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8 09:25: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总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我说的教材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分社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材的第一册中的第五课认识画图软件。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维护和遵守信息技术的道德与规范,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本教材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它分三个层次:

  1、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应用和发布的能力。

  2、能适应由信息技术所构造出来的网络和虚拟世界,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生存方式,能自觉维护和遵守信息化自下而上环境中的道德、法规。

  3、能以科学的、人文的观点来看待信息技术及其构造出的世界,并且能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从而形成信息技术文化的思维模式。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融入到任务教学之中,强调“从做中学”。可操作性强,深入浅出,易学易用。

  2、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作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平台,突出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中有应用。

  说学生

  计算机在小学生心目中就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总是揭不穿,摸不透的东西,有一很强的好奇心,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计算机学好,有一点不懂举手就问,直到弄懂为止,有很强的求知欲,具有时代节奏感。但是也有一小部同学对计算机(微机)课没有清醒的认识,总觉得除了语文、数学,其它的都是杂课,无所谓,可上可不上,可学可不学随心所欲。综上所述,小学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学生没有统一的学习兴趣;(2)、同学们对计算机认识还不够。

  说目标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 掌握各种绘画工具的使用。

  图形的制作、着色。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其它课程的学习有着绝然的不同,计算机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光学理论,不在计算机操作实践,是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光操作 没有理论的支配也是不行的,windows 98中附带的画图软件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个软件的教学必须采用演示操作法,我通过使用共创多媒体软件来教学这一画图软件,我是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同学们通过网络接收我的操作画面,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画图软件,我连续操作两遍,第一遍,在共创多媒体软件上设置好让学生机全屏接收教师机上的信息,并锁定学生机键盘、鼠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不分散精力,全身心地投入看教师操作,为下一步自己动手操作打下基础,这样做也能更好地管理学生,课堂纪律也得到了保障;第二遍操作则设置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机以窗口的方式来接收教师机的操作画面,不锁定键盘、鼠标,让学生边看老师操作,自己也可以边动手操作,这样做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教的操作步骤,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在学生操作中教师必须以辅导法伴随整个课堂。

  (二)、学法

  学生学习画图软件时,按照教师操作的方法来学习会比自己动手操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特别是通过老师使用共创多媒体这个软件来学习画图软件,能更方便地记住操作步骤。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动画图软件

  先讲启动画图软件的步骤,再边讲边操作,依次点击“开始/程序/附件”菜单选项,这样相对小学生来说是较抽象,可以在讲述完操作步骤之后,再联系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上阶梯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二)、认识画图软件窗口

  打开“画图”软件之后,屏幕上会出现画图软件的窗户式界面,相对初学者来说要快速掌握窗口的组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我特举了墙上的窗户一例,通过常见的窗户来让学生快速掌握、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这样教是抓住小学生形象具体的理解特点,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认识工具箱

  在教学认识国图软件中的工具箱时,先展示一幅常见工具的画,让学生说出各个工具的作用,说完之后,再回到教学中来认识画图工具箱,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画图软件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保障。

  (四)、认识调色板

  在上课之前先准备一盒水彩笔,先让学生认识各种颜色的画笔,再拿出装水彩画的盒子,这个就是颜色盒,认识完之后,回到教学中学习调色板。

  说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日趋广泛,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信息的载体的多样化,很多中小学都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并建设了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心,这使得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更加形象,教学活动更加和谐。另外,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时制作好课件或选用一些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共创多媒体就是属于网络辅助教学软件。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灯片2)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幻灯片5)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幻灯片6)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幻灯片7)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说课稿 篇3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和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情,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出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学生对水已有的认识,编排了认识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认识水中物体的浮沉、比较水的多少、认识水的压力等探究活动。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认识与水有关的基本知识。是在第二单元《它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人类对水的探究利用从未停止过。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和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猜想——引导——探究”。首先通过谈话、看图片,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技能。

  三、学法设计:

  本课属于引导式探究课例,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对学生着重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拓展”这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活动过程都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且学有所得:不仅体验到了探究的兴趣、认识了与浮力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1. 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学生通过对“礼物”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和开展汇报讨论,思想上产生了一些迷惑,提出了研究的问题。这样就揭示了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后面的研究讨论奠定了基础。

  2. 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虽然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对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容易理解,对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

  3. 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体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用纸盖住玻璃杯口,先后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100克钩码分别放在这张白纸上,纸能托住轻的粉笔头儿,托不住重的钩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推想物体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不但亲自体验到向上托的力量的存在,而且还体验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量有大有小,从而深化理解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4. 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猜一猜,吊一下学生的“胃口”,然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开放性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选择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5. 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在这里揭示出“水的浮力”这一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让学生谈对水的浮力的理解,使学生对水的浮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6.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谈感受、举实例,使学生把水的浮力与生活结合起来,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讨论解释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我将这节课展示给大家,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小雨沙沙》歌词生动、形象。主要以拟人的手法向孩子们渗透了种子的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富有寓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为宫调式、一部曲式、2/4拍,全曲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变化重复的手法用XX|XX|XX X|XX X|节奏生动的描述了小雨的“沙沙”声。第三、四乐句采用紧缩的手法,表现了种子要发芽、生长的迫切心情。

  2、教学目标

  良好的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活动,包括音乐鉴赏、表现、创造等活动。因此,我根据音乐课的这些特点,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来复习音高do.mi.so及由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组成的各种节奏型。

