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通用2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第一课欣赏《天堂》。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天堂》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歌曲,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其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这首歌曲采用五声调式,极具蒙古族牧歌风格,悠长起伏的音乐旋律把人们带入到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蔚蓝的天空,如茵的绿草,洁白的羊群,弯弯的河水无不尽收眼底。
《天堂》的作者及演唱者腾格尔,出生在内蒙古,他的演唱浓厚而富有激情,以其真挚的民族情感及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深深感动着听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蒙古族音乐,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天堂》,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
二、彰显主体自悟探究──说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精选教法激趣乐学──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了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农场──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
(一)兴趣导入──感受美
1.跳跳筷子舞,引入音乐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上课伊始,我出示教具筷子,向学生介绍: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它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接着播放《天堂》伴奏带,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极具蒙古族特点的筷子舞,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让他们在观赏中激发起本课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观看多媒体,了解风土人情
学生们通过视听,能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音乐。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品味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民族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
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通过简介腾格尔,及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
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
感受风格,学以致用,完成课本上的作曲练习。
通过四次不同要求的听,使听、辨、品、练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提高了感受鉴赏能力,品味了蒙族音乐的美。
(三)丰富体验──表现美
首先,我用筷子歌曲节奏,请学生模拟并诱发联想。通过进行草原小骑兵,那达慕盛会,农场挤羊奶的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模拟音响、表演动作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
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中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四)发散思维──创造美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以“篝火晚会”为情境,以创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并分组,如骑兵组、筷子组、演唱组、挤奶组等等,通过深化体验充分运用体态律动、共同合作来表现歌曲,绘画组的学生画下自己感受到的美,诵读组的学生收集并诵读有关诗文。师生共同创造音乐美。
五、多元评价激励唤醒──说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因此我采取了多元评价:有表情的鼓励评价,如一个赞许的微笑、惊喜的眼神;也有肢体语言鼓励评价,如夸张的眼神、风趣地竖起大拇指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还有对学生个别差异灵活评价,针对学生个别特长、强项评价,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树立学习的信心。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感受。
2、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描写。由于学生对心理描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心理描写应为本文的重点。
3、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课文内容及心理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的能力。
二、说程序
1}导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那句誓言,做了一些值得我们永远去尊敬、学习和记忆的可歌可泣的事。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做了哪些事而值得我们去追忆呢?请看他们其中的一位—邱少云。
2)课文分析:
重点讲解第三部分
问题设计:
(1)我是如何表现的?我是如何观察邱少云的?
(2)邱少云在烈火中是如何表现的?
(3)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3)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事,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否认真。
(2)讨论法:因为本文作为自读课文,目的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设计:课后思考练习。
(3)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自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何况本文有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我的心理活动是如何的?邱少云有那些表现?提问的这几个问题并不难,只要认真读课文就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提前收集材料)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叫***,来自孝感高新区魏站小学,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雨了》。我将从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下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题为《变化的天气》,安排有关心天气、刮风了、下雨了、小小气象员、奥运与天气五个学习内容。学生在前一单元已经学习了“热对物质的影响”和“水的三态变化”,为本单元探究风雨的成因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本单元学生还将了解天气是可以预测的,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教材设计了一个模拟下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借助资料呈现云的形成过程和云的形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天气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敢于思考和质疑,乐于尝试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很难直观感受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学习,发展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知道雨的形成,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和体验雨的形成过程,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意识到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二)、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模拟下雨实验探索雨的形成过程和了解云的形成;难点是知道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及教学准备:
1、教法: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应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堂应具有开放性。根据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汇报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规律,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运用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地思考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准备
为直观呈现内容,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冰块。
以及有关云的资料,电子白板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白板出示谜语: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谜底:雨)
2、动画呈现下雨的情景,对于下雨,你想知道什么?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舞台,这一环节由谜语引入,让学生对熟悉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
1、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出示实验器材,请学生讨论试验方法及步骤,重点让学生思考每个实验环节的设计意图。小组汇报后教师适时引导形成实验方案: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照射,等待8—10分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要求:
1、在实验当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注意观察3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完成实验记录;
2.确保水槽始终处于光照处。
说明:实验条件要求晴天在户外进行,且温度适宜,遇阴雨天在室内进行,可用电灯泡模拟太阳。
2、学生6人一组分小组模拟下雨实验,小组长负责领取实验器材和成员分工。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结论:水槽里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倒挂在玻璃上,小水滴逐渐变大,就变成了“雨”落下来。(板书呈现过程)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三)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活动二):
刚才我们实验模拟了下雨,那么自然界的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课件展示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自然界下雨的过程:地表和海洋里的水吸收了太阳的热量蒸发,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后落下来就形成雨。
2、你能把刚才实验中的条件和自然界中的下雨过程相对应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大自然下雨,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
(四)拓展延伸、交流收获
1、课件展示云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形成过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后,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云。
2、请学生欣赏几组精美的云彩图片。简介云的分类,并介绍不同云的特点及其所预示的天气变化。
3、课外延伸:搜集资料:下雨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在这节课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关于雨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云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几种常见的云,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思考的科学探究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把小数的意义拓展到生活更广泛的领域,如用小数表示的身高、体重、时间、温度、面积等。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领域使用的小数,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认识小数的数位及其计数单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比较小数大小、小数加减法、小数性质、小数乘除法等打下基础。
