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文(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宣汉县机关幼儿园的教师张xx,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豆变变变》,这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中的一课,下面我将围绕教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这八个内容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大家都知道,黄豆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方便。豆制品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
经过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我班的大多数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豆制品,营养不均衡,为了使我班幼儿对黄豆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我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它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获得自然知识的的基础,也是幼儿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现实性,必要性。符合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这一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特制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黄豆的外形特征,区分豆制品。
2、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黄豆变变变的快乐,知道黄豆营养丰富,要多吃豆制品,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豆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有益身体健康。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辩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黄豆头饰一个,每个小朋友一小杯干黄豆,一小杯湿黄豆,一杯豆浆,一份豆制品,一块毛巾;豆浆机,热水器,一只空玻璃杯,一大玻璃杯水。
2、经验准备;让幼儿参观过菜市场的豆制品,见过多种类的豆制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半弧形摆放,展示台放于弧形前,幼儿视线前。
四、说教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教具或图片资料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安排的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亲手摸一摸黄豆,进行比较,感受。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在活动中,我就用变魔术的方法,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
五、说学法
为了体验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念,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幼儿具体学法有:
1,体验交流法。苏霍姆林说过“幼儿的智慧是从指尖流出来的”。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参与榨豆汁,品尝豆制品,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际能力。
2,多渠道参与法。《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党中对黄豆产生兴趣。
六、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操作感知,确定认知——游戏体验——讨论交流。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头戴黄豆头饰出场,创设语言环境,使幼儿对课题产生向往和兴趣;“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有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它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2、操作感知,确定认知
根据幼儿认知直观感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看,摸,捏黄豆,确定黄豆的颜色,外形特征,及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的区别。
3、游戏体验
用变魔术的游戏,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
4、品尝交流
每个幼儿一份豆制品,让幼儿品尝豆制品,教育幼儿爱吃豆制品,豆制品有很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到这个环节,活动已推向高潮,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目标2,3也自然完成了。
七、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看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
八、活动评价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刚刚我组织的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
一、首先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3
设计意图:
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我带着孩子们出去散步。突然,晖晖小朋友指着天空的彩虹说:“老师,天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孩子们被他的喊声吸引住了,都不约而同地抬头观看着,议论着。我告诉他们,那叫“彩虹”。可是一会儿彩虹不见了,孩子们都感到很遗憾。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问我:“老师,天上怎么没彩虹啦,我们好喜欢看美丽的彩虹,为满足孩子的愿望,我特意设计了本次活动“人造彩虹”。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彩虹的形成,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2、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
1、事先观察过彩虹。
2、彩虹图案若干
3、课件:彩虹的形成。
4、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5、供幼儿制作“彩虹”的材料:三棱镜、肥皂泡、镜子、浅盘、七种颜料等。: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这是什么?(一条长桥架天空,太阳在西桥在东,数数颜色倒不少:红、橙、黄、绿、清、蓝、紫。)
2、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有几种颜色?”幼儿回答后出示彩虹图案,幼儿观察讲解。
师:“这些颜色你们在哪儿见过呢?你们喜欢彩虹的颜色吗?为什么?”“为什么天气好的时候没有彩虹,只有夏天下过雨后才有呢?”
