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31 08:34: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导入

  播放视频文件<光的故事>,并引入光的教学。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下列物体谁在发光?谁没有发光?光都是自己发出来的吗?

  蜡烛(实物图) 点燃的蜡烛(实物图) 手电筒 开亮的手电筒

  燃烧的火把 月亮 闪 电(闪电的视频影像) 太阳

  1.如果给光源下个定义,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叫做光源呢?

  2.光源要具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二、探究光的色散、混合和物体颜色的本质。(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把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让探究在学生的相互帮助和老师的必要帮助下完成)

  1.由老师提供能够完成实验的必要器材

  2.由学生在实验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你能像牛顿那样把太阳光分解成7种颜色的光线吗?

  ②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光线。和周围的小组比一比,谁的光线颜色最美丽。

  ③记下你所看到的光线颜色。

  ④把2个小组的彩色光带叠加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做做看,对此你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你可以进一步验证你的想法吗?

  学生实验:利用彩色滤光片迎着室外白色的物体看,你能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1.透过单张有色滤光片看。

  2.透过3张同颜色的有色滤光片看。

  3.透过3张不同颜色滤光片看。

  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观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实验纪录片。

  学生讨论、交流

  1、自身不能发光,而且也不能透光的下列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什么颜色?

  (实物照片)红 花 绿 叶

  2、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色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3、太阳白光中的其他色光到哪去了?

  4.只有红光照射绿纸时,绿纸呈现什么颜色?

  六.光 能:

  讨论与交流:1.说说在我们的身边,太阳光是怎样被利用的。

  2.在利用的过程中,光能最终变成了什么能量?

  四.请学生代表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他在实验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太阳、月亮、镜子,其中是光源的'有 ;光源可以分为 和 两种.

  2.光的三原色是 、 、 .

  3.《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个实验属于光的 现象.白色光可以分解为 七色光.

  4. 光能,可以转化为 能、 能、 能。

  二.选择题

  5.使各种色光几乎都全部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 )

  A.白色 B.黄色 C.黑色 D.蓝色

  6.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课后链接: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兴趣。

  说课我也不是很熟悉,本篇是在去年的一篇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胡乱为之,仅供参考。 不足疏漏之处请自行弥补。

说课稿 篇2

  ---刘小云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

  一、说教材

  《 z c s 》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第7节内容。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 z、c、s 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zi、ci、si 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 z,“字”提示 z、zi 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 z 的形。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 c、ci 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 c 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 s、si 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 s 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 z、c、s 和单韵母 a、e、u 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 z、c、s 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 z、c、s 的发音及 zi、ci、si 的整体认读、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z、c、s 的发音是难点。

  二、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无意性注意占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 学习,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z、 c、 s、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能准确拼读z 、 c 、 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能正确书写z c s

  4、学会zi c i 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5、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6、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拼音卡片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z、c、s 的发音及 zi、ci、si 的整体认读。

  教学难点:认识“做、过、了、不、乐”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小老师领读生字,以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

  种方式,促使学生爱读乐读。

  具体的教法是:1、充分利用教学情景学习拼音。 2、结合图画灵活教学,重视联系性。3、寓教于乐,突出趣味性,营造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4、贴近生活,加强实践,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

  具体的学法是:让学生运用讨论法、比较法、来学习本课,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把所学的知识逐步转变为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这一节课中,我通过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图画,读准音,记住形。

  我充分利用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习z的发音

  (出示图1),提问: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写字。通过写字的“字”我引出z的读音,告诉学生:把“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然后师范读,生模仿读,边读边正音,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学习z 的形

  提问:z和谁长得像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个2字z z z。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学习声母c和s

  (出示图2和图3 ),教学方法和教学z 基本相同,同学们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我直接引入三个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2、根据“刺”和“丝”的读音,这个声母该怎么读?3、它们长得像什么?这时,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果,及时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再通过小老师带读,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读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并引导学生给这两个声母编出便于识记的顺口溜。

  (2)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感知三个声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书空”——“自己练习书写”——“投影互评”这四个步骤,在反复的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声母的书写。