在这节课教材安排了说一说,认一认,填一填,试一试,练一练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生活动中的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认一认,借助几何模型,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试一试,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之间的进率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巩固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实现认识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只有真正的把握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各类活动。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它为起点进行教学;再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了解小数的数位以及小数的记数单位。
3、在活动中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也是本课学生的困难点。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具体设计分为四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
我设计了交流信息,让学生在交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写。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一方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小数知识的经验。
开课交流资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再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自己对小数的理解,大胆的释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也有助于教师探明学生的起点。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在对小数的读写这一知识点上,我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互相学习,直接解决。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为学生的数学思考创设条件。
活动二:
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与十几分数的联系,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一活动中我按照:分—选涂—写说—练,四步来进行:
1、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给小数分类。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会把0.1、0.3、0.62、0.2、14、0.23这几个小数分为三类,0.1、0.3是一位小数、0.62、0.23是两位小数、0.059是三位小数。
2、引导学生给上面三类小数选择合适的米尺图,并在米尺图的格子上涂色。在这里我选择了三种精确度不同的米尺图:精确到分米的、精确到厘米的、精确到毫米的。
凭借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与进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0.1就是在精确到分米的尺子上涂1格;0.23就要选择精确到厘米的尺子,涂23个小格;0.214选择精确到毫米的尺子涂214格。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在感知上理解小数的意义。
3、再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刚才涂色的米尺图,并讨论交流同一米尺图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说说你对刚才几个小数的理解。这样学生结合米尺图,即从数上,又从形上就很容易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从而也使直观认识小数意义,过度到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
4、通过做练习:用小数、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把分数写成小数,并谈一谈你的思考方法等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活动三:
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先让学生速读课本p5的内容,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部分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在前两个活动,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不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一次次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活动四:
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设计了三个练习:
基础练习:1、小练习:独立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3、4、5题。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激趣练习:2、数学游戏:你说我涂。
拓展练习:3、p4填一填。
通过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带小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这也是对本节课,小数认识的一个拓展。
本节课我的困惑
1、在本课中对小数的读写,你是怎样教学的?
2、教材在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为什么要安排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你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五:交流信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写。
1、复习导入: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
2、谈话引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了这些商品的标价,“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3、全班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4、同学们收集了那么多的小数,你能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吗?
总结:刚才这些资料都是用小数描述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大家一起帮老师把资料读出来,请一位学生来写出小数。
(学生读小数、一生写小数。)
师:谁能说一下,你刚才是怎样读的?怎样写的。
(生交流)
师: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小数,再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大胆的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对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小数的认识中在元、角、分的具体背景下已经强调过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与已有知识、利用学生的相互交流直接解决。只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活动六:理解小数的意义,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小数,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0.1、0.3、0.62、0.214、0.23
2、给上面三类小数选择合适的米尺图,并在米尺图的格子上涂色。(在这里我选择了三种精确度不同的米尺图:精确到分米的、精确到厘米的、精确到毫米的。)
3、学生用分数表示刚才涂色的米尺图,并讨论交流同一米尺图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4、出示课件:
(1)分别用小数、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P6练一练第一题。
(2)P6练一练第二题。
活动七: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1)快速阅读课本P5。
出示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2)拨一拨,说一说。
在计数器上各数位都拨上3个珠子,说说每个3表示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3)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4)学生活动:
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速读课本p5的内容,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部分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活动吧:巩固应用
基础练习:小练习:独立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3、4、5题。
激趣练习:数学游戏:你说我涂。
拓展练习:p4填一填。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设计了三个练习:基础练习:巩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激趣练习: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练习:通过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带小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这也是对本节课,小数认识的一个拓展。]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27页,课题是《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教法;
四、说学情学法;
五、说教学环节;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以及平面图形的拼组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学会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换,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说教法
我设计了“争上游”、“拼图大赛”、“争当百变小明星”等课堂活动,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归纳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情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本节课活动性较大,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涣散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引导学生在兴趣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比一比,争一争,既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五、说教学环节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探索发现,学习新课;巩固运用,实践创新;运用技能,发展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简要地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随后老师扭转话题:“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小朋友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哦!”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经过不同方式的拼组,变成了组合图形轮船、火箭等。通过这个“变魔术”的小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由此点明课题:这个魔术的名字叫“平面图形的拼组”。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学习新课
(1)教学例1指导学生沿虚线折纸,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在折风车的练习中,通过课件出示折风车的四个步骤,让学生依据图示动手练习,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折风车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知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
