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1 20:30: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教学设计,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材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学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材料上来,而减弱其他材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接着用磁铁吸引里面装有回形针的信封,设置疑问:“老师的磁铁怎么能吸引纸做的信封呢?”从而进入本课教学的第二部分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学生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学生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学生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学生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学生运用自己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共同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部分——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安排在学生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学生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材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材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学生刚树立的概念产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仅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才能让学生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能理顺学生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鸭子和白兔请客》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客的事。首先写白兔请鸭子到家做客,用鲜嫩的草芽和菜叶来招待鸭子,但鸭子很不高兴,认为白兔太小气;再写鸭子请白兔到家吃饭,用田螺、泥鳅招待兔子,但兔子不爱吃这些东西;最后鸭子明白自己错怪了白兔,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而富有童趣,渗透了友爱`善于理解他人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除了识字和练习分角色朗读之外,就是让同学从读中感受到要善于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这个道理。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语言浅显易懂,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随文识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1. 认识10个会认的生字及会写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善于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这句话的含义;

  4、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这篇课文分为二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五个生字。这里我就单说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的2、3、4条及指导书写2个生字。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从教材实际,学生学情出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过程中,主要突出两中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能根据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在不断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形成统一认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相机展开讨论:1、看图说说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对方吃了什么?他们喜欢吗?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的意思。3、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过些日子鸭子请白兔吃饭会吃些什么?”等几个问题。

  2情感朗读教学法:

  《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课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语句浅显易懂。所以,我没作较多的讲解,而是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如:同桌合作朗读,互相指导,取长补短;分角色朗读及重点段的朗读等个性朗读训练。这样,学生如果感情把握好,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要善于理解他人,明白了道理。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议一议” 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讨论,“说一说” 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读一读 ”找出课文中对应的自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这样,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程序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训练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思路:

  (—)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认识了,哪些字不认识。不认识的再加以巩固,然后给予组词。

  2、说说这节课你想做些什么?或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插图,、展开讨论:

  1、 鸭子到白兔家做客,白兔请鸭子吃了些什么?鸭子喜欢吗?看插图1讨论并说一说。

  2、 白兔到鸭子家做客,鸭子请白兔吃了些什么?白兔喜欢吗?结合图2讨论并说一说。

  (四)仔细体会课文内容,朗读感悟

  找出跟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有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全篇读,重点段读,重点句读,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结束后,我还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朗读的任务:1、你找出一句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最难读?2、找出一句课文中你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3、找出一句课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你不明白在哪里?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入了。

  (五)归纳全文,进行课外延伸。

  说一说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客后明白了什么?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这句话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学会善于理解他人的道理。

  (六)指导书写

  让学生说说书写“这”和“家”两个字时应注意哪些地方。你要怎样写才更漂亮。并让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两个。

  五 说板书

  鸭子(简笔画代替):草芽、菜叶

  不喜欢

  白兔(简笔画代替):田螺、泥鳅

  (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读,

  (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能运用数与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通过拼七巧板的活动,得出连加的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得出连加的结果后呈现在数轴上。在理解并熟记了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本单元第一个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教材通过观察、分析龙舟赛,并在此基础上以袋鼠连跳的方式在数轴上呈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了点与数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材呈现了“去科技馆租客车是否坐得下”的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为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能力的提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口诀表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有一部分孩子能够自己找出乘法口诀表中的规律,但找不全。可利用数形结合与游戏的方式帮助记忆。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乘法口诀表,促进对乘法口诀的正确记忆与熟练应用。

  2.知道利用表格整理知识比较清楚,并利用规律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复习重难点

  重点:整理乘法口诀表。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2~9的乘法口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方法:

  情境激趣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

  优化探索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观察,小组焕中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从而选择最优算法,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灵活操练法:设计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多媒体协助法:将区多媒体融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直观有趣和充实。

  三、说学习过程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

  1.第六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表格等)把这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

  (3)你能把学过的乘法口诀编制在一个表格里吗?

