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美术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说课稿 篇1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
【课题】《贺卡制作》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应用第六课《贺卡制作》,通过设计制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体验“学”和“用”的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意识,感受美术学科的实用性,用凝聚着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贺卡,送出自己的祝福。
【教学目的】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制作立体贺卡,掌握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了解不同种类贺卡的含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手头的材料,设计制作立体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设计制作、造型表现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贺卡,体验成功的快乐。
4、创新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来设计、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形式新颖、构思巧妙的立体贺卡。
二、形式多样,说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但他们还多以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兴趣爱好仍然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得好奇、大胆,追求自己的个性,比较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主观意识较强。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主为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本节课主要采用“看、想、做、说、改”等教学形式以及任务驱动法、讲述法、指导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
三、自主探究,说过程
1、激趣引入,实施任务。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兴趣的激发,以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任务驱动的实施。
以谈话的形式来引入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贺卡及贺卡的作用。在激发兴趣后,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贺卡的组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引导铺设,独立探索。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制作的方法及相关的步骤。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特点,教师在页面设置、图画使用和插入、插入艺术字等方面进行示范操作,并明确制作的要求(如:讲究贺词的针对性、版面设计、洋溢着自己的情感,注意布局等),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相整合。让学生自行探究贺卡制作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注重对学生主体探究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学家叶圣陶先生把“教授法”变为“教学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这一方法在布置任务时,突出以“学生设计”、“学生做”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其自由发挥,给他们插上想象、自由的翅膀,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互动学习。
3、激励评价,合作探究。
激励性的评价贯穿于整节课,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价,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
评价表使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时有“理”可循。让学生互相提出对贺卡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们进行相互指导,相互修改,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学习、提高。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引出送出贺卡,将自己的爱心送给自己感谢的人,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份成就感,成为幸福传递的使者,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创新。
4、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在作业的练习上,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如:让学生写一写制作贺卡的感受、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制作贺卡时得到了些什么新知,还可以将你的贺卡送给你想送的人,然后写一写感受。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板书设计】本课采用突出“贺卡”形式的板书,贺卡式的标题以直观为主,起到引领和点题的作用。照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板书设计比较简单,卡贺内容的板书没有按照贺卡的格式套上去,其原因是不想学生受到板书设计的影响设计贺卡,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美术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9课——《谁画的鱼最大》(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是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作品、画纸、笔、小海星贴纸、作品展板等。
学生:油画棒、勾线笔、水彩笔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要到我们班做客,它要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猜出来了才和我们见面,小朋友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五颜六色穿花衣,鳞光闪闪真美丽;
祖祖辈辈不离水, 整天摇头又摆尾。
2、师表扬猜出的孩子:“你真聪明!”。 送给你一颗“海底之星”,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师:茫茫的海洋,居住着各种各样的鱼儿。大家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幅海底各种鱼儿在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可配以海浪声)咦!是谁向我们游过来了?师出示小丑鱼实物。
教师小结,比如说: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美丽的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鱼类,爱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师:小丑鱼妮妮今天来我们班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原来妮妮现在是海洋形象公司的宣传员,她听说小朋友非常善于观察、画画的特别好,就想请大家帮她一个忙:找一找海洋里最大最美的鱼,妮妮的公司想请她来做海洋的代言人,你们愿意帮她这个忙吗?学生应答
【评析】引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又充满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丑鱼妮妮一起到美丽的海洋世界去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了瑶鱼,清洁鱼、石斑鱼、蝴蝶鱼……
师:你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应答
【评析】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设计的情境中,经过小丑鱼的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海底世界的美、鱼儿的美,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来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就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去学习美术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1)提问: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利用小丑鱼讲解鱼身体各部位的特点。(鱼=鱼身+鱼鰭+鱼嘴+鱼眼+鱼鳞)
(2)师:是不是所有的鱼都跟小丑鱼长得一样呢?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鱼?
生自由说,拓展认识。直接课件演示“不同形状的鱼”
三、比较:认识大小
1、师: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看,妮妮已经先挑中了两条她认为最美的鱼,还给她画了两张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我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出示作品)生分析。结果:充满画面的大鱼好看。
【评析】教师用这样互动、充满探究性的语言,用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对感受色彩、体验形态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鼓舞他们通过自我发现掌握教材中简单、直接的知识。这样设计不但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的模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并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也能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吗?和妮妮比一比谁画的鱼才是最大,好吗?
