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5 10:44: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三个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6个生字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解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1)语言简洁,(2)直奔目标风趣幽默的语言,(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4)最后,学生看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的时候,生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希望孩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吧)。第四步,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境知识。分两步展开,

  第一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b《世说新语》:这就是《世说新语》的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至晋代:大约5、60年的时间。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我认为备课应该作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记,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再读一次,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根据这个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的话,先读完的,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织纪律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照应前面的任务,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学环节的推进,要像平常搞管理工作一样,布置下去了,就要检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不是老师要你干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帮助的地方,往往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目标明确,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学生而言,老师讲的是我不会的,自然要听得认真些,双赢!

  ②抽查,抽的是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两位同学PK,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而言,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PK的孩子而言,最后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力。下来之后,龙方老师这样告诉我:你们班的学生我了解,我发现今天的课堂上抽的绝大多数都是差生,公开课上,我不能像你这样游刃有余,我不干臭差生。我是这样想的,这节课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目光自然关注最薄弱的同学,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带一带。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我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供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使用,为学习新型课文建立了一个认知连接点。为出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当我借助这样的过渡语言,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交代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孩子们一点都不感到陌生。

  今天我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

  第三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两位同学PK同桌互相进行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文言文起步阶段,需要这样的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这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过手,不用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徐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借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轻松一些。基于公开课的因素,备课组建议我删掉其中的一个环节,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这个出彩的环节放到这节课中,考虑到自身实际,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对不起。

  五.体会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没看教书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课时,我更多的是借助优秀的学生说出妙在哪里,受他们的启发,孩子们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背诵课文,孩子们一点夜不困难。晚上18个同学参加晚餐服务,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了作业。由此可见,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好!

  我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下,该不该这样上课,我一直是这样努力的,速度很慢,很多事都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大多是读、听、写的,用崔敏的一句话说,没看到你喊娃儿抄写,都听写得起,几呼没错!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是七克台中学的李粉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与能力: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桥之

  “美”美在哪里,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探究讨论的方式,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桥美在何处,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的难点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中国石拱桥》,感受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然而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手笔,,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首先,先欣赏一组桥的照片,ppt显示。

  谁能说一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学生有可能回答:美)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大屏上显示的字词解释,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并思考: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适时指导朗读。

  明确:(1)明确答案,适时指导朗读。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

  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3)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出本文的中心句,ppt显示: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10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满怀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学法

  因为《土地的誓言》语言精美、可读性很强,所以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读懂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描写形象生动,所以让学生运用文图转换法理解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疑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多媒体应用

  这节课将运用四个教学视频,一是课前播放“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罪事实”视频,将学生带入“抗战”时期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文。

  二是动情诵读阶段视频,这是由泛舟朗诵,配上充满悲壮气氛的音乐,穿插体现东北特色景物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文情。

  三是激情创读阶段视频,这段视频是剪辑、组合电影《大刀进行曲》中的30多个镜头

  重新配上歌曲《大刀进行曲》制作而成,能激发学生斗志。

  四是课堂结束时视频,是MTV作品《和谐中国》,激发学生勇挑新时代重任的豪情。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演唱《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

  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学生挑选语句时,将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可一一破解。

  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

  2.学生找到第二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

  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四)激情创读

  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假如我有,我将”表达,当学生说到“有一把刀”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

  然后进一步设问: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

  最后,教师结束语: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播放《和谐中国》。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音乐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根据唱歌教学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唱歌技能,通过唱歌教学对幼儿进行教育,主要是以歌曲的思想情感影响和感染幼儿,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次活动为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表达空间,引领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肢体语言能力。歌曲是2/4拍节奏,所以本课知识点是:2/4拍节奏的强弱特点及歌曲中运用的节奏型 ▏X X X ▏、▏X X X X ▏、▏ X X ▏。掌握好了这一知识点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以下几个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歌词内容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

  2、学习问得清楚、听得明白、答得准确。

  3、学唱问答歌,学习用歌唱的形式来交流。

  (二)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为: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会演唱,唱好切分音、休止符。活动难点是:运用肢体动作与同伴交流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次的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大象和白兔的毛绒玩具以及其他小动物的玩具。

  二、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纲要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整体教唱法、情绪感染法和节奏朗诵法。

