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2 16:15: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 、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in In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1 When Is ur Birthda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一课时,话题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你的生日在生命时候。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单元的第1,2部分,A chant: When is Tb’s birthda?和给12个月份听音排序。这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后面的部分孩子们可以在本课基础上进行自学和预习,所以这部分属于基础部分,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听说认读12个月份单词:anuar Februar March April Ma une ul August Septeber Octber Nveber Deceber

  2)能运用句型When is ur birthda? It’s in…

  3)A chant: When is Tb’s birthda?

  4)通过询问生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并学会关心父母和朋友。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是句型:When is ur birthda? It’s in…及月份单词。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月份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同时单词也比较长。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活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印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激情导课:(3—5分钟)

  我通过一首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生日快乐歌进行热身。一方面,创设生日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方面,引入birthda一词,并明确本课的竞争机制。导入课题Unit 1 When Is ur Birthda

  2. 民主导学: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每个孩子们都特别关心自己的生日,所以在了解孩子们预习情况的时候,我请孩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生日,孩子们非常乐意,使其忘记了公开课的紧张,有效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从三个维度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整万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会读、会写整万数,知道整万数的组成,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明确万级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会按一定要求和顺序数整万数。

  2.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学法迁移能力,提高同学间合作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大数目数值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究、交流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数整万数,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明确整万数所表示的意义。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打算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具和学具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拨一拨、读一读、写一写、认一认、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究新知,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找整万数,体现数学“大课堂”的理念。

  教、学具准备: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我打算在课开始先采用“谈话法”导入,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生活的幸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在谈话的基础上,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呈现例题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值。新知学习阶段,我打算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情相机引导学生利用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发现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

  整节课,我将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新知,使教法为学法服务,并最终达到和谐统一。

  2.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本课而言,这三者也必将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拨、读、写、数、说、比等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追求“人人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课堂,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学法”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四大版块:一是谈话导入,情境揭题;二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是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是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情境揭题(约3分钟)

  1.课一开始,我想边点击课件边和学生进行谈话:还记得祖国60岁生日时天安门广场上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吗?是啊,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工业的迅猛发展,还是军事上的突飞猛进,都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扬眉吐气。我们应该为此而骄傲。作为农业大国之一,我们国家近几年的农产品产量也大增,农民的生活一天天红火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2.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读一读了解到的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七十七万 、九千零二十四万 、一千一百四十二万,并问学生:你觉得这些数怎么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由国庆60周年的情境引入,通过与学生谈话,让学生在体验幸福生活的同时,产生了解例题的内需,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出示例题图后先问:你觉得这些数怎么样?为什么?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万”的认识。由于学生知道“一万”是个大数,从而初步感知这几个整万数更大,初步感受大数值,为更好地学习新知打下知识和情感的双重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初步预设需要20分钟左右,主要分3步进行)

  1.利用计数器,认识新计数单位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接着上一环节,指着板书追问:七十七万、九千零二十四万、一千一百四十二万到底是多少?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计数器这个老朋友一起来认识和研究整万数。(板书课题:认识整万数)

  接着,我想通过让学生一起拨珠,并在拨珠的过程中回忆十进制,最终在计数器万位上拨一个珠,教师讲述:我们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如果接着数下去,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10个一百万呢?让学生对着计数器,由以前学过的十进制进行推测,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板书出: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并让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再说明:这里的十万、百万、千万就是我们新认识的几个计数单位。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这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什么,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书自学86页最下方,完成数位顺序表的填写。

  学生自学后再组织交流,教师进行变式提问,如:从右边起第六位是什么位?万级由低到高分别是哪些数位?八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设计意图: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是基础。这一过程,是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的一次回顾,是他们相关经验储备的唤醒和复苏。学生因为教师的追问会产生认数的需要,并能感觉到,这些大数需要更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万”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还有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同时自然引出数位以及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自学、交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教师又不失为一位引领者,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又作了及时性了解和反馈,能保证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3. 拨珠写数

