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7-14 16:09: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精选15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末农民起义》。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它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讲张、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课生动再现“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的内容,介于秦统一和汉统一两次大统一之间,为后面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它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得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基于以上分析的认识,我主要采用魏都区实施的“3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

  (三)学习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秦的残暴统治和大泽乡起义,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终于激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从而导致秦朝二世灭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成语“指鹿为马”“揭竿起义”“破釜沉舟”的来源,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思疑、解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亲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理解秦朝被推翻现实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

  难点:秦暴政对农民起义爆发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梦的舞台。

  教法:以情景体验历史,以探究认知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

  根据“3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和学生的实行情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构建平台,学习新知。

  3、归纳小结,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激趣是很重要的。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先出示英语单词“china”,问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中国”还有“瓷器”与“秦朝”。大家知道瓷器是很容易破碎,那么,秦朝的通知哦是否也像瓷器一样很快灭亡了哪?回答是肯定的,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灭亡,仅仅维持了15年的时间。今天,咱们就一起探究秦朝灭亡的一课《秦末农民起义》。

  第二个环节:构建平台,学习新知。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构建了两个教学平台,其中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我通过第一个平台来完成。

  平台一:精读细找,梳理基础知识。

  教学流程如下:

  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出示以下四个问题:

  ①秦朝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找出大泽乡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

  ③说出大泽乡起义的影响。

  ④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

  交出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巡堂指导,适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互相谈谈自主学习的收获,互相释疑。

  请两四个小组代表发言,让他们把小组的学习收获与全班同学分享,教师进行适时的评价和补充,起指导点拨作用。

  【效果】:这四道基础性问题,难度不大,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利于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互相补充与完善,也利于同伴互学,从而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全班内分享学习成果,使这些基础知识再次得到了强化与巩固,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同伴互助互学效果明显。这一平台的构建,既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

  对本课重、难点的学习,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平台:

  平台二:深化认识,巩固拓展。

  教学流程如下:

  (1) 欣赏情境剧《大泽乡起义》

  出示以下成语:指鹿为马、揭竿起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约法三章等

  目的是营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因为有了平台一“梳理基础知识”的铺垫,加上情景剧和史料的情感冲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疑问和看法。

  (2)老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地鼓励学生。

  (3)学生共同筛选出最想了解的问题,利用学生人力资源,师生共同解决。

  【效果】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这个环节掀起了整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质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本课知识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得以进一步的落实和延伸。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动,我由衷地欣赏他们,激励他们,师生的感情表现得非常融洽,课后还让人回味无穷。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育学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立足历史,服务未来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既能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想,去说,也能联系事时政治,说出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看法,学生在想、在说的过程中,热爱国家的情感得到升华,民族责任感出油然而生。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巩固练习。

  在这环节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为学校历史社团开设的《回顾历史》栏目拟一份有关大泽乡起义的广播稿。”通过写广播稿的形式,对本课进行一次完整的归纳。

  学生以小组合作完成,并派出代表进行作品展示。

  【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通过这种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环节,既达到了归纳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了个性,对重点内容也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四、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教师抓住关键要素构建有效平台,充分交出了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2、充分调动学生的“看”、“听”、“讲”、“想”、“做”等各种感官,顺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适时进行动静转换,学生兴趣高,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小组合作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都有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参与面非常广,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板书设计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 表现

  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

  秦朝灭亡: 刘邦、项羽

  以上是本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简洁明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掌握本课知识。

  以上是我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说课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二、说教材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

  三、分析学生三年级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较差,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发育较晚,他们的骨路肌肉以及内脏器官发育不完善。团体意识逐渐加深,对团体竞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并通过言语或表情来表现自己情绪。

  四、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用跳绳练习的方法,并了解跳绳的特点、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得到成功的喜悦。社会适应目标: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五、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对话的形式进入课堂常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在《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中,进行互踩影子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在动感的《动画片》音乐下跟老师一起完成自编操,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由于跳绳的种类和方法很多,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根据我校开展的跳绳活动情况和学生掌握跳绳动作的实际水平。在安排课时,按照由单人——双人——多人——集体、以及短绳——长绳、单绳——多绳等顺序练习跳绳的各种方法。使同学的练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然后让学生充分联想:用跳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练习?并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

