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4-02-29 15:55:12 毅霖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1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方阵问题等,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简单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交流讨论、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新知,发现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数形结合、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出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发现了手指的奥秘,在生活中有间隔的事物中也有这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发现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接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自信心,找手上数学知识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在这个环节里我创设问题情景,先师生讨论植树前需要考虑些什么,通过什么来准备树苗的数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怎么分间隔,最后放手让学生设计,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汇报交流,验证关系,得到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汇报交流,得到三种植树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再回到之前的间隔事物,验证关系,得到规律。

  4、图文并茂,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这里三个生活实例,旨在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深挖教材、大胆尝试

  钻透教材,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深挖教材背后的意图,教材当中先出示两端都栽,然后引入到两端都不栽,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给一条12米的小路栽树,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自己的植树方案,从而出现了多种植树方案,通过学生植树方案的'汇报及观察其数据,使学生明白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距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三种规律,然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同时,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七、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教法,这节课我没有太多的学具、教具,也没有做花样太多的课件,旨在从身边出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衷心希望各位行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3

  一、设计理念及意图:

  1、以课标为理论依据,为本节课把脉。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生活体验,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生活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是建构知识的基础。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又渗透了数学方法,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植树问题。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而多样。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的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的教学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教参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学生能借助图形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棵数、总长、间距的关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5、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时“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因数学而教学,而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而过程性目标的设立,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先分析与“植树问题”的异同,再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路旁安装路灯问题,学生先建立路灯的总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棵数,再分析间隔数与路灯的总个数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具有思维难度)

  为了加强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段图、小棒、直尺、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发现、总结、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方格纸、小棒、直尺、课件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画图等方法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重点探讨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非常重要。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出示要求。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3、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

  4、引导归纳。

  5、尝试应用。

  三、巩固应用。

  1、联系生活: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师:杨老师也找到一些,请大家试一试。

  (1)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丁丁回家每走一层楼就有12个台阶,共要走72个台阶,丁丁住在几楼?

  (3)一座大桥全长1400米,在桥的两边从头到尾每隔20米,有一盏路灯(两端都有),共有多少盏路灯?

  (4)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5)四戊班56人做课间操,排成2列纵队,每2位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少米?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分层练习:

  A组: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B组: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6只红灯笼,再在每两只红灯笼中间挂了2只黄灯笼,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六、教学效果预设:

  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学生感受这样两点:

  一、复杂问题简单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中,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体会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整节课的教学,努力做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一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前进的加油站!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小树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40÷5=8

  方案三:40÷5=8

  8+1=9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说课稿12-07

《植树问题》说课稿07-13

植树问题说课稿12-14

植树问题说课稿12-1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01-1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01-12

《植树问题》说课稿(8篇)12-13

《植树问题》说课稿8篇07-13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