(2)教学例2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利用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各种图案,拼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利用课件出示综合拼图,告诉学生这是上届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这几幅作品激发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以实现巩固运用,实践创新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具中被拆散的大熊猫的卡片进行拼图,使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点的重现,按照教学程序展示教学要点,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折风车过程中平面图形的变化,以及在拼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书中出现。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节讲的.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设计过程。而是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上具有设计的共通性。
(2)本节体现了教材设计上“先总后分”的特色。正确地把握本节与后面几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本节的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一般过程的主要环节。
(4)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先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
(5)初步感受设计本质是具有创新。
(6)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
(7)充分体现技术的人文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应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
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材料
4、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5、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般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难点:
(1)知道成功的设计应该形成多个方案;
(2)产生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和优化。
6、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座,点名和准备播放课件。
2、新课导入: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着科学合理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当今很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它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各种工具。
学校在我们一进入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凳子,以便同学们在开会或其他室外活动之用。同学们对学校发的小凳子满意吗?如果去郊游你愿意带上这个凳子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放入我们书包的便携式的凳子呢?本节我们将通过设计便携式的小凳,来体会一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3)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4)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5)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讲授新课:(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我们可以大致把设计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但这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过程,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一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
老师刚才通过调查和询问同学们就发现同学们的小凳携带不方便,知道同学们希望有一个能放进书包的小凳子,发现了问题,产生了设计便携式小凳子的需要。那小板凳到底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小板凳的设计要求:
1.结构稳固,最大承重为600牛顿。
2.质量不大于1千克,并能方便地放入中学生书包。
3.材料成本不高于3元。
(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定:
首先,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其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1)收集信息:
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
(2)设计分析: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3)方案构思(发展想法):
最具挑战性,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构思,发挥个人潜力。
(4)方案呈现(绘画方案草图):
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和视觉化。
(5)方案筛选:
选择方案:分析比较,权衡和选择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绘制样图、制作模型、制作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1)测试:
技术试验
(2)评估:
(3)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5、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教材
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广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2节内容。本节课在Excel软件环境下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在初中阶段Excel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炼与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如何确定任务需求、建立数据表、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即是要使学生学会从需要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和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科学准确的分析报告,并针对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掌握使用Excel软件处理表格数据的常用操作手段。
使学生掌握常用图表(柱形图、饼形图和折线图等)的用途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据表,并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最后形成分析报告。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表格的建立和分析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课标的规定、本节课的任务共同决定的,目标的确定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利用Excel处理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图表呈现表格数据的分析结果、表达意图。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因为表格信息的处理过程的四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
难点的确定是因为学生在利用图表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时,对图表的合理选取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抽象性。
二、说学情
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学会了数据表格的建立。由于环境的限制,学生很少有机会将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课堂上学的知识,对生活和学习的帮助,所以对于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多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三、教法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采用了实例分析、任务驱动、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一年级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最终形成报告的能力。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对过程及结果展开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四、教学过程
实例引入
通过实例“某校高一年级进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从纪律、卫生和礼仪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如何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准确的分析报告,以便我们能快速地作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入新课
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
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新课的讲授过程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符合学生的实际,过程衔接自然,教学环节自然,学生的参与性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课堂小结
明确目的:创建表格信息目的是什么?
建立表格:在建立表格中我们简单的学习了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
分析数据:在对形成的数据,我们又学习了利用Excel形成图形,去对比数据方面的差异。
形成报告: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加工,最终得出结论。
在我们整个操作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对Excel的一些功能的学习的过程,从学习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有些问题利用Excel来处理的很多优点。
拓展练习
创建高一年级一、二、三班连续三次考试成绩的数据表:
求出各班的总分和平均分。
根据这三张表创建一张总分汇总表,并在汇总表的基础上做折线图,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同学们踊跃发言探讨,最后形成报告。
一个小节给同学们明确了表格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生活和学习服务利用学习互动论坛寻求帮助。在整堂课中教学设计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主题任务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是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精神温故知新,又是导学探究实践评价拓展的教学策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
1.知识传授目标:
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了解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如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4.目标的实施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归纳。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气与碳的反应,对碳物质认识比较模糊,木条、木炭燃烧都当作碳燃烧。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碳单质有本质上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进一少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作准备。
2.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难点是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三、学法指导:
1.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防毒面具、黑火药等特别感兴,不但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还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能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粉开久末开的锁、做个简易的净水器等对于好动手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主要难处是如何让学生从原子的排列不同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
