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9 10:35: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意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六、教学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㈠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上课我激趣问道:“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你能用掌声表示吗?”学生兴趣盎然的拍手两次。我继续问道:“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几个呢?”学生均能用响亮的掌声回答。接着,我故作为难状地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这时学生不能用完整的掌声回答,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不由自主地说“半个”,我不失时机的说“对,是半个“,半个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体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纸片,折出它们的一半,并说说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接着,请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有的学生说:“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有的说:“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还有的说:“我把长方形这样对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折法和语言表述,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我揭示课前的疑问: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接下来指导分数的写法、读法,并让同桌相互交流,写一写,读一读,引导学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

  这一环节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2、认识1/4。

  在学生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张纸的1/2,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会说:我能折出这张纸的1/3;还有的说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机总结:像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学习,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看哪组折法多?我也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又通过展示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已不再是难事。我出示情境图:快看,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它们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才行。”它们俩谁吃得多?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小猴吃得多,因为小猴平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猪平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个孩子:“你真了不起!”接着,我又把问题推向更深层:“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看谁能从这些圆中发现规律?”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这一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火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㈢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五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

  1、看图写分数

  2、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图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我设计这三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习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折一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是一道趣味性、开放性的练习。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习避免了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㈣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的自己学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扬或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我知道了分数也是一个数;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还有的会说我这节课学的很开心等等。

  这样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将从生活实际入手,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引入近似数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概念。

  2能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3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能按照要求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求知的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1)我班有__名学生,__名男生,__ 名女生;

  (2)我今年 岁。

  (3)我的体重约为__千克,我的身高约为__;

  (4)我们的数学课本有 页

  (5)量一量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厘米,宽度是 厘米设计说明

  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数据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

  问题2:在这些数据中,那些数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

  师生共同完成:

  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近似数。

  你还能举出准确数与近似数来吗?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近似数?

  设计说明

  在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情况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准确数,如:我国人口数时刻在变化,无法得到准确数,有时是实际问题不需要得到准确数。

  (二) 探索活动

  1、某班约50人,与准确数54人的误差是多少?

  2、为什么产生了这个误差?

  师生讨论以后得出是因为精确度的问题。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54精确到个位,而这里的50是精确到十位。设计说明

  使学生明白近似数的精确度。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3、按四舍五入对圆周率=3.1415926p取得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设计说明

  学生感受四舍五入取得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即指出精确度。

  (三)、例题教学

  例1.小亮用天平秤一罐头的质量为2.026kg请按下列要求去近似值,(1)精确到0.01kg,(2)精确到0.1kg,(3)精确到1kg

  2.0后面的0能去掉吗?近似数0.1与0.10有区别吗

  例2、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对下列取近似值,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某人一天饮水1890ml(精确到1000ml)

  (若近似成20xxml,你认为正确吗?近似数20xx精确到哪一位?这与精确到1000ml矛盾,那该如何表示呢?2千或2×103,当这个数比较大时,第一种表示方法方便吗?)

  (2)地球上七大洲的总面积约为149480000km2(精确到10000000km2)(3)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的红光的波长为0.000077cm(精确到0.00001)

  这是以实际为背景的题目,说明生活中有很多近似数,这里要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近似数,或其他方法表示,教师可适当点拨,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

  例3、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1)

  (四)、随堂练习

  1、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⑴某词典有1752页。⑵量杯里有水50ml。

  ⑶女子短跑100m世界记录为10.49s。⑷世界人口为61亿。

  2、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0356(精确到万分位);(2)61.235(精确到个位);(3)1.8935(精确到0.001);(4)0.0571(精确到0.1)。(5)0.0239(精确到0.001);(6)414.45(精确到个位);(7)0.0571(精确到千分位);(8)23.45(精确到个位);3、指出下列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1)13亿;(2)0.36万;(3)2.3×108;(4)23.56亿;(5)2.9和2.90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以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数据引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在了解了近似数后,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近似数?”并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或难以得到准确数,有时是实际问题无法得到准确数。