  第一种方法是节奏朗诵法,主要在学习理解歌词的环节运用。这是帮助幼儿掌握歌曲节奏和记忆歌词的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首先,我用与歌词一致的节奏来读问句和答句,引导幼儿进行尝试学习。然后再引导幼儿边拍节奏边朗诵歌词。这个过程注重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

  第二种方法整体教唱法,整体教唱是把歌曲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也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来接受的,这样幼儿容易进入歌曲特定意境,引起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带着感情演唱。首先在运用整体教唱法时,我特别注意了前期铺垫工作。教师的整首范唱,歌词的学习为整体教唱打下了基础。其次,注意变化形式、灵活运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整个教学活动要幼儿从头到尾整首学唱,一遍一遍的重复是不符合纲要精神的,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比如无伴奏整体教唱,因为幼儿跟人声学唱比跟乐器学唱容易些,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幼儿更能听清歌词、曲调的特点。另外还运用了分组表演唱、集体对唱等形式。再针对较难掌握的地方进行分句教唱。这样不会使幼儿感到乏味和疲劳。

  第三种是情绪感染法,幼儿在音乐活动时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在范唱时运用动作、表情和声音将歌词问题表现出来,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由于这首歌曲本身就具有游戏性,所以教学活动始终都会让幼儿沉浸在游戏和肢体表达的快乐之中。在游戏和肢体表达中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从而尊重了每个孩子的自主发展。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整体跟唱的方法。教师整体教唱幼儿整体跟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整体跟唱的学习方法正是幼儿迫切需要的,这样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唱歌教学容易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怎样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呢?

  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始终处在游戏的愉快中,在游戏中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与想法。

  2、设计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给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

  3、变换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唱,如请幼儿领唱,分组表演唱,与同伴表演唱等,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可以将“小朋友想一想”替换成×××告诉我等。

  另外,我还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尝试运用情感体验去理解学习歌曲的方法。在发展了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同时引导幼儿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幼儿的自我探索和尝试中突破难点。

  总之,在学法指导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其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程序

  教学分三个部分,活动流程为:游戏,激发兴趣---学唱问答歌---仿编问答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我来问你来答,让幼儿用语言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教师可以出示大象毛绒玩具,边操作边引导幼儿一起回答: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白兔,边操作边回答: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边唱边引导幼儿做出相应动作,并且注意说话的节奏,为学习演唱歌曲奠定基础。

  教师问:“刚才的游戏好玩吗?这个游戏还可以唱出来”,这样,自然过度到第二个环节学唱问答歌,包含着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欣赏歌曲、情感体验:首先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请幼儿说出跟刚才玩的“问答游戏”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说出和刚才玩的游戏内容一样,只是把说变成了唱。第二环节节奏朗诵歌词,首先请幼儿通过自己探索学习音乐的节奏。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导幼儿,然后根据歌词内容运用语言节奏朗诵歌词。第三环节整体跟唱,分别采用集体无伴奏跟唱跟唱和分组表演唱的形式。第四环节让幼儿按意愿分成两组,一组当发问者,一组当回答者,合作演唱歌曲。第三部分仿编问答歌,教师首先出示部分动物玩具,问:谁来了?能不能把他们也唱到歌里去呢?首先,教师示范仿编:“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蹦又跳,引导幼儿将蹦又跳的动物唱到歌曲里面,如:小兔、小青蛙。然后让幼儿尝试仿编问句,向其他幼儿征集答句。

  当一个问句有多个回答时,可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回答比较合适。最后,选择其中大家都很喜欢的问答句,集体学唱。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说课稿 篇5

  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在京剧方面的学习能力,本人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通过赏析京剧有代表性的选段,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京剧,珍视京剧的思想感情。

  2.教学内容:

  ①赏析并了解京剧四大行当的细分。知道梅兰芳,裘盛戎等表演艺术家

  ②从京剧的“四功”体现出的艺术美、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3.教学重点:感受京剧的唱腔美、念白美、做工美、武打美。

  4.教学难点:赏析并学唱《联络员身负着千斤重担》片段、《驸马爷不必巧言讲》,感受京剧的唱腔美。

  5.课前准备:

  ①课前调查问卷,掌握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程度,确立教学目标。

  ②布置学生分组查找生、旦、净、丑方面的知识或剧照以及自己喜欢的京剧表演艺术 家的资料

  ③根据师生搜集的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6.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渗透在教学中说说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意图方法及评价

  一.导课设问:

  如果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搬上京剧舞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想像,教师点出《大钟楼》剧照。以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为切入点,传递京剧改革最新信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课题。

  谈话法

  二.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赏析京剧行当的细分,了解京剧表演艺术家 。

  第二环节:赏析京剧“四功”所体现出的艺术美

  ①感受唱腔美

  ②感受念白美

  ③感受做功美

  ④感受武打美A先让学生观看京剧 动画。 B师生共同欣赏大家收集来的的各行当的剧照

  1.欣赏并学唱《联络员身负着千斤重担》片段和《驸马爷不必巧言讲》2.学念京白韵白,听辩“念引子”,“数板

  3.了解“起霸”

  观赏《天女散花》

  4.观赏《沙家浜》最后一场《聚歼》”

  了解京剧行当的绚丽多姿。知道梅兰芳,裘盛戎等表演艺术家 。

  1.唱腔“丰富多彩,流派纷呈”。

  2.念白”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3.做功具有程式化舞蹈化的特点。感受“梅兰芳”的做功美---“翩似惊鸿,宛若游龙”享有国剧“美神”之誉。

  4.武打与舞蹈结合,重意不重形被称为“武之舞”。

  1创造情境法

  2谈话法和讨论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实践法

  形成性评价渗透其中三.课题小结“京剧的魅力在哪里”。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热爱京剧,珍视京剧的思想感情讨论法

  四.课题拓展

分发诗歌材料2以《京剧印象》为题写一篇音乐小论文1进一步感受京剧的博大精深,以此深化课题。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选自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说课导航):

  1.说教材 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 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 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 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我是理科1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五方面来分析本节内容。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2.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初步掌握植被状况调查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校园绿化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大生物圈的意识,增强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情感。

  3.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二、 说教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三、 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片,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提出问题:“走在林荫小路上和走在城市的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一样的吗?分析原因?”

  (二)新课: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课件出示植被类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比较,动脑思考,去发现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情感得到升华。

  三、调查:

  1.课题内容

  (1)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2)98特大洪水发生原因调查。

  2.准备:

  课前布置课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选课题进行调查,整理后,课堂上交流。

  3.汇报调查结果。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受到震撼,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爱护植被,保护祖国:

  讨论:如何改善我国植被现状?

  国家立法;从自身做起。

  (三)小结

  出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且提出希望。

  (四)练习:

  布置四人小组合作,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五、说设计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同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今课改的最本质特征,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鲸》。

  首先,我的说课流程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接下来,我先说教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首先以生动有趣的开头介绍鲸是特大特生的动物,接着以通俗的语言介绍鲸的演变进化过程,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最后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学情:

  需改进方面:刚升入高段,对自主阅读较为 生疏。

  优势:这类常识性的说明文相对于文艺性说明文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东海龙王要选出海洋里最大的鱼,这吸引了整个海洋生物们的注意。在经过一系列比赛过后,鲸的体重和外形分别排在第几位呢?

  (二)学习第一段

  1.从哪里感受到鲸鱼“大”的?找出描写鲸体形大的句子?

  2.作者如何描写鲸的大的?

  体会: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

  经过一系列的比赛过后,鲸自信满满地等待颁奖。可是,却被通知被取消了资格。这是为什么呢?

  (三)学习第二、五、七自然段

  此处,之所以将三个不相连的自然段放在一起学习,是因为它们都能佐证鲸不属于鱼类。而且,在表达方式的学习上,主要也是“通过说明方法写事物特点”的学习。

  具体的段落的学习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习第三、四、六自然段

  幸亏老龙王及时取消了鲸的资格,不然我们就都上当了。看来我们对这个大家伙还不是很了解。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剩下三个自然段,前后桌交流后,汇报一下你从这三个自然段中知道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五)整个教学过程经过第一部分的讲读,