2.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及采取的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削一支铅笔,观察铅笔芯(含石墨)
的颜色、状态,触摸铅笔芯的粉末,体会一下感觉。利用电池中的碳棒作导电性实验一,找几块木炭认真观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还可到玻璃店,观看师傅用金刚钻割玻璃的情景,以增加对碳单质的感性认识。对于碳单质和无定形碳的用途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物质抓住关键的性质,如金刚石主要是硬度及特有的光泽,木炭是吸附性,石墨是导电性。考虑到有的学生不好动,课堂上教师应准备好玻璃刀、石墨、木炭、活性碳等,让学生演示它们的物理性质(当心学生的手不要让玻璃划破!)。为了让学生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通过挂图,比较金刚石与石墨的原子排列情况,从而明确两者性质上的差异。
3.课堂练习的设计:以实践为为,让学生通过学生演示来实现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程序设计:
说课稿 篇10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二)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二、依据学情,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谜语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跟你走。
2、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因此,本节课第一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创设情境,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本课要认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学生字时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视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能力目标。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我按排一个游戏,师:左边拍拍,生:右边拍拍。……在游戏中理解前、后,左、右。
5、质疑、释疑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同桌一起把生字读两遍。然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哪个字的,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法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评价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以及表达能力。从而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课前3分钟,学生表演朗诵儿歌:《轻轻地》、《在一起》、《过桥》。
(二)谜语导入
(三)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学习字词。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质疑,释疑
(四)练习说话
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
首先介绍一下说课程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与能量密切相连。学习好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为深入学习密度奠定坚实基础。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质量概念和单位,并联系生活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材把“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安排在质量的概念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而且探究过程也不充分。我把它调整到初步学会使用天平后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巩固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所教初二、一班的学生已经历了一年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具备小组合作的习惯,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对物体与物质的概念常常混淆,单位换算的习惯还未养成,实验探究能力较差,划片招生后的学生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自主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质量概念和质量单位、会初步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第二课时安排在实验室分组实验“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既可巩固天平的使用,又可为密度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课前通过生活调查和自主学习,初步知道质量概念和单位,课中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质量的单位换算和估测物体的质量。天平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先学后做,边思考边操作,从中摸索到天平使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放大展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感受克服困难后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2、通过阅读天平使用说明书,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在天平的操作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天平的使用规则。
难点: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和学法总是有机联系的,教师的教法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法起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有:提问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演示法、反馈练习法。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发现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媒体演示法播放“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的视频。
接着出示“神舟九号”的一些数据,并提出下列问题,神舟飞船的什么是8082kg?引入课题质量(教师板书)。这样设计目的是:①把航天科技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接着针对学生的实情我设计了两道巩固练习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①是利用反馈练习法反馈学生掌握程度②是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估计物体质量问题的意识。(到这里完成知识目标1)
(三)自主合作,天平使用
接着引导性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工具测量质量?这样设问目的是:①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②自然过渡,引出天平。
接着让学生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学生自学天平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对照实物熟悉天平的结构;小组内一个同学指托盘天平的结构,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看谁说的准确,相互鼓励;在小组内讨论天平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小组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这样设计目的是,渗透自主学习理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生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天平结构的认识,初步知道天平使用方法。
第二步:交流展示暴露问题。采用举手抢答的方式抽几个组的代表发言,对讲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选出一个优秀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天平的使用,其他同学指出操作的不对之处。利用实物展示台把学生的操作过程放大投放在大屏幕上。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提倡多暴露、多展示、多反馈,学生在相互纠错的过程加深天平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刻。通过交流展示后,学生初步总结出天平使用的方法。
第三步:小组内编顺口溜比赛,记忆天平的使用,看哪个组编得既全面又顺口。对勇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在编顺口溜比赛的活动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理解了天平的使用。当学生有接近20分钟的有意注意时,学生可能有点疲倦,这时恰当地让学生转为无意注意,使学生适当的放松,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步:亲身体验,操作实践。测出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看哪个小组既快又规范地测出质量。评出几个优秀小组加分鼓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动手,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埋下伏笔。(到此完成知识目标2和3)
(四)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改变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物态,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探究思路进行探究。学生设计“冰化成水后质量是否会改变”的实验方案可能不周全,这时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优化实验方案。
这样设计目的是: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设计实验方案。把探究问题分解为3个小问题分工完成,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到此完成过程目标4)
(五)课堂测评,反馈练习
接着我设计了下列4个练习。这样设计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接着我设计了我反思环节,反思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不是简单复述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七)作业布置: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的展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多多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边城》,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是高中小说学习的起始点,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2.教材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特别是三要素中人物里的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边城》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边城人们的人情美、品性美、风俗美、风景美。文字清亮明净、潇洒随意,在优美的文字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⑴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体味小说所表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
⑵较深层次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现当代小说的鉴赏能力,
以上两个目标用一课时完成。
以翠翠为主线,体味人物情感中所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这是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从现实角度看,目前中学生受影视文化影响较大,感受理解文字的能力日趋退化。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把握思想,有必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从学习的心理规律来看,阅读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内心的激荡与外表的沉静是和谐的。争辩、交流是支脉,沉思、吸收是主流。因此,我主张素面朝天的阅读风格,回到文本,读懂文章。在教学中,还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量力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教学,考虑差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和优秀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各自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我采用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