3、出示课题
4、学生画出大鱼,然后集体找出画的最大的鱼。(师进行表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作画时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5、小丑鱼妮妮说:我们挑选海洋形象代言人,看光长的个大还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漂亮。刚才看了那么多的鱼儿,色彩斑斓我们都挑花眼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多姿多彩的鱼”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一些海洋鱼,尤其是一些花纹各异,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让学生欣赏。)
可加旁白讲解如:瞧,我的圆点花纹吧,简单大方。我身上的花纹像不像斑马身上的花纹,够帅吧!(用点、线、块加深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四、欣赏艺术作品
1、师:让我们看看农民画家眼中最美的鱼吧?
(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欣赏讨论。师: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点、线、面的添加)
找画中的秘密,农民画家是如何把鱼画大的?你们知道吗?(生说一说)
4、教师总结:农民画家真是太有创造性了,他把鱼变得更美了。〈课件演示:将鱼变小再复原〉
我们要学习农民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评析]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多次对比,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表现活动的多样性,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五、欣赏学生及教师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1、课件欣赏范例中的鱼(装饰纹样简单带过)
六、作业要求:
今天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帮助小丑鱼妮妮完成她的使命,一起来加油!
【评析】教师的引导、鼓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想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宽泛的。只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背景音乐《潜海姑娘》)
【评析】提出要求,可以使学生有的放失,明确目标。教师的巡回指导,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配以欢快、愉悦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跟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表现热情。
八、展评
将画贴到前面的海底世界展板上评讲。先请小朋友评,师再总评,最好的送海底之星。
【评析】学生带上已画好的画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鱼儿的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幼稚、天真的作品,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活跃。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点评,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使其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得到了成功的。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九、延伸
回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剪纸、橡皮泥等制作鱼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美术说课稿 篇3
学情分析
在认知上,要让学生清楚什么物体是能弹跳的。在技法上,利用身边的会弹跳的物品,运用剪、帖、画等多种手法制作出具有弹跳性能的玩具。在情感上,丰富美术的学科特性,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动脑动手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通过把普通的物品变为玩具的实践,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做的玩具才更好玩、更有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会跳的原理,学习设计会跳的玩具。
2、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2、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齐举办一场有趣的跳高的比赛,不过,运动员不是你们,而是由你们亲手制作的会跳的玩具!
板书课题:会跳的'玩具
二、欣赏感受,探究方法。
上这节课前,老师先做了一件会跳的玩具,同学们看!
教师出示示范作品,并亲自演示。
看,老师的这件作品跳得怎么样?那同学们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跳起来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对,因为我使用了有弹性的材料作为底座。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有弹性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今天这件会跳的玩具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三、欣赏书中同龄学生作品,激发创作欲望。
同学们太棒了,竟然找出了这么多可用的材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会弹跳的材料拿出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想用自己的材料怎样来表现会跳的玩具呢?
刚才的几位同学的创意真好,现在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书中同学们的作品吧,看看这些作品与你想的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看书,欣赏书上示范作品。
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四、实践创作,个性展现。
谈了那么多,同学们一定非常着急想把你脑海中的玩具造型做出来。现在我们就看看这节课的作业要求。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制作一个会跳的玩具。
(2)大胆想象、细心制作,玩具会跳的功能要体现出来。
(3)利用彩卡纸、彩笔、小装饰物等材料进行恰当的装饰,使会跳的玩具更加漂亮。
(4)注意安全,保持教室整洁。
2、学生个性化创作,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
A、依靠材料的材质,巧妙设计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B、利用适当的材料给玩具进行恰当的装饰。
五、作业展评。
1、小组内同学互评,选出创意、制作、跳得奖项的备选作品。
2、自评、互评。
3、“会跳的玩具大比拼”: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创意奖、制作奖、及跳得奖,教师表彰鼓励。
六、课堂延伸,拓展欣赏。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了许多会跳的小玩具,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制作会转的、会跑的、会说话的玩具,再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
美术说课稿 篇4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瓶盖想象组合出各种形象及画面,体验创作的乐趣;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瓶盖铺成一条"小路";各种形状的瓶盖(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星形……)
3.实物投影仪、音乐;
4.水粉颜料、黑色卡纸。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奇妙的瓶盖》
三、活动过程:
1.以森林旅行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小路",初步感知瓶盖的特征。
(1)教师和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入森林。
师:小朋友,这儿有一条奇怪的小路,它是用什么铺成的?这些瓶盖有什么不同?
