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0 11:26: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说课稿模板6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是0 的乘法的情境,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预习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预习、参与教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结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明确算理,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说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说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的书写格式。

  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所以,我根据我校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主题的校本教研课题,主要采用参与教学综合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另外,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教学,内容本身枯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因此,我采用挑战闯关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力求体现。

  1、在预习展示、参与教学、综合训练的过程中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同学们,谁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二、参与教学,探究新知

  1、教师出题检测预习效果,并观察。然后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扮演,分别讲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2、小组内交流: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是应注意什么?

  3、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三、综合训练,强化知识

  1、小组内展示36页上的题。

  2、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练习(学生展示,学生解答,学生评价),教师加以补充。

  3、学生闯关。

  四、 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在今天学习中你又有什么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如何?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86到87页"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1、以情境教学促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2、以估算促笔算,突出算法多样化

  在学生列出2.8×3.6后,安排了学生先估算,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同时为学生探索笔算提供了一种支持过程,通过笔算与估算的比较,进一步验证笔算的合理性

  3、重视过程,突出算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刻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难点。

  4、多种形式应用,促进内化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5、注重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让学生参观小明的房间,说说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口答出哪个事物的面积,学生只能说出床的面积:2×1.2=2.4,而对于房间,阳台的面积只能列式,以此来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找出3.6×2.8,2.8×1.15与2×1.2式子的不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估算引路,大胆猜测

  先让学生估计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2、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形象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交流是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迁移类推的思想。

  3、加强口算,提升算法

  出示课件(已知:482×73=35186,求:482×7.3=,48.2×7.3=,4.82×7.3=),让学生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4、回顾比较,归纳方法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层层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不巩固的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1、帮帮小马虎(出示课件)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2、给积点小数点。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3、等式变形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4、我做小判官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高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0应划去。

  5、课堂作业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四、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应留有余味,为下节课埋下思维生长的起点,于是我出示了:16×24=384,求:0.16×0.24=?

  第三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为下节课的教学,积的位数不够时应用0来补足,埋下思维的生长点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梯形是四边形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它是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基础上进行复习的。梯形是四边形中最重要的基本图形之一,在整个四边形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还是四大数学思想中数形结合思想,函数和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的载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2)掌握四边形的分类和从属关系。

  2、能力目标:

  (1) 学会把梯形或其它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求解,优化几何基本图形的组合。

  (2) 熟练掌握梯形的常见辅助线添法。

  3、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带领学生感悟数学(图形)美。

  (2)通过梯形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熟练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依据,并能不断优化推理论证。

  2.学会把梯形或其它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求解,优化几何基本图形的组合。

  难点:

  1. 把梯形或其它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求解,优化几何基本图形的组合;

  2.熟练掌握梯形的常见辅助线添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不光增大了容量,而且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措施的安排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做法:通过复习知识点、探索、论证,到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教会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先安排练习,回忆基本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例题的选择,也是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的。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取长补短,互相竞争,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教师只是参与、启发、点拨、纠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本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宋词,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对前两篇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词的发展脉络和文学常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词的能力,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应该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是作者游览“赤壁”时的所见所想,作者以古怀今,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联系自己的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诗歌鉴赏和诗歌的背诵默写为必考的内容,其中表现手法既是高频考点,又是我校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正确理解词的鉴赏手法。但是高一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综合能力较低,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被动接受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

  2、能力目标:学会诗歌中情景交融和对比两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作者从容旷达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来讲,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阶段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享受,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诗歌阅读题也是高考中的一大难点。本词又是辽宁高考诗词默写的必背篇目。因此我确定本课的:

  (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情景交融和对比两种表现手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一直坚持着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诗词中有意象和意境,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图片和声音,营造类似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描绘出当时的情景,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苏轼当时的情感。

  学法上,针对高一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综合能力较低,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被动接受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引导学生多多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将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是个开放性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用彩色笔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六个环节。

  环节1: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歌词是出自哪里?

  三国中有无数的英雄,你最喜欢那个人物?让学生一个词概括理由,这样提问一两个同学。再问问有没有喜欢周瑜的,如果有同学喜欢,英雄所见略同。(准备两种可能性)但是在一个大文豪苏轼的笔下偏偏何独爱周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导入,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打开课堂局面,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然后顺势提出了和课文相关的问题,自然导入。

  环节2:理解内容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这首词,我又将这一环节分成几个步骤:

  首先,释题,题目是文学作品的眼睛,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学会借题目分析隐含的信息是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主旨的重要步骤。

  赤壁,怀古,咏史诗,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作一些猜测,或者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首词,会更有目的性。

  “念奴娇”为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说明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借古战场抒发自己的感情。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风,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词,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作铺垫。

  学生们对苏轼并不陌生,所以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明确的方式。

  第三步:朗读。

  诗词的学习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学生“四次读”

  第一次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做到不添不漏不错。

  此时我会设置问题,上下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能不能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读。