  (3)由声母导入,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掌握了四个声母的发音之后,我用了以下过渡句过渡到整体认读音节:今天,z、c、s把它们最好的朋友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再抓住四个重点进行教学:1、发好它们的音,让学生知道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2、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韵母i 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在学生反复的发音练习中,体会它们的发音要领。3、利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进行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小组内利用自制卡片互相抽读,检查声母和音节发音;做游戏“你是谁?”(女生代表声母,z c s ,男生代表zi ci si ,老师念声母则女生读,念音节则男生读。),比赛读等,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七.板书设计

  声母: Z C S

  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说课稿 篇3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此次活动以幼儿分组操作为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组织讲述、讨论,帮助幼儿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升华。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进行拼图。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

  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进行拼图。

  活动准备:

  1.带有图形标志的篮子。

  2.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

  3.范画。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孩子们,你们看,桌子上许多五颜六色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把这些图形宝宝捡起来好不好?"

  2.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图形宝宝。

  3.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4.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图形宝宝(颜色、形状)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图形宝宝找家。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捡了这么多图形宝宝,现在,请大家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图形宝宝一一对应放在篮子里。

  3.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教师:小朋友们都把图形宝宝送回家了,那么,大家来看一看,宝宝的.家是不是都找对了。

  5.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看一看有送错的没有。

  6.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都把图形宝宝送回了家。刚才我们玩了给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那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图形卡片,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呢?

  三、开动脑筋——用图形进行拼图游戏。

  1.出示范画,引起幼儿兴趣。

  观看机器人、小金鱼、小青蛙等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提问:

  (1)小朋友,图上有什么?(机器人、小青蛙……)

  (2)这些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出来的)

  3.让幼儿积极回答,认真观察。

  4.出示半圆形,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半圆形)

  5.让幼儿想一想:它可以变成什么?怎么变?教师引导幼儿用添画的方式变成其他物品。(把半圆添画成伞或太阳等)

  6.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这些图形还能组合拼贴成什么?

  (1)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教师提问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让他们说一说这些图形还能拼贴成什么?

  (3)教师归纳总结幼儿的发言,这些图形还能拼贴成小汽车、小房子、小花、小树、小鸡、松树等。

  7.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多种图形添画或拼贴出与众不同的物体。教师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拼出简单的东西。

  四、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1.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讲出自己拼出的是什么东西,它是由哪些图形拼贴出来的。

  2.教师挑选出几幅拼贴的比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

  3.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

  五、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进行拼贴游戏。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形状的。(稻田曙光幼儿园 董素玲)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纳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新编入小学教材的内容,安排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这部分教材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这也是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重要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税种。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较好,较牢,计算应纳税额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应纳税额的`计算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心理、能力基础。本班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偏弱,实践能力较低,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有关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使学生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地计算应纳税额。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实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说思路

  1、课前准备

  2、课时探索:情境引入→新授→巩固练习→反思体验→布置作业。

  3、课后实践

  五、说教学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这不仅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更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二)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屏幕显示)一天,校门口开店铺的黄大妈到办税厅纳税,路上遇见小刘。

  小刘:黄大妈、你去哪儿?

  黄大妈:上办税厅纳税。

  小刘:哪有主动纳税的,傻瓜!

  黄大妈: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是山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两只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文章语言轻新明快,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深受儿童喜爱。通过学文使学生领悟到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知识目标:认识“活、眨”等8个生字,会写“以、后”等7个字。

  能力目标: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认养树木等活动。

  教学重点: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爱绿护绿的行为。

  二、说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应该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根据本课的重点以及新课标的精神,课中我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握“多识少写”的学理依据,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我采取先呈现带生字的词语,从词语中提出“生字”,运用多种形式熟读生字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如何识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呈现带有生字的句子,让这些字回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看看学生“换了环境还能认识它们吗?”

  朗读感悟是课文的另一重点,我紧扣课文内容的情感线:高兴、担心、快乐,在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后,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朗读,随机出示第二幅插图后,观察提问:“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地里埋下一个”让学生自读自语。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个重点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松鼠的心情,再读感悟时,特别是省略号,引领学生去发现森林其他动物的担忧。当学生明白出除了小松鼠之外,其他小动物出同样离不开森林,抓住契机,再次出现中心句: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地里埋下一个”,让学生再读感悟,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深深体会文章内涵。

  三、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看,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今天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呢?

  (CAI课件演示:两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和小朋友打招呼)

  你们了解小松鼠吗?谁来说一说?

