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1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
3.发现法 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
3、本位观察。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二)联系生活实际
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
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
3、猜一猜游戏。
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拓展。
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观察物体”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由3-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已用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使从正面看到的视图不变,让学生思考该怎样摆,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摆法。试一试,仍用例题中的4个小正方体,改变观察的角度,让学生分别按照从上面不变和从侧面看形状不变该怎样摆。通过让学生摆、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⒈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⒉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利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不同的摆法,在观察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观察物体》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内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激情引入。(2)正确观察,探究新知。(3)操作练习,巩固深化。(4)总结回顾, 拓展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三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先组织学生拿出3个小正方体,让学生用面对面的方式摆成一个物体。学生任意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并同桌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视图。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学习活动,不仅复习和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正确观察,探究新知
再组织学生每人用3个小正方体摆出一个一字排开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拿出第4个小正方体,添摆成一个新的物体,要求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小组进行交流,再全班反馈。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摆出将第4个小正方体添加在物体的前面和后面的不同摆法。同时教师媒体出示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用正方形纸摆一摆,证实从正面看到的视图的确相同。而后针对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交流:如何摆才能使从正面看到的视图不变?除了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正对着前面和后面的正方形摆,看到的视图不变,还可怎样摆看到的视图也是不变的呢?如果生不知道,那老师就摆给他们看,然后让学生看,证实看到的视图也不变,最后老师小结,如果可以不正对着放,可以有无数种摆法。接着就放手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的操作。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如何摆才能使摆出的物体从同一角度看时,看到的视图不变?
以上教师组织的观察活动,都是在学生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摆一摆,比一比、议一议,使学生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摆出的物体,得到的相同视图形状该怎么摆。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组织学生先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连一连它正面、上面、侧面所对应的视图。
2、出示“想想做做2”。先让学生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然后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看一看,比一比,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得到视图的基础上,来判断这三个物体从上面和侧面观察得到的视图形状是否相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出示“想想做做”3.让学生根据要求先自己摆一摆,然后有由同桌进行检查,最后全班一起交流不同的摆法。
4、“想想做做”4.让学生自己摆、数。注意:一定要有序地数。
(四)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我还设计安排一道开放题。
媒体先出示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然后媒体出示第1个要求:从上面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学生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摆法。认定只有一种摆法。再媒体出示两个正方形和第2个要求:从上面看到的是两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由学生独立摆,小组交流,教师组织反馈,并展示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这个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张扬个性,激活他们的创新灵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设下伏笔。
总之,本节课我按照“激趣——探索——迁移”的顺序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在观察、推理、判断、验证与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扩展空间观念,学会观察,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观察物体”说课稿4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41~42页《观察物体》和相关练习。
从低年级起,学生就学习了有关观察物体的简单知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册观察了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了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本课是这一学习内容的继续学习,也是观察4个以上同样大正方体摆的物体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初步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能够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或描绘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技能目标: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机房、多媒体课件。
“将课堂还给学生,容纳感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课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充分发挥主题性作用。三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学习方法上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研究,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互动工具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看,这里有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摆放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多媒体:用3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是□□□)。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摆的吗?请你拿3个小正方体,任意摆一种。学生独立摆后,指名上讲台前摆。让学生观察正面是□□
。
2、师:同学们的这么多摆法,我选择一些在电脑上展示一下。(多媒体:8种。)除了这8种以外,还有一些不同的摆法。真奇怪,从正面看,同样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摆法呢?(从正面看是□□
,侧面也一样,但它们的上面不同,摆的方法就不一样。)那么,观察物体时,能否象老师一样只看一个面呢?应怎样来观察呢?
