎样检验?
四、当堂训练,强化训练
小聪已经学会了,你们学会了吗?
1、学校买来12本课外书,(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更深一步的理解,要求有对比,会检验)
2、
(1)买6副手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3)42元买了7顶帽子,一顶帽子多少元?
(其中2、3两个小题有对比,可以用两种想法解决,一个是除法的意义,一个是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师:这道题还有一个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第4小题让学生们同桌讨论,一问一答。点名3到5组回答
师。
师:你们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看看你们可以回答吗?
(5)买3副手套的钱可以买几顶帽子?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解决问题,你发现了吗,都是我们列式来解决,现在我这里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实际情况说几个题吗?5×3=15和36÷9=4
五、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这节课结束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练习九第2题和第3题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56÷8=7(个) 24÷6=4(元)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除法的意义,同时还简单的介绍了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不对学生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最后的两个小练习题也充分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不足之处还是学生实践少,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太敏感,还需要加强生活观察和实践。总的来说,全班同学对这节课的收获还是让人满意的,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但仍需课后的练习。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 、 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 63÷7= 56÷8= 72÷9=
口诀: 口诀: 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 ÷ 2 = 5 10个海螺
15 ÷ 3 = 5 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 )× 2 = 4 4 × ( ) = 12 3 × ( ) = 6
三( ) 十 二 ( )× 4 = 20 2 × ( ) = 8
( )五 二 十 五 二( ) 十 二 二( ) 一 十
5 × ( ) = 15 ( ) 三 得 九 四( ) 十 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 ÷ 7 =( ) 8 ÷ 2 =( ) 18 ÷ 9 =( ) 24 ÷ 6 =( )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的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7、8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21()×6=48
7×7=()8×8=()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独立探究。】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说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二)游戏提升。
1、送小鸟回家。
卡片分房子和小鸟两类,房子卡片上有4、5、6、7、8等数字,小鸟卡片有算式,让学生算好商后走到相应的房子旁边。
2、拓展延伸。
剩下7号和8号房子没有小鸟飞进去,哪些小鸟能住进来?请分别说出商是7和8的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巩固求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4 )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8
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四、总结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
(2)36元能买几个皮球?
(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
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72—7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瞧!今天的天气这么好,想不想到野外玩一玩?
别着急,老师先要考考大家呢!下面咱们先进行口算比赛,看谁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2×5 4×8 6×9……
二( )得四 ( )五十五……
师:看来同学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非常熟练,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野外的风景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本节课,并通过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师引生动,探究新知:
(一)用口诀求商:
1、师:投影出示信息窗1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3、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
4、生提问题,师板书:
平均每人捉几只蝴蝶?平均每人采几种叶子?采了几种花?
5、师:求平均每人捉几只蝴蝶?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生说师板书:15÷3=
7、师:那么怎样计算15÷3,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8、生互相交流师巡视。
9、生展示交流:摆小棒、根据3×5=15、三(五)十五
10、师板书:三
(五)十五
1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发现了三种计算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算的又快又准确?生答
12、接着教师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又快又准确。
13、小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9÷3= 4÷2= 12÷3= 15÷5=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的关注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列算式、再解答,让学生经历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学生全体参入,做到在动中想,在说中思,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除法竖式的写法:
1、师:求采了几种花?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 8÷2=4(种)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2、师:同学们我们除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外,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加、减、乘的书写格式可不一样,你们想不想学?
3、师指算式提问:8叫什么?
2、4呢?
4、师:下面老师要写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师边说边板书。
(1)先写被除数8
(2)再写除号,看“除号”的`样子像学过的哪个字?(厂)
(3)在除号的左边写除数2
(4)在除号的上面写商4,4要和被除数的个位上的8对齐。
(5)写完后还要把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6)最后还要用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等于0,这个0表示我们正好采够了8朵。
5、师:记住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听的最认真?老师边提问边板书8叫什么? 4呢?第二个8表示什么意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书空跟老师说一遍竖式的计算过程。
生:同位再互相说一遍计算过程
6、小练习:用竖式计算6÷3= 生做在作业纸上,做完后集体订正,师重点强调:写完竖式别忘写横式的得数,写等于号时还要像老师一样用直尺画。
7、师:求平均每人采几种叶子?怎样解答?下面请同学们先列出算式,再写出竖式,教师巡视。
8、师:投影出示学生作业,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种正确,一种商的位置没对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加以纠正. 师接着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计算除法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重点强调:写商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商的个位一定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逐步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通过小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再通过相互的交流,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巩固拓展,当堂达标:
1、小游戏:摘蘑菇
2×_=8 _×5=10 16÷_=4 20÷4=_ 15÷5=_ _÷3=4
2、解决实际问题:
橡皮2元 笔袋6元 钢笔9元 练习本
问题1:老师带了18元钱,想买一种学习用品,还要正好花完,谁来帮老师选择一种?(学生边说边列算式)
问题2:老师用18元钱正好买了6本练习本,你能算出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 3.课堂小测试:用竖式计算::9÷3= 4÷2= 15÷3= 20÷5=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次创设情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课堂小测试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下节课的教学。)
四、畅谈收获,回味无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有了许多的收获,下面咱们一起走进丰收园,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收获,使所学知识再次得到升华,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后反思:
一、捕捉生活场景,创设计算情景,实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计算教学一直是我们双基教学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数学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这节课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情景与生活密切联系,如在讲授求商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商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算法中讨论出一种最佳方法。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把抽象的计算过程理解的更透彻,更清楚,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二、课堂中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课堂中我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主探索出计算除法的方法。在分析应用题时,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点拨引领下学生运用尝试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新知。
三、提问的艺术练习设计的巧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手段。
课堂中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是在教师的提问下有目的去思考,因此本节课我注重提问要循序渐进,提问的坡度要小,要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如:求平均每人捉几只蝴蝶?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计算除法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提问如果恰当好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新知巩固新知。
课堂中如果一个环节学完后,及时进行小练习,及时巩固,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手段。通过实践发现低年级学生设计的练习应该更具有趣味性,如:通过让学生摘蘑菇、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个个参入,也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计算与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根据教材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 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平 均 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6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2块。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0-27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06-13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09-18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05-02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04-08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1篇05-02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09-14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09-14
《表内除法二》教案设计06-22
《表内除法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