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10-21 14:50: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 (通用1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说课稿 (通用17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

  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

  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已经有了前一课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蓄,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动物的影响,说明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预期效果,教学重点应放在与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上,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本课的难点应是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法

  基于如上多方面的因素,我准备选择的教法和学法是:

  1 教法:谈话激趣法,提问法,演示示范法,实践活动指导法,指导调查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教学本课。

  2 学法:分时段观察法、讨论法、图书资料查阅法,自主实验探究亲历法、记录整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学法。

  四、教学准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需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前师生都必须做好如下准备:调查自己一天的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以及的动植物图片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引起学生的思考,揭示课题:《昼夜与生物》

  (二)、探究活动

  A:探究昼夜对人的影响。

  1、课前收集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从而上课交流发现人的活动规律。

  2、讨论人体在一天中不同时刻,身体还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昼夜更替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不按照规律生活时,我们的身体会怎样?从而得出结论人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保证我们的健康。

  B: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生交流植物生长的规律性变化

  2、观察图片资料上的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资料。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3、以牵牛花的日记和昙花的视频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是受昼夜更替的规律影响的。

  4、介绍花钟,学生了解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C: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给出一些动物,学生按照生活经验将动物分为两类。一类昼行性动物;一类夜行性动物,初步揭示动物的活动也与昼夜更替有关。

  2、生继续举例子,通过观察这些动物活动规律,归纳动物的活动受昼夜更替的影响。

  3、启发:如果动物的活动违反了这个规律将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活动规律带给人类的益处。

  (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提升层次。

  (四)、布置作业

  1、想办法测试自己的活动规律和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

  2、观察一种动物的活动规律。(蜜蜂)了解它对人类和植物的积极作用。

  3、小组合作制作“花钟”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选题

  1、开发主题的思考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说学情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四、说教法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五、说教学流程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为: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4、课外实践活动。

  教材在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其编著目的更多是体现了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对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的基本技能。

  2)让学生了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后让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植被状况,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调查、记录、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调查报告。

  4)通过课后让学生尝试“校园的绿化设计”,培养学生学会设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学会查找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方案,通过教师对其的认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体验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为我们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绿化方案,在设计中溶入自己的爱心在里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当地植被状况,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公民也需尽一部分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渗透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意识,排除人类的中心主义。

  4)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给出多媒体课件:由于乱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见的“悬河”,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观看完录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我们国家主要植被有哪些类型?各种植被类型有什么特点?

  2、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国对于植被的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有用吗?你是怎么保护你身边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

  我们进行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以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简析

  《生物的变异》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而本节内容是上节內容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下一章《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所以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五、学法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活跃,易举一反三。学生可在课前先根据前面的内容的复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等内容。课前,学生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参与探究和讨论,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完成目标情况

  导入(投影片)棉花的短果枝和长果枝水稻的短杆和长杆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与白色各种菊花的花朵形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上述相对形状的产生原因?根据投影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结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小结知识延伸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归纳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总结: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1、巡视、指导2、讨论题(投影)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小结: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1、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结论: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 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 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 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 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4、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生物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寻找生物的家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结构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一课。

  2、内容分析: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以及同一栖息地上生物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比较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事例来研究,以小见大,让学生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理解栖息地的含义。

  (2)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

  (3)能列举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入理解栖息地的含义,并举出相关事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的家园很好理解,对于“栖息”这个概念稍难理解些,学生的背景知识比较少,。

  三、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本节课内容采用“活动——点拨式”教学法,学生通过教师提问、看视频、自主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的观察、游戏等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方法。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 导入新课

  本次教学我用出示地球仪和一首诗导课,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环境,然后阅读这首诗了解: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进而导出课题《寻找生物的家园》。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生物栖息地的概念,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视角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生物上,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更能调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在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先从大处着眼,指出同一栖息地里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再对具体生物之间怎样合作进行展现,使学生加深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课前收集了资料,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

  3、生物间敌对关系的巩固应用,让学生关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敌对关系的复杂性,为接下来的认识食物链、食物网做好铺垫。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寻找非洲大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和它们的敌对关系。

  (四)环保教育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对教材和教学结构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生物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特点;