3、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的方法继续观察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首先出示已摆放成的物体,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对互动工具的使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自己的操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操作中建构“摆一摆”: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数一数:每幅图有几个小正方体?你会摆吗?(小组四人合作摆一摆。)(三个同学每人用互动工具摆出其中的一种,一起展示用图形旋转器观察所观察到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由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1)、从正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
思考: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你有什么发现?(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2)、用图形旋转器将图形旋转,然后观察一下这三个物体的侧面,你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思考: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侧面,你有什么发现?(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
(3)、从上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从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有什么发现?(从上面看,形状不相同。)
思考:我们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运用互动工具的3D效果,这样的直观演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使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突破。这样也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可持续、和谐地发展,切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的策略之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探索性、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
三、巩固应用,“想一想”。
1、想想做做2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的两个图。)有兴趣摆一摆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摆好后,仔细观察这两个物体的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完成练习纸1、连线题。)
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了两组物体,再请大家来观察一组。(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
图)小组四人合作摆。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语气慢)
一起来看看题目的要求:(多媒体出示题目的要求: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完成练习纸2、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
学生画好后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反馈时还要让学生观察。)
3、想想做做3
师:刚才,我们根据摆出的一些不同物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画出一些不同的形状。那根据一个画出的形状,你能摆出一些物体吗?
(多媒体出示要求: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
指名读,让学生说说用几个正方体?
①、按要求摆:(多媒体出示要求:(1)、从上面看到的是□)
②、学生摆,反馈时让学生自己摆,再用图形旋转器观察。
③、按要求摆:(多媒体出示要求:(2)、从上面看到的是□□)
④、学生摆,反馈时让学生自己摆,再用图形旋转器观察。
⑤、把学生的不同摆法在多媒体上展示。
⑥、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摆法,真了不起。
⑦、那如果是(多媒体:(3)、从正面看到的是□□□)你也能想到很多种不同的摆法吗?试试看。学生独立摆。
⑧、你是怎么摆的?把你的摆法,在小组里交流。
⑨、反馈:请一些同学上来摆一摆,能摆几种就摆几种。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有不同,你再上来摆。
⑩、
[设计意图: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都必须通过练习来解决。设计有效的练习时,我注意练习设计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练习时要求全体参与,并安排足够的时间,练习后及时组织反馈,收集反馈信息,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帮助他们发现在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让其自主寻找差距,自我矫正错误,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主动发展。]
四、总结延伸,“说一说”。
刚才,同学们想出这么多方法来拼一拼,摆一摆,真了不起。那么,如果用5个、6个、7个小正方体会摆出什么不同的物体,他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去拼一拼,摆一摆。相信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
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什么收获,大家可以在留言系统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通过留言系统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交流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促进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课堂交流是一种人文性、创造性、互动式、合作化的艺术。“说一说”留言板的设计,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堂内外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还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观察物体”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里认知规律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铺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熊猫,为什么同一只熊猫看到的样子会不一样。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的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对不起。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观察物体》二年级《观察物体》说课稿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观察物体”说课稿6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一、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 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观察物体”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观察物体”时,主要是从简单生活用品(玩具、汽车、茶壶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进行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形状。这部分内容则是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难点是: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手机不同的面,让学生猜猜物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接着通过观察福娃玩具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图形,通过电脑动态演示物体不同面的组成,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的不同面,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例如,导入课程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手机、福娃不同的面,让学生去观察,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个手机为什么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观察物体”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
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
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么。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不对称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藏在对称图形里的一位线朋友,请同学给这位线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动认识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最后教师示范画对称轴
3、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并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的。
(四)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对称图形比赛。
五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观察物体”说课稿9
课题内容:基于第一学段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教材简析: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和判断,体悟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结果是不样的,注意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间对应关系,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共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从教室前后两面拍到的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第二道例题通过从前后左右四方位观察玩具猴,要求学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在比,说,连中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直观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掌握左、右、前、后的知识,并有了二维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法设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比较判断,推测判断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
教学过程
片断一:(一 )从熟悉的情境出发,有层次地观察
课件出示:一只卡通胡萝卜的横切面
师: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生:太阳、鸡蛋、饼干落日
[鼓励孩子展开自由的想像,与此同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保护,孩子们的回答有的竟极富创意。]
课件:胡萝卜的动态旋转的过程。生:胡萝卜!(出乎意料)。
[此处安排学生熟悉的情境直入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意会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结果可能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胡萝卜现在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生1:因为看的地方不同。
生2:刚才看到的少,现在看到的多了。
师生共同小结:同样的物体因为观察到的位置(或说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两个方位三个方位的观察
1、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图片
生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表达判断理由。
2、两方位三个方位
动画汽车徐徐而来,三个小朋友飘然而至。
师:三个小朋友会看到什么呢?一样吗?为什么?