  教师再拿出计数器,将话题回到例题,问:七十七万是多少?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适当引导“七十七万就是多少个万?”,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尝试拨一拨,再课件演示拨珠,学生观察自己是否拨对。教师再问:77个万是多少?怎么写?(教师让学生在随堂本上试着写一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对着计数器写)

  接着全班交流是怎样写77万的,并说说为什么后面写4个0。

  由于学生已有了经验,对于“9024个万”、“1142个万”,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作交流,并根据交流情况在黑板上补充板书出写法。

  最后让学生观察板书中的几个整万数,说说能发现什么?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末尾都有4个0,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个级上写4个0。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探究新知的过程,我始终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交流、分析,是想使主动权始终在学生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师仅在细节处加以引导、占据,力求教与学相得益彰。】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设计意图:应用是新知学习的终极目的,合理地组织练习,既能让学生对练习乐此不疲,又能使练习务实高效。因此我打算在这一版块适当重组教材,调换教材中练习安排的顺序,先趁热打铁进行读、写整万数的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数并交流:怎样才能使自己读这些大数时不出错呢?(教师在此可建议学生先对这些数进行分级,并利用板书中的整万数用虚线进行分级,让学生体验到分级的便利。)

  2.“想想做做”第5题

  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完成,并说说是怎样写的。

  3.“想想做做”第1题

  全班学生一起一边拨珠一边数,教师提醒注意拐弯数。在完成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再组织同桌互相出一个整万数,按要求边拨边数,互相当小老师判断对错。

  4.“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先同桌说说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看一看,交流时直接视频展示学生作业,并回答出多少个万是多少。

  5.“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交流发现了什么?(学生中可能会说后一个数就是前一个末尾添4个0,也可能会说后一个数在读时就是在前一个数基础上多读一个“万”,还可能会发现第一竖排依次多一位,后一竖排所用的数字相同等,教师都应该予以及时鼓励性点评,同时提醒学生在读数时要仔细,遇到对分级的学生加以表扬,并以一组为例追问:85表示85个什么?850000表示85个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前后两个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我没有搭花架子,而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好充分的预设,保证练习不流于形式,交流要落到实处,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也是为了引领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使练习走向深层次。】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约2分钟)

  1.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对于整万数,你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像77万、9024万等这些整万数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或听到,不过,生活中的大数值不是只有整万数,请你利用各种途径,去找一些关于大数值的资料,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我这里安排的课堂总结从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情感体验出发,既让学生通过提醒找到本课的难点所在,又给予学生反思的空间。最后将本课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但又不局限于本课所学的整万数范畴,使本课学习不孤立于单元教学,和学生认知结构达成统一,让学生在课外再找资料,既有对整万数的再认知,又是对非整万数的预约认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说板书

  认识整万数

  七十七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77个万 770000

  九千零二十四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9024个万 90240000

  一千一百四十二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142个万 11420000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猫》是本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的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先从性情、脾气、胆量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古怪性格;再写到他小时候的淘气。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 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总之课文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感情主线,表现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说学生

  由于猫是一种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农村的同学都见过猫,不少同学还养过猫。因此 ,我在教学时主要是唤醒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和人猫和谐相处的境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写法。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三维目标(具体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我首先采用情境法——猜谜语、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问题牵引法,学习生字和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对比阅读法是本单元重点推介一种学习方法,在课堂最后的“阅读链接”环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了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准备用2个课时完成,全三步一个课时,后三步一个课时。

  五、说步骤

  (一)猜谜情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和猫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出示老舍的简介,揭示课题——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自学生字词

  2、思考:课文写了几只猫? 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只猫有什么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A、认真阅读1-3段,围绕“古怪”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找出文中含有“古怪”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2、说一说“古怪”一词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大猫的古怪?

  4、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而且……”把“贪玩、老实、尽职”三个词连成一句话。

  B、认真阅读第4段,围绕“淘气”思考(课件出示)

  1、找出带有“淘气”一词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

  (四)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课件出示思考题:

  1、作者喜欢猫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猫喜欢作者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结合课文说一说在习作中怎样来表达情感?

