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31 20:34: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说课稿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板块由汉乐府的《长歌行》、朱自清的《匆匆》和一个“表达”构成。向我们展示了古今惜时的名篇佳作。

  《匆匆》写于1922年3月,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从人们日常习以为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怀,感叹人生短促,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单纯,“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等事物飘忽灵动,给人营造出一种清隽淡远的意境。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排比、对比、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展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时间的名言,但他们并能感受到时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流逝,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用语言来表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种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4、教法学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本节课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本节课将渗透三种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

  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

  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5、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陈涉世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1篇课文,该单元以“借注释学文言文”为主题展开。《陈涉世家》是一篇文言文,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3。能够借助工具书翻译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与意义;

  1。整体理解文意,概括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提炼出课文中人物语言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2。能正确看待文章中出现有关迷信活动的内容,正确认识陈胜这位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由于本文是九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文言文,篇幅比较长,但生晦的文言词语不是很多,又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语言的含义。

  二、说学情

  本课所教授的对象大多数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处于17到19岁之间,心理机制已趋于成熟。然而,这些学生存在以下的三个明显的特征:

  1、在基础知识水平上受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的影响,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极差,重要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拼音基础过差,不懂基本文言用语的意义及用法等。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系统而高效而又适合本人的方法,听课、练习以及复习巩固的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也是造成以上两点的最根本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自主完成,对本身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正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能给这阶段的人生做正确的定位;遇到问题时候普遍会产生“惧难”心理,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傲心。

  因此,这些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

  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是一段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视频,这个导入以学生倍感兴趣的影片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列指导,例如阳夏(jiǎ)、嗟(jiē)乎、闾(lǘ)左、度(du?)已失期、数(shu?)谏(ji鄋)、丛祠(c?)、忿(f鑞)恚(hu?)尉、六七百乘(sh鑞g)、会(hu?)计事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听范读,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本人不明白的地方,等读完后一起讨论明确。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等。

  结果,教师和学生一起主要用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翻译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列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每段课文内容中所相应的问题,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你如何理解文中出现的关于迷信现象的内容?好处: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对迷信现象的正确认识。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社会活动《别说我小》这个活动来自山东省编教材 中班上册《别说我小》这一主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及其地位儿歌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理解,而且儿歌的前三句的格式为重复格式,有利于幼儿进行创编活动。同时这首儿歌的内容符合我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现有水平,接近中班幼儿现阶段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发展我们班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和大胆创编儿歌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喜欢说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创编儿歌内容。

  能力目标:知道自己长大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感目标:通过创编儿歌让幼儿体验创编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重点:在这里,我将理解儿歌的内容,设计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创编儿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收集幼儿小时候的用品,照片等。

  在发现区布置"我小时候"的展览,展览的内容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物品,身高体重增长图以及小班的美术作品等。

  幼儿用书挂图《别说我小》一副

  二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活动,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探究"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直观法:以多媒体课件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使活动生动活泼。

  采用提问法:在活动中适当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

  交流讨论法: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他的活泼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通过直观法让幼儿交流讨论是个很好的时机。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他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故事中独自在家的孩子,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我在幼儿旁边理由孩子在表演过程中理解的进行表演,和表演以后进行表扬。

  三 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直观法:让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表演直接获得印象讨论谈话法: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也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游戏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的的活动,人们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采用游戏体验法是让幼儿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我在活动过程中国共产党设计了三大环节,第一大环节,让幼儿学习儿歌,并理解儿歌的内容;第二大环节,谈话"我会做的事",第三大环节,创编儿歌。我将这三大环节灵活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

  现在我就先说一说第一大环节: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这一环节共设计了三个步骤:

  1. 活动开始,我以木偶引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教师用好听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诵儿歌,让幼儿听一听木偶在家是怎么做的。

  2.提问:你们都听到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小姑娘都帮谁做事情了?帮他们都做了那些事情?这里我用提问的方法,一方面,是帮助幼儿回顾儿歌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幼儿用"我会XXX"的句式表述,为后面的创编教学难点作为前期的经验准备。

  3.请幼儿跟木偶一起朗诵儿歌,这主要是为了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句式、结构的理解,使我的教学重点得以解决。

  接下来我就说一说第二大环节:谈话:"我会做的事",这一环节我共设计了两个步骤:

