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6-14 14:29: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B、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一、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二、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三、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

  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简单的图案设计》。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大块对本节课的说课方案进行了设计。

  一、 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在学习了全等图形以后,学生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全等变换设计简单的无缝隙拼接图案,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意在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因此,本节课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总结应用 ,也是本章的难点 。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

  B、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

  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3)情感目标:

  A、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增强审美意识.

  B、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4、教法分析

  A、尝试指导法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种教学模式重视超前尝试,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B、分层次教学法

  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提问的内容和方式,精心设计随堂练习。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发现,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和提高。

  5、学法分析

  分组讨论法

  (1)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唯能力

  (2)有利于学生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复习全等变换中所学的图案设计方法。

  提问:

  1.我们已经具备了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设计与制作图案;

  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矩形设计、制作图案;割补、无缝隙拼接。

  2.下面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活动目的:在学生熟悉的问题中,复习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实际上就是所学过的全等变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

  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

  内容:各小组充分讨论教材所示图案的形成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

  你能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分析如图中各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吗?你是怎样分析的?与同伴交流。

  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

  (3)、(4)、(5)、(6)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

  (3)、(5)也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图(2)还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形成。

  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经过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

  效果: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为后面分析较复杂图案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分析的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内容:

  1.欣赏下图的图案,分析这个图案形成的过程,仿照图中的某个标志设计一个图案,与同伴交流,并简述你的设计意图。

  2.欣赏上图中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的过程。 提问:

  1.基本图案是什么?有几个?

  2.分析同色“爬虫”、异色“爬虫”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图案是由三个“基本图案”组成的,它们分别是三种不同颜色的“爬虫” (绿、白、黑),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图中,同色的“爬虫”之间是平移关系,所有同色的“爬虫”可以通过其中一只经过平移而得到;相邻的不同色的'“爬虫”之间可以通过旋转而得到,其中,旋转角度为120°,旋转中心为“爬虫”头上、腿上或脚趾上一点。

  目的:

  内容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熟练掌握三种变换方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这是本节的模仿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图案的设计风格,将其中的一些图案更换成其他图形,再经过适当的加工即可,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内容2是密铺图案的代表。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该例题能够运用三种变换方式。

  实际效果:

  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1,2,3的回答,进一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说课稿3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草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走进西部”,带学生去亲近西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求自己解决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能根据自然美和人情美划分段落。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理解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以上对文本解读后,我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会读课后4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2)、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引起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让学生在动听音乐中想象体会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我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法、多样朗读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五、说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将材料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潜心阅读,做到学有所获。

  (2)按常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为课上师生平等对话打下基础。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草原风光录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民族风情录像和图片资料;批阅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拟出导学方案。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创设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美的乐曲,美的语言,美的画面,带给学生的一定是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美的氛围中,学生对草原早已心驰神往。——新课伊始,情趣已生。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感知美

  大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因此,我让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等等。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如若组内也不能解决,由小组长整理,向其它组求教或向老师提出,此间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谈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谈话: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

  学生不一定能说出“人情美”,但一定会说出“景美”。

  第三板块:品读体验,走进美

  我将从这两个环节和学生共同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走进“景色美”。

  我会这样问:“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呢?”

  1.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新课标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标”,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2.生通过自学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时,我先让学生针对这些句子自由畅谈,然后想象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我预设到学生可能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勾勒”这些词语的理解有难度。对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两个词语,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让学生想象的方法,去感受草原的美景。而“渲染、勾勒”两个词语,我则用国画的简单演示法,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直观感受和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为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分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的好处。然后分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些句子哪是写景,哪是抒情,从而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和情景交融。

  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一段重点朗读并指导背诵。

  3.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的活力。草原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齐读这段感受草原的美吧!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一段重点朗读并指导朗诵。

  (板书:景美)

  4.透学习方法。

  画句子、谈体会、看画面、读课文。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渗透写作方法。在这一段的设计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使学生由情景美的感悟深入语言美。另外,渗透学习方法,教学生“会学”。

  (二)走进“人情美”

  我会这样说:“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板书:人美)

  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下面我们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通过自学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衣袖飞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抓住“飞”字,换成“跑”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板书:蒙汉情深)

  5.师小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设计意图】:抓住点题之句,采用分析和反复诵读的方法,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达到学习目标。

  第四版块:拓展视野延续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去谈)