(二)课件:“彩虹的形成”播放课件请幼儿看电视,听讲解: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夏天常常下雷雨与阵雨,雨过天晴后天空中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射到半空中的小水滴,光线被折射与反射,天空中就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它就是“美丽的彩虹”。师根据画面提问:“彩虹有几种颜色?”“最外面是什么颜色?都有哪些颜色?”师幼共同小结: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三)制造“人造彩虹”师:“好!刚才你们看了彩虹的形成,那你们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吗?我们就自己动手制造彩虹,好不好?”老师端出准备好的一盆水,放在太阳底下,然后把一面小镜子斜放入水中。最后让小朋友观看天花板,果然出现了红、橙、黄、绿、清、蓝、紫的彩虹,而且在晃动。小朋友高兴极了,“你们也想自己造一条自己的彩虹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边讲边出示)三棱镜,肥皂水瓶子、镜子、白纸、七彩颜料等。希望你们分别用这些材料造彩虹”。
(四)幼儿动手操作,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1、三棱镜:在阳光下能照出许多颜色,如果背对光,也能照出但色彩微弱。
2、肥皂泡:在阳光下能照出许多颜色,“彩虹”就出现了。
3、房间里彩虹: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让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出现在墙壁上。
4、将七种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色印到白纸上,晒干后成为“彩虹”。
(五)交流实验结果。
1、请幼儿互相欣赏“人造彩虹”。
2、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六)小结:今天,小朋友想出了制造“彩虹”的多种方法,一定很高兴吧!老师知道你们很会动脑筋,制造彩虹的方法很多,除了今天的方法,你们还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制造彩虹。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喷水,能形成彩虹。晴天在喷水池散步时,喷水池旁边也会出现彩虹等等。总之,制造“彩虹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你们大胆尝试,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会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并发现“彩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4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
幼儿由于在小、中班经过系统的阶段教育后,都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且承接大班以前对5以内分合的学习,在加上受幼儿自身能力特点的影响,因此幼儿以具备了学习6的分合的能力。同时在幼儿学习5以内的分合时,我发现幼儿虽对5以内分合式较为了解,但幼儿在以往的操作中对分合的排序较为凌乱,以致于出现幼儿学后忘记也较快。此外,现在对幼儿学习数学的要求也不在停留于单一的认识、了解,重要的是能从生活、游戏出发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具备利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身能力特点出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发展,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在这一目标中,我通过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获得对6的分成的概念,这里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探索出6分合的5种方法,并以此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2、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帮助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对于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考虑的,幼儿已有过对数的分合的认识再加上大班学过一定的排序方法,同时大班幼儿又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因此我就通过幼儿自身能力出发利用幼儿的观察能力对数进行有序的排列,于是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就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3、通过游戏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中,喜欢玩乐,因此,我借助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激发了幼儿运用数学、使用数学的能力。
因而,围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与家长商量事先为每个幼儿准备6块一元的硬币。
(2)人手一份小篮子、一份记录纸,一支铅笔。
(3)教室周围布置为超市的情境。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情境“超市开业”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就在教室周围布置了一个的游戏情境,以超市开业:“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导入到活动中,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我又以:“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引出幼儿用于学习6分合的实际操作物品“硬币”,我之所以选择硬币,是考虑到它的正反面有不同的图案,易于幼儿观察、记录,而硬币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家中随处可得,教师不必为准备材料浪费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把精力放在观察孩子的发展上。然后再让幼儿用手摸出6个硬币,我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复习6的数量,同时也是为下面的活动操作材料做好物质的铺垫工作。
2、通过游戏“抛硬币”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6的组成,探索、尝试用数字记录6的组成并进行排序。
(1)认识硬币。
我先让幼儿对硬币进行观察。通过提问: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引导幼儿去思考观察硬币的图案,这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硬币正、反面的不同图案,接着再以一提问: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又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总结出:有个数字1的标记的正面,而有一朵花的反面。这一步骤设计主要是为后面的抛硬币进行记录工作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对6的分合进行准备工作。
(2)幼儿游戏“抛硬币”,并记录操作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6的分合,我利用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帮助幼儿通过自身实践操作去获得相关数的概念。在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前,我先讲清要求:请你把6个硬币轻轻地抛在小盒子里,看看会出现几个正面?几个反面?然后再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操作纸上,你玩了几次就记录几次!在这里我利用幼儿好玩的天性,为避免幼儿在学习数学中感到枯燥,因而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记录,抓住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帮助幼儿探索对6的分合的认识。同时,在这一步骤我利用幼儿的自我操作,给不同能力的幼儿机会,让能力强的幼儿能多记录一些6的分合式,而让能力稍弱的幼儿也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对自己的分合结果进行记录,体现出我在设计中能面对全体幼儿并注意个体差异的特点。
(3)幼儿汇报记录情况,教师小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纸杯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安全、轻便、易取,孩子们很喜欢用它来玩各种游戏,如:投掷飞盘、打电话、做纸杯玩偶等。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我进行了挖掘和巧妙构思,将纸杯和纸板结合起来,以“叠杯塔”为新视角,让孩子体验叠杯塔游戏的好奇、惊喜和挑战。
如何让杯子稳稳地放置在纸板上,一层层往上叠而不坍塌?如何叠出不同规律、不同造型的杯塔?透过这小小的纸杯,不仅引发了孩子对这一活动的兴趣,也萌发了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的心理。在活动中,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大胆尝试、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操作记录,生动地感受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活动的快乐和趣味。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己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了以下目标:
1、尝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
2、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学习记录。
3、敢于实践操作,体验合作闯关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其中第一条目标为重点目标,这是叠杯塔的基本方法,从中也让孩子初步感知怎样保持物体的平衡。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单纯的叠高并不能满足他们喜欢自我挑战、喜欢求异的心理,因此我将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进行记录作为难点加以实施,给孩子更多合作、创新、挑战的空间,提升合作、创新能力。
四、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人手10只纸杯(同时在每组上再多放一些杯子)纸板若干、记录纸若干(画出记录纸)笔。
2、经验准备:会用积木搭得又高又稳,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3、空间准备:活动前将桌子两两并放在一起,幼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这两个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以“登高塔”情境贯穿始终,灵活采用了情境创设法、交流讨论法、视听结合法、演示讲解法等教法;同时突出主体,给幼儿多次实践探索的机会,层层递进,运用操作探索法、多感官参与法、观察记录法等学法。这些教法和学法起到了优化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达成预设目标,我设计了4个大环节:
六、说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登塔闯关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闯关登高塔”的游戏情境,这一直观、生动的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和叠杯塔的学习内容相融合,比较自然、贴切。
1、提问导入
我先让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高塔是什么样的?接着用课件展示今天的高塔: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去登的高塔,想不想登上去?咦,这里的门关得紧紧的,怎么上去呢?我们来听一听吧(播放录音)。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更激发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在明白了第一关的任务后,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叠杯塔。
2、初步尝试叠杯塔
在孩子们初步尝试后,进行讨论交流:你的杯塔是怎么叠的?叠了几层?你们在往上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或者困难?有什么好方法不让它倒掉?幼儿交流后,我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孩子们边看课件的演示,边听我的讲解,直观、形象地知道了如何在一层上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杯子。之后,我又充分给予孩子操作的机会:这些方法都会了吗?学会了这些方法,我们第一关就成功了!我们一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叠一叠吧。
可见,在闯第一关的游戏中,多媒体课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叠杯塔的方法。直观形象的课件呈现出清晰的方法,变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了活动重点。
我也给予了孩子充分探索操作的机会: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叠杯塔,再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怎样让杯塔不倒,结合课件的说明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叠杯塔方法,接着又给幼儿尝试的机会,用正确的方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进一步巩固叠杯塔的方法。
(二)探索有规律的叠杯塔,并记录
随着课件的演示,我们来到了第二关(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完成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仔细听好哦:请你有规律地叠杯塔,还要把它画下来,写上层数。)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对规律有一定的经验,我先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是有规律的叠,在他们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有规律的叠杯塔。同时,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引导幼儿明白记录表的要求和记录的方法,可以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杯子,圆圈、长方形、或者其他图案,用横线表示纸板。我们在数层数的时候是数杯子。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设计了2行空格,也是为了体现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能力较强的幼儿会找出不止一种规律来叠杯塔。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孩子们在一个集声、像、色、意于一体的闯关情境中,操作积极性很高。幼儿有规律叠杯塔,在他们叠的过程中,我随时抓拍了一些孩子们叠的杯塔,并及时展示给孩子们看,直观的画面使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有规律的叠,哪些不是有规律的叠。接着个别孩子拿着操作纸上前交流自己的操作成果。随后,我演示各种规律汇总的课件,这张汇总课件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将本次活动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整体呈现了出来。
(三)两人合作叠杯塔
在完成第二关的基础上,随着课件的演示,我们到了第三关。这个第三关的要求,首先幼儿看到的是多媒体的画面:两个小朋友,一组叠好的杯塔。这一直观的画面,幼儿很快就能明白第三关的任务就是两人合作按321 , 321,… …的规律叠杯塔。两人合作来叠有规律的杯塔,他们会考虑两人如何合作、怎么样才能叠得又高又稳?难度又进一步提升了。随着多媒体课件里的欢快音乐,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地进行探索、交流。
(四)活动结束,整理材料
两人合作叠出了有规律的杯塔,顺利闯完了三关,在欢快的音乐中,我带领幼儿参观同伴叠的高塔,幼儿始终沉浸在闯关游戏带来的乐趣中,首尾呼应,体现了活动的整体性,同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在本次活动中,清晰、明了的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孩子们清晰、形象地掌握了如何叠又高又稳的杯塔和有规律的杯塔,并记录。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孩子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从而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重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通过学习,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因此在活动中,我有选择地选取了孩子们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如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大,有时,有的幼儿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让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考虑幼儿对声音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几个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目标1和目标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这三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二是物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珠子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5、录音机
