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公开课《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数学网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6-78页的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境,根据2只小猴平均分6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是几分之一的问题。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6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1/2”来表示。“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刚才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进一步认识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形象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利用多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贯穿整个新课的教学,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通过上网查阅,浏览网上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案例资源吸收别人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情境:猴妈妈带小猴到桃园摘桃子,摘了一个桃子,要分给2个小猴,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并适时复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各部份表示的.意义。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揭示课题)
(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我主要创设三个情境,分三步进行教学:
1、初步体会(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情境:猴妈妈觉得一个桃子不够吃的,又继续摘桃,她摘了一盘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你知道每只小猴应分得一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先讨论,再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小结:把一盘桃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分,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
2、接着趁热打铁:
你会表示下面图中每盘桃的1/2吗?
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分法的过程。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把4个桃子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涂其中的一份。
3、加深体会:
上面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用1/2来表示呢?
让学生先讨论,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尝试起来说说。
小结:每盘桃的个数的多少无关紧要,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2。
4、深入学习:(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如果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演示)
5、比较:
为什么都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分得的结果却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学生讨论总结。
小结:把6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其中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第三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如此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疑点并及时给予解答,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并和同学交流。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填空,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2、比较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指名回答。
3、操作练习
(1)涂色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
教师指导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确定平均分成几份,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涂色,涂好后看看这一份有几个,然后课件演示订正。
4、小棒游戏
拿出18根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之间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5、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知道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也能看作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拓展延伸: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便于学生归纳小结,突出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引领、教学流程等四大方面来说。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2章、3章、5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理解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和输血原则。
能力目标:
能区别三种血管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五)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巩固旧知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1、课的导入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一起复习了《人体的营养和呼吸》,那么人体摄入的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最终是为谁提供的呢?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到达组织和细胞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共同参与到本课中来。
2、知识重现。
引导学生首先梳理本章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
(一)、独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以知识网络框架的形式,快速的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并识记。
给学生独立梳理知识的时间,不做任何回答,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强化,并以知识框架的形式梳理知识点。
(二)、对学
小对子互相交流,查缺补漏。交流时要认真,你认为哪些知识比较难记。(并找学生代表上台讲解疑难点)
通过小对子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的一帮一互助学习热情,互相查缺补漏知识点并解决疑难点。
(三)、自我检测(略)
通过检测试题,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群学
巩固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掌握的知识合作完成大屏幕中给出的生活案例)并找学生代表展示。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五)、拓展提升
要求:
1、请各小组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本章知识, 至少再创编三道小题,并做好答案。
2、在展示时,要说清问题是依据哪一部分确定的?请哪位同学来回答?
通过拓展提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及联系生活创编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带领学生课堂小结,在心脏提供的动力下,血液在血管和心脏中永不停息的循环流动着,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送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走了细胞产生的废物,从而实验了物质的循环。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背景
本次教研活动围绕中班"有趣的滚动"主题中的一节数学活动《椭圆形》来开展,其目的是通过段内老师的交流讨论提高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中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步发展,中班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他们乐意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与形是幼儿教育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那么本次研讨的内容《椭圆形》正是幼儿在认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感知圆形与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但是不同的数学活动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那么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哪些适宜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呢?这是我们本次教研活动有待研讨的问题。
二、活动目的
通过《椭圆形》这个数学活动深入研讨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中应采取的适宜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数学活动。
三、活动准备
1、段内相关教师已经开展过本次课例研讨的活动《椭圆形》,并有所思考。
2、提前通知段内教师查找有关"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资料。
3、中心发言老师准备中班数学活动《椭圆形》的说课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开场导入,引出教材。
1、引出中班的数学活动《椭圆形》,并说一说其内容。
2、请参加研讨的教师积极分析并说说活动中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宜。
"您觉得本次数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适宜吗?为什么?"
"当您采取这种教学策略时,你们班幼儿的接受情况如何?可以如何改进?"
"您有没有其他适合本次教学的策略呢?"
3、主持人小结。
(二)在分析本次数学活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数学活动中其他(比如数概念)内容的有效教学策略。
1、中心发言教师阐述问题:在数学活动的其他内容,比如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呢?