  3、作业“超市”(练习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或重新设计。)

  (1)假如你是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做客的。请同学们想想,该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呢?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2)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代随同作家协会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根据收集的资料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3)自由设计。(如: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摘抄本”中;选用本课中所喜欢的词句联缀起来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分层设计作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每个层次的孩子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的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将如此设计:

  1、草原

  天空空气蒙热情的远迎

  草地,小丘景美汉人美激情的相见

  羊群情盛情的款待

  深深情的话别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说课稿4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堂里,我们对教材的研读揣摩会让诗歌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孩子们得到诗歌的浸润,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至六年诗词教材研说————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交流。 课程标准分为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总目标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学段目标螺旋上升,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诗词教材内容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我们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在人教版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适量的诗词教学。课后拓展或语文园地中也穿插了名师名句,诗词歌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

  总计:古诗词:73首 现代诗:34首 古诗名句:37句

  编写体例:

  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六个年级中。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主要在课文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呈现。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链接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单元和古诗词背诵版块。

  编排特点 编写意图

  诗词在选材上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在我们的课本里收录了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艾青的散文诗《太阳的话》 让学生在名家名篇中,在最美的.、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诗词中,去学习语言,去感悟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性情。

  诗词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人文气息浓郁。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清平乐.村居》、《所见》、《小儿垂钓》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诗词的难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信心。

  诗词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诗词风格上有词、诗、曲。词的类别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浣溪沙 》苏轼 ,婉约派《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感怀写景,或遥望边塞,或咏物寄情,首首脍炙人口,蕴涵哲理。现代诗有散文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在六年级的课本里可以看到白朴的《天净沙 秋》

  教材中选编的诗词内容都是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单元导语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弹性开放,利于拓展的特点。在《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课后的练习题中,引导学生搜集思乡念亲的诗句。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也给学生架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诗词的平台。教材中设计了这些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拓展的空间,丰富了教材,也贯通了课内外,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诗词得法,课外迁移积累运用。 教学策略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

  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看参考资料,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会油然而生。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也就不成问题。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 二是“评读”。 三是“范读” 四是“品读”。 五是“吟诵”。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我们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教学时,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心情描绘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

  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 ⑴ 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诗词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2) 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

  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另外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评选各种明星,如参与星、交往星、合作星等。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关系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屏弃传统的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达到提高和改进教育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诗词教材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寻找就会有所发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一、以教材为本,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围绕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和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可以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增强诗歌的兴趣。

  二、以《春雨润绿》为辅,合理开发与利用。我们县区特有的《春雨润绿》内容丰富,选文精美,有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名人名言,有古色古香的古典诗词,还有文笔优美的美文故事。针对诗文部分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三、以生活为原型,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创编诗歌。在创编的基础上尝试合作编诗集,并配上精美的插图,这就是孩子们创编诗集的作品。

  我只想陪着我的孩子们,带着笑,怀着敬意,去读唐诗,背宋词,诵元曲。吟着,诵着,孩子们就长大了,飞走了,或许他们早已忘记

  这个慢慢变老的我,但是那诗呀,词呀,曲呀,在他们的心中会慢慢生根发芽,使他们的眼神澄澈,心灵厚重!

说课稿5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往.抓住学生兴趣的激发点,结合高一学生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促使学生自觉、轻松地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头顶球技术是足球重要的技术之一,应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学习这项技术可以在已学的足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足球的技术,以便在以后的身体锻炼的过程中,从中感受到学习足球的乐趣.首先老师亲自示范,再讲解动作要领,接着学生示范,并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足球选修课,都是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所以学生们的兴致都很高,对足球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故教学过程较轻松,课堂气氛良好.但由于学生足球基本功各不相同,所以有小部分学生对头顶球技术的`学习有点畏惧.特别是以前从未接触过足球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动作难看或前额疼痛而出现身体不协调,动作慢,闭眼睛等现象,因此可让他们先无球模仿练习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来帮助克服,最后达到掌握的效果.