1.“自读”。自读课文,并查找相关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写一篇读后感,培养“感悟”和“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2.“探究”。围绕学生独特的体验,讨论,交流,使之由感至悟,对作品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同时运用网络,扩大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向更深层次探究。老师需注意“巧”点。
3.“审美”。适当拓展,提高境界,升华情感,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三、说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流通更为迅捷,同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利用网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首席”。
1自主阅读:提前一周预习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在周记中写一篇以《我眼中的翠翠》为题的读后感。
2反复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让学生通过美读体会情感,反复揣摩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再加上适当的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抒情特色,又能够通过翠翠情感变化所勾勒的故事情节中体现的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颂。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这篇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3美读课文(包括分角色朗读主要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所以抓对话理解对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让女生美读,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预习安排
有三项内容,分三次完成。阅读全文提前20天开始,提前一周完成读后感,交给老师批阅;提前2-3天利用早读认真研读课文及课后思考题;提前一天分发预习材料,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督促学生能充分阅读文本,同时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培养“感悟”和“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可以有效实现“长文短教”。
(二)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①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②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
关于理论依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三)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找一学生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是节选的,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有助于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文意。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各节的具体内容.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情节是理解课文内蕴关键。
设置疑问:(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提问: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附板书)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五)美文美读
此为这堂课的重要环节,大约需要10-15分钟,重难点的突破亦在此。
新的课程观要求“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故在设计上以学生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诵读有助于我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我们得到读者与作者角色的愉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应根究语段的特点有所侧重,但应抓住“景”“情”二字)
因为翠翠与另外几个主要人物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讨论以翠翠为主线,通过品析语段,品味语言,进而感悟湘西民间独具的人情美,人性美。
(六)分析人物形象
1翠翠形象
讨论一:你觉得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及其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其实构成了一条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让学生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这些情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赏析品味,互动探讨:(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
“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
设问让学生揣摩情感:
(1)翠翠为什么心中有些“凄凉”?(抓凄凉的含义:寂寞冷落)
(2)翠翠为什么“胡思乱想”想离开祖父,想让祖父着急呢?
(3)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哭起来”的原因吗?
(4)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
(5)翠翠“吃了一惊”,“吹不好”芦管说明了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了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这其实是纯情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
通观全文总结翠翠的形象: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2爷爷形象
小说以翠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翠翠的情感变化离不开爷爷,表面上看,祖孙两在生活上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其实更重要的是爷爷在精神上感情上非常理解呵护翠翠。文章中有多处体现,让学生找出来:
(1)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告诉翠翠应该怎样去爱
(2)去城里打听却不告诉翠翠——给她余地,不影响翠翠的选择
(3)第三节对话——爷爷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亲的事当笑话讲。(这部分找学生分角色读去体会,老师点拨)
(4)翠翠心乱了,吹不好芦管,爷爷给她吹,吹的她心都软了。——理解翠翠的心
(5)当傩送出走,翠翠确不知情,翠翠让爷爷唱歌,爷爷唱的是傩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心疼翠翠,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们通过翠翠的这条感情线索,看到了爷爷对翠翠在爱情上那么无微不至的呵护,生怕有一点点对孙女的影响,这种来自心灵的爱护是那么的让人感动。
爷爷形象总结: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备至。
3天保傩送兄弟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确是最淳朴的唱歌,当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两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讨论后教师作小结,体现教师“导”的作用。
讨论二: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结合文章题目“边城”及课后思考练习一,探讨主题,此问题依学生的情况而定,教师根据实际把握难易度)
五、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六、布置作业
发展研究性阅读:请深入阅读,就如何开发湘西特色游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列好提纲,以备交流。鼓励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实现学生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为终身学习而教的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节课,主要属于计算教学,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⑴认知目标: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解比例,能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二部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第三部分是练习解比例。在第一部分里,我先复习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学生明确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说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部分:教学解比例的概念后,及时组织练习。课本中两个例题从解比例的方法入手,逐步渗透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经过学习例题,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比例的方法,逐步进行训练,让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评价:
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
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②写出功的表达式。
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1、建立概念: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让学生举出电流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电流做功的过程中,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课本实验,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存在电压,小灯泡中有电流通过。当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压,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两端电压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流,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通过电流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进一步设问:若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电灯消耗的电能会怎样?引出结论: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结论得出计算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分析功的单位: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为了让学生对焦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告诉学生通过手电筒中电珠的电流每秒中做的功约为1焦耳。然后通过对课本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功公式的应用以及与欧姆定律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化。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
课外想一想:用什么仪器可以测电功?
四、板书设计
§3.2电功
1、什么是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
②与电路中的电流有关,
③与通电时间有关。
3、电功的计算
公式:W=UIt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
说课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
(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说课稿 篇1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称为“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四)教学流程
(1)引入课题。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什么是“说”?