  2、拓展练习以生活为背景,不过数据有些大,学生易出错特别是要用到科学记数法,教师要做好点拨,讲解清楚。

  3、鼓励学生去查资料。收集数据,培养数感。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刿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礼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五小节。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亲人们在去年和今年送“我”的礼物,以及“我”通过这些礼物懂得了什么。全诗表达了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和殷切的期望。诗歌的前4小节在结构上很相似,分别写了去年今年春天,爷爷、奶奶、妈妈、爸爸送给我不同的礼物,有种子、小鸡、手表、《少儿百科全书》,从中我懂得了自然、生命、时间、世界的博大和精彩。最后一小节点明了礼物虽小,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就是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的。全诗构成如下思路:

  生活层面

  写作思路

  情感表达

  亲人送礼物

  感受亲情

  浓浓的亲情

  我有收获

  抒发亲情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水平,在理解“种子”与“自然”,“小鸡”与“生命”,“手表”与“时间”,“少儿百科全书”与“世界”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学会10个生字,会认读3个生字。

  2、通过学习能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生能感受到亲人对“我”的爱,体验到亲情的伟大,使学生对亲人产生感激之情。

  3、能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意与殷切期望,教育学生不辜负亲人的期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感受到亲人对“我”的爱,体验到亲情的伟大,使学生对亲人产生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采用了情趣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

  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学《礼物》我在一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前我与学生交流春节亲人送的礼物。运用可见创设家的氛围,唤起学生对家的向往,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种子”与“自然”,播放种子发芽生根及春天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从而理解种子与自然的关系,当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体验,对送礼物的人的情感就自然而发了。

  2、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以趣激情。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一首诗歌就是作者一生的体验、积淀。品读诗歌,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配乐朗读,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反复朗读,读有层次。

  这首诗,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读的正确流利。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有感情朗读。通过反复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授之以渔,教其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理解诗意:读文章想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悟,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诗的方法:朗读——读通——理解——悟情——品读——背诵(仿写)。

  教学过程:

  本课的特点有叙事抒情说理的特点,教学过程如下:

  初读感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方法———熟读成诵——仿写诗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三、再读课文,表达亲情。

  四、仿写诗歌,传递亲情。

  板书设计:根据

说课稿 篇6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了跑进家来的松鼠在我家所做的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的趣事。课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在我家所作所为在一般人的眼里,是那样淘气顽皮,但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松鼠是那么可爱。细细读来,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我”的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高年级学生特征,我预设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

  重点:感受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以学定教”,“教中促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过程实践,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中描写松鼠的行为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的一些语言、心理、动作等词句,体会松鼠的可爱以及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以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指导他们细读、深思、倾听与踊跃表达;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感情——领悟表达方式——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交流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首先,进入话题,感受松鼠,交流松鼠的相关资料和出示图片,拉近学生与松鼠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主设疑探究

  1、板出课题,设置疑问:松鼠是生活在森林的小精灵,如果有一天它突然跑到“我”家中来了,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再次认识小松鼠,然后板书课题。

  2、读学习目标,实施问题导学

  本课是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大家自学来完成,我们先来阅读“学习目标”看看,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相机指导。)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学习,自读自悟,并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体现了他们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对于自己拟定的提纲,学生更愿主动去实施。

  (三)阅读文本体会情感

  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畅所欲言,并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老师随机板书)

  (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松鼠的三件事和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

  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我”和家人的行为和语言感受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并针对具体事例发表感想,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然后指导感情朗读重点语句)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宗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我”一家人的行为,语言去感受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说说你与动物是如何相处的,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并学着写一写你和动物相处的真情故事。老师适时梳理,引导、点拨。

  2.体会表达方法,拓展运用

  (1)让学生再快速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全班交流,引导明确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写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来展现松鼠的可爱,通过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来反映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的感情的部分,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先体验后感悟,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理解感悟的能力。

  (3)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情况进行小练笔训练。××与××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设置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总结: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也达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揭示课文中心,故在教学过程中以松鼠可爱与作者家人对松鼠的情感态度为主线,作如下板书,以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作用。

  跑进家来的松鼠

  具体事例

  可爱————————喜爱

  和谐共处

  说效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收到了如下的效果。

  1.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章,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体验。通过快速阅读,学生们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以学定教”、“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践行,学生们质疑、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对三什事的概括、对文中“我们”一家人亲妮的语言理解,都把握得很好。