  三、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原地头顶球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明确这项技术的价值,并在以后教学比赛的过程中能将该技术运用其中.通过让学生进行比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了解比赛精神,加强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自信心,增强体育活动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动作快、击球部位准,在教学比赛中得到运用.学生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学习,可以在足球的比赛中学以致用.课的重点在于技术的掌握,难点在于击球的部位及击球的力度.本次课属于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结合,前面几节已经脚背内侧传定位球的基本要领,因此本次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基础上,巩固前面已学过的技术.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特点,首先采用激励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同时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对比学习法、班级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了解动作要领,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班级探讨中纠正错误动作.最后通过教学比赛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竞赛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1、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教师向学生问好;

  2、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绕足球场慢跑一圈和徒手操.组织形式:四列横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活动

  (三)行课部分

  1、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按四列横队站好,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并强调动作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请学生出来示范,评价其动作的优缺点.学生站好队伍,认真观察同学的示范动作,结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展开记忆认真思考,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学生做动作时,教师起初和学生一起做,之后面对学生观察学生的动作,及时纠正.展开练习后,学生要积极认真,教师适时介入,首先给予语言的鼓励,然后再提出错误动作之所在,以提高学生的信心.

  2、旧知识的复习在学习新技术的基础上,复习已学技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加强正确的记忆.以便巩固所学过的技术.

  (四)结课部分在课即将结束的5分钟时间内,请学生出来展示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放松练习,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值日生收拾器材,师生再见.

  七、场地器材:

  足球场地,足球10个.

  八、预计教学效果

  平均心率:120-130次/分最高心率:150次/分,在30-40分钟时出现运动密度约为45%,中等程度

说课稿6

  一:说教材分析学生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二年级学生对寓言已有初步了解。课文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文体短小精悍,叙述生动,寓意深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一个人的行为与目的背道而驰,那么他永远不能达到目的。”

  2:理解课文,积累有关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轻松总结寓意,继续学习写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B、用“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_________,可_____________”说句话。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四:教学过程

  重点生字辕:yuán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马。车辕。驾辕。南辕北辙。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辕门。行辕。

  笔画数:14;部首:车;造句:你做事情南辕北辙,这样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辙:zhé车轮压的痕迹:覆辙。车辙。南辕北辙。车行的一定路线:上下辙。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辙口。合辙押韵。办法,主意:没辙了。途径,门路。

  笔画数:16;部首:车;造句:车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袁:姓。

  笔画数:10;部首:衣;造句:这个孩子姓袁。

  紧:jǐn密切合拢,与“松”相对:拧紧、捆紧。靠得极近:紧邻、使紧:把琴弦紧紧。事情密切接连着,时间急促没有空隙:紧凑、紧密、紧缩、加紧、抓紧。形势严重,关系重要:紧急、紧促、紧迫、紧要。不宽裕:紧俏、紧缺。

  松笔画数:10;部首:糸;造句: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六:拓展升华,感悟明理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山》的第二课时,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版块——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在编写教案时,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特点,按照以学为主,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乐于朗读的氛围和环境,以读代教,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语言,升华情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个版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爬山》这一课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励志的记叙文。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在爬山过程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征服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在过程中尽力,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文章还体现了父爱的含蓄,父爱如山一样深沉。

  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小学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体会,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似懂非懂、慢条斯理、自以为是”等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三、五、八自然段,培养学生敢于质

  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所说话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父亲所说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个版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像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像的闸,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像更生动,更真实,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优美的乐曲、色彩鲜明的画面,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时,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始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和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第四个版块——说教学程序

  1、上课伊始,我便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爬山的感受,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内心体验带入阅读过程中,为下文和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回忆能较快地使学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

  2、创设爬山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之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再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

  3、让学生想象在炎炎夏日爬山的感受和心理。引导出父亲鼓励的话语。抓住重点词语“似懂非懂”理解父亲要我学会战胜困难,征服自己的道理。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哲理。

  4、利用文中第四自然段的过渡段,再次创设爬山的情景,体会爬山的艰辛。在情景中让学生体会爬到山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怎么样?(中间穿插情境式表演)而父亲又是怎么样的?引导出父亲睿智的语言。

  5、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6、7自然段,在读中体会。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慢条斯理、自以为是、双眼凝视”等重点词语指导朗读。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理解父亲让我做任何事都要在过程中尽力的道理。最后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对话,再次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在朗读的时候,我作适时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6、根据课文的第8自然段,创设下山的情景。这一环节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的想像,在无限的想像中读出自己的体验。老师利用音乐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真实体会出父亲让我学会全身心投入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欣赏大自然的美这一哲理。

  7、老师再次通过配乐图片的出示,创造了与课文相通的具体可感

  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这样学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语言的美丽,领会语言的魅力。(直观的感受——转化为情感的体验——深化为内心的感悟。)

