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6 11:20: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与上一课紧密相连,也可以作为第二课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和行为。教材中通过观察、生活反思和调查等,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同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换位,突出向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的意义及表示感谢的更多方式。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能力目标: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初步渗透爱的教育。知道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调查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接受别人的感谢后的心情,了解生活中人们对别人表示感谢和尊重的方式。

  三、重、难点

  懂得向对自己提供服务或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的意义,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尊重他人不仅是说声“谢谢”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

  四、说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本单元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引领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实践、反思、,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五、教学理念

  本单元重点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的教育,同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更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课上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回忆、体验,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童话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课题在学生的思考中很自然的引出。

  (二)活动明理

  1、回忆生活中的“谢谢”(学生回忆并讲述)

  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得到帮助——谢谢

  一声“谢谢“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个环节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充分调动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谢谢‘的关注,为后面做铺垫。

  2、教师采访学生:当你为别人做了事别人向你说声谢谢后,你是什么感受?最好举个例子说一说。

  这个环节我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学习和活动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获得内心体验。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感受生活中的服务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声谢谢呢?请大家观看视频,你可以结合图片说一说,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们时时刻刻在享受劳动者的服务,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体会谢谢的深层意思。

  (三)辨析明理

  设计题目,生活中一些现象正确判断。通过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制作感谢卡,表达谢意

  学生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出了感人的谢意。同时,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这张卡片上体现出来,促进了学科的整合。

  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尊重理解——学会谢谢

  (五)总结,在诗朗诵中结课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情得以释放,达到高潮。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新课标指出: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诵读教学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交流,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朗诵吟咏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师生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降低难度,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使学生有所得。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诵读法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一次导入,把李白和杜甫对比,能使学生对两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二)知人论世: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百姓生活困顿,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解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调整情绪,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融入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三) 赏析诗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在班上展示。

  1、读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景( jng ) 霁( j )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决诗歌“写什么”的问题。

  2、品一品: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1)品味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诗言志。通过品读,体会诗歌中字里行间渗透的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2)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通过找喜欢的语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把握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而拓展到全诗,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3、议一议:对读:

  学生分组讨论后在班上展示,教师指导点拨。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将这两首诗作对比阅读,在对比中认识这两首诗的异同,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课堂小结: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小结,由读文到读人,由做事到做人,相信会对学生的做人有所启示。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诗歌学习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题实际是一个小专题,旨在通过梳理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阁夜 杜甫

  首联:时光飞逝 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 星河动摇 听觉、 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 渔樵歌声 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 寂寥无奈 用典(原意、用意)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对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的精神,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吟咏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很好地解决了诗歌阅读的三个问题,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就是读懂了这首诗。课堂上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同步启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参与度高,在积极的讨论中有所收获,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的时间有限,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打开的力度还不够,这些还有待于灾难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迎接绿色》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寓情于景,整篇文章让人们在一株丝瓜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抒发情感。

  单元地位及承载任务《迎接绿色》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都是描写动、植物的,所以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表达特点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精美,情感细腻真实。

  1、借景抒情。课文借一株野生丝瓜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丝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绿色的渴望和向往。

  2、衬托作用。 文中的2、3、4自然段写了作者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一下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上述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

  1、“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美丽——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为思路

  2、抓重点词读出感受:在读“搭架”一段时,我问:读好哪个词,就能把热闹的感受读出来了?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唧唧喳喳”的热闹情景。在个性朗读中来展示自己的感悟水平。并辅之与想象,更深地感受热闹高兴的情景。

  3、读中悟。在范读和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投入的去读,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中感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渠道。在六、七、九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第八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丽,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中让深刻感受这既是一道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也是一道充满爱意与和谐的人间风景。在每一次朗读中,教师都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结合教学设计自制教学课件;熟知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和住楼房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居住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5分钟)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5分钟)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28分钟)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4分钟)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

  根据课题质疑,我们平时都说迎接什么?今天我们说迎接绿色,在这里绿色指的是什么?(丝瓜)接着问那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丝瓜的平淡无奇,丝瓜的普通,很不起眼儿。)你从哪感受到的?(把“其实”“只是”加点的句子出示出来)这样一株普通的很不起眼的丝瓜给我们带来的绿色。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

  根据学校预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二次预习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说说我和邻居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根据这个问题,学生批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思考,同时简单做一些批注。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揣摩表达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1、感受人们对丝瓜的爱护。

  重点放在和重点词语的分析上和学生朗读.