  板书课题:松鼠与松果

  齐读课题。

  (一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又非常喜欢小动物,鲜明的画面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想不想听这个故事?先听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音。

  3、指名读课文,重点评价字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4、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学生不能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引导进行。

  (《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这是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必要前提。读后交流的空间也是开放的,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

  三、合作交流,学习新字

  1、出示词语

  cōng míng huó po hū rán zhǎ yǒn jing

  聪 明 活 泼 忽 然 眨 眼 睛

  rú guǒ zǒng yǒu yǐ hu zhǔ yì

  如 果 总 有 以 后 主 意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

  4、出示生字卡,谁想当小老师来试着教同学们读读。

  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想交流哪个字就交流哪个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试读。

  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学了这一课,我们以会更爱护树木了。

  我们有了一个美化校园的好主意。

  (每个孩子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是不同的,改变反复齐读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方法再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记忆。)

  四、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课件演示:第一幅图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这只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课文里哪一自然段写这幅图?

  2、自由读,看谁能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

  3、指名朗读,评议。

  4、指导朗读重点句: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好吃。

  (二)、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课件演示第二幅图:小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1、观察图中的小松鼠在干什么?“为什么小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二、三自然段,自读自悟。

  3、交流感悟。体会松鼠的心情。

  4、引出中心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里去住呢?”

  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松鼠的心情。

  5再次出示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齐读。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松鼠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多种方式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

  2、交流、汇报。

  3、如果你是这棵挺拔的小松树,用你的姿势告诉我?那么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茂密的松树林呢?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那又会怎么样呢?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松鼠心情的变化,最后用肢体语言来理解“一棵棵、茂密、光秃秃”这三个词语,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说课稿 篇6

  一、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好动、好玩、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成人眼中很正常的现象,在他们的世界中确是神秘的、有趣的,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纲要》的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关注幼儿的积极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帮助幼儿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我设计了本节教育活动。 教学实施策略:

  1、 启发式提问法:从幼儿角度出发,采用启发、引导、循序提问的方式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问题,动脑解决问题。

  2、 引导发现法:克服了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二、 活动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体验动手操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幼儿对陀螺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若干)中心处打一洞。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若干)偏离中心处打一洞。

  3. 牙签,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汉字“转动”。

  四、教学过程

  (一) 出示汉字“转动”引导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 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小结: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二) 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因素。

  师:(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三) 游戏 陀螺比赛

  师:大家都选择了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教师小结: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四)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太空里的植物》一课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所确立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引导学生想象并运用黏土、彩泥或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太空里的植物。让学生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体验想象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教学中应力求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创造、敢于表现自我,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技能目标:学生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情感目标: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想象的方法,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创作。

  教学难点:能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太空里的植物,体验想象的乐趣。

  二、设计理念

  我运用发散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启发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彩色纸、剪刀、吸管、橡皮泥、水彩笔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我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导入提问;“小朋友们想去太空里玩一玩吗?”学生兴奋不已。接着我向小朋友介绍了植物精灵,由它带我们去太空,可植物精灵先要小朋友陪它做几个游戏。

  游戏一:说一说

  课件出示植物图片,我学生介绍了植物,因为它吸进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地球上的清洁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好看吗?你喜欢他哪个部位?通过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诉说,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观察力、更惊叹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游戏二:看一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播放了植物王国动画片段,伴着音乐把学生带入植物的世界中。以动画的方式出现在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植物王国”的植物与自然界植物在色彩上和造型上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些有趣的植物是艺术大师用夸张、变形等方法变化来的!

  游戏三:演一演

  在我的引导下,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我问:“假如你有一粒种子,你想成为什么植物?”并由学生自己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植物,并用肢体语言展示植物由一粒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然后在我的描述下,再用肢体语言表达植物一天的生活情况,充分地了解植物。让学生站在植物的`角度去想象,展开联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有音乐也有我的语言描述提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室里变成了植物的海洋,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激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游戏四:想一想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于是我设计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太空上的植物又长什么样子呢?”我先跟学生讲解地球上的环境与太空上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进而说明地球上的植物与太空里的植物也很不一样。引导学生大胆地根据地球上植物的特点来想象奇特的太空植物,让学生从植物的枝、叶、茎、花等方面进行大胆改变。许多学生给太空的植物加上了手和脚,还有五官,也有的学生给植物穿上了花衣服,总之小朋友的想法丰富多彩,千奇百怪,让学生都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然后我让学生欣赏同龄学生作品,并由他们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哪儿?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观察比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想象的方法,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下面的创作作铺垫,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游戏五:做一做