  8、课文小结,前面让学生美美地读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在接着提问:和父亲爬完山,“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理解这句话。

  9、本次采用的是倒叙法。让学生谈完收获,再回想爬山的时间,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体会父亲那如青山一样博大、深沉的爱,深化主题,升华课文的思想感情。

  10、课堂总结。利用我与父亲爬山的收获,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实践这些智慧。

  11、教师富有激情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让学生成为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

  第五版块——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图文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第六版块——说教学评价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想象为散发点,以爱为核心,以感悟理解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说课稿8

  生活在农村的我从小就对母鸡十分熟悉,它的外表比不上公鸡招摇,它的叫声比不上公鸡洪亮,它的脚步比不上公鸡轻盈矫健,但它对鸡雏的慈爱是公鸡无论如何都难以修炼成的。也许这就是我从小至今对母鸡的最深印象吧。

  在自学了文学大师老舍的《母鸡》一文之后,我第一次站在文学的角度深入了解母鸡,通过语文的途径剖析母鸡的行为特性,我才发现:这才是我真正熟悉母鸡的开始。老舍先生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从一开始讨厌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到改变心思,喜欢母鸡,直至敬佩母鸡对鸡雏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普天下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教学时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老舍以前对母鸡的讨厌,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孩子们通过朗读语言文字、交流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再现了一只浅薄 ,媚俗的母鸡,在幽默风趣夸张的语言氛围渲染下对母鸡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了有利铺垫。

  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老舍对母鸡的态度改变展开教学,从复习导入、探究改变原因、总结认识三方面着手,学习文本的第二大部分,即母鸡孵出了一群小雏鸡后的内容。由于是略读课文,且文本文字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我的教学主张是简单明了,有情有悟即可。

  一、巧借生活体会多

  《新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要以生活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和学习的知识库相互交融,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话,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在教学母鸡“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为了使学生真实的.体验,我请同学们做做半蹲的动作,随即交流感受,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都能体会到母鸡的用心良苦,理解这样蹲着的好处,再现母鸡的慈爱无私。

  当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转变原因后,自然而然地由鸡母亲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回忆在生病的时候,在复习的时候等情况,母亲对你是如何关心照顾,简单交流记忆犹新的情景,说说自己想对母亲说的的真心话。此时孩子们思绪万千,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教室里情意融融,洋溢着温暖和幸福的气息。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课堂就生活化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唤醒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语文就是生活,感受生活与学习的情趣,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巧抓对比感悟深

  之前“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到之后“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通过彼此态度的大转变,认识到永远不反抗大公鸡的母鸡成为一群小鸡雏的母亲后,是母爱的力量让这只欺软怕硬的母鸡变得如此勇敢起来,母爱的伟大溢于言表,学生的感悟层层递进。

  又如:喂食后“每一只鸡雏的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和母鸡“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对比,体会母鸡宁可自己饿着也要让鸡雏吃饱的无私与慈爱。

  但课前预设的对比作者对母鸡之前的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时,学生未能很好的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通过前后的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同时更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对于同一作家不同动物作品的对比,也是教学的内容,在课结束之前或许有些仓促,学生对不同文本的对比一下难以入手,说得比较零星,需要老师在有意识的引导之中“牵”出来的。而最后教师比较心急,带着学生从中生硬地“对比”出来。要使在孩子的内心真正有很深的感受还应当在各个对比之中

  “用心”读书,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生成,在一遍遍的读书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慢慢从心中“长”出来的真情实感。

  三、擅以朗读情感真

  我们班的孩子们对朗读由衷喜欢,他们大多数爱朗读,爱赛读,希望自己读得比别人好,也爱以读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对这样一篇美文朗读应是一抹重彩。

  朗读对母鸡的讨厌后引入对母鸡的喜欢,情感冲突明显。研读母鸡的负责:“立刻警戒”、“预备作战”、“咕咕地警告”,朗读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并从母鸡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中感受它对孩子的负责,关爱,孩子们在内心都已被母鸡的品质打动。

  从“一定出击”、“赶出老远”、“怕它三分”,体会浓浓的母爱,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了自己对母鸡的敬佩。