②关于作者的情况。
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学生自由的读课文。(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说课稿 篇17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我们班搞的主题是海底世界,针对以上问题以及结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2、尝试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体验创造的乐趣。
3、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活动的难点是:如何有效地合适地选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海底世界。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制作活动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材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图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一定的经验。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启发提问法、直观法、自主探索法、分享交流法
1、启发提问法:本次活动最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帮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2、直观法:本次活动的开头,老师就采取了这个方法,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废旧物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直接参与创作的过程,在创作活动中,体验废旧物变宝的创作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合作创做,交流分享。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选材→分工合作→动手制作→交流分享→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2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由废旧物制作的作品,引起幼儿制作的向往和兴趣。
(二)自由选材,合作创作(3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并和同伴一起商讨如何创作美丽的作品。然后共同制作。
(三)动手制作作品(20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开始制作作品,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终以参观者的身份,利用提问引导、启发幼儿更好地创造作品。
(四)交流分享(10分钟)
在最后幼儿作品的展示中,我让每组派一位小朋友上来交流自己小组利用什么来制作作品。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欣赏、相互交流,提高了他们对废旧物变成宝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乐趣。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废旧物他们会持着如何利用的想法,环保的意识也增加了。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来制作其他的物品。
五、资源利用:
让家长帮忙收集各种废旧物。
六、活动预期结果:
1、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同伴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协商能力。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尝试运用废旧物品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让他们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3、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习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4、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并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说课稿 篇18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解读
《藏戏》一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民风民俗”,通过本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与略读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了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了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藏戏》一课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教师还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戏剧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四)教具准备:中国各种地方戏剧的录音片段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备课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本课的情知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在教学时,我努力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课文中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思想。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方法,去独立、自主学习略读课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说话时间。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了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在《藏戏》一课教学时我准备主要运用了默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朗读形式。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朗读方式最适宜略读课文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藏戏》一课时,我根据本篇课文的课型特点及学生学情情况,引入本课课题后,让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带着课前导语中的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学生在默读中最易集中思考问题,很快学生就交流出了问题的答案,自学了文中的字词,学生在默读中放飞了阅读理解的思维,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男女生读,在《藏戏》一课教学中,我就是将师生合作读穿插了教师与男生合作读1自然段和8——16自然段,教师与女生合作读2自然段和17—18自然段,教师与男生一齐合作读3自然段和20自然段,师生共同合作读21自然段。师生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让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还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藏戏》一课,课文开头前三个自然段用反问和排比句式概括强调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表达方法新颖独特。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学生交流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后,播放一段藏戏视频让学生欣赏到了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之后,我又让学生齐读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结尾21自然段,用这样的朗读气势再次感受藏戏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悠久。
二、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 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藏戏>>一课时,当我让学生自主研读了课文4—7自然段阅读了藏戏的传奇形成,了解了一个年轻的僧人唐东杰步带着仅有七位姑娘组成的班子劝人行善积德,为民修桥造福,没想到竟然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藏戏的感人故事后,孩子们被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和七位姑娘的义举深深的打动了,借此良机,我在此教学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促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 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朗读出了七位姑娘的善举,教师根本不需做过多的人文内涵的挖掘,学生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已非常到位。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这样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教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再加上儿童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能力也便逐步形成了。最后再让学生一遍遍入情入境地朗读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就能根据课文内容激发情感,宣染课堂气氛,从而把教师的心传递给学生,使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情交融在一起,进而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示范朗读,能够创设意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面对一首首优美的诗文,教师若能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如若一篇篇感人的故事,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就会激发情感,如临现场。我在教学《藏戏》一课的重点部分8—20自然段,学生在教师的激励点拨、释疑解惑中交流体会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和课文中作者所采用的相呼应的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我让学生在前面的多种形式的默读、快速读、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齐读……之后,又采用了师生合作读的朗读方式,教师读1、2、3自然段,学生朗读与1、2、3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即:师读第1自然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师读第2自然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17—18自然段。师读第3自然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的呢?生读20自然段。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反问语气及强烈的排比句式朗读中受到了感染,教师表帅的作用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和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在此教学环节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读,敢于取舍以使长文短读,突出重点,凸显了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让学生随着教师朗读,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详有略的描述,想象出了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四、预设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xx》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可作范读)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教师读1、2、3自然段,学生朗读与1、2、3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即:师读第1自然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师读第二自然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17—18自然段。师读第三自然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的呢?生读20自然段。
5.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
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6、作业:试着编广告词,向人们宣传藏戏。
板书设计:
7、藏戏
戴面具表演
不用舞台
历史悠久 程式固定
唱腔、动作丰富
演三五天毫不稀奇