  具体练习方法:

  1、让同学进行友伴分组,练习以前掌握的跳绳方法。

  2、通过导出一种长绳的练习方法——《闯三关》。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比比哪组学的快。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老师给出的跳绳方法练习,也可以自由创编练习,比一比哪组学的快?哪组的跳法最新颖?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让同学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3、最后,让学生自己想象:用跳绳我们还能做什么练习,并自选一样比较喜欢的项目进行小组练习。最后以悠扬的钢琴曲《欢乐颂》作为放松音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绳作放松操。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ò",不读"ruò";"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和 → 不和 → 和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一个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单元。《珍珠鸟》是这一单元中最能体现人与动物的平等意识的一课。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尝够了狂热而轻率地向“自然开战”结出的苦果,他们迫切地思考着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生存环境?其实,早在80年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是《珍珠鸟》一文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主题,但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却没有枯燥的说教,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无知的小鸟,所以刻画鸟的形状、动作乃至神态都极细腻、逼真。语言朴素、清新而有文采。让我们在一种极美的文字中感悟到一种美的情感,感悟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内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冯骥才及其创作

  设置原因:冯骥才是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学生有必要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延伸阅读的习惯。

  2、 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细腻的描写风格,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b、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设置原因:a、根据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目标教学思想。

  b、根据语文新课标中“语文是一种长期的终生的教育”。“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德育熏陶”和“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c、养成诵读习惯并学会以此种方法解读本单元以及其它适于朗读的课文。

  3、 德育目标:

  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设置原因: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二) 教学重点

  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鉴赏能力,真正地激起学生心中“爱”的情感。

  设置原因:a、于漪老师的“情意教学原理”, 以朗读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b、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三) 教学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原因:本文主体用了很多笔墨来写珍珠鸟,以初中学生的能力层次多半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闲情逸致”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整体,即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意境相当深远。

  二、说学生

  (1) 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 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三、说教法

  1、 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

a、〈珍珠鸟〉描写的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b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2、 讨论法、解疑法

  设置原因: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浓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得到各种程度上的美的享受

  四、说学法

  (1) 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

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 小组合作学习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五、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应的动物图片、以自然音乐为主的背景音乐。

  设置原因: 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自然的欣赏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便于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

  六、说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 查找资料,了解冯骥才,

  设置原因:冯骥才是我国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珍珠鸟》一文也属此文风。学生先行查找资料,既可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又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2) 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后大声朗读课文

  设置原因:根据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理论,任何时候的语文教学都不能忽略文字教学。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表现,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谈得上对作品的欣赏。而这一学习环节,学生应该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完成能力目标b

  (二)导入新课

  (1) 课件展示:大象与蚂蚁的图片,并配诗

  设置原因:大象与蚂蚁在体积上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图片的展示,是为了给学生直观感受,而诗中却强调了生命的平等。

  (2) 提问:从这个画面与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一句话)

  设置原因:a、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

  b、由此引出“生命是平等”的这一话题,从而导入本单元中最能体现生命平等意识的课文《珍珠鸟》。

  (三)课文研讨(完成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以及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

  1. 概括本文内容(语言简洁)

  设置原因:整体把握文本

  2. 本文给你最大的感受?

  设置原因:a、此为开放性题目,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b、此题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引导至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启动对课文的鉴赏。

  (3)学生分组研读

  以课件展示分组研读要求

  a、 组员每人朗读一小段——有声、有心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垂蔓 葱茏 画框 眼睑 眸子 呷

  b、 大家交流意见:读到什么地方最顺口最动情?为什么?