幼A:这些瓶盖的形状不一样,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星形……
幼B:瓶盖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
幼C:还有它们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的。
(2)教师小结:这些瓶盖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圆、有的方、有的大、有的小,而且它们都有正面、反面和侧面。
(评析:幼儿置身于游戏情景中,主动积极地观察、了解瓶盖的特征,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教师奖数字便故事《奇妙的森林旅行》,并以覆盖的形式展示示范画的创作过程。
(1)以故事形式激发幼儿探索瓶盖作画的兴趣。
教师:有一位小姑娘也到森林去旅行,可是走着走着迷了路,这时一位小仙女从小路上捡起瓶盖一挥,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景象。
(2)播放音乐,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出示三幅创作过程图,引导幼儿感受瓶盖组合想象画的美妙。
图一:绿绿的草地上,飘着朵朵白云。(椭圆形瓶盖滚成的绿色草地,不规则瓶盖组合成朵朵白云)
图二:草地上开满了美丽的鲜花。(圆形瓶盖印成鲜花)
图三:花儿飞到小姑娘身上,她成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姑娘。(各种瓶盖组合成小姑娘)
(评析:此环节利用神秘的故事情节,配以投影仪逐一展示利用瓶盖作画的过程,其中蕴含了色彩搭配、画面布局等美术因素,为幼儿自由创作留有更大空间。)
3.引导幼儿在轻松的音乐伴奏下,体验瓶盖作画的乐趣。
(1)幼儿在小路边的卡纸上初步尝试把瓶盖组合成一幅想象画。
师: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用哪些瓶盖创造组合出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图画?想好了就选择你需要的瓶盖。
(评析:在幼儿对瓶盖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探索,充分感收非美术材料作画带来的愉悦,使幼儿真正掌握瓶盖这一特殊的作画工具。)
(2)幼儿自由选择,协调运用材料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从画面的色彩、布局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交流作画过程。
幼A:我用椭圆形评盖的正面印出了树叶,用各种形状的瓶盖蘸上各种颜色变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幼B:我用圆形瓶盖的侧面蘸上蓝色,滚成了蓝天和大海,又用星形瓶盖的正面印出星星和海星。
幼C:我都是用的椭圆形瓶盖,在它的正面蘸上黄色印了一幢房子,还用它的反面印出了许多小花。
(评析:幼儿的画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着他们内心的独特想法、看法,我们不强调幼儿作品形象的具体性和逼真性,而是通过他们愉快的作画过程表达自己创造性的观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体验快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5.延伸活动:在美工区中为幼儿提供各类形状的钮扣、积木等,继续引导幼儿组合成自由想象的图案。
四、活动评价
整个活动以童话色彩的情节串联起来,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维护了幼儿自主表现的`时空,提供了大胆想象、大胆创作的艺术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的开放性
活动过程中,幼儿自由选择、取放瓶盖,综合运用各种颜料搭配、组合,按自己的意愿自由作画,体现出活动环境的开放性。
2.创作的自主性
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控制,而是给予适当的点拨与启发,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作画的要求、形式、方法都没有过多的局限。幼儿可以在"小路"上反复尝试,可以自由结伴合作完成,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自由探索瓶盖作画的多种方法,体现出活动空间的自主性。
3.表现的自由性
幼儿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充分讲述、评讲的时间与机会,并接纳、赞扬和分享他们的成功,体现出活动形式的自由性。
美术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 教学方法: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导入。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五、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a) 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b) 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美术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老人和儿童》是小学美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七课的教学内容。生活中,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自己的爷爷奶奶的,平时生活中,对于他们的年龄特征也比较熟悉。本课将老人和儿童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容易深层次地了解和表达老人和儿童的不同特征,让学生自然、有情感地和老人“面对面”地交流。
在本册教材中,只有本课题醒要求学生用铅笔线描来表现作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了解一些有关线条的质感表现的知识。对于老人和儿童的自然关系与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只需要在观察、了解、绘画、制作中进行自然的渗透即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表现手法
2、大胆画出和制作出老人与儿童的外形特征及活动情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
