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说课稿

时间:2020-11-26 09:48: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黔之驴》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黔之驴》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黔之驴》说课稿范文

  《黔之驴》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2.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挖掘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的寓意,学习本文言简意赅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 教学重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本文寓意。

  (2) 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二、说教法与教学媒体的运用

  基于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白板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教学媒体的运用及电子白板对解决本课重难点方面的作用我将在以下教学具体环节中逐一说明。

  三、说学法

  通过电子白板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实现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全面掌握文言基本实词的含义,自主翻译全文。体会文中描写老虎心理的词语,理解寓意。为此我设计的主要学习活动有:

  1、 flash跟读,通过形象逼真的画面进入文章的意境。

  2、 概括文章内容,明确老虎心理活动变化的三阶段。

  3、 圈划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寓言的寓意,体会老虎和驴各自的象征意义。

  四、说教学程序:

  1、 导人新课

  出示驴的图片,通过“驴”这个汉字的写法介绍驴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对驴的性情的认识,导入课文。

  结合汉字“驴”的写法,学生由字的偏旁会自然联想到驴和马的关系,从而导入对驴的介绍,紧接着考考大家对驴子性情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给出答案,如:温顺,老实,甚至有点笨。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其中也出现了一头驴子,这头驴是不是正如刚才大家所说呢?那就让作者柳宗元告诉我们吧。

  电子白板最常用的自由书写,圈划功能在这一环节得到体现,把“驴”这个字写在图片上,圈划出关键词语等,使学生感受全新的课文导入方式,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畏惧心理。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flash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跟读。

  白板中插入flash占位符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中常用的一项功能,把难懂,难理解的古文用形象鲜明的画面和音乐表现出来,并且把课文全文在白板上显示出来,学生看着屏幕,欣赏画面,感受音乐,跟随朗读,同时锻炼了听,读,联想等能力。

  3、 师生合作,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让学生来注音,教师及时批改,强调个别字词。

  白板的交互性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体现,把黑板和演示工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只用黑板的话,老师必须把词语抄在黑板上,浪费时间,只用演示工具的话,学生的答案就体现不出来,少了针对性。使用电子白板,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马上得到反馈。

  4、 自由朗读,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用课文中的三个动词完成表格。明确惧驴,识驴和吃驴的过程。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中,我事先隐藏了三个词语,待学生来发现,而且,不一定按着顺序来,学生最先找出的,极有可能是最后一个“吃”,所以,完全不用费尽心机引导他们死板地按顺序说。如果学生说了别的动词,可能先写在下面,等揭开最佳答案时比较一下。或者抛弃预设,启用学生的答案,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受鼓舞。白板中的文本是活动的,可以随意放置,而这样一种随意性,正好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相吻合。

  5、 研读各段,品味词语

  出示各部分原文,请学生来圈点出各部分中描写老虎心理和动作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

  分别请学生背诵各部分,加深印象。

  既然文章分成了三个层次,研读文章时也可以按着这三个层次进行。而本文的重难点之一就是体会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词语,先让学生在自己书本上划,请一个学生上前来划,然后说一说他划的这些词语的作用,最后明确。如果别的同学要补充,则换种颜色再划,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事实证明,普通中学的学生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6、 合作探究文中动物形象,明确寓意

  请学生思考:文中老虎的形象是怎样的?

  总结形象,明确寓意也是我们学习寓言必不可少的环节,先说老虎,再说驴,为的是突出老虎的形象,我用了三张图片,做了三个热驱。先是老虎,紧接着是驴,然后是老虎和驴的对峙图,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出寓言教给我们的道理。

  7、 提炼成语

  提问学生:你知道从本课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请学生上前把成语写在方框内,并说说成语的引申意义。

  听,说,读,还有写,在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的这四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写写成语,说说含义,他们被课堂多元化所深深吸引,有了兴趣,自然学得更好了。

  8、 欣赏成语故事,再次感悟

  欣赏“黔驴之技”的flash,通过形象的画面加深对成语及课文内涵的领悟。

  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重温成语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原来他们一直不太喜欢的成语竟能演化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真正喜爱文学。

  9、 拓展延伸

  出示寓言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掌握的寓言,看图片说出寓意。

  轻松有趣的课堂拓展部分,寓言中可笑的一个个人物曾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请你再来谈谈这些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吧!先隐藏寓言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直接写也可以使用事先设置好的功能,白板的随意性使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随堂生成。

  10、 发挥想象,补充结局

  请学生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充完整相应的内容。

  把学生优秀的语句写在横线上。

  在学生自己动手写作,小组评优的基础上,每组推荐好的语句,写在屏幕上,利用白板的拍照功能保存下来,互相欣赏,使各组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反思略谈:古文,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往往是写上一黑板的词语注释,拼音,翻译,学生看得头疼,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高。而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融黑板和传统演示工具为一体,不管是写,擦,圈点都不成问题,古文的知识点比较细,好在白板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胜任这一点,我选择了这一课古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充满互动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有所突破。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体会到了:传统和现代确实能有机结合。

  《黔之驴》说课稿2

  说教材: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说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说教学过程: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a、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b、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c、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d、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黔之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藐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理解文言文。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

  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地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方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说教学程序:

  1、导人新课。

  2、作者简介。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勾画读不准的词语。

  4、让学生提出不懂读的词语,师生共同合作解决阅读障碍。

  5、请一到三位同学阅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指出读不对的地方。

  6、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不懂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7、请1——2位同学完整的翻译一下课文。

  8、课文写老虎从畏驴,识驴、吃驴这个过程中,用了哪些语句描写老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9、课文描写老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刻画出老虎的什么心态?

  10、相比之下、黔驴之技有哪些?

  11、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12、如果你是那头驴,在老虎面前你会怎样做?

  13、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用黔驴技穷,庞然大物这两个成语分别造一个句子。

  (3)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

  11、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黔之驴》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黔之驴说课稿5篇

2.黔之驴 翻译

3.读黔之驴有感

4.《黔之驴》阅读答案

5.黔之驴对比阅读

6.黔之驴比较阅读

7.黔之驴短翻译

8.黔之驴原文朗读

9.黔之驴有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