  设置原因:叶圣陶先生言,“教是为了不教”,先给学生时间自主朗读,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的体会时间,让他们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而后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探究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答疑。这就避免了用老师的事先范读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对文章的语言品味当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妙处——好的语言,美的情感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而不是教师自己陶醉,将学生作为旁观者。

  (3) 交流:

  a、由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同学朗读,学生评议。

  b、教师引导(穿插于a中):

  a.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肯定为主。

  b. 引导学生注意领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在与鸟的'接触中人的善意的、主动的行为是建立人与鸟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注意品味文章中对鸟的活动、神态、形状等描写的语句(此引导结合课件展示),顺势导入对本课难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讨论,突破。

  c. 边评议边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着重从情感体悟入手,去品味语言——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离开情感体悟谈语言,势必会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空中楼阁”

  (4) 总结:

  a、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后获得的体会。

  b、 教师小结:朗读,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好文章是百读不厌的,好文章总是耐人寻味的,朗读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仔细寻味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今天这一课,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朗读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c、 教师配乐范读,并展示课件——图片由课文内容逐渐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

  (3) 布置作业:

  1. 以朗读的方法解读《斑羚飞渡》,体会文章的情感,

  2. 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雏鸟憨态可爱的神态描写的句子。

  3. 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老舍《小麻雀》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排球双手正面垫球。

  大家都知道篮、排、足是我国的三大球,而排球中的垫球却是排球中最基础的部分学好垫球是连接扣球与发球的的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全队的组织配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针对本节课为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第二课时由此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练习,对排球的知识与技能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正确认识排球这一项目。

  2.技能目标:让学生基本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把握击球的正确手臂部位以及击球与脚蹬地的时机,使整个垫球动作协调统一。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与游戏培养学生的互相配合与交流,提高对排球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排球教学是高中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双手垫球是进行排球训练的基础动作,既是防守战术又是组织进攻的开始技术。本节课一共有3个课时,本次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对于正面双手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以及对动作技术的纠错与改正。

  三、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一年级虽然在业余时间对排球有一切接触与了解,但是没有正确的系统学习过排球的动作技术要领,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里都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对动作的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模仿、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学生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有进一步的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触球部位准确,脚步蹬地用力的时机恰当,整个动作的协调统一自然。

  难点:重心升降,压腕夹臂,整个动作的协调统一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对比教学法

  学法:对墙练习、个别练习、双人练习、正误对比法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阶段(开始部分8分钟):用自编球操作为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二)学习和发展阶段(基本部分30分钟):

  1.由教师用正确和协调舒展的示范动作进行师范与讲解

  2.学生对墙练习与自抛自垫体会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尽量做到夹、插、提、蹬的动作要领,教师巡回指导帮助纠错与改正。

  3.学生两两配对进行对垫,体会脚步的移动与蹬地用力的时机达到身体动作的协调统一。

  4.经过练习后进行动作技能比赛。把全班分成四组,两两配对,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动作技能评定的比赛,根据教师打出的分数,决出那组为最优组。

  (三)素质练习

  利用练习毽球来发展下肢的运动量,从而协调上下肢的运动负荷,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四)恢复整理阶段(结束部分7分钟)

  用太极的简化招式,配合音乐,是身体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减少兴奋,平缓心情为下节课的做好准备。

  六、课后小结

  最后教室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表现,强化学习的知识,诱发对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七、场地器材

  排球:40个 毽球:40个 场地:两个排球场,一堵墙壁。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教学过程及相关意图: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方法与手段、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本课教学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2、说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材的难点: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后,向三步混合运算的发展,在教学时,根据课标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设置以下两种教法:

  1、直观、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概括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而达到感知、概括、应用、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2、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对比,掌握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课标提倡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根据新课标,为了形成知识的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以下这两道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过程,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为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打下伏笔,达到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联系生活学数学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新课开始,出示主题图,提示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并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联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知道学习所用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解决问题的依据,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再次,学生了解数学信息之后,及时提出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小组合作,动脑思索,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得出:123+154和154+123。再通过和复习题的比较,了解本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使印象更加深刻,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

  3、探索算法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交流两个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教师从单价数量=总价,引导学生明确: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的计算方法,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使学生了解计算的顺序,通过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使学生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境,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理解运算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合作,让学生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推理出来的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试一试练习的运算顺序,教师在算式上标上运算顺序,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算理的掌握,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本节课的新知识,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培养了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4、巩固应用

