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1 13:11: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编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汇编4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黄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内容。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是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黄河的水患,断流缺水问题又是关系着中华民族发展“热点问题”。而对黄河的治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极强的发散思维价值。

  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①利用好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是本节课的基础。②分析“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③搞好黄河的综合治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初步具有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点:黄河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是:“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方法,按照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欢迎访问

  (二)说教学过程、教法、学法

  第一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VCD,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能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寻找切入点,自然导入新课。

  第二步:学习新课

  (一)黄河的概况: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找出下列内容:①发源地、入海、干流流经的省区。②上、中、下游界线及所在的省区。③主要支流。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无注记的黄河干支流图,要学生把以上的内容填写出来。并让学生分析: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呢?通过学生的读图、填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这是“地理教学活动化”模式的第一步,既注重给学生提供过量的知识,又重视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

  (二)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待它的功与过呢?以“黄河——母亲河?害河?”为题,开设一个简单黄河知识的讲座。学生各持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找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母亲河的奉献表现在:①塑造了肥沃平源;②提供了灌溉水源;③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教师再次设置情景播放《黄河的水利工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水利工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电站要建立在这些地方? 9word.com提供各种免费文书文档

  教师又紧接“黄河——害河?”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害在哪里?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产生了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时又再一次设置情景,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治理》VCD,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危害表现在:①上中游的水土流失;②下游“地上河”;③断流。

  (三)分析“地上河”成因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难点,我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地分析,找出本质内容其步骤如下:①能运用课本上“地上河”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下游河床有何特点?②泥沙是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泥沙是从何而来的?再次播放VCD《黄土高源水土流失》,从自然景观入手,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使这部分内容生动具体,无形中降低了教学难度。根据景观内容进行整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支流去分析黄河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③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流到下游华北中原后,河床变宽、水流平缓,大量泥沙积于河床,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全靠筑堤约束河水,一遇暴雨随时随处都有决口危险。

  (四)接下来就是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分小组进行,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完成小组的课题任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每个课题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意,写在纸条上。上中游水土流失组:提出方案有七、八种。教师给予肯定,并用示意图的形式给予补充(图略)。揭示这节课的地理原理: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通过绘图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易体会。下游组:治理黄河“地上河”方案:①改造现有河床,将河床修成“宽窄式”束水冲沙。②挖河固堤,利用吸泥机、绞沙机清除河床里泥沙。③修建水库,蓄水拦沙。④泥沙淤积严重处,开挖新河道等等。断流组提出:①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②在黄河上、中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④人工降雨等等。学生想法很多,不一列举,想法有时虽简单幼稚,但有创意强于无创意,而且使课本内容得到深化扩展。在这种小组协作的活动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通过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方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发出火花。有的同学还提出新的大胆的设想,如:设想A:从嘉陵江引水到渭河;设想B:从洮河到渭河开挖河道让黄河干流不再经过黄土高源,以减轻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侵蚀,减少黄河含沙量。学生通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第三步:总结全节课。突出重难点:黄河之害,害在下游“地上河”的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中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

  第四步:目标检测,概括分析,使知识系统化。

  本课通过“地理教学活动化”模式运用,以课题小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探究。整个课堂的活动思维线索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更好。其意义在于①变陈述性教材为探究性教材;变讲授为主的教学,为解决问题式教学。②选择恰当内容,拓展为“小课题”活动,扩充数学内涵。③强化探究过程评价,让各类学生均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天的盛会》.

  一、 说教材

  《春天的盛会》属于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主题中的一个话题。本单元内容是为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而设计编写的。本单元总体目标是:通过一系列亲近自然的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培养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情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展示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探究自然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本单元共包含四个小话题:1、春天在哪里;2、我们播种春天;3、和春风一起玩;4、春天的盛会。《春天的盛会》这节课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讨论、展示自己观察看到的以及欣赏课件中春天的美丽,丰富情感体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图文并茂,精选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图中小朋友的言谈举止、面目表情非常贴近教室中的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爱看,都愿意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文字很少,大多以卡通小动物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为呈现方式,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启发性,对儿童有很强的感染力。新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来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二、 说学习目标

  基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

  1、 通过展示、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活动,梳理春天的变化,抓住春天的.特点。

  2、 通过春天小剧场的演唱,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春天带来的欢乐,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3、通过春天作品展和游戏坊活动, 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是体验春天带来的欢乐。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要想很好的达成学习目标,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1.课前让小朋友们搜集一些有关反映春天的资料。

  2.教师准备反映春天美丽景色的资料。

  3.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三、 说教学方法

  制订了主体学习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体验性。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春天进行观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带来的欢乐,同时体验不爱护环境对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懂得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关于学法,本节课,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四、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去年冬天,雪地里来了许多小动物。小朋友们想一想,都谁来了?(回忆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下雪了》一课内容)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小鸡、小鸭、小狗。)

  2、谁没有来呢?(青蛙)

  3、青蛙为什么没有来? (它在山洞里冬眠呢!)