说课稿 篇19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江》是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5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第一大河”、“黄金水道”、“开发与治理” 三大部分。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又是一根融入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河流,它有利也有害,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也为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2. 能利用图、表、资料分析、记住长江的地位、上中下游主要特征、航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等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 充分利用课本图、表资料,结合教材读图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按照“第一大河——源流概况——航运价值——开发——治理”的顺序,逐一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整治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其爱国热情,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对长江“利”与“害”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处世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长江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2.难点:长江水能的分布原因、长江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学习,第一课时学习“我国第一大河”和“黄金水道”,第二课时学习“开发与治理”。 其中第一课时是学习第二课时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学生在平时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有关我国河流的知识,但不全面,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2.学习能力。全面分析一条河流的概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该如何分析,还需教师的认真指导。
3.学习动力。长江是我国最著名的河流之一,有关它的知识是很多学生也想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比较大的。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
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设计教法如下:
1. 图画、读图(表)分析法
2. 问题引导自学法
(二)学法指导
初二的学生大部分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的学法有读图表、课文分析、思考、探究、归纳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三国》中“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我国那条江上?引出长江,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第一课时)
1.“我国第一大河”的教学分三步走
第一步:讲述我国河流概况,展出“长江流域”图,指出长江干流及其形状,教师板画,问“长江、长江,长江到底有多长呢?它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处于什么地位呢?”,然后利用表2.1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的地位。
第二步:结合教材的“读图”要求,指导学生读图2.16“长江流域”,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教师一一在图中标出。接着让学生自己查找长江的其他概况,如支流、湖泊。
第三步: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各河段的特征。
2.“黄金水道”的教学
首先利用图2.17的读图题,让学生找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观察长江干流通航能力的变化、判断干支流航道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其对航运的好处,使认识长江的航运价值,然后通过问题“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发展航运有哪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发展航运的条件,得出长江因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航运价值巨大,有“黄金水道”之称。
最后阅读“长江上的桥梁”让学生了解长江航运价值巨大,但它也是我国南北陆上交通的障碍,引出“我们应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长江呢?”,为进入下一节内容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3.“开发与治理”的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课本43页活动的图片,提出问题:1.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2.在长江上建水电站是利用长江的什么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第二步:提出问题:建水电站主要是利用水能资源,那么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河段,为什么?通过“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结合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势特点,分析长江水能集中分布在上游山区的原因——长江发源于海拔6600多米的各拉丹东峰,全程落差有6600多米,流到宜昌时海拔只有200多米,上游落差就达6400米左右,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让学生在2.16图中明确三峡和葛洲坝的位置。
第三步:归纳长江的利,引出长江的害,分析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再以荆江河段为例,引导学生根据长江各河段的特点分段设计治理长江的措施,教师指正。
第四步:阅读“三峡工程示意图”,教师讲述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同时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整节课设计意图:通过板图、问题引导读图,解决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四)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判断正误,改正说法”的练习,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5课 长 江
一、我国第一大河
1. 我国的第一大河
2. 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3.上、中、下游的划分点
4.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
5.上中下游的特征
二、黄金水道
1.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
2.航运价值—— 黄金水道
三、开发与治理
1.水能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2.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说课稿 篇2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第六条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小童的观察和赞美,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和描写了“冰花”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区别与应用。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冰花”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2、观察感受,自主探究。
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等描写冰花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培养其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的学习方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三、说教学程序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两种树叶,两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三、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四、学写生字,寻找规律。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本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现在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那优美的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
“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的),像(的),像(的)。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
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 ?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他它
(1)()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的书,走进了房间。
(3)()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说课稿 篇21
说教材
《白鹅》是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本文主要是向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共可以分为4个大段:第一段(1—2)主要描写了白鹅高傲的姿态;第二段(3)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叫声;第三段(4)主要描写了白鹅的步态;第四段(5---7)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吃饭。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主要是围绕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来统领全文的。全文就是细致刻画白鹅的三大方面重点来描写了它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篇文章的语言活泼、诙谐、准确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理念
我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力图体现: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处处以语言为珍珠,用文字来串线,形成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伙伴者,促进者。
说教学流程
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展开我的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说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在这一板块中,我要实现2个目标。通过学生专心地初读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在学生预习自读的基础上,我筛选出如下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在字音方面,特别注意:颈、侍、倘若、净角、供养不周、窥伺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字形方面,特别注意:颈、饮、侍、厉、餐、堂倌、窥伺、奢侈、等字的正确书写形式;
在字义方面,特别注意:三眼一板、郑重、厉声、高傲、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字词的意思。对于有些难于理解的字词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的相机理解。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应该是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于文章中的有些长句以及难句比较难于理解,句式比较长,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给予停顿指导。对于长句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自由朗读,多读读,练一练。
在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在课上让学生说说这只高傲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是从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初读的感知,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出其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文情呢?
