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08:17: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展开新课

  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弹。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教学中会成长的更快。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为大家展示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动物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对生物圈有重要作用。动物都有与各自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鸟类也不例外,鸟类的飞行运动又给了人们许多的感悟和启迪。

  教材安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理解鸟对环境及生活习性的适应性,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对于鸟的飞行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有哪些特点是适于空中飞翔的知识还不甚明确。所以教师应多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便于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观察与探究,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通过观察和交流,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和交流,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美德;

  2、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难点: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2、鸟的呼吸。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适时启发和引导,从而实现难点“1”的突破,鸟的呼吸则主要是通过“动画讲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二、教学构思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采用直观教学、自学导思,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品尝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同学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情景导入,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呈现影音】通过精彩的画面和充满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到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通过学生交流生活中已知的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达到资源共享,使后面的探究活动更容易开展,有助于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并能激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激情。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我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并且把重点放在探究方法的选择和探究过程的指导上。组织学生分组、分步骤进行探究,适时启发,正确引导,让学生沿着探究主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循序渐进,得出结论。

  探究内容主要包括鸟的外部形态、肌肉和骨骼、消化、循环、呼吸等几个方面。在探究外形、羽毛、翅膀、肌肉等特点时,主要采用了观察和触摸实物的方式获取知识,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呈现】这种实物直观的探究方法,真实感强,学生参与欲望强烈。学生一看到鸽子就立刻兴奋起来,观察仔细,讨论热烈,表达完整。“流线型的体形能减少空气阻力”这一知识点,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分别投掷一张纸和用同样的纸叠成的纸飞机来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体验深刻而又难忘。在探究骨骼特点时,首先指导观察家鸽骨骼图片和长骨标本,了解鸟类的骨骼特点,最后通过“骨的沉浮”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鸟的骨比较轻”的特点。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是注重知识的完整建构。【呈现】在探究鸟的消化和循环方面的特点时,主要是运用分析资料法来完成的。鸟类的呼吸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也展示了它的魅力,首先观察家鸽呼吸系统的图片,了解鸟的气囊,接着视听动画讲解“鸟的呼吸”。【呈现】配音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多种探究方法的合理运用,既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不仅注重了探究方法的选择,而且发挥了老师的重要指导作用。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发挥的空间,又给学困生以提高的机会。促进了探究的顺利进行。【呈现】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并且注重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整个探究活动,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完成鸟适于飞行的若干特点的总结,完善自己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概括能力。

  总之,探究过程层层递进,前一环节促进后一个环节的学习;每一个环节都有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指导。通过观察和体验,思考和分析、讨论和交流,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获取信息的多种方式。分组探究,又有共同交流,在主动与合作小组成员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地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体现课标新理念。

  3、疑难解答,获取新知

  首先,根据探究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鸟的飞行运动对鸟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意义?加深学生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理解,又能合理过渡到“鸟类的体温”。因为体温恒定对鸟适应环境很重要,体温恒定也是鸟类的重要特征之一,直接感知说服力不强,课堂上测量又浪费时间,怎么办?运用课前测量,课堂交流的方式。【呈现】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在探究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和图片展示,指导学生共同归纳出鸟类的主要特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呈现】)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力和归纳能力,而且顺利地达到了新课标要求。

  4、课堂练习,巩固反馈

  组织小组比赛,评比成果。【呈现】练习的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层次分明,第一至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第六至九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5、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主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6、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在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学习任务后,又把知识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1、谈一谈日常生活中你最熟悉的鸟。2、你若是一只小鸟,你愿是一只什么鸟,为什么?【呈现】通过语言训练,使学生对鸟类有进一步的认识,有意识地提高了学生的爱鸟、护鸟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学反思

  整堂课,生动活泼,探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效问题的设置,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成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骨的沉浮实验,设计非常简单,却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促使学生感悟:应如何从鸟的特点中分析鸟飞的原因。 “鸟的呼吸”是一个难点,配音动画,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鸟的特殊呼吸过程。

  但“鸟的呼吸”配音动画中,“气囊”示意图与实物差距较大,使部分学生对气囊分布情况的理解出现偏差。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在“尝试与错误”中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立足于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成功的“自主”课堂。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鹰》等六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虚实、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叙述情节,展开生动形象描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2、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毒、读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

  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将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分析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动词进行复述,同时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课堂评选的明星发星以资鼓励。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本作业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谴责狩猎队的违法行为,唤起学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时间安排:激情导入 3分钟

  整体感知 10分钟

  协作质疑 10分钟

  品味赏析 10分钟

  拓展迁移 8分钟

  师生小结 3分钟

  作业设置 1分钟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条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新课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叫台词。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按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也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

  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

  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公仪休的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能表演独幕剧,体会人物的形象。

  (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格。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是独幕剧以及独幕剧有哪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通过“看、听、找、说、读、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理解本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和朗读能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地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以读为体、读中赏析、才能感情境。

  在教材处理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新知,从角色表演中加深体验,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开放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四、说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表学生的新闻记者实践。”而个性阅读双是一种体验性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培养语感,并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思路,本课教学我共设计为六版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揭示课题。

  2、 范读课文,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过渡:这节课我们仔细地来讨论并演练一下这个剧情。

  板书:公仪休

  设计意图: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剧中情境,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 提出问题。

