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15 11:30: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物理说课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说课稿七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在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F、m、a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用实验法先确定m,研究a与F的关系;再确定F,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关系。由于教材(必修第一册,人教版)中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不足(夹子很难同时夹住两细线;由于线的弹力,小车要反冲后才能停下,实验误差大),我设计了用电脑辅助来探索a与F、m关系的实验,如附图。遮光片宽度L,通过光电门时间分别t1和t2,两只光电门间距为s。当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光电门产生一个脉冲,通过计时器中的三极管放大后,从计算机LPT口输入,调用计算机定时中断来计算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加速度的值,结果显示在表格中,同时在坐标图上标上点,实验结束后,程序提供一个画直线模块,可用光标来控制直线的斜率。

  3.进行实验探索

  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控制电脑。先保持物体质量为200g不变,测出拉力分别为0.05N、0.10N0.15N和0.20N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图上,显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得出a∝F的结论。然后再保持拉力为0.10N不变,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00g、282g、332g和382g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图上。在a-m图上可看到随m的增大a逐渐减小,但它们的关系不明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与m成反比,再画出 a-1/m图,得到结论a∝1/m。

  4.分析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定义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然于进行合理的外推,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时,F应为合力。由于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应用巩固练习

  通过三道典型的问答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为进一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6.总结

  告诉学生我们本节课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乃至整个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一个重点,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应用它。而这节课所用的电脑辅助的实验归纳法是人们研究自然、社会的一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还学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手电筒,我们先通过一条新闻重新认识一下手电筒吧。

  (电子白板展示手电筒,在从资源库中插入新闻视频)师:你对手电筒有了什么样新的认识呢?

  生:能求救。

  师:对了。在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学会自救。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手电筒里小电珠发亮的秘密。

  二、认识电池、灯泡、导线

  (电子白板展示手电筒的剖面图)

  师:你知道手电筒有哪些部件组成的吗?

  生:电池,小灯泡,电线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找到对应的资源拖出放在白板上)师:我们再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电池有哪些特征?(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聚焦在电池上。)生:电池一头突出来了,另一头是平的;两头分别有"+""-"号师:"+"表示电池的正极,"-"号表示电池的负极,这两极都是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电池是提供电能的,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电源。(最好能实现3D的翻转效果)(白板聚关灯功能展示小灯泡)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灯泡,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有个玻璃做的玻璃泡。有两根竖着的金属架,中间有灯丝,当有电通过它的时候,它就会发光、发热了,还有一个金属外壳,底部还一个突出的金属触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它有两个金属部位裸露在外面:一个是侧面的金属外壳,一个是底部的金属触点。还有一样很重要的部件:导线。(白板聚关灯功能展示导线)生:它是外层裹着一层橡胶的金属线。

  师:导线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需要用各种材料做成,有铁的,有铜的,有铝的等等。导线的作用就是让电通过。

  三、连接简单电路

  师:同学们能不能点亮这个小灯泡呢?可以移动小灯泡和电池的位置,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有哪位同学想来挑战一下?

  生:(移动灯泡和电池,画连接方式。)

  师:这位同学画的连接方式到底能不能点亮小灯泡呢,还要请他来试一试。

  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连接好电路。)

  师:(在帮助学生连接电路时还要进行指导)在把导线和电池接触的时候,老师可以透露给你们一个小窍门,把导线弯成很小的一个小圈圈,再按在电池的一头上,友情提醒,一定要按紧罗。

  生:(仔细听老师的提醒,观察小灯泡的亮灭)师:这种连接方式不能点亮(或能点亮小灯泡),我给它个哭(或笑)脸。(用电子白板把这种连接方式连同评价一起移动到白板一角)师:还有同学想上来试试的吗?

  生:(再画一种连接方式)

  师:再请你来试一试,你的这种方法能不能点亮它。

  生:(在老师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

  师:到底还有那些连接方式呢?它们能不能点亮小灯泡呢?下面就是大家的实验时间了。在做实验前,老师要特别强调几点实验要求。

  (白板展示实验要求:

  1.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工明确,合作连接。

  2. 先在记录纸"方法一"的方格中画出连接方式,再按这种方法合作连接。如果小灯泡被点亮了,就在"方法一"上贴一个笑脸;否则贴一个哭脸。

  3. 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完成"方法二""方法三"等。有几种方法就完成几种。

  4. 在用导线连接小灯泡或者电池时,一定要接触金属部位,并且按紧。

  5. 爱护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

  6. 限时6分钟。)

  (白板插入计时器,播放音乐)(认真巡视,找合作得最好的组,还要找有点亮也有点不亮组的代表性地连接方式)师:在刚才实验过程中,有个组井然有序,各司其职,他们得到了老师5分的奖励。现在请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找刚才巡视认定的组,打开白板上的展台功能。)生:(小组成员把记录纸在镜头前展示出来)我们小组尝试了四种方法,有两种方法是亮的,有两种方法是不亮的。

  师:(学生在讲和验证连接的时候,老师用白板展台的拍照功能拍下有代表性的连接方式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师:非常棒,表达流畅,并且通过实验有了自己的发现。你们的优秀为你们组赢得了5分。

  还有哪个组也想来show一下的?