找出老人和儿童的不同特征,能用画笔、线条和其他的外形差异。
教学重点:老人和儿童不同特征的刻画
教学难点:刻画老人和儿童时线条、色彩的运用。手工制作中老人和儿童不同外形特征的刻画。
四、教学内容
在导入部分引用圣诞老人,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和老师起一起学习本课内容。同时圣诞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用多讲,就能让学生回忆出许多的老人特征,对学生初步感受老人的特点非常有帮助。
在新授部分里,教师引用了《童梦起源》中刘德华从儿童到老年的一段变化,来引导学生观察老人与儿童在外形上的区别。刘德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孩子们很熟悉,本课借用刘德华拍摄“童梦”里的一个成长过程,课件直观地展示了刘德华从小到老的生命历程,学生们很直观又很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变化——头发、脸、眼睛…
同时又通过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出且总结出老人与儿童特征。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示范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学会运用线条及掌握线条的变化。在示范时,讲解与绘画同步进行,更能使学生掌握儿童和老人用线特点及刻画他们的重点。接着通过模仿秀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老人和儿童在体态上的不同之处。模仿秀一是为作业作铺垫,让学生不局限在老人与儿童的面部特征,动态此时就是更好的结合;二是更好地掌握老人与儿童的特征;三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在作业的展评时也是围绕老人和儿童的特征是否表现出来进行的,巩固了今天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对与老人和儿童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最后拓展部分以多种不同表现方式来制作老人和儿童,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
产生兴趣,尝试用各种材料表现老人和儿童,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能够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反思
孩子们非常喜欢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比较熟悉。本课从刘德华的生命历程、且将年老和儿童时期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容易深层次地了解和表达老人与儿童的不同特征,让学生自然、有情感地和老人“面对面”地交流。
课上要求学生用铅笔线描来表现作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了解有关线条的质感表现的知识。找出老人和儿童的不同特征,区分他们的外形特点。
美术说课稿 篇7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
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
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2、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展示图片:《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张大千青绿山水画》《张大千浅绛山水》《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
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总结: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
三、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1、位置经营,构图表现;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的追求;
3、水墨韵味,墨彩交融
中国山水画技能掌握之树石基础
四、造型表现
1、用中国画工具画一棵树木的造型;
2、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山石的体积与石头的质感;
3、根据所熟悉的古诗词义,画一幅中国山水画。
教学小结: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介绍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表现方法。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对学生不同感受要给予肯定。
美术说课稿 篇8
一、 教 材 分 析
洒水成画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卫生劳动中熟知的事情,本课洒水成画正是选用洒水作为绘画的表现内容,让学生感悟美术造型表现乐趣,进行情趣盎然的集体美术绘画学习的载体形式。
通过洒水成画参与游戏,滴水连线,洒水作画,使学生从儿童天性的需要满足中引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学内容侧重对线条的认识,通过随意洒水成画的尽情表现,为学生提供新颖的“玩中学”的途径,获得改变美术课程学习方式的崭新体验。
本课洒水成画学习形式是来源于生活体验,洒水成画的效果像水墨画但又没有水墨画工具材料的诸多限制,很适宜本年级小学生,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众多的学习收益和愉快体验。
二、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洒水成画的基本方法。
2、认识绘画及其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了解线条和线条绘画的基本知识。
情感价值观:增进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获得绘画学习的愉快体验,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游戏,在满足儿童天性中引发学习欲望,自主参与学习。
教学重点: 对线条的认识。