  在母鸡教鸡雏们学习自食其力的本事时“一天不知要教多少次”,首先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着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接着是指名读,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然后理解“多少”一词,猜想这“多少”是指多少呢?并告诉学生母鸡教小鸡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七次,一直教70天,算一下,一个动作母鸡要教小鸡多少次——再读这句话时就水到渠成了。母鸡的不厌其烦, “一声不哼”的关爱和善已深深地打动了孩子的心灵。

  而当母鸡“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时,孩子们更被母鸡的无私辛苦所折服,母鸡真的是一心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

  一次次的朗读如剥笋般一层层道来,一次次的内心激荡,一次次的情感共鸣,学生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身临其境一般,为鸡母亲赞叹,为自己的母亲骄傲,既敬佩鸡母亲,又敬重自己的母亲,此时又如一曲“英雄母亲的赞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唤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最终达到情感的高潮。

  教学中以读促悟,交流促情,感悟中增进情感,情感激发中提升感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为学生的学习编织了一个网,在细密的情和悟的网中构筑真挚的道德方格,理解能力提高,情感道德感提升,爱心感恩心涌现,除了深深地喜欢母鸡,也更爱自己的母亲。

  如今我对母鸡的认识也更进一步,母鸡妈妈的爱子精神是世上独一无二,它对鸡雏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已深深刻在我的心里。一位伟大的母亲,如此单纯无私的母爱,不愧为英雄!相信下次见到母鸡,我会深深鞠躬,以示尊敬!

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来体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在读中感悟夹竹桃那 “可

  贵的韧性”。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体现如下三个理念:

  二、说教法学法:

  1、熟读: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么,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获得的根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古人告诉我们: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诵。也就是说,课文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语文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达到古人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2、精思:

  不加咀嚼的朗读不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食而不知其味”,如此这般,不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因此“精思”,是多读中的操作要求。有口无心,呆读死念,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未必“自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转变,鼓励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3、感悟: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教师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探究主题

  1、教者打破按课文自然段来教学,而是从第三自然段入手,先欣赏作者由复习以填空形式导入:夹竹桃不是 的花,也不是 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 最值得 的花。

  我爱上了夹竹桃,因为它有 ,又能引起我 。

  2、揭示探究主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它有什么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哪些幻想呢?

  (二)自主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4)

  2、请同学们拿起笔,再细细地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把它画出来。

  3、同学们的反应真快,一下子都画好了,老师再给你们提个要求,因为每个同学画的句子可能不一样,你画的他没画,他画的`你没画,我就要请同学们来进行一次“小老师挑战大赛”,把你画的句子解说给没画这句句子的同学听,让他听了你的解说会觉得,诶!这句话确实也能体会到它的韧性。愿意接受挑战吗?祝你们挑战成功!

  [每个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积极动脑,拓展思维。]

  4、学生准备。

  5、集体交流,随机出示句子圈画,朗读表达对夹竹桃韧性的由衷赞美。

  板书:无……不……

  无不

  穿插理解:一嘟噜

  造句训练:无……不……

  无不

  6、齐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情感。

  四、了解引起的幻想及其原因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5)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2、交流板书:地图、荇藻、墨竹

  3、请同学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幻想反复地读读,在脑袋里放放电影,然后把你喜欢的原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同时我们认为,没有选择性就没有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4、学生自读准备。

  5、汇报展示朗读。

  引导评价:听了他的朗读,有何感受?

  6、齐读介绍三种幻想:我们连起来把三种幻想介绍给客人老师听,好吗?

  7、想象训练: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们都陶醉了,沉浸在幻想之中,觉得还不过瘾,想请你们也幻想几种,让他们过过瘾。(板书:……)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想象是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学生领略了介绍的三种幻想后,不急于罢手,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说说其他的幻想,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8、作者的幻想是怎么引起的交流句子:“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唉呀!作者的文学水平太高了,黄老师看不懂,谁愿意结合自己曾看到的这种景象来介绍介绍。(意在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些什么?(香)你能把它的香读出来吗?

  9、让我们跟着作者,再一次到月光下的夹竹桃下,进入幻境,好吗?

  四、总结,激趣引导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完全明白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了吧?谁愿意来说说?

