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1-07-08 20:00:57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关于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 《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篇1

  赠从弟(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刘桢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二)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có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导读】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他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公元197年,因避兵乱,11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刘桢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思友》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察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中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都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他不仅在诗坛“五言冠古”,是文苑中的“文章之圣”,而且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黄初二年(222) ,文帝曹丕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书一纸交给他,讥讽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国志》《二刘传》)。刘桢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但刘桢并未折腰,执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会之时,他旧事重提: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三国志》)文帝听刘桢这番妙论,既叹他的博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从而放弃索带念头。刘桢雄辩之例很多,他的辩才象常胜利器,有时化险为夷,有时遇逆成畅,有时逢暗则明。有一次刘桢因“不敬罪”被罚作苦力, 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刘桢愤然,一是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贞。独有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曹丕见状勃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被罚作苦力。他在劳作中托物自喻,写成《遂志赋》。赦后充署吏。建安二十二年(217) 辞世。他一生著述甚丰,经典的有《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将他的作品精选集成《刘公干集》传于后世。他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雄辩的技巧及忠友敬业精神,赢得了后人赞颂。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篇2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此句出自魏晋诗人刘桢的《赠从弟》

  赠从弟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赠从弟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 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关于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原文及赏析

3.《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4.《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5.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原文翻译及赏析

6.赠刘景文 / 冬景原文赏析

7.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原文翻译及赏析

8.刘克庄《落梅》赏析(含译文)

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