  (1)罩。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怕人伤着它,就把一个旧鸟笼的底儿拆掉,

  罩在丝瓜上。你体会到什么?怎么样罩呢?(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的')读出这种感受

  (2) 搭

  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土而出。王叔从街上买来铁丝,说给

  丝瓜搭架。搭架这天,一大帮孩子围在四周唧唧喳喳的,像小鸟一样。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王叔和孩子们给丝瓜搭架心情怎样?(高兴、愉快)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唧唧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人们给丝瓜搭架,这么细心地照顾它,又是多么高兴呀!引导学生想象。

  (3) 留

  (4)伸

  (5)钓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邻居都在爱护,呵护着这株丝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迎接绿色的热情和对绿色的向往和希望。二次预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学生比较和推敲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及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美。)

  2、感受丝瓜的美丽可爱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写了丝瓜的什么?你感受到丝瓜怎么样?(美)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颜色美:颜色怎样美?读出来。师:花黄叶绿,绿得怎样?(鲜嫩滴翠)绿得像流出一般。

  动态的美:这里的“黄”和“绿”只表明颜色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一路黄过去,叶,一路绿过去,这里的“黄”和“绿”还写出丝瓜动态的美,好像丝瓜在生长一般,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比较句子。花,一路开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爬过去,鲜嫩滴翠?(不好,黄过去、绿过去不仅写出颜色的美,还写出丝瓜的长势,显得非常美。开、爬只写出丝瓜在生长。)

  形态美: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写出了丝瓜形态的美。大家看看图,丝瓜惊叹号的垂着,风一吹,这一根根带着花的丝瓜就像晶莹的风铃,啊!真是太美了,大家再读读,感受一下丝瓜形态的美。

  味儿美:味儿怎么美?(满楼清香)

  指导朗读和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体会到了绿色带给人们的美,而且也领悟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与生动,学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3、感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地迎接绿色?返回到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人们需要绿色,向往绿色)如果不写着几个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生活在井一般的环境中,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人们多么渴望绿色,多么渴望自然,所以人们看到这蓬蓬勃勃的丝瓜,这样的关爱它,这样热情地迎接它。

  (设计意图:写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衬托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绿色的渴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理解这些住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人对绿色生命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深入感受到人们需要绿色渴望绿色的心情。)

  这株丝瓜改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株丝瓜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使邻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这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人们关爱这株丝瓜热情地迎接它,这也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

  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照顾下长大开花,也正是因为这株丝瓜,使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邻居之间生活很快乐,人们也更加的热爱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迎接绿色,这时你再看到课题又有哪些理解,你觉得这个题目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希望呢?(迎接绿色环境,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沟通)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读文后再来品味课题,使学生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这里的点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本课开头照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迎接绿色”为题;二是再次强调文章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了人们“迎接绿色”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对和谐,美好的追求。)

  面对这道自然的风景,面对这道人间的风景,你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学习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板书设计

  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 人间风景

  藤 罩

  花 搭

  叶 留

  样子 伸

  钓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指什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和本课难点的理解 ,对于学生背诵重点段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能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否加动作、表情投入地朗读。

  2、能否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回答问题,在想象回答、自由回答时是不是勇敢、积极。

  3、整堂课学生能否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4、整堂课是否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为处在基础教育最前沿的小学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尤其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品德教育课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说教为主要形式和以书本为主要内容的封闭模式。它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每个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是实验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中的第一节,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享受着来自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服务,但他们并没有思考到正是由于有了无数人的服务,才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还意识不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树立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本课的一系列的活动,要让学生初步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是相互服务、相互依赖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们。本课的教学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具体通过观察、体验,认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初步感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生共存关系。

  3、能够自己设定主题,在生活周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能讲述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其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而运用考察的方法进行社会研究,初步感受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生共存关系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说课型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天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因此,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活动课,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说教为主要形式和以书本为主要内容的封闭模式,是一项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要体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不是简单的通过一节课就能达到目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展,因此我将此次活动设计为从课堂到校外,又从校外到课堂,再延伸到校外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体的活动时间为课堂实践两课时,课外调查一周。