第三板块:围绕主问题,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和大家说一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了课文的学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当然,如果学生没有说出“高傲”,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丰子恺对这只白鹅的印象。)
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并提问,什么叫“高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说,“高傲”是傲气的意思,是看不起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初次见到白鹅,就有这样的印象呢?指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可以抓住“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说明白鹅初次到我家,东瞧西看,一点儿也不拘束。通过对重点的理解来体会白鹅高傲的特点。
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课文一开始这个“高傲”就是这样一种用法,可以在这时把这个语言特点告诉给学生。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只白鹅就给作者留下了如此鲜明的印象,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心里会怎么样?作者竟把它喜欢的动物称“高傲的动物”,把“高傲”这个贬义词褒用,语言多有特色呀!一起读一读作者的感叹。
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认为它是一只高傲的动物,那么文中围绕这个特点还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由这个问题引出2-5自然段,学生们小声读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把它找出来并画在书上。通过对“更”字的理解,说明白鹅的高傲在叫声、步态、吃相这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也引出了下文,读起来非常自然。
这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哪些句子表现出了白鹅的高傲呢?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白鹅的“高傲”,如“叫声”这部分,让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它可能在喊: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 。通过想象,赋予鹅人的语言与思想,进一步感受它的特点。
在“叫声”和“步态”这两部分中,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鹅与狗、鸭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它的厉害与傲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可以通过有语气地朗读,来表现出白鹅的特点。
第5自然段“吃相”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即可,通过对词句的朗读,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鹅可笑的样子,非常有特点的一面,它不仅很高傲,而且还显得很死板,不知变通。
第6、7自然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语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白鹅吃饭时的特点,即必须有人在旁边侍候,因为它虽然知道狗会常常来偷吃它的饭,但它还是不知变通地总是吃一口饭就走开去远处喝水吃草,当饭被狗吃光,它还要责备人们对他照顾不够。而且从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厉害,因为狗每次想偷吃饭时,都得先“窥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吃,而且得趁着白鹅离开时“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紧时间尽量多吃点儿,生怕一会儿白鹅回来对它不客气似的。
第四板块:升华情感,进行实践。
在这个板块当中我主要做2件事情:第一就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大量去积累,理解运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一些写作方法可以适当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第二.自己选择摘抄描写白鹅性格特点方面的优美的语句,仿照其写作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积累语言,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提升其语言的品质。
第五板块: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这篇文章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最后说说我的说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步态:傲慢
吃相:从容不迫
喜爱
说课稿 篇22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INTERNET》,其内容包括四部分: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国际互联网,是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鄂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中的第八,九两课演化而来的。
2、三维目标:
A、知识目标:我设计这课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INTERNET的基本知识,消除网络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
B、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网络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上CCIE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
2、通过《焦点访谈》的播放,让学生远离网吧,远离网络游戏。
3、重难点:
1、重点: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网络的连接图和带宽的概念。
二、说教法
1、培养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讨论INTERNET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北京到xx的路由有几种,有老师讲述,有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2、以现场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1、结合实际,精细地讲解。当讲到TCP/IP,把其比做交通规则。INTERNET就像是道路,数据就像是车辆。
2、合理引导学生。
3、适时变换教学方式。以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四部分进行:
A、引入(3分钟)
1、以跨国公司的网络拓朴图为引子,让学生写出由北京到xx有几种方法,来引出今天的课题:INTERNET。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基本知识讲解。(15分钟)
2、引出INTETNET的概念、然后讲到他的起源,发展。把INETNET比作公路,车辆比作数据,那么数据是怎么传输的呢,比作像交通规则一样的TCP/IP协议。
3、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分析比较,说明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4、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家里是怎么上网的,小组进行讨论,归纳上网的方式,老师总结四种上网方式。
5、以现实生活中道路的宽窄引出带宽的概念,字节这个单位,展示中国互联网连接带宽图,进行细致讲解,说明网络的复杂性。那么这些网络是怎么组建起来的呢,由此引出CCIE,展示CCIE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说明的称谓来之不易,培训学生的上进心,立志成为CCIE。
C、联系实际。(22分钟)
6、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就他们所知道的,网络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一个人出来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分条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D、进化主题。(5分钟)
7、播放《焦点访谈》,通过重庆两名学生因为上网困了,在铁轨上睡觉被xx这一血的教训,让学生远离网吧,远离网络游戏。
最后让学生针对今天所学的知识,写一篇感想。
我的课就说到这儿了,谢谢各位老师和专家评审,欢迎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到随州去指导工作。
说课稿 篇23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第14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习本课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战的相关史实,也能树立珍爱和平的意识,同时为学生认识现代国际政治体系和世界各国现代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仍需提高,因此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的运用,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要战役的地理位置及战争的具体经过,从而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难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一战中一位战壕中士兵的日记片段,通过日记,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并引导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结果如何?战后的国际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针对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我将在大屏幕展示英法美德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图、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地图和协约国和同盟国成立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史料思考: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同时,我也会利用巴尔干半岛局势分析图向学生介绍巴尔干危机。最后,我将播放有关于萨拉热窝世界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设计意图】史料的呈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中,我会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向学生介绍战争中重要的几条战线:英、法、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与德国、奥匈帝国对抗的东线,塞尔维亚与奥匈对抗的南线,其中,西线最为重要。紧接着,我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战争的过程及重要战役,学习完毕后,我会请学生担任战地**进行报道: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马恩河战役失利,日本趁机占领山东;1915-1916年,此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 国爆发革命后退出一战,最终同盟国失败。最后我也会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一战的残酷和中国劳工的贡献。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展示《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原文选段,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凡尔赛和华盛顿会议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政治体系?其内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各国确定了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势力范围和政治地位。进而继续播放有关国际联盟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联盟的相关概况。
最后展示有关一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史料,然后顺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一战的影响是什么?
2.如何正确的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让学生以历史学习小组的形式用8分钟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整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在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进行补充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一战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是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为二战的爆发留下了隐患。最后我会追问:一战对大家有何启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爱和、反对战争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说课稿】相关文章: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说课稿03-11
《春酒》说课稿—获奖说课稿04-04
说课稿11-13
说课稿12-06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11-03
小学陶罐和铁罐说课稿说课稿01-30
中班散文欣赏说课稿 下雨说课稿11-02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好习惯说课稿好习惯说课稿09-25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