生:小明会小红会小东会不一样
[再次体会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学生肯定的语气、流利的表达,连判断的理由也阐述的很清晰,学习过程真的不仅仅是认识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与素质生成的过程。]
师(追问):小朋友知道小红(右侧面的)站在汽车的哪一面?
[此处为解决后面的左右两侧而扫除障碍,降低难度]
生1:小红站在汽车的右面,因为我跟奶奶到姑姑家就坐这样的车
生2:不对,是左边(边说边比划)
[其实在错与对的交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何其深刻!在群体当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有个性而又善求异并因此而出类拔萃的人,教师应正确引导使之成为群体前进的中流砥柱,并为大家树立一个奋进的目标]
师:你真了不起!多细心的孩子!老师跟你握握手
片断二:从四方位观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提炼判断方法。
师:有位小客人早等不及了,小组长请出可爱的小猴吧!
组长拿出小猴玩具。
师:打个招呼吧!
生摸摸猴子的小脸蛋、小屁股、耳朵
[其时,孩子们早就想摸一摸了!安排这一环节的确很有意义,对小猴四面形象的构建 .想象与表述都离不开它;再者,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全在小猴身上,你不让他全方位地接触,他们根本就不会认真进行下面的活动。其次,摸一摸这些特征也暗含着分清图片的方法。]
师:说说看,你坐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是哪一部分?
生回答(略)
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看到的是?
[先观察后说,再想象,实质是在考察学生观察的有效与否,同时也将活动充分细化]
请组长拿出①号信封,生选自己看到的图片
师:认为图片难选的小朋友站起来。(这时有的小朋友站起后又被其他小朋友示意坐下,并有组内小朋友主动教给判断方法,看得出学生已自觉地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得出,学生选择前后两面很容易,左右两面费周折,尽管有实物在前面。不过很快就互相改正过来了。矫正才是知识真正形成的过程。]
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汇报并相机指导生用动作说明
生①:我是拿着图片到小猴身上比一比的(大约70%的学生生用此方法)
生②:我是根据小猴左右耳朵来判断的(有十多个学生举手赞成)
师:抓特征解决问题,这主意的确很好。
生③:我是看小猴脸朝向我的左边,而正好这张图片也是
生④::假设不选这一张,(边说边举起手中图片)会
师引导优化方法。
组织生换位置重选图片,应用方法。
(2)判断对面而来的动物左右面的图片,帮小叮当选照片,并说明判断依据。[此处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穿插,以使学生本已疲倦的思维二次兴奋,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知识层面上,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提升,对学生所学知识及空间想象力的综合考察]
片断三:巩固深化,强化已形成的认知
(一)认茶壶
《1》 画一画
组长拿出茶壶放于桌中央,生自行观察。
组长取出2号信封,互相选一选,画一画。
《2》 组织作品展,找找作品中相异点。
《3》 做95页第3题,连一连实物图
(二)出示铜牛灯图片,师口述拍照片的要求,生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
(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已然形成。)
教后效果分析
学生能100%很容易地判断前后两面的图片,并能流利地说出判断理由。说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和空间观念。对于本课的难点:物体左右两面的图片,有70%的同学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说理,说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总之,本节课无论从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养均已达到课始的目标,效果很好。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曾尝试直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师在讲台上用一个学具茶壶来讲解对于左右两个侧面如何分清,并引导学生明白我和他们对面时看到的同一个茶壶有何区别,明了观察结果与观察位置的对应关系。学生中的大多数也能找到实物图间的对应关系,并用由易到难的排除法进行斟选,甚至有的比小组合作交流和电教媒体参与的准确率还高。)是这种授受式的根深蒂固?还是上面的课例不太科学?我分析了一下两种方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方便,我们把借助多媒体和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课例称为A,授受方式的称为B。
一、A课例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从两方位三方位四方位,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易观察的小物体需要想象推理的大建筑,从可以直观看到一个侧面的物体到两个侧面都需想象的抽象图,从实物实物图,由浅入深,细化活动,对教材进行有效重组,做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内容为本,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二、在认知过程中,学生活动充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摸摸、看看、说说、画画,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活而有趣亦有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对知识系统有真实、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活动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已由简单的授受过程跃为一个主动感知、领悟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融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于一体的充满挑战、富于思考的过程。
三、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故本节课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形、色及可操作的实物作为施教媒介,以小客人拜访的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学得主动且生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比较,表达的欲望。在玩中学、乐中学。