  本课练习设计以下几类题型,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的应用。紧扣重点、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新课标提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5、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主题图为课本46页插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前面刚刚学习了6、7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但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20xx年版)》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题意。

  能力目标: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情感目标: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大括号、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同桌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五、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结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情境,用手指游戏表达图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七、说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苹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已学的知识正确的列出算式。创设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带领学生跟随小兔子一起来解决问题,揭示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流程来进行的。

  1、图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信息。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出示“?只”,让学生说一说“?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求一共有几只。接着让学生借助动作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要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数一数和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最后学生一起口答。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中,我尝试从引导学生做题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过程。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结论,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八、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比较直观形象,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结构,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我相信,这节课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是重点。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动画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分析一条典型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感悟到动物在生态平衡的作用。通过动画短片直观演示反映出动物在吃与被吃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的进行,使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的兴致。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放映图片(1)滥捕杀动物的图片,包括温驯的动物及凶残的动物(2)保护动物的呼吁及法规。学生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联想到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何作用行云流水般地引入新课。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角度思考,来认识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分组讨论,每组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问题,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很容易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结合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对难点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突破也就顺理成章。

  第二步:运用小游戏让学生知道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我请上十名同学扮演十种生物角色,用绳子将他们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让一名学生躺在食物网中体验食物网的结实程度,然后随意剪断一条食物链,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掀起了高潮,学生都积极开发自己的大脑,力争得出好的结论。这个游戏难免会有失败的可能,那就让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重新再做一遍。

  第三步:放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动画,以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思考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哪去了这一画面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然后根据书上图片分析动物在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这一作用比较容易归纳。

  3、引领拓展,知情统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以上讲的作用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小组比赛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从而延伸出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4、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本节通过对生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如果一张桌子断了一条腿,那就失去了平衡。人类为美食或为财,大量捕捉毛皮好的肉食动物,使之有面临灭绝的危险。无形之中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就会自食其果。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免费的午餐。人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生态保护的买单人,为了生物圈,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吧!

  5、反馈练习,目标强化

  放映《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片段,结合本节课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

  6、布置作业,投身实践

  结合家乡实际,每组办一份保护动物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维持生态平衡

  1、食物链 举例

  2、食物网 举例

  3、生态平衡 举例

  4。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传粉

  2、传种

  3、某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七、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有效借助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建设新课程,师生合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活动氛围,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切实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移步换景,先介绍了“水都”“开门见水”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城中的名胜古迹及威尼斯人民与中国人民交往的历史和深厚的友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揭示了蓝蓝的威尼斯美的神韵:美丽、和谐、幸福。编者将其安排在江山多娇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领略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进一步了解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二、学情预估

  1、关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八年级的学生以前学《春》《济南的冬天》等,知道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描写的知识;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须引导学生领会比喻在本文生动贴切的作用,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应作为重点。游记中移步换景的写法,学生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等文中都有所涉及,这一点只要稍做作巩固即可。

  2、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阶段,借助图片,结合文中描写,学生易领会威尼斯迷人的风光,但对隐藏在描写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学生则不易解读,应作为难点。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细细品味,真正走进文本,领会威尼斯美的神韵。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领略威尼斯绚丽的风光。

  2、学习课文精当的语言,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抓住游览者的立足点欣赏作者精彩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内涵,培养热爱世界的情怀,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精美的描写,欣赏威尼斯的风光。

  学习难点: 领会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设想

  我的课堂设计尽量做到目标简洁、过程简化、内容优化,学生活动充分,能力有所提高。围绕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激情导入,创设旅游情景——初步感知,欣赏美丽风光——仔细赏读,品味语言内涵——迁移运用,争当校园小导游”,四个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快速进入情景,形成对课堂的期待。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速读提取信息,整理作者的游踪线索,加深对移步换景写法的理解,初步感受威尼斯的美;第三个环节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环节的设置既体现逐步深入、不断提升的梯度,又使教学情景、课堂氛围与教材内容协调一致。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旅游情景:这几天我们游览了祖国各处名胜,今天我们这个旅游团要出国啦,去游一座世界名城——威尼斯。

