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现在的儿童是21世纪真正的主人。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好地迎接力21纪的挑战,在儿童阶段,幼师就应关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本活动以儿童熟悉的乐器为活动主体,以“咖啡”博士出题,儿童“闯关”的形式激起儿童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以闯关的形式层层深入,通过不同要求的四项闯关内容,(第一关“听音辨乐器”;第二关“乐器分类”;第三关“乐器唱歌”;第四关“乐器搬家”),使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索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收获。
本活动的目标是让儿童巩固认识的乐器,教育儿童不怕困难,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是要求儿童一次把乐器都搬完,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活动既有社会性方面的`教育要求,又融合了艺术、语言及科学的内容,既培养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又极具情趣性,能充分调动
儿童的积极性。活动的延伸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能促进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
综合活动设计《搬乐器》
重点领域:艺术、社会、语言
预设目标:
1、巩固认识的乐器,要求儿童准确说出乐器的名称。
2、教育儿童不怕困难,提高儿童解决困难的能力。
3、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打击乐器若干:鼓、铃鼓、碰铃、双响筒、沙棰等;大玩具公仔一个;空塑料篮六个;乐器卡片若干张;录音机和磁带等。
2、场地布置:“乐器乐园”。
活动预设:
一、激趣引入
以到“咖啡”博士家做客,引起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搬乐器
“咖啡”博士提出闯过四关,才能搬乐器的要求,激发儿童搬乐器的兴趣。
1、第一关——“听音辨乐器”
要求儿童准确说出乐器的名称,并练习打简单的节奏。
2、第二关——“乐器分类”
要求儿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乐器进行分类。
3、第三关——“乐器唱歌”
(1)提问:“小朋友们,怎样才能使乐器唱歌呢?”
(2)要求儿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一起为歌曲伴奏。
(3)放音乐,儿童自选乐器一起为歌曲伴奏。
4、第四关——“乐器搬家”
要求
儿童运用身边的东西一次将乐器搬完。
(1)让儿童互相讨论,开动脑筋想办法。
(2)与同伴合作,共同尝试将乐器搬家。
启发儿童用自己身边的东西装运,可一人拿,两人抬,多人合作搬,做到把乐器一次搬完。
三、归纳小结儿童搬乐器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1)让儿童说说自己搬乐器的方法。
(2)“咖啡”博士与幼师一起评价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勇敢地闯过了四关,还想出了许多好办法,终于把乐器一次搬完,如果你们以后遇到了什么问题、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只要开动脑筋,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四、儿童向“咖啡”博士致谢,拿着“咖啡”博士送的各种乐器,邀请“咖啡”博士到幼儿园玩,大家一起随音乐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一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光靠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主要靠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已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倡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思考中创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article/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转化利用旧知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讨论,为引入新知作准备
1、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2、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换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当学生回答完毕后,用课件再现圆面积的“化曲为直”转换成近似长方形,然后进行推导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 “把新的知识转换成旧的知识”这样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方法。
3、出示圆柱,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操作演示,探索内化新知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同的16块。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1)、做一做: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的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2)出示例6、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已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6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2、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已知底面的周长(或半径或直径或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通过不同条件求圆柱体积的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的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教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会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然后理一理化归思想的运用过程: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转化成长方形——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
然后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通过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 12-14 )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石头书》说课稿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 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 鼓励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前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赏析能力。对聋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采用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聋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互相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伸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达到发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强思辩能力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 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 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 李清照愁从何来?
4、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7、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8、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 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让聋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养了聋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喜爱之情。板书课题。
第二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展示词人的个性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养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养聋生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 聋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 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 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 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聋生准备、教师引导。聋生品味、教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教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教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欣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疑惑,学会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索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写“愁”的技巧。因为聋生常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发展聋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聋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6
一、 简洁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典型题型多、易混淆的特点,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刘老师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切入点,接着又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用除法”这两个知识点为主线串联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常见六种基本题型的练习。用知识点串联练习题的设计,使原本杂乱的练习呈现出内在的连系,为高效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教学中刘老师没有多余的情境设置,教学环节紧凑,练习重难点清晰;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楚、精炼;学生的学习通过自主编题、练习、讲解等形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和思维的开放性,课堂风格呈现出简洁而不简单,实用而高效的特点。
二、 教知识、更教学习知识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最大的困难是容易混淆乘除法的应用。刘老师针对这一点紧扣“找等量关系”为核心,让学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形成了:编题----找等量关系式-----列式----总结规律的学习模式。比如一步乘法应用题练习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数据编一道一步乘法应用题,学生编出了1600× ……等,接着让学生找题目中的的等量关系式:全校的人数× =幼儿园人数,列式展示:1600× ,最后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有了这道练习的成功经验,接下来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模式下进一步完成一步分数除法、乘减、除减形式的两步练习。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轻松自如;也为解决其它的练习题提供了参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学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开放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堂课另一大亮点是:老师把思考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比如在一步分数乘除法练习教学中:刘老师一句“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编一道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吗?”,接下来就是学生独立编题、自己解答、讲解、总结。老师只是在一边观察、倾听和少量的组织,整个学习过程老师退出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去充分的思考问题和展示。也正是有了老师放心的放,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可以自由的驰骋。在展示阶段学生共编出了多种不同的一步应用题:1600× 、1600× 、1600× ……
四、我的两点思考
在本节课中个人觉得也有值得思考和进一步商讨的地方。分数乘除法的对比问题。将分数乘除法作相对应的对比,分析其特点,找到异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解题。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问题。本节课学生得出了大量的学习成果:如学生的编题、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式等。在处理这些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时,基本停留在了口头汇报上,并且速度较快,不利于其他同学更清楚、真切的理解。如果能多采用课件、投影、板书等可见性展示方式,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五、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八、说板书设计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艺术手法
用典 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兴 形象生动
借代 引人联想 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
思想情感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 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 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 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 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由《春》这一课开始,为学习后面三篇关于自然的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课标与课文: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春》这一课就是要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进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②过程和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细致的观察与准确描写的.方法。
5.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这一思想,我设计了“回忆春天——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畅谈春天——歌咏四季”这五个教学思路。前三个环节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四个环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最后一个环节由春天引申向四季,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象,就会有无限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燕子回来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妙笔生花描绘了春天。如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师生齐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春的美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民篇《春》。(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说明】唤取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理清思路——感受春天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
【设计说明】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检查生字词,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设计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
(三)、研读赏析——品味春天
1.精段颂读:
朱自清先生将赞美、喜爱之情融于景物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小草,花儿,柔风,细雨,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那么,这五幅春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文宜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读导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
2.精心潜读:
同学们读的好源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美,你能找出他语言的精彩之处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提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①抓关键词
②抓主旨句
③抓修辞句
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
方法:圈点勾画
【设计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配乐朗读: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丹青”高手,他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他们以鲜明的感情色彩。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放音乐,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说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四)质疑反思
1.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2.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审美训练
1.拓展延伸——畅谈春天: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有人说“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有人说“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就考察了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能力。同时,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
2.学以致用——歌咏四季: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设计说明】这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读写听说关键是要落在写上。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环节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结束语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宏观: 山 水 太阳
景:{
微观: 草 花 风 雨 人
情: 新 美 力
【设计说明】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便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说课反思
1.这篇课文我没有设计检查生字词环节,因为如果象以往一样把它放在引入课文之后讲授新课之前,则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和老师的范读,生字词一关已能基本解决。
2.以往《春》的教学,注重逐段逐层的分析,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所以这次教学设计,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重突出阅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让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