  2.背诵九九乘法表,请家长检测掌握的是否熟练。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第六单元的结束意味着所有的乘法口诀我们已经学完了,应该熟练地掌握并且会运用,如何使所学知识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呢?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交流成长档案

  ①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复习任务一,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选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

  a.7的乘法口诀:编制7的乘法口诀,熟记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编制8的乘法口诀,熟记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编制9的乘法口诀,熟记9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单价×数量=总价;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b.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编制的乘法口诀表。

  ②所有的乘法口诀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是亮亮整理的乘法口诀表,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a.说一说亮亮是怎样整理的,再把余下的口诀补充完整。(横着看,竖着看)

  b.任意指一句乘法口诀,说出用它可以计算什么乘法算式。

  3.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已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很好地梳理,看(出示思维导图),是不是看起来就更明了、更清晰了?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个单元学习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与基本处理。

  《各种各样的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下“新的生命”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油菜花开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花的知识。课文分“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这是一朵完全花吗”三部分。为了促成科学课堂的自主生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把“这是一朵完全花吗”和“花的观察报告会”这两部分内容互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报告会中学习“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这一部分。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从知识本身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教育功能四个方面加以考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的地位,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自己设计有关的专题研究,完成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自己设计有关的专题研究,完成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当然,由于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生还不能设计出很好的研究方案,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想出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播放《花的欣赏》的录像,学生欣赏。

  2、教师问: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之所以在课的开始用影视来引入课题,是因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影视具有比较特殊的兴趣。通过观看《花的欣赏》的录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从课外的活动转到课内的课堂上,还能让学生从录像的解说中增加一些有关花的知识,这也为这一节课研究花作了一些铺垫。

  (二)、确定专题,动手研究。

  1、教室里摆放了这么多的花,你想研究花的哪些问题呢?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专题。

  3、师生共同分析各个专题,确定能在课堂上研究的专题。

  4、小组讨论,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填表。

  专题研究记录卡

  研究的专题

  研究的主要方法

  成果展示的形式

  5、各小组交流汇报研究方案(边交流边完善方案)。

  6、你们认为在专题研究时还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7、小组合作,动手研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提出专题——分析专题——确定专题——制定方案——动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分组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相同专题的组可以互相补充。

  2、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汇报借机引导学生学习“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这一部分内容。

  这一环节包含了教材中的两部分内容:一是“花的观察”报告会,二是“这是一朵完全花吗”。在教材中,这两部分内容的呈现是有先后顺序的。那么,我在设计教学中为什么把“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融合到“花的观察”报告会中呢?《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作为本课学习的对象——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两年的科学,具备了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南瓜雄花和南瓜雌花,学生在第一部分的专题研究中是不难区分出它们的异同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促成课堂的自主生成,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交流小结,课后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对于花,你还有什么问题?让我们在课外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大自然美丽的花丛中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这样的结尾,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终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联系隋朝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唐太宗的节用戒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准确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容易扭曲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知识要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简述隋亡的原因,由开国皇帝李渊引入唐朝的历史内容。

  (二)讲授过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先向学生介绍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帮助学生对李世民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检查预习任务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学生对贞观政绩进行表述交流,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强盛时期。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由问题唐太宗凭借什么使唐朝进入如此繁盛的时期进入课本第二个内容的学习。

  B部分: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政策措施

  1学生阅读教材,先独自思考,后分组讨论。由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即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方面。

  2教师释疑,对于此三个问题的讲解方法基本一致,都是由唐太宗的话引入,然后提问,学生阅读相关文字,思考并作以回答

  3、我就详细说一下招贤用能,先以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引入。然后设置问题:你知道唐太宗在位时期任用哪些有才能的人?让学生凭借课外得到的有关知识(例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举出唐太宗重用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秦琼等。然后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哪种选官制度?是第二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分析概括,相关的科举制度的概念,演变,作用这些知识都得到解决。

  C部分:总结评价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他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的政治措施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重用因素,当然,也包括他在经济,民族,对外政策的一系列举措。

  D课堂练习,围绕学习重点设置,分选择,简答两种。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主要政绩,领会“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同时,也正确评价唐太宗,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节用戒奢

