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2
一、说课题
做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而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当然了开展经典诵读,更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二、说课题教学的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入境入情,“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三、说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实施
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初始,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直接深入到学生内心,揭开朋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
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古诗的情境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法。“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古人送别三部曲,既折柳、饮酒和唱诗。抓住“柳”字,让学生感受渭城柳色的样子,来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接着围绕千古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中的饮不完的酒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情。最后进行配乐朗读《阳关三叠》,进而师生同唱《阳关三叠》一曲。
3、引背。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诗、感悟、配乐朗读、想象等形式,再加上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读诗方法,平长仄短的规律,在一遍遍的诵读声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之际,不断诵读进而达到课堂上背会这首诗。
4、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教师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所在单元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整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诗中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借助注释、找关键因素等方法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链接送别诗的学习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借助注释、找关键因素等方法学习理解诗意,积累学习送别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为了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法上,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还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看画诵诗,激趣导入。课前,教师出示一幅幅画面,引导学生看画面猜诗,诵诗,在诵读《赠汪伦》的`过程中,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引出诗题。并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猜的方式,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痕的引导中也为本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环节2解读诗题,初读古诗。首先,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读诗题,划上节奏线读诗题把诗题读顺。接着,指导学生把诗题读懂,通过借助注释,理解“元二”、借助地图理解“安西”,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起来说诗题的意思。
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学生困惑处给予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会读更读明白了。初读古诗的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展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舍”“朝”是多音字,引导学生据意定音,这为学生整首诗朗读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俗话说古诗教学“三分悟,七分读”,接下来引导学生读诗,老师就通过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从读准字音到读通诗句,再到读出节奏,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想读画面,读悟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诗整理出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这件事的基本要素,如,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常规要素的梳理后,学生很轻松理解了诗意。抓住关键词理解这一类古诗是常见的方法,借助这样的方法,教师出示《山中送别》,让学生也同样找出基本要素来理解诗意,学生习得一法,理解诗意也就顺理成章了。理解诗意为体会诗人的情感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教师聚焦诗人的写作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再次读读诗,找找,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送别画面?
抓住景物“雨”,似乎老天也在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柳”,教师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此环节教给学生学习送别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带入诗境,背诵积累。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告知学生6年后,王维去世了,远在安西的元二听到这消息悲痛欲绝。这分别的画面也成了他们朋友情深的最后见证。有人为了纪念这份难能可贵的友情,将他们这送别的画面谱成曲,送别的曲调久久回荡在学生心中。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至此,学生对学习送别类古诗已经有法可循,布置他们课外自主收集送别类古诗,读一读,背一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体会诗人情感。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找关键词(时间 地点 人物)
折柳相送
想象画面
饮酒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4
教学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教学难点:运用平仄式诵读法吟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渲染法。
教学准备:包含《阳关三叠》、地图、阳关以西视频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系实际、入诗境。
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
结合学生即将毕业这一现实,触动学生情感,在淡淡的离别愁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
二、解诗题、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让孩子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并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在理解题目意思后再读诗题,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读诗文、讲平仄。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我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读,对照着注释,边读边悟。在充分自读后指名读,纠正字音,介绍平仄规律。
在练习平仄规律时,我将采用层进法,从“城”入手,引导学生读出平声的长。学生刚刚接触这种读法,肯定读得不到位,我将这样引导:“看到过万里长城吗?那是怎样的延绵起伏啊!”再辅以手势,发挥手势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读“渭城”。然后练习读“朝雨”,体会仄短的读法。再练习读第一句诗,最后练习用这种方法读整首诗,读出文字本身的节奏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
四、创情境、悟诗情
再次播放《阳关三叠》教师深情诵读,让学生闭眼聆听。然后问“当你静静地聆听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用语言描绘一下。”这一环节,引发学生想象,将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检查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后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这是一杯普通的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学生从多个角度回答后,教师深情引读:
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
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
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和当时阳关以西的视频,通过语言进行渲染“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再次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师: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所以的牵挂、所有的担忧统统化作——生读“劝君……”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学生与作者情感交融之时,教师介绍一段资料“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起吟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通过集体配乐吟诵整首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五、拓诗篇、续诗韵。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出示高适的《别董大》,让学生运用学习的平仄式送读法练习朗读。同时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读代讲,以情引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那段情、那颗心、那种味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09-10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04-14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12-25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07-26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03-20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02-03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08-15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通用12篇)08-10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赏析06-08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