  2、其实,夹竹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爱的原因呢!看,黄老师就找到了一些?老师还有呢,想看吗?“有志者不食喈来之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不吃别人送到嘴边的食物,想吃自己去获取。你们有志气吗?那还想看吗?那咱们比比谁搜集得多!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引向课外。]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分六个部分来说《母鸡》这一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母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首先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然后在对母鸡保护照料小鸡雏的细致传神的描写中,情感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新课标》指出: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警戒”“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并积累优美词句。

  第三部分: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不敢讨厌母鸡了”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第四部分:说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并背诵一、两句;

  2、课前习作《勇敢的妈妈》;

  3、多媒体课件。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自主实践的乐园,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有效、并富有创意地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赏析词句法。

  因为这篇课文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适宜学生通过赏析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的散文,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方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批注,在读中发现、在想中理解、在读想中感悟。

  5、联系实际法。

  把对母爱的理解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六、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法。

  以母爱为话题导入。先问:在家里,你最喜欢谁?谁最爱你?简单对母爱进行阐述,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作者对母鸡哪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2、文章的哪些段落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心思呢?

  (出示全文的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那么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现在哪里呢?细读5-8自然段。

  (小组合作探究:默读——勾画——批注——交流)

  4、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自学放在核心地位,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而教,课堂以学来组织。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思维碰撞,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

  (四)展示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和讨论中感悟了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教师只做适当的评价、小结。在学生情感得到感触时齐读第九自然段,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之情读,带着对妈妈的浓浓爱意读,学生的语调越来越激昂,赞美和敬佩的语气越来越深,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变化,领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在交流汇报之中,我还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如:学生汇报讨厌母鸡叫声时,我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当你听到这种叫声时你什么心情?当时你怎么说?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再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四段时,我启发学生利用抓住一连串的动词、想象画面或做动作等方法来感受母鸡的负责、勇敢。

  (五)梳理反馈。

  正是因为母鸡成为母亲后对小鸡的母爱改变了它的性格,由以前的无病呻吟、拼命炫耀,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也改变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作者对母鸡的心思由讨厌变得不敢再讨厌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超越一切。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反馈学习的基本信息。

  (六)拓展延伸。

  1、自读《麻雀》,感受麻雀的母爱。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作文《勇敢的妈妈》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母爱的名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这一课引发着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现在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爱视若不见,更谈不上孝顺。结合课文的主题设计这两道题,让学生深刻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结尾小结:

  有一种爱,我们一生一世不会忘怀,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时时刻刻值得尊敬,那就是“母亲”后,我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跟着唱了起来,即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又使教学结构流畅完整。

  (七)作业菜单。

  把今天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出一封信或做出一张小卡片送给你的妈妈。作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巩固,把这一次爱的教育落到实处。

  (八)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无病呻吟 欺软怕硬 拼命炫耀

  不敢再讨厌: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好的板书能够起到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宏伟蓝图。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自主探究为主法,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和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地诠释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第一章古典诗歌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和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及其依据。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典诗歌是所有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之一,课程设置的意义无需多言。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包蕴了作者的情思,渗透着民族气息,承载着文化精神。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研读,能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历史文化和情感生活,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与熏陶下,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诗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味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和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

  学生自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到诗歌,他们有比较长的诗歌学习经历,对于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小学、中学的学习经验看,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且相对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作品,诗歌单元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基础和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因此在此单元,教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些诗歌。

  (二)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以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三)说学法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音响设备给同学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营造氛围。

  2、学生自由发言:用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复习。

  (二)基础知识:

  1、对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者做一个系统梳理和介绍。

  2、关于诗歌体裁、诗歌风格、常用艺术手法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因为第一单元的诗歌篇数很多,为了做到全面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教师给同学们指出较难且比较经典的诗歌,如《诗经·采薇》、《诗经·氓》、《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歌是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画出相对简易的诗歌,如《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虞美人》等,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与讲授;剩下一些比较简易的诗歌,如《泊秦淮》、《梅花》、《鹊桥仙》等留给学生自学。

  (四)课后作业:

  预习本单元的第一课《诗经·采薇》,了解《诗经》有常识。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基础知识,展现诗歌时间发展脉路图。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先秦,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等诗,唐朝,四杰,王孟,李杜,小李杜等

  宋朝,江西诗派,苏轼,中兴四大诗人,王安石等,元明清,元好问,前后七子,赵翼,龚自珍等

  六、教学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在多媒体设备健全的今天,在课堂上辅以音频和视频资料,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在课后多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学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养花》是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综合复习”中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写了养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