  三、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构建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广大教师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是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儿童或的情感体验,培养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访问,进行模拟游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设计,就是依赖于上述理念,依赖于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原本就应该是儿童的一种现实生活,是儿童的一种生命活动方式。我的教学设计重在实践,实践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

  1、初步感知,事例分析。

  2、走进社区,实践调查。

  3、相互交流,展示活动。

  4、模拟情景,体验生活。

  1、初步感知,事例分析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实施的: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小明,我们来看看他一天的生活吧。(课件演示吃早餐、走在上学的路上、乘坐公共汽车去学校、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到文具店、回到家里看电视)

  导入首先从小明一天的经历入手,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小明一天所做的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小明在一天的生活中做了哪些事?做这些事需要谁的服务?他们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也可以谈谈看了这组画片有什么感想?这些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已初步感知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事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针对回答内容分组讨论,制定调查计划,制作调查表。教师适当帮助归类,使学生对社会各行业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再请同学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图片,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图片上漫画夸张手法,说明清洁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引子,请学生假设如果生活中缺少一个行业的服务,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进一步认识各个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操作。

  2、走进社区,实践调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自己的生活。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活动中,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通过他们的亲身实践,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看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学生走访了社区中餐馆服务员、美发店的店员、商店的售货员、以及修理店的工人师傅、客运站的售票员等,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去体会从事服务行业劳动者的苦与乐。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其他行业劳动者奠定基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愿望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商量和决定本组在社区开什么商店,或者从事什么职业选择某一社会角色为大家服务,如美发店、餐馆、文具店、商店、菜场、维修人员等。布置学生为模拟演示活动做好招牌等,用以表明自己的工作,同时,决定角色分工。

  3、相互交流,展示活动

  在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后,进入了第三个环节的活动,用一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调查展示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如:图片、录像、诗歌等。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受到的,也可以收集到的。最后对调查表做一个统计,用活生生的数字给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4、模拟情景,体验生活

  “社区生活一天”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矛盾引出社区需要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行业,然后分工各自模拟,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按事先的安排,成立文具店,小餐厅,小卖部,理发店等相关场景。教师给与相应的提示,使学生有个短暂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在兴趣盎然的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把握时机,采访学生,让学生总结和思考如下问题:

  (1)你今天作过什么工作?

  (2)除工作外,你还去过哪里?为什么?

  (3)你的感受是什么?

  (4)你有什么疑问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此板书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它能为教学目标的达到构建视觉框架。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理发师售货员修理工气象员售票员社区工作人员

  相互依赖,相互服务

  从而感受体验到人们相互需要的关系。有了上述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孩子们一定能认识到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依赖,互相服务的依存关系。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强调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悟、表现等多方面是一种体验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认识过程,明白道理,选择目标,自主行事。德育教育在实践中感受快乐、体验生活、取舍自己的道德标准。

  一、说教学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社会调查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察、采访的方法,并能把自己观察、访问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2.主动参与,大胆活动。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社区的采访和观察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需要做好指导和安排工作。尽量争取社区和家长的支持。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性文章单元中的《鲸》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设计;五、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鲸》选自人教新课标版第九册第三组。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外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运用。

  难点: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农远资源的声像资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设计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体现“五主一辅”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农远资源的声像技术为辅助的原则,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初步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但对海洋动物知之甚少。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光鲸的科学知识,掌握说明文写作的说明方法,并由此唤醒学生探索海洋动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我利用农远资源的声像资源,采用“激趣,研读”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四)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者,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此为善教者。”想要成为“善教者”,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不同任务,不同目的朗读,让学生探究自悟。

  2、 合作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对教材的全面解析,我按照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实施既定的教学策略: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启发学生谈话。“同学们,浩瀚的大海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海洋里一个庞大的动物,它是谁?”由学生引入课题《鲸》,教师板书课题,同时播放鲸的图片,让学生回想作者从几个部分来介绍鲸的?分别写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板书。

  (设计意图:这幅图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的思维变抽象为形象,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既巩固了旧知,又导入新课。)

  (二)自主读书,质疑。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或跳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在你不懂的或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用笔划一个小小的问号。(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2、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知识。

  课件出示问题:“读了课文,你对鲸有了什么了解?”(指名说。师相机板书。)

  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教学预设,学生如果不能较全面的介绍鲸的知识,我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巡视,组织组内成员互助解决。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

  1、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①找出鲸的生活习性各有什么特点?

