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弯曲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抵抗弯曲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抵抗弯曲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马上出示半张普通的打印纸,请一位学生和老师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纸片拉断,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个盒子上,引导发现这张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可见薄的纸抗弯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宽度都是影响纸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紧接着出示一张宽一些的纸片,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研究过纸承受拉伸的性能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相同宽度的纸增加厚度,抵抗弯曲能力怎样。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2、设计实验,作出推测,收集数据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我先出示一张一层厚度的纸,观察它能承受住几个垫圈的重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紧接着老师再出示二层厚度、三层厚度、四层厚度的纸,让学生说说这几种厚度不同的纸抗弯曲能力怎样。再展示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一杯垫圈,两个盒子,控制弯曲度标准的橡皮和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片。问:“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你会吗?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使实验公平,必需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弯曲标准一致等。
推测要有依据,无凭无据的推测就是瞎猜乱猜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后,我先发给他们几个垫圈,要求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再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推测自己组里厚度分别是两层、三层、四层的纸片抗弯曲的大小,把推测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然后老师再发给更多的垫圈进行实验验证。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当有的小组测完之后老师随即就把曲线图表格发给他们,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制成曲线图。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汇报时,老师问:“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纸的厚度增加一层,那么纸抗弯曲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倍,比如一层厚度测得抗弯曲能力是2,那么他会猜测二层、三层、四层厚度时抗弯曲能力也会是4,6,8,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一层,抗弯曲能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实测四层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几甚至60,学生会惊叹增加一层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提高得太显著了!“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曲线图,得出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老师通过谈话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认识教室里的横梁。老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横梁。
4、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出示一块条形的木头,提问:“条形的木头,平放抗弯曲能力强还是立放抗弯曲能力强?”学生说一说,接着出示一个棒冰棍,让学生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木条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横梁是立放的,老师紧接着问:“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课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师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做一做。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抵抗弯曲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环节
(一)用“梁”、“柱”搭建,探寻建筑科学
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引出课题:抵抗弯曲。用有结构的材料导入新课,有利于思维发展起点的建立。
(二)从问题出发,走近桥梁结构
猜测是展现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通过猜测可以了解学生对要研究的内容已有的认知,有时也能引发认知冲突。本课的猜测主要有两部分。
1.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执教过程中,将书中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转换成了“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能更好地承前启后,与实验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思维发展的连续性。这部分的.猜测有两方面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看,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课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元认知,如学生认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纸桥的材料、纸桥的形状等有关,这些内容就涉及到接下来要研究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及后面的几课内容;从本节课来看,这些相关量是实验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如纸桥的材料、桥墩间的跨度……这些变量既是单元学习的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需关注的变量。
2.猜测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
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两个实验时,实验前需先猜测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在猜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变量的理解。这种猜测并不是盲目的,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测试后,先预测,再实测纸的抗弯曲能力,记录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测试前,学生对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并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没有猜测,因为这种猜测没有价值,而在第一次测试后,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开始预测2倍宽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时,猜测1倍、2倍、3倍厚的纸桥分别能承受几个垫圈更是有目的的。学生在猜测中一般都认为和前一个实验数据相近,实测后学生会发现与原先猜测的数据相差很大,因而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增加纸桥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如果没有这个猜测,或是猜测目的不明确、走形式,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没这么顺畅了。
(三)从数据着手,探讨实验结论
猜测如果仅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就大大削弱了它的价值。猜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认知冲突。在猜测阶段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在实验结果出来时,与猜测的比较也可引发认知冲突。当然这种比较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只要学生在实验前教师一句轻轻地提示:实验后与猜测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学生在实测数据与猜测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纸的宽度增加一倍,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了许多,接近于成倍增加,虽然我们只要求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但对于发展较快的学生而言,可能会通过这些数据做出定量的猜测,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而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实测数据与猜测数据的比较更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纸桥厚度增加一倍,承受垫圈的个数竟能达到这么多!这种震撼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刻的。
(四)为生活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本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研讨任务出现,能够始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说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提供有材料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旨在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让出时间让学生去质疑、思考,让出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实践,让出讲台让学生去展现、表达。只有学生亲身感受了整个过程,他们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印象,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才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而这,也是我校一直倡导的“让学”教育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抵抗弯曲”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最后,我想借用苏联科学家阿?费尔斯曼的一句名言结束我今天的说课。我将在科学教育的路途上,勇敢前行,点燃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激情和热情!