  (重复上述过程)

  四、认识电流,了解电路

  师:有的组发现了小灯泡点亮的秘密,有的小组还没有发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白板展示亮和不亮的连接方式,不亮的排成右边一竖排,亮的排成左边一竖排,用白板的幕布功能把不亮的一竖排挡起来)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种连接方式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小灯泡的两个金属部位都用上了,电池的两个金属部位也用上了。

  师:眼光非常独到!这就告诉我们想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必须把小灯泡的两个金属部位和电池的两个金属部位分别连接起来,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用导线把他们连接起来。

  师:为什么要这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呢?这就要揭示小灯泡内部的秘密了。

  (白板插入"点亮小灯泡"的flash动画)

  师:两根竖着的金属架一根连着裸露在外面的金属外壳上,另一根连着最下面的金属触点。正确连接以后,电池里的电就会从正极顺着导线流动了,我们把它叫做电流。当电流通过灯丝以后,又顺着导线回到了电池的负极,这样电流就会源源不断地把电能提供给小灯泡了,小灯泡就会亮了。电流经过的线路,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路,(在白板上用)只有电路畅通,并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会亮。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不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修一修?用笔划线代替导线。(白板的幕布从右边缩小到中间)生:(举手,尝试修改电路,并验证修改以后确实能点亮小灯泡)师:我们终于揭开了手电筒里小电珠发光的秘密了。(白板资源库中点"完整电路"flash动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电筒里的电路和电流的流动。

  五、拓展

  师:手电筒里和点亮这个小灯泡的电路中,我们用到的电源是这种电池,它叫干电池。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电池?有同学见过吗?

  生:纽扣电池、铅蓄电池……(教师用白板点击资源各种电池)师:每种电池都要用在合适的地方,可不能乱用,否则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个电路中的小灯泡叫做用电器,还有许多其他的用电器也和小灯泡一样连入电路进行工作的。比如小电机、小风扇。

  (教师用白板点击资源小电机、小风扇)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生:手按住不方便……

  师:老师介绍两个新朋友给你们认识,解放大家的双手。它叫电池盒,它叫小灯座,有了它们我们的连接就方便多了(白板展示电池盒,小灯座),(下节课)用它们再来连接一下刚才的电路,好吗?

  生:……

  师:先好好认识一下这两个朋友,要怎么用他们?

  生:……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两个新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点亮小灯泡吧。

  生:(实验)

  师: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电路知识设计一个电路玩具呢?课后去试一试吧。要注意,不要用家里插座里的电作为电源,注意用电安全。

物理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鲁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的深化,具体化,让学生了解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四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学习,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涉及四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概念,千瓦时的来历,额定功率,生活中电功率的测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内容。演示实验两个,小资料一份,铭牌展示二例,实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贴士二块。教材中丰富的内容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同时头绪多而杂又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使学生顺利学习,本节内容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电功率概念和千瓦时的来历的教学,把它概括为一大部分:电功率。第二课时安排额定功率和电功率的测量的教学。把它概括为:生活中的电功率。下面,我仅就第一课时的教学继续我的说课。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知道千瓦时的来历,能区别千瓦和千瓦时。

  过程和方法: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体验电功率对用电器用电的影响。经历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经历观察用电器铭牌并交流对其意义理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各种用电器铭牌有观察了解的兴趣,对生活中各种电器耗电情况有关注的热情,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电功率概念的教学。我所教的学生基础不错,经过大半年的物理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方法及从教材中的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电能的消耗不比喝水,用实物,它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炉(1000W),电熨斗(500W),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演示,引入新课。——谈话讲解,形成概念。——资料阅读,理解概念。——单位比较,明确概念。——例题讲解,巩固概念——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练习法。

  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把家庭电路示教板接入电路,接通100W灯泡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是否转动 转动意味着什么

  再分别接入500W电熨斗,1000W电炉,再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问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再分别接入100W,25W的电灯,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当学生发现铝盘转动变化后,再实物投影两个电灯,电熨斗的电炉的铭牌,学生注意到100W,25W,500W,1000W的字样。于是问:这些量的意义是什么

  它和电能表显示的耗电快慢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对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两个灯泡的比较及各铭牌的对比,引出课题。从直观的情景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体验更丰富,印象更深刻。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二环节:谈话讲解,形成概念。