  (2)引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事物。

  (3)培养学生即兴创造能力。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教育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所以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歌曲的学唱。

  二、说教法和学法

  每节课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过程,还是心灵的沟通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综合运用了谈话法、示范法、猜谜法、情景导入法等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通过歌舞,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把无目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无意的“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它分成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模仿力较强的特点,在发音练习中,我采用了发声曲《谁在叫》,不去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口型、气息、位置等这些技巧,而且通过动作把小鸡、小鸭、青蛙等几种小动物形象地表现出来,其目的是调节好课堂气氛。

  马克思曾经把具有音乐感知能力的耳朵称为“音乐的耳朵”,听辨音高是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开端。因此,我利用会唱歌的音为绳索去引导学生感受,发现和判断来摆出音高的位置,并能唱准它的音高。

  节奏练习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很难理解节拍的意思,时间长了,学生对节奏练习便失去了兴趣,对歌曲节奏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练习。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

  生动的导入新课,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能激发兴趣、保持兴趣、再生兴趣、能点燃求知的火花,它是连接下一个环节的纽带,使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我采用猜迷激趣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猜出雨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对自然景象的观察,然后边看边听歌曲《春雨沙沙》。

  第三环节:学唱歌曲

  在学唱歌曲当中,我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

  ① 播放小雨和种子的动画,让学生边看边听歌曲《小雨沙沙》。

  ②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③运用多媒体、钢琴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学习歌曲,主要是通过师范唱、生跟唱、生连唱,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来完成的。

  第四环节:课堂拓展

  通过课堂拓展这一环节,渗透给学生“爱”的教育,我是这样引导的:“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歌曲和创编歌词的方法,学习了《小雨沙沙》一课,知道了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而你们也像一颗颗种子,你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祖国……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这一段小结渗透了对学生“爱”的教育,加深学生在本堂课后的情感体验。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都是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设计的。课堂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更能让他们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依据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单元《倾听声音》一课的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再经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找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二、 设计思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实验,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寻找声音,提出有关声音的有关问题”之后,进一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的“物体传声”作充分的知识准备。在进行本课前,作为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同学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一些声音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本课通过多种方法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声音猜事物;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设计实验再次验证结论;得用游戏再次感知结论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初步认识。

  (1)探究式学习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前提,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是在呵护孩子们有竹具来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起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学习方法而学到知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声猜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孩子们探究声音的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2)探究学习和活动以学生为主。

  从听声音猜物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实验中把动手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选择材料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的主体性。

  (3) 探究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指导。

  让学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多个物体发声的原因进行解释,从探究活动中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假设不是凭空想象,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建立假设后要用实验证实的概念,最后再次验证乡结论。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得来是需要反复推敲的。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xx。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四、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难点: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六、说过程:

  小学科学是在呵护孩子们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起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学习方法而学到知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声猜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孩子们探究声音的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从听声音猜物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实验中把动手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选择材料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一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水、纸片、小鼓、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进一步研究物体振动与音量、音调的关系时,又提供了小鼓、豆子、音叉等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探究活动逐步推进。

  (1)在听声音、猜物体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来猜物。这样,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

  2)假设验证,观察发声物体。学生在“猜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

  (3)通过实验,感知发声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实验后仍然有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作的本身,而不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比较科学的词来概括总结这些现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一个词“振动”。统一意见后我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小组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统一公认的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敲了一下振动不明显的水槽,让学生听并看,学生发现水槽并没有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或感觉到物体在振动吗”?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时,学生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材料,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5)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能发声是因为声带在振动”。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

  同时在备课、教学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研究学生的兴趣如何持续一节课,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要考虑的面面具到,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说课稿 篇7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好!请坐。

  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出示幻灯片)看这幅图,魔术师变出了什么?每次变出多少?变了几次?

  这位同学描述的真完整,魔术师变出了小花,变了3次,每次变2朵;

  还有吗?这位同学发现魔术师变出4个鱼缸,每个鱼缸里有4条鱼;

  你也发现空中挂了5串灯笼,每串有3个。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同桌相互说说。

  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一共变了多少朵花?”“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空中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我们看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你来说第一题: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条)

  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先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汇报?你说,你有补充,谁能完整的说一遍?

  是的,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发现这些算式都是连加,并且加数相同。

  对于第一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呢?很好,3个2相加。

  第二个呢?你说,真棒!4个4相加。

  第三个,大家一起说。不错,5个3相加。

  你会写像这样的算式吗?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写完后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写的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停!谁来把自己写的算式分享给大家听,在说的时候只说明是几个几相加就可以了。

  你来,这位同学写的算式是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

  你也想说,你也想说。好,同学们学的真不错!

  三、自主练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我们一起看自主练习。

  第1题,请学生观察图意,自己完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2+2+2+2=8,4个2相加得8。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看来大家的答案是一样的。

  第3题,同学们真棒!这道题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第4题,每张都按照片上的人数冲洗,是什么意思?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照片中有几个人就洗几张照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一起说,是的,3+3+3=3(张)。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说课稿汇总7篇】相关文章:

1.《牧童》说课稿

2.《蜜蜂》说课稿

3.《荔枝》说课稿

4.《阳光》说课稿

5.《冰花》说课稿

6.美术说课稿

7.巴西 说课稿

8.天窗说课稿

9.口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