四、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活动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发兴趣,感知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声音。我提供了多种废旧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更易被幼儿接受。第三部分回归生活,听辨声音。此环节通过让幼儿听听乐音和噪音两种声音,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活动的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请孩子们来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里有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废旧材料,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让幼儿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操作兴趣非常高,每位孩子都在认真地探索,并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除了这种材料,你还能使桌上的其他材料发出声音来吗?”“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吗?”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动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下面教师的实验操作作了铺垫。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珠子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珠子,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本次操作是幼儿运用获得的已有经验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知道只要通过振动就能让物体发出声音,进一步巩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我把声音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身边的噪音与乐音,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噪音有害身体健康,从而养成说话轻、走路轻的良好习惯。活动的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使孩子们的兴致更是达到了最高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要使一个科学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8
一、目标确定
大班儿童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儿童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儿童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因此,针对本班儿童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1、萌发
儿童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3、发展儿童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游戏,幼师紧紧抓住儿童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儿童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儿童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儿童探索欲望,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
重点:如何让影子动起来.
难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三、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我做了物质方面的准备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方面准备:
1、白纸、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风车、风扇等。
3、幼师范例一份,应集灯一个。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儿童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儿童为主体,幼师为主导,培养儿童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儿童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儿童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儿童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五、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涉及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首先我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儿童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儿童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儿童自由发言,体现儿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的
为由而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儿童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儿童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三)跳舞的影子
1、幼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儿童观察小鸟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儿童提供材料:手电、纸、小鸟、固体胶,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儿童想办法上小鸟跳舞。
3、幼师鼓励儿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儿童讨论:为什么小鸟会飞起来?
小结:要让小鸟跳舞,翅膀之间必须有距离,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适有关。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儿童人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哪些部分便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儿童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儿童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启发儿童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儿童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儿童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他们就跳起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
子,并玩踩影子的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课题。这一环节调动儿童身体各个部分,充分满足儿童好动的个性,是儿童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影子带来的有趣现象。
2、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本次活动通过儿童观察、操作,鼓励儿童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儿童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三、目标设置: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
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资料,使孩子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
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会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生动的课件和录像刺激孩子在头脑中浮现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相关的方法,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和讨论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伴随录像的回放,展开讨论与交流。
1、观看后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结。这样,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主动思考、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孩子进行归类。
2、讨论交流在集体组织后,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再次展开。因为小组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小组的记录活动做好铺垫。
(三)分组记录,集体讨论、总结。
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孩子们首先要记录下他们的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进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运用文字,一般以绘画等方式表现和记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0
一、说目标