  问题1: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认识意义:电能消耗的快慢。)

  问题2:怎样比较电能消耗的快慢 (类比速度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形成概念: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讨论思考交流,从中明确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用问题驱动教学,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学习。

  本环节教学大约8分钟。

  第三环节:资料阅读,理解概念。

  再实物投影几种用电器的功率让学生读数并说出其意义。再让学生看书上的小资料,让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1,电功率数值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它工作1秒钟,1分钟,1小时会消耗多少电能 3,比较两种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4,比较两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

  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也是物理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并形成概念。从现象中认识意义,从类比中形成定义,再通过对具体电功率的解读来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和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第4个问题是个陷井,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错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第2个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秒到1分钟学生容易解决,到1小时学生就感到难,这为后面千瓦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第四环节: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用前一个环节中某用电器在1小时内消耗的电能不好计算为例,提出如果电功率用千瓦做电位,时间用小时做单位,电能的单位该是什么

  让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学生具备基本的数理推导能力,容易推导出千瓦时和焦耳的关系,老师在请学生推导后强调在公式P=W/t中单位的对应关系。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推导,一是上一环节的伏笔,让学生体会到焦耳作为电能的单位有时数值过大,不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接触过千瓦时,很容易在推导中产生顿悟的喜悦,并体会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和物理表达的简洁奇妙。

  本环节教学需要10分钟。

  第五环节:习题讲解,巩固概念。

  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电功率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六环节: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在完成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本环节先让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共同形成一个学习要点的板书。之后老师让大家一起轻松地观察课本上洗衣机铭牌,解读各项数据,尤其是电功率数据的意义并交流,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自编一道物理题目供作业用。

  这个环节是电功率教学的拓展,老师放在小结之后进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电功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物理问题并用他们的问题做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环节需要5分钟。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们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们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们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们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们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们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3、学生们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们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们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们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们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们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们。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们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们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们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目的是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材是从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感应电流的方向的。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学生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楞次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楞次定律。

  2、能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我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螺旋管连电流计,演示条形磁铁N极插入和拔出时,电流计偏转方向不同?说明感应电流方向不同,由此过渡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呢?”

  2、新课教学

  接下来我分以下几个环节去做:(板书)实验探究-楞次定律-应用。

  实验探究:

  器材:一节干电池、一个15—20千欧的电阻、螺旋管、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将电流表与一个电阻为15—20千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到一节电池上,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二、了解螺旋管线圈的绕向。

  接下来就是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中,我要求学生研究当把条形磁铁N极插入、拔出线圈,条形磁铁S极插入、拔出线圈,这4种情况下感应电流的产生方向,要求学生认真地将观察结果并记录。

  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要突出线圈的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让学生分清原磁场的方向、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的结果,这一切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文字表述概括性很强,学生初学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含义,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结合实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理解“阻碍”的含义。 “阻碍”不是“阻止”,而只是延缓了原磁通的变化,电路中的磁通量还是在变化的.例如:当原磁通量增加时,虽有感应电流的磁场的阻碍,磁通量还是在增加,只是增加的慢一点而已.实质上,楞次定律中的“阻碍”二字,指的是“反抗着产生感应电流的那个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讲解、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楞次定律应用:

  我首先讲清了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四步走).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接着用三道例题练习使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最后一个设计成导体切割磁感线的例题,

  通过这个例题给出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方法. 当感应电流是由于导体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时,用右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更为直接和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的体会,确定了利用了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思路,并详细的提供了它的基本步骤,在学生学习的初期,这是很必要的。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方法与过程: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3、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光源定义。

  请学生思考: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进行小组讨论对学生举出的光源进行分类。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教师引导学生理论的得出需要实验的验证,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请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小组分别展示光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并请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课本“想想做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活动三:探究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教师向学生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的阅读材料,教师拓展知识让学生适当了解有关光的传播的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3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题

  选做题:第3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4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 )(从路边飞向路两旁 / 从路旁飞向汽车 )

  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三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2:将一枚轻铝质硬币放在离桌边3cm~5cm处,在硬币前10cm处用直尺或钢笔架高约2cm,使嘴巴靠在桌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不准吹硬币)。看硬币会如何运动?

  实验探究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水瓶当水管向球中间的水域冲水,两球如何运动?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引出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飞机能够在天空飞行的奥秘。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

  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③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汽车尾翼板、喷雾器,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喷雾器的原理,让学生品尝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物理说课稿七篇】相关文章:

1.《杠杆》-初中物理-说课稿

2.奇妙的物理现象说课稿

3.人教版初三物理重力说课稿

4.苏科版初二物理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5.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

6.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说课稿 单摆说课稿

7.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说课稿 物质的物理属性

8.奇妙的物理现象说课稿2篇

9.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密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