  (人爱猫,猫亲人)

  (五)指导朗读 ,升华情感

  1、自由读

  2、范读

  3、练读

  4、背诵

  (六)拓展阅读,对比学习

  欣赏“阅读链接”夏丏尊、周而复描写的猫,并与老舍笔下的猫进行比较,学习写作方法。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七)总结全文,升华主体

  1、说一说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总分的构段方法;用具体事例来展示特点;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朴实;

  2、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3、用总分的构段方法描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

  (八)练习布置(见教学设计)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通的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使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邮件》是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模块4 网络基础知识中第五单元:《网上邮差E—mail》的第三部分。随着网络社会的悄然来临,电子邮件已成为当今流行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现代青少年必备的技能之一。学生通过浏览网页,搜索、下载网上信息的学习后,已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网络的看客,很想在网络中开创一个自己的空间,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这节课就是学生在网上申请、注册类后第一次带有自己个性的网络操作,所以本节课如果学习效果好,会对以后即时通信、网上论坛与日记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对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初步掌握电子邮件基本知识,学会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电子邮件的安全使用意识,提高学生使用电子邮件的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及重难点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难点:如何发送附件。

  二、教法分析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具备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采用基于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同时,利用互联网在线功能实现跨时空信息交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电子邮件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求帮助,既掌握了知识的学习,又增强了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于“因特网”、“E-mail”等词语并不陌生。但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之间对于网络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的水平差异还是存在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上网,因此,他们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一部分学生有固定的上网时间,但是他们更热衷的是那些即时交流的工具,因此也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简直就是“小网虫”,不单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还能熟练地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网上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考虑采用协作学习法和自主探究法,给学生安排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教师巡视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在适当时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2.学法指导:

  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互补性展开小组式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开组间竞争,在课堂上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堂课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大体内容由三个任务构成:

  任务一:给老师发信:

  通过这一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收发电子邮件。

  任务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发信,看哪一组的同学能最快接收全本组所有同学的信。

  通过这一任务,掌握邮箱中抄送等功能的作用

  小组合作就是在这种竞争的基础上,又能友好地让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还可以增强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形成知识的共享、集体的和谐、情感的共鸣。

  任务三:发送带附件的邮件。

  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并结合书上做一做初步理解附件的发送方式,学生完成《学习评价反馈表》对本节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将反馈表发送给老师。

  通过这一任务,使学生在对自己做出评价的同时,学会通过附件发送邮件。

  通过自我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与精品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强调电子邮件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它的使用存在很多道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他们的有感情地读文的能力、领略祖国的语言美。同时《课标》又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培养这种能力也主要靠语文实践。

  二、说教材

  《梦已被染绿》是北师版的第六册第二主题单元《春天的脚步》中的一篇文章、文章是以诗歌的形式告诉了读者春天已悄悄来临、冬天的脚步已离去、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诗歌分成6个小节、语言活泼、富有灵性、贴近孩子的生活实践、读来让人信感亲切、加上节末富有押韵、读之琅琅之口、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让孩子在轻松易记的语言里还能陶冶心灵、感受春的生机盎然的气息。根据课改理念和刚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孩子的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认识3个生字以生字词 残雪、咱们、散步 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这首诗歌、争取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诗歌。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学会通过朗读感受春天、进而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感受春天。

  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语美、也能通过语言感受春天、并且热爱这生命蓬勃的春天、《而激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即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发现春天、第二、主要采用个别朗读、比读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第三、通过走出教室用自己的双眼发现春的实践活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主要通过朗读去了解诗歌的韵律美、用双眼去真衬发现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观看春景

  1、播放春景图 2、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首先、教师播放从网上搜集来的春天的景色图片、以趣紧扣住学生的激情、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也是课标明确指出的。