  (设计理念:创设旅游的教学情景,符合活泼好动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易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欣赏美丽风光:

  这个环节分三步:赏—读—说

  1.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并快速浏览课文,抢答每幅图片拍摄的地点。

  (设计理念:风光旖旎的图片展示形象直观,易激发学习兴趣,由图到文,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用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我”的游踪,概括每个立足点所见所闻,概括文章内容。

  教师提示用“我在 (地方),看见 (景物) 从中我领略了威尼斯的 (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美”的句式完自学内容。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游踪所见

  从舷窗看蔚蓝色的世界

  一到罗马(听朋友的热情介绍)

  登上汽船两岸风光、水都美景

  在大运河欧洲建筑艺术

  穿过桥梁大理石桥

  圣马可广场广场秋天美景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第一个目标:进一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仔细赏读,品味语言内涵:

  这个环节也分成三步:议—读—品

  1.从标题入手让学生讨论:浏览了这些景观,你会为本文拟个怎样的题目呢?课文题目比较特别,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吗?

  (目的:这里学生可能产生争论,这一段的阅读时间要充分,要求学生划出精美的词句,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蓝蓝”的两重含义:①蔚蓝色的②美丽、和谐、宁静、幸福的象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句子体现“蓝蓝”的深刻内涵?是如何体现的?

  (解决学习难点:领会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也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3.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感情朗读,并分析这些比喻句的含义,体会句中蕴含的和谐、安宁的文化内涵,饱含作者的赞叹之情。

  (设计理念:通过“读—品”解决第二个目标: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四)迁移运用,争当校园小导游:

  多媒体展示,我们的校园——“西中”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在校园中的感受,想象在不同的立足点所观赏的景物,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段小游记。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写作及习作点评,让学生学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五)作业:完善游记小片段,誊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 蓝蓝 的 威尼斯 ——马信德

  蔚蓝色的 “水都” 水都美

  象征 “开门见水”

  美丽 名胜古迹 建筑美 秋色美

  和谐 历史

  宁静

  幸福 深厚的友谊 神韵美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 导入课文 (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 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 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 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 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2、 以上都是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来说明学习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论证方法呢?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 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七)布置作业:就课堂练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 设计作业的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13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 酚》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乙醇是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学生已对乙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意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学选修5中有机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的系统性。要善于归纳总结。因此,我认为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要有知识迁移。

  2.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知识,对有机化学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目前我所带的班级分三个层次;通学班,平行班,重点班。通过高一化学将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任务,但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档次不一,在分组讨论时注意将各种不同层次及不同特点学生组合搭配,互相帮扶,鼓励各小组学生主动与老师、同组同学以及组与组之问多交流,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学习型”转变。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对本节的建议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醇的结构、主要性质及用途。掌握醇羟基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得到乙醇的方法,学会分析和推理、探究结果,并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

  通过学习醇的用途,感受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化学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氧化,取代与消去

  (2)教学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2.讲授法: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且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

  3.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模拟微观演示,多角度立体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

  采用探究合作互补的模式,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求答案,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同时,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联想和类比、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学习过的烃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自己得出相关结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醇的定义 醇的分类

  3.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总结】醇的物理性质(教师主要讲解醇中氢键的作用)

  探讨 得到乙醇的方法有哪些!