抵抗弯曲的说课稿3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演示折厚薄不同的竹片,了解弯曲和抵抗弯曲的能力。
2、揭示课题:这节课一起来研究《抵抗弯曲》。板书
【说 明】在研究“抵抗弯曲”时首先要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抵抗弯曲的能力”,所以,在揭题前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观察活动,让学生来了解什么是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细心观察,寻找原因
1、课件展示各种柱和梁的图片,观察了解“梁”和“柱”的结构。
2、明确横梁的概念,在建筑中,把梁称为横梁,用它来抵抗弯曲。
3、结合观察折竹片活动和课件中的图片,思考: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4、小组讨论,汇报交流。(预设: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材料的宽度、厚度、长短等因素有关。)
【说 明】通过课件展示来认识生活中常见建筑物“梁”和“柱”的构造,联系前面的观察,寻找影响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聚焦问题,合作探究
由于课堂受到局限性,所以,课堂上可以用纸梁代替建筑中的横梁,保证材料的一致,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板书厚度和宽度
【说 明】课堂中需要我们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学会取舍,在这一课时中,我直接聚焦问题,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对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作为这节课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让学生明确在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2、学生讨论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什么是不同的,哪些应该是相同的?。(预设——不同:纸梁的.宽度不一样;相同:纸梁的厚度一样,长度一样。)
【说 明】对比实验中,我们要识别和控制变量,即哪些是不同的,哪些是相同的。要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只能改变横梁的宽度。要是实验能得出一个最接近客观事实的结果,那么就需要在实验前有充分细致的思考,做到实验的公平、公正。
3、教师小结(边演示边讲解):宽度不一样,厚度一样我们很容易做到,怎么样保证纸梁的长度一样呢?其实,只要承载纸梁的两个墩之间的距离一样就可以了。(实验中的墩用统一墩距的盒子。)
【说 明】教师的演示为学生实验做良好的示范,规范学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实验的准确性。
4、实验预测。宽度不一样的纸梁它们的抗弯曲能力谁会更强一些?
【说 明】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而学会猜想、预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5、实验论证,指导填写实验记录单。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特别要强调:垫圈要轻轻地一个一个加;垫圈的计数时,如果到6个垫圈时,纸梁坍塌,那算就( )个。
(2)完成实验记录单。
【说 明】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是在学生经历了预测、实验等过程后,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转化为语言文字的描述。学生要学会对数据的处理,如:在实测中,如果到6个垫圈时,纸梁坍塌,那算几个。过程中我们要强调严谨的态度,细致的方法,所以我在课件中用“温馨提示”再次来提醒学生实验中的重难点。
6、学生实验。
7、交流,完成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纸梁的宽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加。板书
【说 明】统计是对实验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实验的结果。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慢慢地学会对数据的分析。
(二)研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根据实验一,学生独立进行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填写实验报告,统计分析。板书
【说 明】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所以在研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教师稍加点拨,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
(三)研究横梁立放比横放抵抗弯曲的能力更强。
1、引导学生质疑:纸梁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大大增加,这说明什么?
2、学生讨论。(预设:说明厚度对纸梁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比宽度更大。)
【说 明】 通过引导质疑从而顺利地引出横梁的横放与立放对抵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3、观察教室的横梁,说说发现了什么?(预设:横梁的厚度明显大于它的宽度。)
4、教师小结:在建筑中,我们把梁的安放分横放与立放,像教室里的横梁就是立放的,它的厚度明显大于它的宽度,大大地增加对抗弯曲能力。
5、通过条形盒子演示说明横放与立放。
【说 明】 横放与立放是相对于横截面而言,通过实物能让学生建立“横放”与“立放”的概念更直观、容易。
6、实验求证,每个同学都试着弯折自己的塑料尺,横折和立折谁更容易弯曲?
【说 明】客观事实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当我们有了假设、预测,甚至已接近于结论,但是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体验过程。
四、辐射课外,延伸探究
1、梳理板书,小结课堂内容。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纸梁的宽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加;纸梁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纸梁立放比横放抵抗弯曲的能力更强。
【说 明】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板书。板书是一节课中知识的纲领,重点的体现,让学生通过板书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并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2、课件再次出示图片(增加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梁),观察各种建筑物的横梁部分,注意“梁”的作用。
3、从图片中,可以发现建筑设计师们除了利用横梁的宽度、厚度和安放方式增加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吗?(预设:不同的材料、梁的长短、梁的形状。)
4、课外作业:收集有关资料证明自己的猜测,以便下节课的研究。
【说 明】再次用课件出示图片观察各种建筑物的横梁部分时,增加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去继续研究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也为下一课时的研究做铺垫。
【抵抗弯曲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抵抗弯曲说课稿07-19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3-12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1-05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精品9篇05-07
小学科学优质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4-03
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5-14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03-07
“弯曲”的艺术06-20
弯曲也是智慧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