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小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本次活动以动植物为地球做清洁为切入点,激发幼儿也来清洁地球垃圾。选取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垃圾,并探究怎样对废旧物进行分类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探究动植物清洁地球的特殊本领,感知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2、尝试为垃圾分类,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能对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进行分类。
难点:在对废旧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能分辨哪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二、说教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已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幼儿是未来的主人,抓好幼儿时期的环保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废旧物分类的操作,了解哪些是可以循环再用,哪些是有害的,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提问题,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以设置情境、游戏、及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贯穿整个活动。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课题中。幼儿在分类游戏中,玩中学,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这说明操作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在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要注意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中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家园”与“我和你”的歌曲,为幼儿创设美丽地球、幸福家园的情境,幼儿在美好、祥和的氛围中,进入到课题中。
(二)探究环节: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探究、交流、猜想地球污染的原因;探知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激发清洁地球的愿望。
(三)游戏、操作环节: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环节。我请幼儿完成“送垃圾宝宝”回家的游戏。让他们学习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幼儿在比较、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到纸张、塑料、金属经过回收处理可以制成新的纸、原料,也就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知道废电池、过期药品对人有害,是有害垃圾;果皮、
废菜叶,不能再利用,属于其它垃圾,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四)结束环节:请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怎样做来保护地球。启发幼儿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并与幼儿共同去收垃圾,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环节:请幼儿收集、设计环保标志、环保宣传画,为环保卫士作品展做准备。
五、说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究、感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知道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并学会简单地为垃圾分类,知道有些废旧物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在活动前,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地球污染的资料图片,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会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但是,环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环保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环保意识培养与环保行动一起成长,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小水滴旅行》这节课是以故事的形式把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制作成课件,讲述出来。故事篇幅短小,融知识、教育、审美与娱乐为一体,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可表演性强,整个教学活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创造了一种集音乐、动画、图象为一体的动态学环境。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较大,有独立的思考、认知和想象的能力,思维也比较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的想法,通过故事的欣赏、表演、游戏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3、目标定位。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具体目标是
(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变化过程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4、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利用课件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并且让幼儿通过自身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水滴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5、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水滴头饰,场地上一个大圆圈
3、绘画工具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根据活动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说结合法,“视”是引导幼儿去看。“听”是教师的语言启发。“说”是幼儿自己说。
视听说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表演法,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加上教师适当的赏识,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操作法,根据课件提示及自身的表演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多种感观参与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画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含量增加,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此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看看,玩玩的氛围中去学习给幼儿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与方式:
第一环节;我利用谈话的形式,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然后出示小水滴的形象课件。这时让幼儿认识小水滴的形象给幼儿一目了然的感觉。再次提问,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如果水滴想到天上去旅行怎么去呢?对于这样易于回答而且答案不是固定的问题。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弱的幼儿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个别提问,注重幼儿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大约用时3分钟]
第二个环节,我安排的是观看课件,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变化过程。因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如靠老师的讲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给幼儿的也是听觉上的效果,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愿望。
首先,我采用课件的“自动演播方式”让全体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故事,让幼儿对小水滴旅行有个初步的了解。[播放课件]
然后我按故事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我针对每个问题选择手动演播方式,让幼儿先听一下每个问题前的故事内容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
1、手动演播[1,2,3]提出第一个问题: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的怎么样?