2、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三)主持人小结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们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人民币》,这是一节关于人民币知识的复习课。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向大家作以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掌握比较简单的购物知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购物机会少等原因,对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和用钱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原则只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本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创设购物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努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无误地认识人民币,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换算。教学难点: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2、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认识现行的人民币,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体会数学的价值。
(2)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进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教育。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们力求主要体现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愉快学习人民币的知识。
2、组织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自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采用的学法主要是: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和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依据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我们将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熟悉的储钱罐创设了一个直观情景,通过让学生看、听、猜、说等感官活动,由人民币的用途直接导入复习,言简意赅,既对学生进行了勤俭节约,献爱心的思想教育,又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第二环节争取了时间和精力,扫清了学习障碍。
第二环节: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先让学生通过看书钩起旧知回忆,自主汇报,然后再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构建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环节: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中我们采用算一算,说一说的轻松演练形式和换钱买东西的快乐闯关形式,共设计了四组题目,涵盖了人民币认识,不同单位间的换算以及购物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创新潜能,发展了学生应用人民币的实际能力,切实达到本环节知识与能力双项强化提高的目的。]
课中休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易疲劳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课中休息这一小环节,通过听《一分钱》这首歌,让学生得到适度放松,同时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第四环节、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中我们分三个层次完成,一是本着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的原则,设计了3道基础知识题目,提供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旨在测试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师生查缺补漏,再次进行补教补学。二是通过向学生展示乱涂乱画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三是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小结,使他们再次梳理本课复习的知识,客观评价自己的表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
以上是我们年级组对教学本课的设想,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得以实现,那将是我们六位老师最大的心愿。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思路:
《分香蕉》一课是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后续的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重点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义,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了解,学生通过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对平均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从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学生比较好理解。
1、创设情境,为小猴分香蕉,勾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分的时候有分给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读法的熟练。
3、专项训练,提高技能。
书本第38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注重学生意义的阐释,以及图、文字、算式三者的结合。
4、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数学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 (教科书第38页)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学生分)
交流反馈。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12除以2等于6。)(师板书:12÷2=6(根))
理解12,2,6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读算式。
5、自学书本除式各部分名称。
6、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1、 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地列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我分四个方面来进行课前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讲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作用及生物膜系统加以讲解,是在学习了细胞内的元素、化合物之后进行的。本节课是高中生物的基础,为以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以及第二册遗传、变异、第三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建立了理论与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②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
③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
①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②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调配合。
三.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2. 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认同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的协调。
4. 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1. 学生已学习了部分生物学知识,对于探究、合作交流自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
2. 本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学、探究与合作交流,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服务于教学。我每节课都用课件,并在重点、难点处加以引导。
3. 课时分配:可以1课时也可以2课时
五.上课过程
(一)引导自学感知知识(8分钟)(细胞器知识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用引导自学的方法解决)
先提出问题: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什么?
2.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3.点拨重点
(二)实验探究,重在过程(20分钟)(时间充裕时可作为单独一节课)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a. 先讲注意事项:1.低倍镜如何直接转换高倍镜?
2.加温的方法。
3.健那绿染液的'配制方法。
4.材料说明。
b.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与探究,提倡小组合作交流。
c.实验结束进行小节与交流,如描述叶绿体、线粒体形态分布,评价操作的优缺点等。
(三)师生互动、理解知识(12分钟)
先进行资料分析:可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也可以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 分泌蛋白是在哪里合成的?
2. 分泌蛋白从合成、分泌到细胞外,经过那些细胞器或细胞结构?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
3. 此过程是否需要能量?能量由谁提供?
4. 组成蛋白在哪里合成?
最后引导提升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分组讨论。
1.有哪些细胞器由膜组成?
2.这些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否有联系?
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总结提升,解难释疑(3分钟)
1.各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2.观察叶绿体、线粒体
3.系统的分工协作
4.生物膜系统
(五)布置作业:以书为本,打好基础 (2分钟)
1.课后练习
2.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节,叶绿体、线粒体的深入描述
(六)开放教学:了解人工膜用于疾病治疗的网上拓展知识(练习三)
特别说明:
1. 注意人教版与中图版的区别,因为高考山东考中图版。
2. 本节是对细胞器的初步了解可以讲深入讲解为以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打基础。
3. 部分细胞器在大学教材与部分中学教材中的叫法不统一。
4. 细胞器着重讲解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其他可以略讲。
说课稿 篇8
本节课教学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这种情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的实例,探究发现两端都栽这种情况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段数)之间的规律,从而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孩子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借助线段图、化繁为简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1.以孩子们喜欢的猜谜活动引入和我们形影相随的手。然后通过观察张开的右手,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引出间隔数)。再通过预习汇报,让孩子发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并且为各种情况取名,明确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让我们的学习探究目标明确。
2.探究新知:从例1入手,通过让孩子猜猜一猜活动产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究竟是多少棵?我们能想办法验证吗?启发孩子想到用线段图画一画这一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这时老师加以引导:10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直画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会让孩子感到很麻烦、复杂,因为100米太长了,那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启发孩子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进行研究,这样数据小,画起来就会简单、方便,便于研究,让孩子体会到化繁为简的优势。为此给孩子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学习的主动权,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进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导:选取的数据必须能被5除尽的,也就是没有余数),避免孩子选中有余数、出现一端不能栽的情况。因为各组所研究的数据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经过板书整理,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归纳、推理出其中的规律,让孩子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的探究过程。
3.延学中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与例题略有不同的变式,旨在进一步让孩子感悟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的灵活性。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三 、说学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分组讨论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呢?
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温故知新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新课先知
自学教材26页例4。
1、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 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如果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离,看看它有多长。
( )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 )个500米是1千米;5个200米是( )千米。 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 )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 )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
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
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励
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
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
五、当堂检测
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 )、( )。
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 辨一辨。
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xx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拓展练习
学校运动会1千米的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离终点还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时跑完了多少米?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