  4.乙醇的化学性质

  A.乙醇和Na反应(知识回顾 高一的内容)

  B.乙醇的氧化反应(回顾高一的催化氧化)

  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重点讲解氧化反应的机理

  C. 乙醇的消去反应

  D .乙醇的取代反应

  5.乙醇的用途

  小结: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重点归纳乙醇的化学性质,用电脑模拟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设置一些有梯度的习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强化,如: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积极性评价、操作实验能力的评价、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习题检测评价(课堂练习及作业分层次)、课后研究论文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自评、组内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说课稿 篇15

  一、揭题,质疑。

  1、解释呼风唤雨。板书并指读: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一些神仙的一些法术。][能召唤风和雨)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词语手册等)

  看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我想到了龙王呼风唤雨的事儿;想要风就有风,想要下雨就下雨;《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2、板书:世纪。

  世纪什么意思?(一百年为一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为20世纪,现在为21世纪。)

  3板书:的

  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谁来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为什么这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些问题老师请大家关上课文来回答,看谁读书读得最认真。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

  2、检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

  (1)依赖 潜入 幻想

  谁能把这几个词语读准确?

  这几个词语中的幻,左边是什么?右边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2)原子核 因特网 程控电话

  指读:你对这些东西了解吗?

  (3)千里眼 顺风耳 腾云驾雾 农耕社会

  指读,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解释农耕社会

  耕的字型,注意左边是三个横。

  读着前面的三个词语,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梳理全文。

  关上书本,你能回答黑板上的哪些问题?

  三、再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本,在课文的前面部分就已经概括地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家看看是在哪里?(在第一、二小节。)

  是的,请※※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2、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句子。[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这三个句子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大家想想读这三个句子时要强调哪些词语?[生读,教师评论]追问: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语呀?

  (2)引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_____;靠什么呼风唤雨呢?______。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回答的就叫做设问句。

  (3)我们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4)假如请你把第一句句子也改成设问句,你觉得该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哪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对,这就是设问句。我们再来朗读一下整个句子。

  3、在第二小节还有几句话是回答为什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生读。对,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为什么说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了呢?你能结合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谈吗?(那么多、奇迹、出乎意料、一百年的时间比上百万年的时间所发明发现的还要多。)追问:什么是奇迹?什么是出乎意料?

  (3)哦,是这么多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说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吗?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吗?

  (4)改变和改观

  (5)这句话中,把两个时间段进行了对比,是哪两个时间段呢?[板:二十世纪(一百年) 人类历史(上百万年)]

  假如把这两个时间段之间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里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加个数学符号,你觉得可以加什么符号好?[>]为什么?《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总和》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呢》[一两个人]

  4、那么,这人类上百年的历史中,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请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1)生回答,[出示: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2)齐读句子:这里的那时,指的是什么时候?

  (3)那时没有什么东西呢?[出示练习:那时人们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你还能说说,那时也没有________

  (4)那时的人们这个也没有,哪个也没有。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出示:那时没有__________,人们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就是说:那时,大自然当中有什么,人们就只有依靠着什么,可以说,人们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生引堵),依然是自然的农耕和社会中。]

  5、那么,在人类20世纪的短短一百年,人们有了_______,有了_______,有了_______,还有了_______。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

  (1)继续练习:有了_______,人们 _______。

  小结过渡:是呀,有了电话、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的联系就方便了,联系这么紧密,所人们把这个地球,叫做地球村。

  (2)除了这些20世纪现代科技还有那些发展?

  (3)[出示练习:20世纪,人类( )月球,( )深海,(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4)[洞察]还有别的答案吗?[了解]观察]你觉得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

  (5)朗读句子。

  (6)我们刚刚讲过20世纪有很多发现与发现。看看课文这两句话哪些发明的,哪些是发现?

  (7)引读。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技取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发现,你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你看这是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作者在两个句子之间,用了分号。再读课文。

  这么多,几乎都是

  学到这里,我们20实际的科学技术的成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日新月异、发展迅猛)

  课文中是用什么来形容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道这首诗出自哪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原来的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

  朗读诗句。

  课堂小结。

  是的,课文的三四小节,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上百万年的总和。[指板书说]

  再读课文第二句。现在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呢?

  是呀,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下课。

【说课稿(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

2.《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

3.《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

4.生命生命说课稿(精选15篇)

5.扁鹊治病说课稿(精选2篇)

6.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

7.化学《元素》说课稿(精选5篇)

8.望洞庭说课稿(精选2篇)

9.朱自清《春》说课稿(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