  学习本组课文,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们交流,有疑问和同学讨论。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难点是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知识延伸】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他一生创作丰富,著名的长篇小说有《月牙》《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老舍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善于运用北京话,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他的《趵突泉》《我家的猫》《草原》《养花》《林海》等曾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1、班级基本概况。本人任教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学生共46人,男生15人,女生31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家庭结构复杂,单亲和留守儿童占85%。

  2、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这篇课文是围绕“乐趣”这条主线展开的,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本课可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围绕“我”为什么养花,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也可由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课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因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的感情。所以,在讲读中学生应逐段阅读,想想每段的主要意思;再思考各段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避免教师过多过细地分析讲解。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理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话的含义。

  4、读写结合,学完文章后,可安排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写一篇文章,写出种花草的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5、六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看课件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序教学法

  根椐教材特点,本课不宜用从段到到篇的程序开展教学,而是抓住“乐趣”这个词,学生想学哪一部分就深入学习课文哪一部分。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说学法

  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学生可以围绕养花“乐趣”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作、讨论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围绕“老舍先生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和“课文是怎样把养花乐趣写具体的”这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乐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养花》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了《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养花的乐趣)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直奔重点,寻找“乐趣”

  读读课文,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1、找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讨论:“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比较句子:

  ①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②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听录音,全班齐读。

  (4)谁还喜欢这段话,请你读。

  (5)老舍先生种的花很美,句子也写得很美,老师也想读这个句子,咱们一起读好吗?

  (6)养花的确有很多乐趣,大家再来分享一下养花的乐趣,一齐读这些句子。

  2、感悟、朗读重点句,使用学生懂得这句话从养花的“成果之乐、情趣之乐、意义之乐“这三方面写养花的乐趣。

  (三)探究重点,体会“乐趣”

  谈话: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句子,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1、 导读表现“情趣之乐”的有关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有关“情趣之乐”的内容找出来。

  (2)抓住“只要……就、照管、有益身心”等重点词、句,体会“情趣之乐”。

  2、 导读表现“成果之乐”有关内容。

  (1)课文讲养花的“成果之乐”,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自由读,这读边想。

  (3)班上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说课稿13

  一、课的内容:

  八年级篮球基本练习传接球。

  二、指导思想

  在教案的设计上本着求实、拓宽、创新、教改的思路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的优良品质为出发点,从而更好地掌握技能及个性发展。

  三、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项目,因此,在比赛中传接球技术运用较多,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是很实用的一种传接球方法。为今后学习篮球其他内容起着关键作用。它既是前面所学篮球基本动作的应用,也是今后篮球教学的基础,它融素质、技术与智慧为一体,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在篮球技战术和基本功掌握上较为欠缺,在独立思考、判断、需要在课堂中不断的强化。 2、枯燥乏味的.篮球基本功练习,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快速、高效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初期厌学。本节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游戏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行进间传接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行进间传接球中反弹点的位置。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六、教法设想:

  1、行进间传接球采用比较、尝试教学法,使学生在与双手胸前传接球比较、尝试过程中得出行进间传接球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

  七、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观察---比较---讨论----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和保健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流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八、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10分钟

  1、热身→小游戏:传接球篮球对抗(时间:7分钟)

  2、徒手操练习:使学生的身体各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时间:3分钟)

  二、基本部分:30分钟行进间传接球。(时间:15分钟)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要求:速度由慢到快,两人之间距离由近至远,侧身跑动,传球到位——跑进方向胸前,避免走步,可结合上篮提高学生的兴趣。目的:增加难度,结合实际(两人快速的传球推进),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示范采用实例演示整理 ---→放松---→小结---→回收器材。(时间:5分钟)

  1、走跳练习:四步跳;目的是放松学生的肢体。

  2、意念放松。诱导语:闭上双眼,想像--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你坐在草地上,闻着花草的芳香,听着轻松的音乐,舒适极了,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

  九、学生身心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28--32%,练习强度中上,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十、场地器材设计:篮球场两块以及田径场周边自然地形,篮球20个。

说课稿14

  说课内容共分为5各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第三部分说教法,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分成了5各部分,分别是激情导入,读——春,悟——春,写——春,每一部分设置了超级链接,可以直接进入相关的部分。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让学生说说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等,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朱自清生机盎然的春天。