A课所采用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本就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本课注意在独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所得进行有效融合,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有信心说,避免了合作交流的形式化。
总的来说,如果说B课型的设计学生是在教师说数学中听数学看数学的话,A课程则是学生在积极地做数学`用数学中玩生活中的数学。其实,数学活动课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充分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对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相应的数学知识,学生学得也较开心,课堂气氛亦相对融洽。可以说A课型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为学生个性特长开辟了广阔天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观察物体”说课稿10
教学内容:
国标本第五册88—89页《观察物体》,完成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以及“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的认识。
3、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根据平面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并逐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就针对试上和正式上课的两课教案的异同,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一、课前导入新奇、实用
刚开始设计时,我设计了一个三个正方体兄弟和我们大家一块学习的情境,通过教学,我感到导入运用的不够充分。在重新设计时,我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复习正面、侧面和上面,这样和这一个单元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再由正方体的正面是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猜一猜从正面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会是什么物体,最后出示结果,初步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中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安排循序渐进,由直观到抽象
在试上中按照例题、试一试、然后完成想想做做的步骤教学。在正式上的时候,把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放在例题后面完成,然后再教学试一试。
在试上以后,我又仔细钻研了教材,这一课的内容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各个面,由体到形,比较直观。而试一试则上升了一个层次,引导学生由面延伸到体,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样修改,更能体现教材的编写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提高空间思维观念。
在试上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直观观察上面,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就是思维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后来备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观察和思索,然后把观察和思索到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例题中,让学生先说说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物体再摆,试一试中让学生先思考根据从正面看到的这个图形的物体应该是怎样的造型,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摆一摆来验证一下。这样,比不思考而直接观察高了一个层次,切实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联系教材,设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1、在想想做做第4题中,摆一个从正面看到的是一个横着的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实际移动后面一个正方体的位置有很多种摆法,在试上完以后,我也有过这样的思考:是不是要引导学生得出有无数种的答案。后来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没有把这一题做深入的挖掘。如果有学生能够想到,我也会予以肯定,但不刻意引导。
2、有序的安排教学过程,因为第5题是观察4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为了加深学生对前面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我把总结放在了第5题的前面。
五、小组合作,游戏深入。
在前面通过由体到面,由面到体的观察思考后,让学生来和老师做个示范:请上台的学生用三个正方体摆一个从侧面看到的是□的物体,请学生一个提问题,另一个摆,然后交换。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观察物体”说课稿】相关文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观察物体11-1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11-02
观察物体三听课记录07-21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说课稿11-04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11-02
观察植物细胞说课稿11-04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11-21
观察叶片的结构说课稿11-02
认识物体数学课件设计05-08
物体转动就是旋转对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