  自由读课文剧本,思考:(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并找出有关句子反复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问题去读课文,使能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读第一部分

  过渡: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A、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B、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满意足了。

  (1) 指导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练一练,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板书:爱吃鲤鱼

  (2) 齐读这两段课文

  公仪休非常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你来当管家,他又是怎样拒绝的,谁来当公仪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感悟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3、 讲读第二部分。

  (1) 分角读管家、公仪休的话。

  屏幕出示句子: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齐读)

  (2) 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是假话,他这样说才能让管家把鱼带走,送鱼的目的是有意讨好。)

  (3) 你能把他们俩的对话都读好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板书:拒收鲤鱼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4、讲读第三部分。

  (1) 自由读下面三部分,画出有关句子。

  (2) 指名读一读。

  (3) 出示最后一段话,齐读。

  (4) 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自己读一读,说说这段话你怎么理解?(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板书:如果……就……所以……收鱼 违纪办事

  (5)谁能想象一下公仪休的语气,学着他来读一读。

  (6) 引读子明最后说的话。子明今后会怎样做呢?同学们,你们也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局长,有人送你爱抽的香烟,你会怎么做?我请一个同学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5、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聪明机智)

  板书:清正廉洁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知识建构的原理,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三)、分角朗读课文

  课文中除了公仪休这个人物,管家他是怎样的人?(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子明呢?(谦逊有礼 勤学好问)我们分角来读一下他们的对话,选择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谁愿意来试试。

  设计意图:“披文入情”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四)、表演独幕剧

  同学们读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下面先看课文录像,然后找一下搭挡,仿照录像中的练一练。表演时要注意表情、动作,可以表现得夸张一些,会背的同学就试着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自由找人组合表演(准备5分钟)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课后再演练一下《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独幕剧,把戏演得更好些、更逼真些。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来演。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让学生更深刻、更仔细地揣摩、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思路:

  信息时代的今天,为增加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启蒙知识,拓宽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知识,故设计此次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并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养成自我良好习惯。

  二、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感兴趣,有好奇心,求知欲。知道常见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探究并掌握一定的规律;

  2.喜欢并擅于观察生活中的符号,能自觉养成按符号标志行事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1.生活常见符号标志背景图一(包括安全出口,当心触电,男女洗手间,禁止吸烟,120急救电话,119火警电话,110报警电话,可回收,医院等标志符号)

  2.常见的生活符号标志:

  (1)禁止类:禁止停车,禁止鸣笛,禁止人通行,禁止车通行,禁止烟火,禁止吸烟;

  (2)警示类:当心触电,当心滑跌,当心车辆,当心坑洞,注意安全,当心夹手,当心火灾,当心机械伤人当心夹脚;

  (3)安全类:紧急药箱,避险处,应急避难场所;

  (4)气象类:晴朗,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冰雹,霜冻;

  (5)其它类:旺旺食品标志,中国国旗标志,邮政,医院,常见银行,红十字会,移动,环保。

  四、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认识常见的生活符号,并说说符号的作用;

  2.难点:辨认出常见却不注意的符号。

  五、教情学情:

  关于4-5岁的中班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周围事物、现象极其充满好奇,但是他们自己所“从事”的探究活动是比较地单一,笼统,获得的只是些零散的经验,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和小朋友在课堂的合作,家长和小朋友在其余时间的交流,共同为幼儿提供足够大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喜欢并乐意探究事物。

  六、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观察法,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特征来认识、学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

  直观教学法,运用直观教具来激发幼儿对符号标志的兴趣,并引导幼儿找出简单的识图规律。

  2.学法:多感官参与法。用耳朵听,动手、动脑来参与活动,在学习到符号标志的同时,通过老师引导获得认识规律并整合知识经验。

  七、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1.开始部分:教师以手势“暂停”“安静”“真棒”导入,激发幼儿兴趣。(手式--暂停〈左手横平放,手心向下,右手食指顶掌心〉、安静〈食指放在嘴上〉、真棒〈竖起大拇指〉)

  2.基础部分:出示事先准备的符号标志,引导幼儿大胆讲述特征及作用。

  (1)先拿出生活常见标志的背景图,引导幼儿先简单感知认识,

  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

  (2)其次拿出禁止类图标,让幼儿知道这些都是不能做的事,是禁止类,发现图标的规律,图中间都有一根斜杠。

  (3)再次拿出警示类图标,让幼儿知道这些是提醒我们危险,也是不能做的事。发现图标的规律,大多数都是三角形状的。

  (4)接着,拿出安全类的图标,让幼儿知道这些是我们在遇到

  危险时可以做的。大都是绿色标志,也有特殊的。

  (5)然后,拿出气象类的图标,让幼儿知道这些是我们每天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的天气符号标志,都有一定规律。在云的上面多太阳或在云下面多雨滴等等。

  (6)最后,拿出其它类图标,提起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图标无处不在,有许许多多的作用。

  3.结束部分:将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谈谈他们还见过哪些图标,或者将他们想到的画下来,画得好不好不要紧。

  八、活动的创新之处:

  没有采用单一的图片,而是不同种类的,各式各样的图标,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隐藏的知识,还能丰富幼儿对生活的好奇与持续不断的探究。

【【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相关文章:

1.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2.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3.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

4.《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

5.《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

6.《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

7.《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

8.《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

9.短歌行说课稿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