  第二个环节是读——春,读在这个环节贯穿了三次,第一次教师范读,纠正字音,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等,利用希沃中自带汉字进行讲解。第二次,看视频,并且描绘春天的美丽画面。第三次,比赛朗读: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朗诵,同学加以评价指导。

  第三个环节是悟——春,学生通过听2-6自然段的音频,找出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春花图和迎春图,利用思维导图和蒙层擦除,可以清晰的展示2-6自然的内容。

  接着回答“作者描绘美丽的春景有什么目的”点明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了歌颂春日新、美、力。学生再次通过默读感受春天的新美力,并且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语言如此的'生动形象?通过点拨,引出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学习,此处,我通过链接网址直接学习比喻和拟人,老师说的少了,学生的自学多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宽学生广度。接着可以拉下板中板让学生现场写几句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得以突破)

  第四部分写——春,是对课堂的一个整体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仿写《春》中的一段,我先写了一段,并且运用了蒙层,擦拭出现。然后学生写好,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录屏,将学生的作业拍照传到电脑上,和同学们一起修改点评。

  第五部分拓展训练,使用希沃中的课堂活动——超级分类,将描写四季的诗句放入相关的季节当中。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环环相扣,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点在此处突破)

  家庭作业是对课堂上的练笔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再现了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结语

  本节课应为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完美的融合了语文学科、希沃、互联网,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的效率,也为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谢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家》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的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和表演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课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运用“什么是什么的家”的句式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一个字或词一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诗歌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四、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演的方法学习。

  五、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六、为什么这样教

  1、这样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学习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互助协作的学习伙伴。

  2、这样教落实了以读为住,听、说、演为副线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读,读出感觉来,也可以加上一些动作,其余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演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生:家

  (1)请小朋友张大小眼睛仔细看老师一笔一画把字写好了。

  (2)指名读课题A、B

  齐读

  2、读词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一课的词语。(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看看哪一列火车开的又快有稳。(相机正音)

  (3)齐读。

  过渡:词语读好了,那课文能不能读好呢?(能)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二)学习第一句话

  师:你们瞧,蓝天是——生:白云的家

  1、练习说话,指导读词

  (1)这个字谁来读一读云

  (2)词连读谁会?白云

  (3)你平时见过什么样的白云?(龙、棉花、小鸟、牛)相机指导朗读,评价

  (4)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词语读一读。

  2、指导读句子

  (1)这句话连起来谁会读?(指名读,相机评价)

  (2)齐读。

  (三)学习第二句话

  师:瞧,树林是——生:小鸟的家

  1、指名读:这一行谁愿意读?(指名读)

  2、齐读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四)学习第三句

  师:我们一起到小河边去看一看,鸟儿们都在干什么呀?它们都在做什么?

  1、指名说:游来游去

  2、游的怎么样?(指名说)是啊,这条鱼还冲着我们笑呢,你来给我们读一读。

  3、他们还在做什么啊?(吐泡泡)指名读

  4、齐读:全班一起试试看。

  过渡:很好,下面老师让大家看一个神奇的景象,你们看。

  (五)学习第四句话

  1、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句话?(指名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2、这个词谁来领大家读?(泥土)

  3、小种子睡在地底下是泥土给了他营养,给了他温暖,春天它才可以发芽,长叶呢!

  4、指名读,评价。

  5、齐读:全班一起来。

  过渡:刚才我们学的这四行它们是完整的一句话,你们能把它连起来读好吗?(能)那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看,可以做一些动作。

  (六)表演

  1、自由练习(大家练的真不错,谁愿意一边作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

  2、指名表演读3、齐读:起立,边做动作。

  过渡: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哪里呢?

  (七)学习第五句

  1、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2、是啊,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又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同学们就是朵朵鲜花,在花园里幸福的成长,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八)总结

  1、这一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学完了,你能完整的把它读好吗?给你们练习一下。(指名读)

  2、谁愿意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相机评价)3、齐读

  (九)延伸

  1、这首诗仿佛就是我们同学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歌,刚才我们了解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那么你们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呢?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2、交流

  3、大家真爱动脑筋,老师也写了几句变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老师请小朋友把我们刚才在课上说的诗句抽几句变成我们自己作的诗。写在我们的拼音小日记上,题目就叫《家》。

  (十一)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白、云

  2、指名读准字音,组词。

  3、学生自学笔顺。

  4、做小老师说说如何写好这两个字。

  5、师范写,生描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03-27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_说课稿10-28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说课稿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