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4、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具准备:
1、算式卡片,信鸽送信,计数器一个,小棒86根。
2、多媒体软件。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猜谜语。(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听录音猜谜语。)
2、出示情境图青蛙,这一天,青蛙王子带着小青蛙来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呢?
3、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4、教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青蛙吃害虫的数学问题?板书:青蛙吃害虫。
5、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
6、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会说什么呢?(点鼠标动物说话)。
①那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想想能提出什么数学课问题?
②小组代表说,教师板书:
③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板书。
板书:56+30=86(只)
④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你的计算器拨一拨,也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动手操作,小组互相说计算方法,)再指名学生出来演示。
⑤求青蛙王子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又怎么列式计算
板书:56-30=26(只)
⑥请小朋友用最快的计算方法算出得数来。(动手操作,一边说一边摆拨,指名出来演示,说清算理)。
小结:对了,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通过方法,这样才能很快的把得数算出来。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观察图中,动物们在干什么?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出示情境,观察图,42名小朋友来干什么?但淘气只摆了30只椅子够吗?(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数学游戏:(学生扮演信鸽送信)
信鸽子送信,让小组长把卡片算式发给同组小朋友,拿到卡片算式的小朋友把信送到合适的信箱里,但有可能的信是送不出的,请你们要认真算一下了!
五、总结
1、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讨论一下)
2、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2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在一起探讨、交流。我所执教的《青蛙吃害虫》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了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充满了数字、符号、计算等等,可以说既抽象又枯燥,如果能趣味性地引入新课,必将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教学中还要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我改变教材中问题直接呈现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来获取、发现信息。
4、在加减法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计数器、小棒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同时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5、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以上谈到的就是我教学设想。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P24—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创设了“青蛙吃害虫”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这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助于对加减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前准备
(1) 填一填
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0里面有( )个十,30里面有( )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竞赛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谜语,揭示课题
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青蛙)
青蛙现在在什么地方?它们在田里做什么呢?(吃害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蛙吃害虫”(出示课题)
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农民就不用把农药喷撒在庄稼上,这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我们就能吃上绿色食品。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不能捉它,要保护它)
【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加入小孩子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过度:
有一只小青蛙知道同学保护它们的决心后,给我们班发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去参加青蛙王国举行的捉虫比赛。你们去不去呀?
【邀请信的形式,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和动物小青蛙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的童话世界,有效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比赛的现场可真热闹呀!看,有两只青蛙正抢着吃害虫呢!它们都说什么话呢?
生1: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生2: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2、青蛙很细心,随时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
【设计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从学生主体出发,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3、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过程)
4、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生3:从计数器上拨珠:先拨5个十和6个一,再加3 个十,合起来是86。
5、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在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出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的方法。
6、解决第二、三个问题。
(1)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2)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
(3)怎样列式?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56—30=?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比较56—30与56—3有什么不同。
56—30=26 56—3=53
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还在于到生活中的运用,虽此环节还处于对知识的探索阶段,但有前边“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学习做基础,老师可以放手,把学生真正地当成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三、实践应用
1、同学们,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是怎么回事?大家瞧!(课件出示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2、小青蛙游啊游,看到了38青蛙在举行大合唱呢!你们听:(课件出示第二题)
师 :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在唱歌。
师:青蛙唱完了,有的已经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回去了多少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
3、小青蛙说: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现在我再给你们出一些计算题,比比谁第一。(课件出示第三题)
4、同学们,老师刚收到了一个求助信息,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帮助它们解决这个困难,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第四题)信息上说:土城小学二(一)班的学生要到展览馆去参加画展,展览馆只有30把椅子,但是二(一)班却来了42名同学,你们说,这些椅子够不够他们坐呢?还缺多少把?你能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他们解决吗?
数学知识学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在学完一节课后,是不是真正地学明白,让学生解决一下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便可知道,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四、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我们在动物王国的时间不短了,你们觉得开心吗?想一想都有什么收获?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查一查资料: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多少只害虫呢?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范文10-01
《青蛙吃害虫》教学设计范文06-08
北师大版《青蛙吃害虫》的教学设计06-08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07-02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07-02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07-07
《青蛙吃害虫》教案4篇04-02
青蛙吃害虫小学生作文(通用36篇)08-21
《青蛙捉害虫》教案03-24
小青蛙捉害虫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