  1.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让幼儿学会用"我会我会XXX"的句式。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当自己在家时,家里的大人会说你小吗?为什么?你承认吗?你能帮他们做什么?"鼓励幼儿积极的回忆自己的经历,当幼儿提到相关事情时,教师可以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或出示劳动工具,以增强孩子们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孩子们讲话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幼儿自由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把儿歌内容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中,同时,我会适时出示图片和常用工具,自然地过渡到教学的第三大环节,创编儿歌。

  接下来就是第三大环节:创编儿歌。

  我引导幼儿用分部创编儿歌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引导幼儿将自己做过的事情创编到儿歌当中,前面部分不变,只创编后一部分,让幼儿学会用句式"妈妈你别说我小,我会XX"创编。其次,当幼儿把后半部分编好后,继续创编前半部分,让幼儿学会用句式"XX你别说我小,我会XX"创编。再次,在创编的过程中,我会将小图片提供给他们,帮助幼儿记录儿歌创编。最后,鼓励幼儿把创编的儿歌在集体面前进行朗诵。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取得成功时,为幼儿提供展示和感受成功的机会。

  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个循序渐渐的培养过程,为此,我鼓励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儿歌说给爸爸妈妈等人听,并且和幼儿一起将幼儿自己创编的儿歌图片贴好,装订成册,投放到图书区,供其他幼儿欣赏、交流,作为活动延伸。

  活动特色:本次活动中,我在中班已有实际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用讨论问题和分步骤的方法,帮助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儿歌的内容,并在创编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图片和劳动工具支持幼儿创编。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的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中第一册第十课的内容。它由《我们一家子》、《我是幸福的孩子》两个部分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父母长辈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二、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一些年龄小,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们。被父母呵护惯了的子女有时会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许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分目标中的第一条情感与态度就提出了,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其中爱亲敬长排在了首位。据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 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家庭角色意识。

  b) 通过开展“全家福”展览,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c) 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培养他们爱家、爱父母、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得到快乐。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我把孩子的家长们也请到了课堂,一起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另外,课堂上我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巧妙的把多媒体VCD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到好处的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a) 欣赏导入,创设情境

  b) 介绍家庭,增进了解

  i. 看 看多媒体VCD资源《我的家》中的《我们一家子》全家福照片。

  ii. 说 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大胆地去说。

  iii. 贴 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全家福”展板。

  iv. 欣赏 欣赏多媒体VCD中“妈妈的爱”,再次感受家人的温暖。

  c) 理清关系,升华感情

  学生拍手玩对对歌

  d) 巧巧手活动

  让孩子在爸妈的配合之下共同去完成一件作品。

说课稿 篇5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 知识小结 扩展例题 练习反馈

  整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

  (1)由生活事例引出课题;

  (2)例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3)扩展例题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免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该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添加了一些与例题相匹配的图片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考虑到高一学生学习这一章的知识储备不足,为了让学生更易接受这一节内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提出本课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识分析,事例中包括几个问题,为后面定义的分析埋下伏笔。

  我用的第一个事例是:“做一件衬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买,问营业员应该买多少?他说买3米足够了。”这样,就产生了“3米布料”与“做一件衬衫够不够”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充分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衬衫够了。

  第二个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接氧气;B:活了。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在第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开展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结合事例帮助学生分析。

  得出定义之后,这里有必要再利用本课前面两节的“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的知识来加强对必要条件定义的理解。(用前面的例子来说即:“活了,则说明在输氧”)可记作。

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平移与旋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怎样确定图形平移多少格。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给它们分分类?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2、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课件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再出示课件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3、体验平移、正确操作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1、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 。 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4、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5、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说课稿 篇7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此次活动以幼儿分组操作为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组织讲述、讨论,帮助幼儿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升华。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进行拼图。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

  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进行拼图。

  活动准备:

  1.带有图形标志的篮子。

  2.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

  3.范画。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孩子们,你们看,桌子上许多五颜六色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把这些图形宝宝捡起来好不好?"

  2.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图形宝宝。

  3.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4.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图形宝宝(颜色、形状)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图形宝宝找家。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捡了这么多图形宝宝,现在,请大家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图形宝宝一一对应放在篮子里。

  3.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教师:小朋友们都把图形宝宝送回家了,那么,大家来看一看,宝宝的家是不是都找对了。

  5.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看一看有送错的没有。

  6.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都把图形宝宝送回了家。刚才我们玩了给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那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图形卡片,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呢?