  3.体会感情悟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比如课文中松鼠三个方面的行为详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每件事后的议论性语言对表达“我”及家人对松鼠的情感的作用,学生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4.“读进去、想开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或别人与某动物相处的情况,部分学生说得不错,既描述了过程,又抒发了情感。只是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未能在课堂上一一交流。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蛤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数蛤蟆》是一节听唱课,是花城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第2首歌,歌曲为2/4拍,F调,是一首活泼风趣、地方色彩浓郁的儿童歌曲,是四川民歌。“花儿梅子希”是具有地方语言特点的衬词,歌曲用歌唱、算算的趣味方法赞颂了太平盛世。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求知欲浓,已经具有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因此,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巩固和提高音乐表现力,拓宽视野,增强多元化教育。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参与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本课以培养儿童即兴创造能力为切入点,激发儿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数蛤蟆》初步感受四川民歌的音乐特点。

  2、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编歌词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编一编等系列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教育学生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难点:听辨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相同的乐句。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原则,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2、启发教学法:我对学生不确定的问题给予方法和内容上的引导,进而解决教学

  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歌曲的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结合“聆听”“感受”“演唱”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部分,我通过谜语导入、聆听新歌、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完成。

  (一)第一环节——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谜语,让学生直观的想象,从而导入新课

  (二)第二环节——聆听新歌

  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在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随音乐哼鸣。这样,既完成了简单的发声练习,又熟悉了旋律。欣赏完后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后,我给予肯定与客观的评价,然后我进行总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及特点。

  (三)第三环节——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加深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向学生解释难懂的句子。

  2)让学生跟着琴用wu模唱,熟悉旋律。再跟琴学唱乐谱,提高学生读谱能力。

  3)带词演唱。让学生跟琴试填歌词,我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启发学生带着情感歌唱。

  4)进行分组练唱、对唱、全体学生合唱。在分组练唱过程中,我将在学生中间进行单独指导,询问他们学习的难点并与学生一起解决,然后适当提问个别学生。在唱熟练歌词的情况下,我和学生一起唱旋律,并分析讨论旋律特点。最后,通过小组唱或个人唱形式进行演唱评比,提高学生演唱热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做了铺垫。

  5、再次聆听,为了培养学生表现的意识和能力,我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探讨比较合适的演唱情绪。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师生共同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演唱全曲。

  (三)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编创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自始至终都将“聆听”放在首位,凸现音乐学科本体。但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3—6 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的要求,在完整欣赏和演唱了歌曲《数

  蛤蟆》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编创两小节歌词,为歌曲伴奏,以表现这首活泼诙谐的四川民歌。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极浅显的说明文,以十分简洁的语言扼要地介绍了红绿灯、汽车方向灯、灯塔等灯的用途,但又赋予它们童话色彩——这些灯会说话,很容易引起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共有11个,不过,字形并不复杂,对学生来讲,较易于掌握。

  二、说学情

  这一课已经是第55课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读起课文来不吃力了,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正确、流利、有语气了。随着识字方法不断地积累,学生的识字经验更丰富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些生字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而不必个个都做具体指导,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对于学习热情高的学生、既愿意动脑又敢大胆说并说得好的学生一定要多给鼓励与表扬,让他们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详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目标之一在于知识点的落实。课文中的“往、告、诉、定”四个生字的字形容易出错,要重点给予指导,其中学习“往”字时认识部首“ㄔ”(双人旁)。对 “吗、呢”二字,知道是表示语气的词就可以了。现阶段对课文朗读的要求首先是做到正确,本课要落实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随着对朗读要求的逐渐提高,在这一课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提醒别人的语气。在书写方面,在认识了部首“ㄔ”(双人旁)的基础上,描写“往”字,并明确“工”的书写笔顺。学生必须认真地书写,先描,后写。老师要提醒学生把字写好。目标之二是能力点的落实,学了课文的句式能应用,能当众用规范、连贯的话把一些灯的作用说清楚。目标之三是拓展训练,从课文引发到生活,挖掘灯的作用。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更多的灯,了解它们的各种用途。通过学习,渗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说教法