  吃食、呼吸、睡觉、生长都是关于鲸的生活习性的问题,每一种鲸的生活习性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这四自然段课文,找一找画出来。

  ②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同时,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将须鲸和齿鲸在生活习性上的区别,让学生一目了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③小组合作学习。

  (过渡,激趣)

  找到答案了吗?老师知道你们找到了答案,但老师现在不要求你们回答。今天老师想在这里展开一个关于鲸的小型科学发布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有你们的热情参与,今天的发布会会很成功!每一位同学都来当小小科学家,把你们了解到的课文知识加以拓展,以发布会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注:这里同样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预设。

  2、学习鲸的庞大

  过渡:从作者列举的数字可以看出鲸的食量可真大呀!也说明了鲸非常大。鲸到底有多大呢?(指名说)相继引导学习第一段。

  ①课件出示短文: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我国曾捕获过一头鲸,长长的身子,大大的嘴,舌头也特别重。(短文是教师课前准备的材料)

  ②与原文比较。

  ③演示。

  ④朗读。

  3、教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听出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课文,还发现大家很会从课文外获取知识,你们真了不得!

  (设计意图:课件将两个片段并列于一个平面,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体会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课件的出示让学生体会到运用以上说明方法的好处,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四)了解进化过程,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

  1、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同学们,现在有一头小鲸鱼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师讲述)一天,海洋里召开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看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现在,就请在座的鲸研究专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习第二部分(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你知道鲸属于什么动物?

  ③那么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你们知道鲸的进化过程吗?

  ④你们知道什么发生变化吗?画出有关的词语。

  ⑤齐读本段。

  (五)升华情感,总结课文写作方法。

  1、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知道了同学们对鲸都特别感兴趣。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鲸的资料,你们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配乐,师读)

  (设计意图:此时课件播放的阵阵海浪声和四张优美的图片,是我从农远网站上下载并进行二次整合的效果。声像技术的结合,配上教师课外资料的朗读,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解决教学上的难点。)

  2、听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呢?(指名说)

  3、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形象的刻画了鲸的特点。特别是先后三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鲸形体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也来练一练笔吧!

  (六)小练笔 (任选一题)

  1、挑选你最喜欢的鲸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它。

  2、把自己当作鲸,就某一方面向游客作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习本课说明方法之后,及时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堂练笔便于老师当堂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说作业设计

  搜集你喜欢的海洋生物,结合今天学的说明方法,以“自述”的方式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小练笔的延伸,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拓展课外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鲸

  形体特征 大 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进化过程 陆地 浅海 海洋

  种类 须鲸 齿鲸

  生活习性 进食 呼吸 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睡觉 生长

  (设计意图:黑板的左边呈现形体特征、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黑板右边呈现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和举例子。板书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易于让学生接受。)

  今天,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来说这节课,今天的说课就到这,谢谢!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5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展开。

  《我的童年》是自传性质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反应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涩、童趣、温情,语言朴实,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音乐,音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播放《童年》而后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

  徐公店》,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检查预习

  首先,走进作者,通过导学案所介绍的内容,让学生对作者进行简单的评价。 其次,理清字音、字形、词义,通过做选择题和造句进行检测。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教师让学生迅速默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为后面的赏析做准备,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多媒体出示。)

  环节4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分享自己组的学习成果。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这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环节5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来赏析自己喜欢这个语段的原因,一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6课堂小结

  总结,既是对学生欣赏语段的总结,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是对所学知识的总梳理,让学生把零散的只是进行整合。

  环节7课后作业

  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引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本篇课文通过学生们完 成 老师布置的别开生面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原有知识水平较低,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但他们同时又具备了想象力丰富,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1、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为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知道“爱护”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爱护”的含义。

  难点:培养学生以团结协作精神为主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大自然做朋友。进而感悟春天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人性的美。