  三、开动脑筋——用图形进行拼图游戏。

  1.出示范画,引起幼儿兴趣。

  观看机器人、小金鱼、小青蛙等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提问:

  (1)小朋友,图上有什么?(机器人、小青蛙……)

  (2)这些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出来的)

  3.让幼儿积极回答,认真观察。

  4.出示半圆形,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半圆形)

  5.让幼儿想一想:它可以变成什么?怎么变?教师引导幼儿用添画的方式变成其他物品。(把半圆添画成伞或太阳等)

  6.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这些图形还能组合拼贴成什么?

  (1)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教师提问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让他们说一说这些图形还能拼贴成什么?

  (3)教师归纳总结幼儿的发言,这些图形还能拼贴成小汽车、小房子、小花、小树、小鸡、松树等。

  7.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多种图形添画或拼贴出与众不同的物体。教师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拼出简单的东西。

  四、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1.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讲出自己拼出的是什么东西,它是由哪些图形拼贴出来的。

  2.教师挑选出几幅拼贴的比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

  3.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

  五、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进行拼贴游戏。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形状的。(稻田曙光幼儿园 董素玲)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其中1、2是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揭题设疑 ,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一、揭题设疑 ,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多媒体显示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让同学们说说所看到的情景,相机揭示课题,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带着“什么叫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什么意思呢?等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要求自渎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再指名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分节读,读后互相正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结合朗读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泼、桶、祥、如、味”。这五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将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习,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上网查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民族风俗习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习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生字和新词。

  二、精读感悟: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课文学完后,我将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互、吉、幸、肯、离”重点指导“幸、离”这两个易错字。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20 欢乐的泼水节

  白天 早早来到 早已准备

  追逐 灌 泼 (脸上笑开了花)

  深夜 唱 歌 跳舞 赛龙舟 放烟火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文章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二)、根据教材建设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体会飞船发射过程人们的心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课时安排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课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三课时:总结全文,把自己收集有关“神舟”飞船信息进行交流。

  (五)教学准备 多煤体课件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朗读和回答问题上还活跃,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不过在收集信息这方面,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在要求上比较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

  (一)、说教法本课的教法是:朗读——讨论交流——反馈——小结这一过程进行。这样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处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这部分从四个要点来说: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你的梦想实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梦圆飞天

  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呢?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

  3、理清文章脉络

  4、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梦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圆 发射:扣人心弦

  飞 问候:充满自豪

  天 梦圆:意义重大

  (二)、围绕板书进行教学

  1、送行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

  ②、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A、20xx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

  B、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员是谁?

  C、找出人们为杨利伟送行时表达心情的句子。

  让学生来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反馈④、教师小结

  (希望这时刻快点到来)

  2、发射①、指名朗读②、让学生讨论,找出发射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倒计时和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的这些词语,感受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④、教师小结

  3、问候 ①、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齐读第三段

  ③、找出杨利伟说话的句子 ④、指名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⑤、提问:从这些语言当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⑥、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⑦、教师小结(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表达了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和充满自豪,感受地球是那么迷人、可爱。

  4、圆梦 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梦圆的意义是什么?

  ②、让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教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梦是怎样实现的,从而感受到梦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对立对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好地突出了本组训练的重点。

说课稿 篇10

  一、设计来源及意图

  《吃“伞”啰!》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中班上册的“伞的世界”单元。在这个活动之前,小朋友已经通过围绕“伞”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对伞的结构、外形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幼儿认识像伞一样的植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要数“蘑菇”了。小朋友平时在家里或在幼儿园里经常都会吃到蘑菇,它的外形特殊,像一把小小的可爱的伞,小朋友看见蘑菇都会忍不住拿来玩一玩,摸一摸,甚至闻一闻。同时,蘑菇的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可是由于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许多幼儿都不喜欢吃它,一种极有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优秀食物就这样被幼儿拒之嘴外,真的是很可惜!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些可爱的“小伞”,并愿意与它成为“好朋友”,从而使幼儿能更加健康的成长,特此设计了《吃“伞”啰!》这一个综合活动。