  生字教学要逐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教师要组合好生字群,让学生在生字学习过程中把几个生字建立相应的联系,方便记忆。比如 “灯、还”放在一起学;“吗、呢”一起学,“车、往”一起学,“工、作”“告、诉”一起学,“定”单独学。在生字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字形适当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字词的意义。比如灯能照明,灯为什么是火字旁的?原来在电灯和其他灯发明之前,人们是用火光来照明的,所以是火字旁。让学生看繁忙的马路,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车来车往”,学习“车、往”这两个生字要记住这个词语,在上海,这个词语经常能用。同时学习“ㄔ”(双人旁),在单人旁上加一撇,表示人很多,并不只是两个人。马路上车多人多,是通过什么来指挥交通的?红绿灯就是一种方法,要让学生知道红绿灯能告诉人们什么意思,只要朗读课文的句子就知道了。汽车的方向灯能告诉人们什么呢?不管是红绿灯还是方向灯,它们都在工作。这样学习生字就不是机械地认识汉字的字形,而是与生活与字义联系在一起,一次还可以记忆几个汉字,比机械地记忆牢固得多。

  指导朗读一定要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结合进行。课文的第一小节点出了灯会说话这个话题。朗读这句话时要注意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强调一下灯会说话。第二小节,介绍红绿灯时语气可以平直些,因为绝大多数小朋友都知道红绿灯代表什么意思。而方向灯的作用,小朋友就不一定全知道,车要拐弯,假如不提前告诉后面的车辆,那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朗读引导里的那些话时,要果断,表示提醒的意思。而河道里的航道灯,包括飞机场的地面道路上晚间都亮灯,主要是告诉人们道路情况。朗读这句话声音不要太响,因为夜晚是宁静的。不必讲朗读技巧术语,而是引导学生读中体会,体会后再读。反复读,并做到有效地读。

  五、说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培养好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萌芽”极其关键,这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至关重要。例如在识字方面,在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后,可以放手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来自己学习了。如要重点指导字形的生字“告”,班中可能有部分学生已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字,也可让学生说说现在怎么学会它的(上下如何组合,编顺口溜、提醒特别需要注意的笔画等都可以)。又如学生刚开始当众说一些灯的作用时可能不规范、不连贯,说不清楚,教师要及时提醒或因势利导,对于其积极的态度及答对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也要加以肯定与表扬,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性。

  六、说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将教学分成五个环节在课堂中实施。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展示一些图片,从学生熟悉的灯到有一定特殊用途不大常见的灯,让学生来说说名称,还可以说出用途。这篇课文的题目很有趣,教师可以儿童化的语言带着一份神秘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阶段,主要是继续进行听与说的训练。让学生第一次听录音,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再听录音,重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师可提出要求:边听边记,什么灯说了什么话?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良好习惯。随着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指导读出提醒别人的语气。现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但老师要注意发挥指导作用,对不同的字有不同侧重点的指导。比如“吗、呢”二字,让学生知道和“吧、呀”一样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定的语气即可;结合字形适当地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灯能照明,为什么它是火字旁的呢?对“往、告、诉、定”四个生字的字形则要重点给予指导,尤其提醒易错的笔画。在语文课上,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实践,这篇课文未展开写的内容就是好的着手点,可以让学生模仿说话,不过可以给几个句式让学生选择说,以降低坡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说得规范。

  在指导书写环节,由于学生在握笔、书写姿势上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练习,老师再多提醒予以巩固即可。指导描写时应带领学生分析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比例,左窄右宽。重点可引导学生找出在横、竖中线上明显位置的笔画,再描再写,效果会更好,也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后落笔的写字习惯。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6课《龙的传人》。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看到这个课题,我的耳边犹如响起了那首家喻户晓的歌《龙的传人》,爱国之情立上心头。龙是华夏先民的图腾,龙的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个角落,龙的精神鼓舞着龙的传人不断、进取,奋发开拓。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的传人》一课是以“综合探索”为主,融“欣赏.评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彩灯辉映》《喜气洋洋》等课已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这一课是继续带学生走进传统民族文化的长廊。根据课程标准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对本科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安排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要让学生了解龙的特征,了解龙的文化,体会龙的精神,再根据理解和想象,创编自己心目中的龙,第二课时通过纸接龙舟,详细介绍了龙舟构成的基本元件的制作方法。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1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龙的文化、历史,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小组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塑造一个龙的新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龙的精神,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为荣。通过集体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龙的故事、文化进行探索和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使学生对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寓意有初步的了解和感受。教学难点确定为:设计启发学生想象,画一幅龙或与龙相关联的图画。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精心挑选的各式以龙为形状和图案的装饰品、书法与物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进行本课的创作。