  2、微生物的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说课稿 篇11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通过观察,证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细胞结构、细胞的生活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头脑中已经初步构建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件情趣导入

  播放PPT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单细胞生物

  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象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象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活动2【讲授】授课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眼虫,疟原虫,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二、激发情趣。

  激发兴趣:总结每个小组的收集情况(学生收集到草履虫的资料有草履虫的细胞图片、名字的由来、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从资料上认识到草履虫是一个具有生命体的生物。

  三、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结构特征。 尝试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来解释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四、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

  1 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运动是怎样完成的?2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能看到食物泡吗?草履虫身体里所有的食物泡一样大吗?说明了什么?

  五、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归纳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1、让学生谈谈草履虫的应激性:在清水和培养液中,草履虫选择待在培养液一边;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食盐后,草履虫往清水一边移动,说明其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请学生谈谈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生物说课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16册《海洋生物》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

  《海洋生物》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通过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个性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畅游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学难点:能够对海洋生物的某个特征着重描绘,色彩亮丽,生动有趣。

  三、说教法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想象、表现等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具和学具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勾线笔、油画棒、彩笔,刮画纸、纸盘、废旧材料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新课伊始,师生共同欣赏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跟随镜头去探索神秘又美丽的海底世界。观看之后请学生谈谈观看感受,学生对这种动画片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随机引导:“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去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时板书:“海洋生物”)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动画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图怡情,归纳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丽的,然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有亲身经历的,基本要通过电视或动画片来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绘画,有相当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此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欣赏环节。

  1、边猜谜边欣赏。用多媒体出示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同时欣赏到海洋生物的图片。凶猛无比的鲨鱼,聪明灵巧的海豚,那艳丽无比的珊瑚??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欣赏之后我激励学生说出“通过欣赏这么多海洋生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之前老师提出2各问题共大家边欣赏边思考,(1)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2)他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此环节的设计,

  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3、创作思路。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你们小组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请(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欣赏,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三)指导表现,鼓励创作

  这一环节中为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示范作画,学生根据观察以及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已尝试着总结画法,然后再由我适当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学的重点很快被突破了。学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现技巧以后,最为急迫的是想给亲自动手画一画。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而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也将黑板创作成了一副海底蓝图,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做好了铺垫。

  (四)评价总结,展示作品当学生完成图画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之后,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评价和展示中个性得到发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大家都沉浸在这美的世界中。我在这时将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伴随着叙述我将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边。“了解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刚刚还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间化为乌有,孩子们的内心必然顿生出一股愤慨与惋惜之情,我便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大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捡起一块纸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大海、保护这些神奇又可爱的海洋朋友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说板书设计

  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这样,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着,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效果预测海洋生物是学生一直感兴趣的题材,但感兴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好。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将学生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形象,转化为个性的创作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运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定能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物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水分、无机盐、糖类和脂类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生物学实际,大量列举生物学事例,通过大量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讲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联系具体的生物学事例,联系生物体的具体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3: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如何?这些生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问题4: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5: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6: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

  生物说课稿 篇14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习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习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很重要,我们将以学习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我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习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习,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习。

  第二部分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03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提出学习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

  (1)、定义;

  (2)、特点;

  (3)、依附体;

  (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公安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我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习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第五部分:说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如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生物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

  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

  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

  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本节课小结:

  (五)、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六)、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七)、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八)、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

  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

  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说课稿 篇16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

  生物说课稿 篇1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的第四节。本章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先讲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再讲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知道了生物体有多细胞的动物体和植物体以后,告诉学生生物体也有单细胞的,它们没有复杂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多细胞生物体一样,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呢?因此,第四节以典型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为代表,具体介绍了单细胞生物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有较复杂的结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然而本节课由于没有办法安排实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单细胞生物,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观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四、教学方法

  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视频和图片。整个课堂设计以“生物梦语”情景引入,暗示并肯定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

  五、教学程序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眼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眼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接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眼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3、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眼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5、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 】相关文章:

生物经典说课稿03-24

生物说课稿04-19

生物说课稿09-14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2-20

《生物的特征》的说课稿04-14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8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8-24

生物说课稿范文02-21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10-26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