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6 19:50: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一、新课导入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述朱德形象的句子,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之后,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齐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此刻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

  (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会师?

  三、总结课文

  生齐读课文,师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四、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听课反思:

  符老师教态很自然,很会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但透过老师设计的精美幻灯片和精心的引导和提问,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的课堂上,整堂课都是书声朗朗,课堂气氛简单活跃。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合理、自然,时间把握十分好。设计的拓展问题相当好,并引导学生作答,既帮忙学生理解课文,又使学生训练了说话、思考潜力;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老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今天,我们跟着萧乾先生一起去品位老北京城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到的吆喝声有哪些?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

  研读赏析

  提问:

  1、文中介绍了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找出来细细品读。

  2、作者多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3、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你来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17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教学设计06-2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5-27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07-22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7-18

小学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05-20

小学语文《蜜蜂》教学设计05-07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02-23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2-15

小学的语文教学设计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