  第二部分的调动,

  第三部分则将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

  形成一个梯次的递进方式,便于学生吸收和消化。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左侧是一首涵盖了文章内容的打油诗,右侧是说明方法。这样设计就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六、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用三种说明方法介绍你见过的一种动物。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课上理解后,课下进行巩固和练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角度,而两条直线平行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距离,而平行线间的距离是通过点到直线距离来解决的.此外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解析几何中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问题时,都要涉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所以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这一节是直线内容的结尾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交点、垂直、向量、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导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公式推导的获得,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条:

  (1)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点

  (3)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基础和素质教好的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3)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

  3、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说明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

  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我选择的是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通过一系列问题,创造思维情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教学用具的选用

  在选用教学用具时,我考虑到,在本节课的公式推导和例题求解中思路较多,所以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作为辅助教具.它可以将数学问题形象、直观显示,便于学生思考,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解题方案,提高课堂效率.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课标又指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五个环节来完成.下面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揭示本课任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多媒体显示实例,电信局线路问题,实际怎样解决?能否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建立坐标系.如何建立坐标系?建系不同,点和直线方程不同,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如何解决距离问题,由此引出本课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并推导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围绕两条线索:明线为知识的学习,暗线为特殊与一般的逻辑方法以及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2、具体教学安排:

  2.1 学生初探 解决特例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用解析几何方法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由于字母的运算有难度,引导学生从直线的特殊情况入手,这样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想到,如果直线是坐标轴或平行坐标轴的时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学生自己完成推导过程,选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2.2 师生互动 获取思路

  特殊情况已经解决,引导学生考虑一般直线的情况.通过学生思考,教师收集得到思路一:过作于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由与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我及时评价这种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

  为此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

  (2)什么图形?如何构造?(学生经过讨论,得到构造三角形,把线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构造又是一个难点.

  (3)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有联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提出第三个顶点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线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根据特殊情况的证法提示,过P点作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的交点R、S.或同时做x、y轴平行线.这样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三种思路已经有了,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能观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继续引导:能不能不构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数学相关量?我们刚学习了向量知识,能否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呢?(由于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而证明两直线垂直时也已经用到向量知识,法向量又是本节课后阅读材料,本班学生基础和素质较好,在学习直线方向向量时已经布置阅读).

  提出问题:线段的长度就是对应向量的模,那么如何求得向量的模呢?根据实际情况提示一方面的方向完全由直线的方向而定(与法向量共线),另一方面的长度又与点P有关,它的长度又如何控制下来?所以有思路五,由师生一起分析,取法向量=,而= ,以下只要求得,就可以得到距离.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究竟哪种好呢?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课堂上时间显然是不允许的,但教学中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我叫学生对五种思路进行分组练习.在学生求解过程中,我巡视,观看学生解题,了解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的实际情况,选取做好的学生的解题过程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这样不仅能让全体学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体解法,还能得出最佳解题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题方案的规范步骤.目的让学生有良好的规范的书面表达习惯,起到教师典范的作用.

  2.4 公式小结 概括提升公式推导出,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公式的结果是一般情况得出的,而对于,点在直线上是否成立,它们与,点在直线外有什么关系?这并没有验证.而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为此我提出提问:

  ①上式是由条件下得出,对成立吗?

  ②点P在直线上成立吗?

  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公式适用的范围:任意点、任意直线.同时体现整体认识和分类讨论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处理方法

  1)先特殊后一般的证法,

  (2)多角度构造三角形,

  (3)知识联系,向量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练习,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通过例题的不同解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或化归)的数学思想.

  2、具体教学安排:

  由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设计说明:练习1的设计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练习2的设计故意选特殊直线和非直线方程一般式,主要强调在公式应用时,直线方程是一般式,应用公式的准确性.

  例题(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我选取的是课本例题,课本只有一种具体点的解法.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由特殊点到任意点,由特殊直线到任意直线,从而延伸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的是: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炼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知识总结,通过学习知识所体验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由学生总结和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评,加以经验总结.

  (五)[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

  ①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设计说明:作业1是课本习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业2是根据课堂分析,让学生总结公式推导的方法.除了课堂上想到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思考,比如在用两点距离公式整体代换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思维暴露出问题时及时评价,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教学思路;为了获得后反馈信息,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指导我今后教学.整个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推荐

2.《木兰诗》说课稿推荐

3.《离骚》说课稿模板

4.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5.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7.游子吟说课稿推荐

8.《短歌行》说课稿推荐

9.《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