  二、说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不同的像伞一样的菇类食品,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其中重点认识各种食用菇)

  2、培养幼儿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3、体验尝试合作烹饪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1、购买各类食用菇。如:香菇、金针菇、平菇、茶树菇、草菇等

  2、一把美丽的伞,录音机,录音带,有毒蘑菇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3、不少于师幼人数的碗筷,盘子多个

  4、电磁炉,烹饪材料——盐、油、酱油、糖、葱花、蒜粒,已炒好的肉丝、鸡块等

  四、

  活动程序

  (一)我和伞来做游戏

  活动开始,老师指着场地中央放着的一把伞,用游戏的口吻说:“哟!太阳都老高了,伞还在睡懒觉呀,真羞!小朋友,我们去捉弄一下伞,把它叫醒,好不好?”小朋友就会很高兴的响应。音乐声中,幼儿快乐的进行游戏,或碰或拍或摸伞。

  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注意力放在伞的结构上,用动作或语言进行提示,比如让幼儿摸一摸伞面,拍一拍伞柄,嗝吱一下伞骨等等。如果老师不加予引导的话,小朋友碰摸伞的位置大多数都会集中在伞的一个地方,象伞面或伞柄等,那伞的其它结构就会被小朋友忽略了。因为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在和伞玩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伞的基本结构,为后来的“认识蘑菇”做好铺垫。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幼儿把伞的基本结构都注意到了。

  游戏的最后,伞就要醒了,老师赶快引着幼儿背对着伞躲起来,配班老师悄悄的把伞藏好,藏伞的时候注意不要给幼儿看到,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效果。

  (二)通过伞来变魔术,让幼儿找像伞一样的蘑菇

  很快的,幼儿就会发现“伞不见了”,小朋友正在奇怪的时候,伞出现在大屏幕上。

  通过课件,让伞来告诉小朋友,伞躲起来是在玩变魔术,伞变了好多“样子长的像它的,可以煮来吃的菌”出来。伞要考考小朋友,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并把它们找出来。小朋友看完了以后,就会很开心的一边猜一边找。

  可能大多数幼儿都不知道菌是什么,他们在找的时候,不单把场地周围事先放置的蘑菇找出来,也会把用来装饰主题环境的美工小伞或玩具伞也找了出来,教师就可以提示:“它可以煮来吃吗?”让找错的幼儿重新再找。找到蘑菇以后让幼儿把它们分类放好。这里不要求幼儿了解菌是什么东西,因为这个对中班小朋友来说,有点难,只要幼儿知道蘑菇是一种菌就行了。

  这个环节通过外形的联系,让伞来变魔术引出蘑菇,幼儿在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想认识

  蘑菇的兴趣。

  (三)让幼儿认识常见食用菇以及它的简单结构,在这部分解决“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食用菇,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这一教学重难点

  1、识蘑菇的简单构造

  蘑菇和伞的结构很相似,基本的部分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地方

  比如:伞面——菌伞伞柄——菌柄伞骨——菌褟

  老师可以把伞和蘑菇放在一起让幼儿对比一下,或让幼儿在蘑菇上找一找伞的影子,看看哪些地方象伞。小朋友很容易就弄清楚了蘑菇的基本结构。在前面“我和伞来做游戏”这个环节中所做的铺垫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2、认识常见食用菇

  (1)结合识字,让幼儿认识各种食用菇的名称

  老师分别向幼儿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蘑菇?

  你吃过哪一种蘑菇,什么味道的?

  你刚才找到了哪一种蘑菇?

  每次提问后,请发言的幼儿看一看刚才找到的蘑菇里有没有所说的,如果有,就拿起来向其他幼儿介绍一下。有些蘑菇幼儿不一定知道名称,或者叫法不是很规范,老师就可以把这些蘑菇的正式名称告诉幼儿。在幼儿认识名称的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蘑菇出示相应的识字卡,让幼儿进行识字

  (2)幼儿自由的讨论和比较一下,这些蘑菇有什么不同蘑菇的外形看起来都像一把伞,但仔细看来各有差异。幼儿的发言可能千奇百怪,毫无条理性和系统性,只要他们能够仔细观察并踊跃发言,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3)把差异比较大的两种蘑菇放在一起让幼儿进行比较,老师要充分的引导幼儿从蘑菇的大小、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来进行观察