  (二)教师范读、引领春情

  1、教师声情并茂朗读、学生倾听

  老师的富有感染力的朗读、除了让学生更有兴趣之外、也把作者的喜悦之情宣染出来、对于刚升入中年级的孩子、教师的范读能触动他们的心弦。

  (三)学生自由读、感悟春气

  这里我分三步教学

  ①学生自读生字、教师检查(多媒体出示生字:残、咱、散)

  生字词的教学也是中年级的一个重点、我采取先让学生自认自读、然后齐认齐读、本文的三个生字、量较少、可花较少的时间。

  ②学生读文、以各种形式、深入地读

  朗读是感受文字、感受情感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大胆、放开地读、能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效果。

  接着指名读、师生评议

  教师的评议主要给孩子一个读的信心、方法、所以在评价教师注重方法做引导、指导。

  ③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悟文的手段、所以在文中、让学生读出妈妈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秘密。先小组比读、再全班齐读。

  四)师生研读、体悟春意

  1、理解几个词语:残雪 草毛茸茸(大屏幕上显示)通过理解这几个词语明白诗歌讲的是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生活的景象。

  2、理解我们小秘密是什么 (大屏幕上显示)

  3、我的梦已被染绿什么意思

  感受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既理解了文章也理解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4)全班齐读诗歌

  (五)走出教室、走向春天(大屏幕打出大字)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况本文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文章、更应该把课文与大自然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学得更加透彻、也真正让语言文字让大自然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

  1、让学生在校园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的脚步、我这样引导:你们想要有自己关于春天的秘密吗 想的话、去仔细地睁大眼睛发现吧!

  (六)课外作业汇报春的消息。

  结合课后问题:你从眼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第二节课汇报交流。纵使课后问题: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第二节课汇报交流。让课内与课外真正地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七)板书设计

  梦已被染绿

  嫩草吐绿 秘密

  残雪融化 喜悦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分析:

  《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第一课。这篇教材由“交通连着你我他”“惊人的发展”“怎能忘记他们”“交通带来的问题”这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根据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对照教材板块是“交通连着你我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是: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并在模拟实践中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帮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探究、感悟,不断丰富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在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 说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常见交通工具及其特点。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并自觉遵守交通管理条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常见几种交通工具及其特点,懂得选择享用,遵守条例。课前我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外地产的,是怎么来到我们这里的,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三、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的活动:

  (一)、认识交通工具。

  课伊始,我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既可激发学生了解这些常用交通工具的积极性,又能形象地表达这些交通工具的特点,揭示话题十分自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家人曾经使用、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以及乘坐的感受(这些交通工具带来什么方便),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讨论、交流“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在外地生产的,是怎样来到我们所居住的地区的”等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交通工具的作用,并从学生丰富的答案中,抓住“交通工具可以运人(旅客)和货物”这一实质问题,把对交通工具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品德课只有将教学活动与儿童自身的经验相链接,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这一环节让学生呈现自己的生活,带着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走向教材,在“正面”和“反面”的情境体验中感受交通和我们的关系。

  (二)、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教学设计上通过“交通擂台赛”、给王经理建议、为王天明一家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等让学生通过议一议、选一选、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因此我还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打算怎么去,让他们在模拟的选择中懂得根据目的地如何选择最方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一环节中,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火车、汽车等角色表演交通工具擂台赛,然后在预设的场景中开展探究活动,获得各种真实体验。并通过和伙伴的交流,老师的引领,不断获得丰富的认识——轻松地了解了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

  (三)、遵守交通条例。

  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之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因此,我让学生谈谈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易燃易爆物品。这一环节中,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发现和小伙伴交流、碰撞,真的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来研究,收获非常大。最后,我还送一首儿歌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理、安全使用交通工具。

  品德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交通又是学生耳熟目详的,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如何讲礼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第2站的内容。学会如何讲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如今中学生在文明礼貌上存在很大的欠缺,本课的学习会对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讲礼貌》的上一站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了礼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一站内容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讲礼貌,承接了上一站的内容。同时,讲礼貌也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站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文明礼貌的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内容的学习及学校、家庭的教育,学生对礼貌知识有一定认识基础;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七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另外,七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学生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而七年级学生又存在不定性。所谓不定性包括两方面:

  ①七年级学生还未深刻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导致上课时定力不足,容易开小差、走神;

  ②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加上家长对礼貌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

  确立依据:

  语言和行为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受影响,也是能最快从课堂教学上得到实效的方面。

  2、教学难点:

  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的情况,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对学生身边不礼貌的案例进行分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并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以此争取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直观教学法。

  2、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

  ①自主探究法;

  ②总结反思法。

  以上教学方法也将体现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4分钟)

  课堂讨论——《“变质”的牛奶》

  一名顾客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牛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牛奶中加进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的牛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的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一杯新奶。她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了,面露愧色,连声道歉。

  提问:①这位客人为什么会面露愧色,连声道歉呢?

  ②你喜欢这位服务员吗?为什么?

  ③这位服务员从哪几个方面做到了讲礼貌?

  设计意图: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的魅力;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要从态度、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为后面知识点的具体展开做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

  ☆态度应诚恳(板书)

  案例分析——《志强与志辉的故事》

  志辉因为别人的误解而郁郁寡欢,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他向好朋友志强诉说自己的苦闷,希望能得到志强的帮助,可是志强却态度冷漠,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志辉解决问题,还不如对他敷衍了事。志辉见他如此态度,只好黯然离去。以后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志强无话不说了。志强也觉得很委屈。

  提问:①志强与志辉两人渐渐疏远,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②如果你是志辉,你能接受志强的态度吗?志强应该是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明白态度诚恳的重要性,达到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应文明(板书)(重点)

  1、漫画欣赏——《买书》

  提问:①为什么李明先到书店买不到书,而后到的那位同学先买到了书呢?

  ②李明和后面那位同学用的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听的人感受有什么不同?

  2、小品表演——公交车上芳芳同学踩到另一位乘客的脚……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漫画很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漫画中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马上意识到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再用小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及我的点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

  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提问:

  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

  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

  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

  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的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仪表应大方(板书)

  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的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

  ①故事中的小强是真的有个性吗?

  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的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的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的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

  ①请自己的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

  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的讲礼貌的例子和不讲礼貌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的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教材观点。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复习。

  八、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图片视频、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能学会如何讲礼貌,但课后仍有一些学生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这些可能都需要通过今后的课外实践来逐步完善。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认识与构想,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我们班搞的主题是海底世界,针对以上问题以及结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2、尝试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体验创造的乐趣。

  3、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活动的难点是:如何有效地合适地选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海底世界。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制作活动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材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图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一定的经验。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启发提问法、直观法、自主探索法、分享交流法

  1、启发提问法:本次活动最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帮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2、直观法:本次活动的开头,老师就采取了这个方法,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废旧物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直接参与创作的过程,在创作活动中,体验废旧物变宝的创作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合作创做,交流分享。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选材→分工合作→动手制作→交流分享→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2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由废旧物制作的作品,引起幼儿制作的向往和兴趣。

  (二)自由选材,合作创作(3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并和同伴一起商讨如何创作美丽的作品。然后共同制作。

  (三)动手制作作品(20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开始制作作品,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终以参观者的身份,利用提问引导、启发幼儿更好地创造作品。

  (四)交流分享(10分钟)

  在最后幼儿作品的展示中,我让每组派一位小朋友上来交流自己小组利用什么来制作作品。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欣赏、相互交流,提高了他们对废旧物变成宝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乐趣。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废旧物他们会持着如何利用的想法,环保的意识也增加了。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来制作其他的物品。

  五、资源利用:

  让家长帮忙收集各种废旧物。

  六、活动预期结果:

  1、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同伴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协商能力。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尝试运用废旧物品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让他们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3、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习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4、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并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必备】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3-16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12-06

老舍《猫》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7-07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12-08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07-15

《赠汪伦》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10-03

《雨巷》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12-05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