  2、合作交流法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带过来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研究中去发现龙的各部位的特征,找找龙的各部位各自分别具有由哪几种动物的特征,在第三个环节,我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龙身上还可有哪些动物的特征。小组合作能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自主探究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是说说教学准备:

  块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五至六人为一小组坐在一块儿。学生应在课前收集有关龙的图片资料、身边动物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4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flash歌曲导入,引出《龙的传人》。

  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里的flash歌曲《龙的传人》。学生们被歌曲里卡通人物的变化,龙的形象所吸引,并跟着歌曲的节奏哼唱,感受其旋律特点,在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了解龙,学习兴致一下子就提高了,紧接着揭示课题。

  第二个环节:学习龙的文化、历史.

  这时,我请学生说说关于‘龙’的话题他们知道多少。

  学生可能会说说一些动画片中和关于龙的成语,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龙在世界上是否存在。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各式以龙为形状和图案的装饰品、书法与物品,如:恐龙—霸王龙、中国画(人物御龙)、九龙壁、龙的蜡染画、剪纸、陶瓷、书法、雕塑、邮票、龙头风筝、龙舟等。一边播放一边解说……通过欣赏中国龙的文化艺术,让学生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研究中去发现龙的各部位的特征,找找龙的各部位各自分别具有由哪几种动物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知:龙是中国的吉祥物。龙的角是鹿的角;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这一环节通过丰富的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龙的来历与造型特点,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并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热情,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引发动手创作的欲望,为上好这一课做好了前期的准备,也为学生下一步画一条心目中的龙这一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引导启发,明确创作方向。

  学生已通过欣赏如此多的龙的形象,对龙形象已有一定的印象,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龙身上还可有哪些动物的特征。再每组派一位学生说说自己设计的龙的形象。

  第四个环节: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已说了自己心中龙的形象,就利用课件出示作业要求:绘画有整体美的龙图案。学生完成作品后,让学生把龙剪下来的龙贴在我事先准备好的以海和天为背景的展示板上,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 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

  《龙的传人》

  马头 鹿角 蛇身 鱼鳞 鹰爪 鱼尾 学生作品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物质运输的器官》,本届内容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第二节内容,而血液循环系统是《生物课程标准》内容中“生物圈中的人”中的二级主题。标准明确指出,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循环系统运输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经过循环系统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同时这样废物还需要通过循环系统排出体外,本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我要讲的内容就是这章的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不论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还是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由人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因此,血管作为运输物质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血液之所以能在循环管道中不停的流动,就是依靠心脏有节律的舒缩活动,因此,心脏是运输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要求在掌握:心脏有四个腔,与四个腔分别相通的5条血管以及两组瓣膜及其作用。理解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以及血液关系是学好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描述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区分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感受真实物象和示意图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血液的流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观察心脏的结构

  难点:1.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

  2.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液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可从观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现象”入手,以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学生对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和总结,需要多加指导和点拨。

  学生没学过脊椎动物心脏的知识,也没有血液循环的初步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有点难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打好基础,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房室瓣和动脉瓣如何动作以及控制血流的方向是难点,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突破,以便学生掌握。在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复习血管和心脏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来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情况,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教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我将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讲授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创设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总结。

  2、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掌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医院内,针对几种不同出血状况的病人,医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为什么不停?

  2、出示目标,人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自读课本,感受新知,勾画新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尝试作业,使学生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5、合作讨论,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譬如,人体有几种血管,血管的结构及其功能,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6、老师精讲,血管的种类,结构及其功能;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四个腔及相连接的血管,心跳的过程,心率等知识点。

  7、引导学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并且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将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归纳,熟练掌握心脏的四个腔和血管的关系。

  8、识记本节的重要内容,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充分的掌握,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9、好题快递,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五、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三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结构,心跳的过程,心率,等重点内容,为以后血液循环的途径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条理清晰,2,内容涵盖要全,3,结构合理,4,言简意赅

【【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1.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

2.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

3.《水调歌头》说课稿集合7篇

4.找规律说课稿集合15篇

5.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6.【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7.【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8.【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9.【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