  五、学法指导: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理解本课的主题——爱护花草树木,

  2、围绕谁的作业最好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六、媒体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不脱离文本。

  七、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目标定向。

  在教学本课时,正值春季,校园中到处桃花开放,柳树发芽,一片春意昂然,因此,在上《特别的作业》一课前,我带领孩子们举行了一次到校园中找春天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首先感受到春天的美,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我在活动之前对学生提出要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笔记:把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的信息带到课堂中,在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现实世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此同时,本环节的设计为下面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二)、促进想象,感悟语言。

  当学生们回到课堂之中,把自己收集到的并进行汇报交流。我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适当板书;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在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三)、交流体验,探究感受。

  当孩子们热火朝天地介绍自己的资料时,我适时地出示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并告诉学生这些图片的:是课文中小丽的同学搜集到的,然后问学生 “谁来帮他们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利用文本汇报读文:此时出示多媒体(“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句式。)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把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美景,同时也不脱离文本。接下来我又出示实物:桃枝和柳条。并告诉学生这是刚刚老师收集到的春天的信息。孩子们此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引导学生交流:你认为谁找到的春天更好?让同学们再次进行组内交流,并阐述小组的看法。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用充满活力的情感来伴随他们的认识过程,在互动中焕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培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没有生硬的提问,也没有说教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相互对比,反复推敲最终发现问题,最终明确“最好的”作业是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保护花草树木为目的特别的作业。

  (四)、引伸感悟,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恰当地在这样的“对话”场景中,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从各种束缚中超越出来,在感悟中体会到要爱护花草树木,与大自然做朋友,体会人性的美。在这一环节中,我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学生。

  (五)、创设情景,指导行为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式也可以把春天带到课堂上来。学生再次汇报时就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照下来,唱出来等等。

  (六)、情感升华,总结全文

  在教学的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一同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最好”的作业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出示实物:“柳条和桃枝”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结构的局限,有部分学生始 终认为 老师收集到的作业是最好的,根据这一问题,要进行多次的对话交流及讲解,才使全班学生都彻底明白“最好的作业”的真正含义。不过,正因为是反复的讨论交流才得出的结论,所以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的话,此环节有会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说课稿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消防员叔叔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表达对消防员叔叔的喜爱之情。

  2、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表现。

  活动准备:

  1、前期活动:参观过静安消防中队;了解消防员叔叔的工作;消防员叔叔***到家家班做客;幼儿调查过爸爸妈妈的职业和节日休息情况;为消防员叔叔准备了小礼物

  2、多媒体课件

  3、记录板、记录表格、水彩笔(每人一份)

  4、手机

  5、共同装饰好的礼物箱

  6、事先联系好消防员叔叔xxx

  活动过程:

  一、欣赏照片,回忆交流

  大屏幕出现照片,幼儿回忆:参观消防中队──消防员叔叔来做客指导语:我们来到了消防中队,我们看见了。消防员叔叔来到了我们家家班。

  二、给消防员叔叔打电话

  1、指导语:“消防员叔叔现在还没有来,我们打个电话给他好吗?不过他给我的电话号码都有些怪,请你们来看看他的号码。”

  2、大屏幕上出现第一组“号码”,幼儿读出数字。

  3、大屏幕上出现第二组“号码”,幼儿读出数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看出来的?”

  4、大屏幕上出现第三组“号码”,幼儿记录数字号码及看出数字的好办法,教师巡回指导。

  5、打手机──消防员叔叔到来

  三、给消防员叔叔送礼物

  1、指导语:“消防员叔叔,上次听你讲了这么多故事,我们小朋友都觉得你本领很大,我们也很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本领这么大,还这么勇敢?”

  2、消防员叔叔回答问题。

  3、指导语:“消防员叔叔,谢谢你!现在我们都知道你们本领这么大的原因了。你们真了不起,真厉害,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很想送些礼物给你。”

  4、小朋友送礼物。

  5、小朋友和消防员叔叔一起离开。

  延伸活动:

  1、一封感谢信(结合春游活动──空中大邮筒)。

  2、和家长一起收集:节日里不休息人的照片、剪报、服饰或工具。

  3、智力游戏:这是工具是谁的?(职业与相关的工具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