  前面看了植物,说了植物,也演了植物,还想了植物,学生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我设计了“做一做”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由选择课前准备的多种材料,通过绘画、剪纸或造型表现等形式来表现作品的欲望,在这里,课前准备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将黑板设计成太空,一个个星球就是学生作品展示的地方。教师在作业引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这样体现了教材的思想,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后,小朋友顺利到达太空,在太空上尽情玩耍。

  五课堂小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做了什么?你快乐吗?”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接着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得棒?再让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以兴趣导入,引导学生把植物当作朋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好。我坚信: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下面我们来看看二年级《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我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1、说教材2、说设计理念3、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我先来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本组教材围绕“保护环境、动物,关爱生命”这一专题编写的。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借助书中的拼音,开小火车认读情境。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第二板块我来说说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深入课文,领悟内涵4、拓展延伸,创读文本5、自主发现,指导写字

  (一)我先说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大海是小鱼的家,在辽阔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小鱼,它们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得非常幸福。

  2、可是有一天,海面上忽然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来,击中了一群来不及躲避的小鱼,它们挣扎着被抛出了大海。天渐渐亮了,小鱼们这才发现,它们被困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引人入胜的课件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创设情景“送小鱼回家”,指导“甚、忍”前鼻音,“蒸”后鼻音,和“在乎”的“乎”轻声的读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去拼音,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书中的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词语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把小鱼救回大海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1

  三、精读课文,研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1、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们赶快跟着文中的小男孩到海边去看看那些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①假如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②那你就带着着急的语气读读看吧!

  2、你们还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多。)

  鱼多是从哪个句子读懂的(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几个词写出了被困的小鱼多

  你真会读书啊!能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②谁能读出被困的小鱼之多

  3、①可是几千条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时间长了,这些小鱼回不了大海会怎么样呢

  ②这说明当时小鱼的处境怎么样

  ③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感觉呀

  ④小鱼多可怜呀!假如小鱼会说话的话,它可能会说什么呢让我们读出心里的焦急吧!

  ⑤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第一自然段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这条小鱼想活,那条小鱼想活,所有的`小鱼都想活。小鱼的心里话被同学们读懂了,也被文中的小男孩读懂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小男孩在干什么

  2、①多么有爱心的小男孩啊!小男孩,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

  ②你不停地捡鱼、扔鱼,多累呀!怎么不休息呀

  ③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能捡得过来吗

  ④你明明知道捡不过来,怎么还不停地捡呢而且还要用力的扔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情境,随机“采访”。学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体会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进行读的教学目标。

  3、真了不起,你能体会到一条小鱼也是一个生命。他走得很慢,在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他又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向大海;他再一次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回大海……这样的一个动作要重复多少遍啊,想象一下他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会小男孩有着保护动物的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解决了教学重点。

  4、同样的一个动作。他得重复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太阳烤着沙滩,小男孩的汗水不停地流,让我们也一起加入这一行为,用心地读好这个自然段。

  (三)教学第三——六自然段

  1、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疑问。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是捡不完的。小男孩还在捡,谁在乎呢请你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

  (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爸爸妈妈在乎,大海在乎,我们在乎,小鱼在乎,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在乎。)

  2、你知道什么是“叨念”吗(叨念就是自言自语不停地说)

  小男孩在叨念什么(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啊(这个省略号表示有许多小鱼。)

  4、那现在让我们带着这颗爱心,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明白要有一颗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情感升华,拓展提高

  1、读到这里,如果你是一条回到大海的小鱼,你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2、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大家真棒,不但读准了生字,还读懂了课文,读出了小男孩的心声。那现在就让我们把小鱼救回大海吧!坐在下面的同学让我们一起默默祈祷,希望小鱼们永远能在大海里自由、快乐地生活。

  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小朋友,无论鸟虫鱼兽,还是花草树木,地球妈妈都赋予它们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小生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设计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书写生字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