  唐太宗 招贤用能 贞观之治与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课堂练习;略

  教学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刚刚接手历史,对于教材还有把握不准的地方,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望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精华,包括园林建筑,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说“屏”》 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拟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但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和“读——赏——移”三步教学法。

  学法: 自读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四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下一板块——新课学习。

  第二板块:学习新课,了解“屏”

  这一板块主要由我是记录员,我是解说员,我是评论员,我是收藏家四部分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我是记录员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解决文中的疑难字词。

  1.介绍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2.解决字词

  字词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多媒体展示)

  环节二:我是解说员

  这是本课的重点,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

  1. 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讲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屏”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但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还不够全面,其余学生交流、补充,然后明确。教师归纳,展示板书内容。

  环节三:我是评论员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环节四:我是收藏家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屏的诗句,教师补充。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学习民族文化

  我是推销员

  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要想推销自己的商品,你认为需要抓住哪些特点,运用什么方法,怎样说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灯笼)

  在这一板块,我先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和“屏“类似的物品,并为这件物品做最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并能将所学的内容加以拓展,体会其中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为“屏”设计一段解说词。

  2.从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中任选一种,写一篇小的说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征,用途及历史文化意义)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起到了归纳、小结的作用。

  说“屏”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引用、举例子

  表达情感:向往、喜爱、赞美

说课稿 篇9

  珠海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彭卓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回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科学”。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趣又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次说课第二课时目标为第2、3点。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动画实验展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谈话导入:

  1、拍手读儿歌,里边藏着所有要求会认的字。(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岸,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岸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2、提出问题,回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引起学生好奇心。

  (二)、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1、情境感悟,激发兴趣

  出示课文插图“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让学生体会情境之美,体会比喻句的美,发挥想象力,练习用“好像”说话。

  2、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小青蛙说了什么?它又听到到了什么样的回声?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指一名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再指一名学生读回声。比比谁读得好,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部分学习材料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男女生比赛表演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的发挥了引领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亲近文本,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理解。

  (三)创设情境, 抓住动词,突破难点

  1、动画实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

  2、小组内自读课文,并完成动词填空练习,表演朗读,合作理解相关动词。 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这样既让学生巩固理解了文中的动词,通过动画演示又让学生也理解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返回的。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指导学生听青蛙妈妈的讲解。明白声波和水波的相同点。

  2、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见回声?

  根据青蛙妈妈的讲述,找出了声波与水波的共同点,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课件展示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也返回,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学生明白回声后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小青蛙高兴的心情。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使学生在能力情感态度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达到预设的目标。

  四、课外拓展

  播放科普资料视频《回声的形成》了解回声这一科学现象。让学生不仅从文本中了解回声,同时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到回声现象。

  五、作业

  你们在哪里也听过回声呢?引导学生自编故事《山洞回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先说后写,这样的环节巧妙自然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这样板书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回声

  碰

  水波 ))))((((河岸

  荡

  声波))))((((石壁

  返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五课《自行车局部写生》,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自行车局部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会精确的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并且四年级的大部分同学会骑自行车,自行车给他们带来了方便和乐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目标:本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技能与技巧目标: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造型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索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四、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先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会骑自行车吗?你喜欢自行车吗?自行车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本课课题:《自行车局部写生》

  2、新课教学阶段:⑴我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来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用线表现的方法。我提出问题(出示课件):自行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线条有什么不同?教师通过启发让学生说出自行车是由车身、车把、车轮、车座等组成。线条也有很多变化,比如:车条是直线、车筐是交叉线等。⑵教师演示自行车局部写生的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变化和线的衔接等。⑶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上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知道教材上的作品观察仔细、表现具体、线条丰富。

  3、实践阶段:提出作画要求后,组织学生到学校的自行车场地进行写生,教师现场指导作画。

  4、让学生把画好的作品放到写生的自行车旁进行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简单评价,教师相机进行补充。

  5、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收获很大,以后在生活中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用你的画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6、最后有秩序的将学生带回教室。

【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范文

2.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3.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5.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6.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7.《将进酒》说课稿范文

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

9.《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