教学难点:形成自由大胆的线条造型绘画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应从不知到知,从无意到有意,从参与到讨论,从发现到审美的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使本课的美术教学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洒水游戏
先让学生参与自由洒水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洒水所留下的痕迹中去发现、找到有趣的形象。(采用游戏导入,可以增加美术课的趣味性,增强学习兴趣。但是为使本课学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也要有适当的演示,这样才能突出学习的要点,避免玩耍性质的洒水游戏,培养学生的线造型能力。演示法。)
2、发现学习
学生通过游戏明白水瓶可当画笔,洒水可作画。以学生发现有趣的形象为契机,深入探讨“以瓶为笔、滴水连线”的技巧。瓶口与地应保持较近的距离,使画出的线条清晰,用力挤压瓶子或慢速移动均可画出较粗的线条。(观察法)
3、合作表现
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师生的互动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获得心灵感悟。合作表现应与开始的自由洒水游戏有学习层次上的提升,并开展有主题的集体绘画练习。主题性集体绘画,应将内容设计得广泛一些,避免内容题材过于单一的现象,以免束缚学生的自主发挥(合作探究法)
4、赏析交流评价
评价可以组织集体观赏,评析对集体作品的感受,交流在学习活动中的感想体会。
作业要求:玩一玩洒水的游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大家齐心协力,用清水或颜色水在地上画一幅大画。
四、教 学 建 议
课前准备时场地规划是较重要的,它既是教学活动的空间,也是学生完成和呈现作业的必要条件。尽可能选择一块能先尝试体验,后集体创作的空地,使洒水痕迹清晰可见。由于洒水痕迹需要保持一段时间,因此应注意考虑天气的因素,宜选湿度适中的晴天。
分组作业是相对的,教师要注意调动整体的`合作行为,随时进行作业整体上的协调。
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 节 没 准 备 的 课
思考问题:
1、如何在旧有教育模式的不断扬弃中转变教学观念?
2、如何寻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途径和方式?
案例描述:
一、背景:
刚加入美术教师行列的我经常抱怨学生上美术课不带齐美术用具,也为此多次教育甚至批评学生,我一向认为学生不带工具,课就没法上了,可是自从上了那一节课以后,我的观点改变了。
二、实录: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第二课,课程内容是以刺孔的瓶为笔,滴水连线,洒水成画,愉快体验用其它工具作画的乐趣,我提前来到教室,准备组织学生排队到操场上课。
“老师,我没带水瓶。”
“我也没带,”几个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叫喊着。
“老师,我俩能不能共用一个水瓶?”------
我眼见全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带工具来,心里着急而且生气,“上节课布置同学们这节课一定要带一个瓶子来,我们要用瓶子做一支特别的笔来画画,现在那么多同学没带‘笔’来,那么我们就不用上课了。”我责备道。课室一片沉默。
“老师,我有一支毛笔。”
“除了毛笔,铅笔、圆珠笔,你们现在还能找到什么东西来当笔画画呢?”
又是一片沉默。
“拖把。”学生的声音很小,可是我听到了。
“真聪明的学生,”我马上肯定并表扬了学生,心里暗暗地感谢学生提醒了我。
似乎有人开了个头,学生们马上就热闹起来。
“老师,我想到了,我用扫把做笔。”
“抹布也可以。”
“浇花的水壶也可以。”
“我的鞋子。我用鞋印画画。”
在我和学生仍在讨论着可用什么东西来上课的时候,这节课开始了。
或许,我应该感谢这次没按要求带东西来上课的学生。就是他们使这一节课不仅仅局限于人手一个瓶子洒水成画,而是呈现了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自由地创作的空间。由于学生的工具多样,手法不一,因而得出了丰富有趣的效果:
有的学生用水瓶滴出粗细不一的线条,还不时用脚涂抹一下。
有的学生拉着地拖在操场跑,画出了长城,甚至以自己圆心,以拖把为半径画圆。
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鞋印、手印合作创作。
有学生把湿抹布展平或弄皱在地面上印出各种肌理,而这些好看的纹理又成为她画的小女孩的花裙子。
有的学生用圆桶底印月亮,利用从天而降的一阵小雨点作星星------
反思与研究:
应该说这是学生给我上了一节课,一节很有启发的课,使我在课后有深刻的教学反思。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提升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整个社会所认识,原有的美术教育课程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需要改革,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课程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例如上文提到的这一节课,整节课学生的纪律很“松散”,有的学生拿着湿拖把到处跑;有的学生拿着水瓶向天射水;有的学生把湿抹布向墙壁掷去;有的学生把一大桶水全倒在地上,留下汪洋一片,甚至所有的学生根本来不及听老师想提出的一些建议。可是,最后我发现,那湿拖把经过的地面出现了长城;那向天射的水就是地面的星星雨点;那湿抹布在墙上留下了斑驳的水痕;那一片汪洋上面出现了一只小帆船-----我想要求学生做的,虽然没说出来,但学生都做到了;我所想不到的学生却想到了。像这种课改的新课,学生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在自由自在的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自己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学生通过这一节课,不仅仅学到了用各种能携水的水工具作画,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美术不单纯是一支笔和一本图画本里的事,而是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普遍得像自己的鞋印、屋顶的漏水痕迹,周围地面的任何纹理等等,都是美术。美术就在每个学生自己拥有的生活里,在每个学生心中。他们会因此而觉得自己与美术没有距离。久而久之,这种感觉会转化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继而再升华为学生终生对美术的热爱。