  4、小朋友们看,今天谁来了。

  ( 课件出示:青蛙)

  (二)、创设情境,组织活动。

  活动一:春天作品展

  1、 课件出示青蛙:呱呱,嗨!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来了,春姑娘把我叫醒了,让我来看看美丽的春天。你们能告诉我,美丽的春天都在哪吗?

  2、启发儿童将收集、整理好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及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制作的春天的花、树和蝴蝶等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布置“我和春天”作品展。

  3、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欣赏春天的作品,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二:春天小剧场

  引导儿童分组在教师里布置各种游戏角,开展各种与春天有关的游戏。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节目表演,体验春天的愉悦。

  1、 课件出示青蛙:这么美丽的春天,让我们一块儿来唱春天的歌、跳春天的舞吧!

  2、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春天的歌曲和儿歌?

  3、 生生互动:小组的几个同学想一想、唱一唱、跳一跳。

  4、 师生互动:老师带领全班小朋友边唱边跳。

  5、 试着用肢体语言表现植物的生长过程,模拟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活动三:通过沙尘暴的到来,让学生增强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 课件出示:大风的声音、荒凉的景物。(师在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偷偷点击鼠标)

  2、 师:美丽的春天去哪啦!是谁把美丽的春天带走了?(使学生明白乱砍乱伐、乱丢白色垃圾等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使春天变得不再美丽)

  3、 小组讨论,教师可分组加以引导。

  4、 让个别小朋友发言。

  5、 师:怎样才能把美丽的春天找回来呢?

  6、 小组讨论,教师可分组加以引导。

  7、 让个别小朋友发言。

  8、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多!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美丽的春天回来了没有。

  活动四:春季小画坊

  1、 课件出示美丽春天的图片。

  2、 师:这么美丽的春天,让我们用彩笔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吧!留住春天,再次体验春天的快乐。

  (三)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装扮春姑娘

  启发儿童用画笔绘或用彩纸、植物、废旧物品等做成各种春天的景象,来为春姑娘打扮、装饰。

  五、说板书设计 春天的盛会

  如黑板所示,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孩子们非常喜欢。

  总之,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手,让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孩子的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多说一说,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整节课我努力营造让儿童在做中学的氛围。让班上的学生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一起感受大自然中美丽春天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五、教法、学法

  教法:1、诵读法,2、质疑法、3、点拔法

  六:教学理念: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七:学情分析:学生们喜欢读,有初步的体验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上。来品读文本。

  八:教学过程(第二节内容):(第一节课解决问题2、解决字词障碍;3、理清脉络;熟读课文;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

  (一)导入新课:配乐同学朗读有写童年的美文。

  (二)整体感知:

  1.放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在预习情况,跳读课文精彩片断。。

  (三)师生合作探究: 你发现了文中有哪些美?

  1.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理由?(引导:人情美)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 小朋友们偷豆情节:“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

  3. 江南的美景如诗如画;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

  引导学生:品味美词:从色彩 气味 声音 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

  “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灯光的色彩美。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踊跃”写出了的动态美。“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3.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从以上分析,得出对难点的主题的理解)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 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所谓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对农家小朋友真挚情谊的深深眷恋。

  (四)小结:作业: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离子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而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离子键是指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验的方式引课,从宏观到微观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形成过程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论思想:电性相反的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和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二、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离子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新课引入

  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离子键。目的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知识入手,让他们能很快并清楚地体会什么是作用力,从而引出新知识。

  2、讲解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我们看不到的微观变化展现出来,不仅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学习任何事物都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3、巩固归纳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归纳巩固学到的新知识

  三、练习

  1、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D )

  2、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C )

  3、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其中正确的 (C)

  四、布置作业:

  为了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本节课的板书利用多媒体显示。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说明,谢谢大家。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微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原子电子式:

  离子电子式:Na+ Mg2+

  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说课稿汇编4篇】相关文章:

1.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2.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3.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

4.短歌行说课稿汇编5篇

5.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汇编15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汇编9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汇编8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汇编5篇

9.再别康桥说课稿(汇编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