  观察能力越强的幼儿发现的东西也就越多,比如:平菇长得像一把油纸伞,开的平平的,草菇长得像一把还没打开来的伞;香菇又矮又胖,金针菇又高又瘦……观察能力弱一点幼儿的也能区别简单的颜色、大小等等,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启发和引导。

  (4)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蘑菇和它们做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拿到蘑菇后,小朋友都会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这个和磨菇玩的过程也是幼儿进行比较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过程,老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很快的,幼儿就会发现不同的选择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香菇有时变高了,有时又变矮了;茶树菇的颜色时深时浅……,这会让幼儿惊奇得不得了,幼儿探索蘑菇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激发了幼儿喜爱蘑菇的这种情感。

  这个环节,老师要充分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和认识蘑菇,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中解决“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食用菇,并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这一教学重难点。

  (四)简单区分食用菇和有毒蘑菇,然后通过课件,让幼儿感受蘑菇的益处,进一步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引发幼儿想吃蘑菇的强烈愿望

  1、出示有毒蘑菇的图片

  “这些蘑菇和刚才认识的一样吗?”引导幼儿从颜色上进行区别

  “你见过这些蘑菇吗?如果见过是在哪里见过的?”“菜市场里有得卖吗?”“吃了以后会怎么样?”

  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知道图片上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有毒蘑菇大都有鲜艳的色彩,如果小朋友在野外、大树下、草地上看见一些长得很漂亮的蘑菇千万不要用手去碰或采来吃,否则会有危险,而菜市场里卖的和刚才所认识的蘑菇都是可以吃的,营养很丰富。

  2、演示课件

  老师可以在一旁加以简单的解说

  课件的内容:

  (1)把蘑菇所含的营养素设计成健康的可爱的卡通形象,围绕在蘑菇的周围,整个画面被撑得满满的

  (2)画面上出现各种冒着诱人香气的蘑菇佳肴,有肉丝蘑菇,鸡块焖蘑菇,蘑菇杂锦,美味蘑菇汤……香喷喷的,冒着热气

  (3)一个又瘦又小的小孩直盯着香喷喷的蘑菇,吸着鼻子,口水都流了出来,直嚷:“好香!好香!”

  (4)小孩终于忍不住了,狼吞虎咽地猛吃着蘑菇,吃得肚子鼓鼓的

  (5)吃完蘑菇后的小孩开始变,变得漂亮了,长高了,聪明了,身体棒了。画面的最后小孩竖着拇指说:“蘑菇真棒!我最喜欢吃蘑菇!”

  小朋友一边看,感觉自然就会跟着画面走,看完了以后,小朋友也会觉得蘑菇好香!蘑菇好棒!想吃蘑菇的愿望很强烈

  (五)与幼儿一起分工合作,做“伞”大餐

  通过前面一系列环节的铺垫,当老师提出“我们也来做一顿‘伞’大餐”时,幼儿一定会积极的响应

  首先,老师和幼儿一起商量怎样才能做一顿美味好吃的“伞”大餐,然后让幼儿自由分工合作。老师可以示范一下如何把蘑菇撕成小细块,就可以开始了,有的幼儿撕蘑菇,有的幼儿洗蘑菇,小朋友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在那乱忙,这不要紧,只要幼儿能开心参与其中,这就很好了,老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指导小朋友做好了准备,最后就是老师进行烹饪,做“伞”大餐啰!

  这一顿“伞”大餐在小朋友看来一定是很美味的,因为对自己参与煮出来的东西,幼儿都会很期待去尝一尝,吃一吃,就算味道不怎么样,幼儿都会吃的很开心。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也让幼儿从此喜欢上了蘑菇的味道!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可以延续到下课后。

  (六)活动的延伸

  让幼儿平时留意一下其它像伞一样的东西,收集有关的材料,放在观察区里,让大家来进行观察认识。

【【精品】说课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

2.【精品】赠与合同锦集十篇

3.【精品】担保合同锦集十篇

4.【精品】赠与合同模板锦集十篇

5.【精品】聘用合同模板锦集十篇

6.【精品】活动邀请函锦集十篇

7.【精品】月考作文300字锦集十篇

8.【精品】月考作文600字锦集十篇

9.【精品】月考作文400字锦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