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2-08-19 15:55: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通用7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我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设计经过筛选、整理,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我自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及认识它们的长、宽、高。

  (2)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制作成的长方体纸盒等物体。

  二、说教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要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利用“农远资源”教学手段,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指导学生的学法途径是: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课件出示图片: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图片是什么形状?(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接着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立体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又是什么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并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学生很自然得初步认识在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

  分小组,将教材第145页附页撕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附页面是长方体的展开平面图形),利用“农远资源”的课件图片教学辅助,让其学生直观的看清楚长方体的展开,先用手摸一摸,数一数,说一说,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这一环节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面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也达到了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教学重点。

  活动二: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智慧屋,包含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棱长总和之间的关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它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

  总之,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六、效果预测

  我充分地利用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丰富、方便、快捷的农远教育资源,高效地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必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此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 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 “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边看边想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

  (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画出长方体的高。

  9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四、说教法

  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实物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五、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直观演示、观察发现等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之前,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用品(有柜子、礼品盒等),询问学生:“屏幕上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长方体/正方体),板书今天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二)探究新知

  我将从5个知识点来进行新知的教学: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首先请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发现,然后我将拿出长方体,边摸边讲解:什么叫面、棱、顶点。

  这里设计让学生闭上眼睛手摸长方体,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将出示学习提纲:请用手中的学具数一数,并想一想“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自主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抽取学生反馈研究成果,并通过询问其他学生“这个答案对不对?”师生相互讨论,互动总结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进行长方体的.作图。

  首先向学生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让学生们给三条棱取名字,然后我总结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标注了长、宽、高的长方体图形。

  随即,请学生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演示直观图,同时进行说明: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为长方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认识正方体并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它们相等,将会得到什么形体?”同时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得出结论: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接着出示学具“魔方”正方体,让学生根据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主研究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出示自学提纲:“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完后我将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学习迁移认识正方体,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提高学习兴趣。

  5、长方体、正方体间的关系。

  我将让学生总结前面讲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对比,说一说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挑学生反馈,根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采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并用多媒体展示。

  这一环节设计旨在师生共同梳理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

  言进行描述,意在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我设计了简单的填写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有()条棱,长度();正方体是特殊的()。

  2、三条棱相交处叫(),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3、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左边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相交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四)课堂小节

  在小节环节,我将让学生谈一谈体会,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再由我补充本节知识要点。并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这样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会数学的决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使学生再次巩固新知识,并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本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课本P31的第1、第5道练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特征的对比及两者间的关系图,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总之,本节课我主要以演示、观察、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总结归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07-08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02-10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精选】03-24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11-29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范文08-26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1-14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06-29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范文10-24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范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