2、手动演播[4,5]提出第二个问题:小水滴飞到很高的地方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
3、手动演播[6,7,8]提出第三个问题:小水滴落在那里?都会变成什么,最后回到哪里?在这个环节注重感受幼儿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的理解,解决重难点。教师在这个环节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的合作者,主要是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知识。[大约用时15分钟]
第三个环节是表演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地面上的大圆圈告诉幼儿这是水滴的家————池塘,让幼儿戴上小水滴的头饰,听故事内容,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表演小水滴旅行的过程,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让幼儿分组进行表演,在这个环节我更多的是运用表扬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发挥教师的支持者的作用。[大约用时7分钟]
第四个环节安排的是幼儿喜欢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听故事,结合自己的表演,用简单的图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这一环节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表现自我感受快乐。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个别幼儿完成绘图。[大约用时5分钟]
五、效果预测: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都有进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部分幼儿可能表现的不是很到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让表现突出的幼儿表演,其余幼儿模仿,采用模仿表演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2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操作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三、说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2.运用多种策略,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
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记一记"的方法,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达成第一个教育目标。
(1)"猜一猜"。根据幼儿的猜测,出示ppt两种动物,总结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2)"看一看"。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3)"记一记"。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的记录表。
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3.分享记录
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比如:冬眠过冬:蛇、乌龟、青蛙、熊(刺猬);迁移过冬:大雁、小燕子(丹顶鹤);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储存食物过冬:蚂蚁、蜜蜂、(松鼠);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四、游戏互动:我来演演小动物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1.益智游戏《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2.在图书角投放动物过冬的图书,供幼儿查阅,支持并推动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过冬方式。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4
各位老师,大家:
早上好!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小树叶找妈妈》。
1.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
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
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毛线、矿泉水瓶、笔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三、说教法
作为教师,我们教幼儿,既然我们教幼儿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丈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丈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4、游戏法
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且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通过自选适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工具去测量多种物体以比赛的游戏进行,一个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再次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五、说活动程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五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引发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动、好奇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发现
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前的猜测讨论,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东西,怎样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探索性地测量,并根据自己测量的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共同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采用幼儿正确的作法,共同研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个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6
一、教材内容分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可以说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到处都有影子。但是影子又是飘忽不定的,是一种光影现象,影子的形成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奇而又难懂的现象。因此,在活动中,我试图以看看、说说、玩玩来引导幼儿了解影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了解有光的地方会有影子,难点是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制造影子。
二、幼儿情况分析
影子摸不着,闻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但影子的飘忽不定,较复杂的形成原理以及制造原理,又使幼儿不能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表现能力较小、中班幼儿有飞速的发展,并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与探索欲。我试图简化影子原理,并寓教于乐,以大班幼儿为活动对象开展此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及幼儿情况的分析,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影子是在有光的地方产生。
2、尝试利用操作材料、身体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
3、激发对影子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活动目标,在幼儿知识经验、教学具以及心理环境等方面做如下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看到或观察过周围生活的影子现象。曾有看皮影戏的经验。
2、教学具准备:为体现教、学具是幼儿活动的参考书,在教具上准备一段滑稽可笑的皮影戏,一个关于影子的主题课件,一块长布与一束光线。
在学具上准备:如小棒、纸片、球等可操作的常见操作物供幼儿制造影子时运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一个安静又可封闭的活动场地,为配合幼儿自由创作,最好是在有太阳的日子。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总体思路:以新《纲要》精神为引领,借鉴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看影子—→说影子—→找影子—→玩影子”四大块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探索影子,制造影子。从感知到体验到创作,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具体活动环节、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观看皮影戏,引发幼儿兴趣,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影子”。提出问题“皮影戏是怎么演的?”此环节为导入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第二环节:讨论“你看到过影子吗?”“在什么地方?”引出影子是在光的环境下产生的。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此环节为重点环节,预计用时8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此环节中我请幼儿首先主动说说曾经在哪看到过影子,找出一个共同点——必须是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再播放影子课件,帮助幼儿加深对影子产生的印象。使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第三环节:找一找周围的影子。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幼儿找影子,巩固知识。此环节为过渡环节,用时2分钟。
第四环节: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玩一玩影子,自己创作不同的影子,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此环节为难点,预计用时10分钟。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是独特的,要发展智能优势,尊重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新《纲要》中指示,要鼓励、支持、尊重幼儿的不同尝试及创作成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每位幼儿的不同表现,尊重差异性。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到户外太阳下进行表演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此环节用时8分钟。
新《纲要》提示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因此,此环节我将幼儿带到更广阔的户外,供幼儿自由游戏,感受科学活动的有趣,从而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欲,发展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师幼、幼幼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性的师幼、幼幼关系。
结束部分:教师请幼儿再思考讨论,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制造影子。活动结束。预计用时1分钟。
活动延伸:此活动可以在科学实验区继续生成探索,有较强的可探索性。
本次活动立足新《纲要》,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力图幼儿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说,动手做等环节中,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获得有关影子的粗浅知识与良好的自我表现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说课稿范文11-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影子》含反思03-21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12-24
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范文02-14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01-21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范文12-17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精选03-23
幼儿园大班语言说课稿范文精选03-16
大班科学 种子的旅行说课稿11-08
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获奖说课稿: 插花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