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这节课的课前,学生没带指定工具,教师着急,可是学生提议用其它同样可以携水的东西代替,这又何尝不可呢,这正体现了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灵活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这提供了适宜创造活动的环境。这一节可以说原本没准备而成了最好的准备的课,使得学生懂得其实美术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可以毫无束缚地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任何媒材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美术课程赋予学生一个美好、快乐、完整的艺术印象,一改以往美术课程单纯地把学生看成受教育者,上课只是要求学生按老师做,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操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满足感。通过这样的美术课程培养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代的文明与进步,要求美术教育趋于综合和整体,希望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美术教育具有的审美价值、智力价值、专业价值和创造价值,在对现代人才实施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着其巨大的育人潜力。
通过这一节课,我作为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应当在旧有的教育模式不断地扬弃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思想,寻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美术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充分展现美术教育对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职能
美术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洒水成画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卫生劳动中熟知的事情,本课洒水成画正是选用洒水作为绘画的表现内容,让学生感悟美术造型表现乐趣,进行情趣盎然的集体美术绘画学习的载体形式。通过洒水成画参与游戏,滴水连线,洒水作画,使学生从儿童天性的需要引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学内容侧重对线条的认识,通过随意洒水成画的尽情表现,为学生提供新颖的“玩中学”的途径,获得改变美术课程学习方式的崭新体验。本课洒水成画学习形式是于生活体验,洒水成画的效果像水墨画但又没有水墨画工具材料的诸多限制,很适宜本年级小学生,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众多的学习收益和愉快体验。根据教材分析,我制定了拟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洒水成画的基本方法。
2、认识绘画及其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了解线条和线条绘画的基本知识。
情感价值观:增进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获得绘画学习的愉快体验,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游戏,在满足儿童天性中引发学习欲望,自主参与学习。
教学重点:对线条的认识。
教学难点:形成自由大胆的线条造型绘画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设计本课应从不知到知,从无意到有意,从参与到讨论,从发现到审美的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使本课的美术教学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洒水游戏先让学生参与自由洒水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洒水所留下的'痕迹中去发现、找到有趣的形象。(采用游戏导入,并配合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快乐的玩可拟增加美术课的趣味性,增强学习兴趣。为了避免玩耍性质的洒水游戏,首先老师要强调规则,并且提出问题:看看自己都玩出了什么有趣的水印?游戏法,观察法。)学生通过游戏明白水瓶可当画笔,洒水可作画。进而引入新课:洒水成画。
2、发现学习,初步学习洒水成画的方法教师演示:用彩色颜料水画“云姑娘”,拟学生发现有趣的形象为契机,深入探讨“拟瓶为笔、滴水连线”的技巧。瓶口与地应保持较近的距离,使画出的线条清晰,用力挤压瓶子或慢速移动均可画出较粗的线条。(观察法,讨论法)
3、合作表现,指导学生进行集体美术创作活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童话故事引入:同学们,在一样阳光明媚的日子,云姑娘轻盈地在蓝天上飘着,你听,她在欢快地喊:过节啦!今天是蓝天的节日,大家快来呀!借机我设问:小朋友你们说一说还有谁会来庆祝蓝天的节日?学生讨论后回答。在这样环节中,我主要用了故事引入法,提问法,学生通过讨论开启了思维。为开展有主题的集体绘画打下了基础。并应注意师生的互动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获得心灵感悟。合作表现时应与开始的自由洒水游戏有学习层次上的提升,并开展了有主题的集体绘画练习。主题性集体绘画,应将内容设计得广泛一些,避免内容题材过于单1的现象,拟免束缚学生的自主发挥,比如:今天的主题:蓝天的节日,孩子们可拟充分想象,动物,植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等等,都可拟来庆祝蓝天的节日,内容可谓广泛。在这样学习过程中,主要用了(合作法,探究法)
4、赏析交流评价评价时组织集体观赏,评析对集体作品的感受,交流在学习活动中的感想体会。
美术说课稿 篇10
一、 教材分析
《神气的小厨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六课的内容。 这是一节综合造型表现课,教材中针对儿童心理特点,选择儿童喜欢的食物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现实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美术和生活有机联系,从不同角度体验美术的乐趣,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二、 设计理念:
这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于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动手中寻求知识点,找到学习方法,体验学习乐趣。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和引导作用,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食物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同时引导学生用丢弃的废旧材料和橡皮泥来进行制作,让他们从中知道很多东西可以循环利用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食物的基本形态和制作方法。感受各种材料特性,进入“神气的小厨师”的角色,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把自己喜爱的食物表现出来
3、知识与技能:利用各种材料的特点制作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受食品艺术之美,学习欣赏食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纸和橡皮泥等)做出多种多样的事物。
难点:2.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五、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六、教师准备:课件、制作作品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观察,激发兴趣
名 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美术是形象艺术,它的美存在于美术作品的形象中。没有形象的美术就谈不上 美术。用眼睛观察是感知理解美术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真正会观察,让学生有一双懂欣赏的眼睛,使其终身受益,这是美术教学必须重视的任务。所以我通过喜欢 吃的美食激发学生兴趣,在分类大纲里有三张关于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选择,从而了解美食的简单分类通过美食来引出厨师再有视频中的厨师做菜的样子,让学生感受厨师的神气,从而引出课题神气的小厨师
二)、了解生活中的食物
在 欣赏生活中的食物时,让学生了解食物的分类还让他们说说的其特点和颜色,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各种的结构特征,教师在这一环节起到引导作用。“好表扬”是小学 生的重要心理特点,表扬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所以学生找出哪种食物对应哪种类型时我会给于表扬,让学 生一种愉快、自傲的情感体验。
三)、欣赏演示
这一步骤我用了示范性欣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欣赏教师做的“食物”,学生看到老师各种食物,自己就有想做食物的冲动。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限制,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有时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通过分析、交流、感受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所以在本环节让他们欣赏的同时说说老师做的“食物”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让学生通过观赏了解制作“食物”的选材和制作方法,接下来再让学生看我制作过程的步骤,并通过欣赏比较了解整齐打摆放才是美。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做的像而且要摆放美观。
四)、学生创作
“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让他们带上厨师帽来做美食,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制作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 善的知识、技能。学生在学习了树的'知识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创作,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学生制作时播放轻松的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五) 、评价
人类的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由于学生在比例方面的感知有差别,而且整体把握形态的能力较弱。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因人而异,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此环节我用了比 较欣赏,目的是为了找出作品之间相同或相异之处以促进对欣赏对象的理解。比较欣赏由于对欣赏对象相关方面的比较,而使欣赏本身具有特别的新意和深度,在具 体教学时,假如能充分利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技巧乃至风格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比较,则比空洞的分析、讲解和说教更为生动,更易使学 生得到启发,从而使其加深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
六) 、拓展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其实我们除了用彩纸还可以用很多废旧材料来做食物,出示海绵泡沫塑料做的食品让学生观赏,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其他废旧材料来做些你喜欢的食物。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
【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美术说课稿10-22
美术说课稿09-14
美术说课稿02-07
美术的说课稿06-29
美术的说课稿08-16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
《美术的节奏》小学美术说课稿09-07
中班美术说课稿10-25
中班美术说课稿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