  第二次自读——读懂内容

  读过之后,学生一般都能找出概括词上下片内容的一句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第三次单个读,然后范读(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针对我两个班的情况,有播音班的学生,找他们读,一是可以鼓励学生,二是这些学生读的都很不错,可以作为范读的蓝本。

  通过三次读学生充分熟悉了本词的内容,同时也体会了豪放派的文章的高亢激昂、铿锵有力,为他们的背诵和鉴赏教学做了铺垫和基础。

  环节3: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设置两个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分析之后,再次感悟性齐读一遍。

  1、通过朗读我们初步体会了词人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2、浪淘尽千古的风流人物是谁?怎样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发言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赏析上片的过程中,我会展示我的幻灯片,引导学生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当时的场面,重点描绘“乱石穿空——”,尽可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并掌握表现手法。

  赏析下片的过程中,当时英雄很多,但是单单写到了周瑜,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再分析出对周瑜的敬慕之情,此时我会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就能分析出对比的手法,并且体会作者“人生如梦”的情感。

  环节4:课堂小结。

  这首词中运用了情景交融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描绘了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赤壁之景,由景写到了功成名就的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苦闷。

  环节5:高考链接。

  这首词是09年宁夏的高考题,难度适中,题型设置和本课教学紧密相连,通过这首词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而且能学会答题,同时也是一个反馈,可以掌握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环节6:背诵。

  背诵的方式采取小组连环(自己点名)比赛式背诵,表扬为主

  先带着学生利用课件作为提示背一两遍,然后给他们时间自己背,最后小组比赛背。这样比赛式的背诵不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同配合的精神。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六、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上片:赤壁美景——情景交融

  乱穿(形)

  惊拍(声)豪放洒脱

  卷雪(色)

  下片:缅怀古人周瑜——苏轼

  年龄2447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难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成才之路》28页古诗鉴赏6、7题。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背诵,学生学会了分析诗歌鉴赏中的两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和对比,达到了考纲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提高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突破了重点难点。语文是灵活的学科,学生当堂学会了不等于可以灵活运用,还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多多积累,灵活运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动手做”已普遍走进科学课堂。但我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尊严的存在? 我们是从整体上分析,你们说的是个别现象,一定是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操作不规范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是规范的?这里不仅缺失了教师的引导,还让学生的思维碰到了一颗软钉子。棉花、毛皮一类的物体不会生热的结论就似乎很自然地得了出来。还有个别学生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却被紧随其后的下一环节探究挡了回去。

  探究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热闹、有序,学生也能积极动手做,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这一过程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除了活动,课堂上还缺失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尊严。

  学生得出的数据中,有的组温度没有变化,有的组温度升高,还有的组温度降低了。教师一句“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那样苍白无力,遮盖了数据背后学生质疑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思维的发展。仔细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温度计不精准;学生在包棉花时手接触到了温度计的液泡;部分学生没有准确读出温度计的温度,否则开始时的室温不会差距那么大。如果教师能给予有效引导,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仅能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逐一解决,而且也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个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探究,这节课即使只完成了这一个探究活动,也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因为尊重学生思维的尊严,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是科学教育的本质之一。

  思维无立足之地的课堂,何来质疑的生成,何来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谈何思维之火星火燎原?久而久之,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学生会养成揣摩教师想要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的习惯,不愿意或不会独立思考,从而放弃自己思维的尊严。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认真面对。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一个普通的接线员苏珊在电话的那一头用心灵去倾听我的心声,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安慰,如同母亲般的关爱我,使我健康快乐的成长。当我想见一见那素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的时候,她却不幸因病去世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原于一个西班牙的真实故事《用心灵去倾听》。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它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倾情故事,以略读形式出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感受真情的美好。

  【教学理念】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这一组的课文都围绕着“人间真情”展开,此课的学习是对孩子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是情感的再一次升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整堂课我都“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教师对前三篇课文简练的概括,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三篇文章,对本课的学习和感悟人间真情做好情感铺垫。)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谁“”倾听,倾听什么?)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认真研读课前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2、学生轻声反复读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总结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找到另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现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到的课文中前后对应的语句教师要给予点播,并尝试着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没有交流到的重点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还可以出示课件。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能安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不让老师牵着孩子的思维走,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学习课文,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在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时,苏珊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板书:苏珊=我的第二个母亲。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来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达到活而不乱。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苏珊美好的心灵:即用学心去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给“我”安慰进而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采用范读、品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达到情感的升华)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细心、耐心、善良、乐观”教师随机板书)

  师导语: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生活中你有过倾听的经历吗?

  (“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拓展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此时,苏珊已经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但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伤感,“我”最终是没有见到这第二个母亲,让我们圆作者一个团圆梦吧。

  (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他们相见时的场面,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人性化的设计,我们都期待生活中减少遗憾,多一些圆满。这时,孩子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让真情环绕我们身旁。教师在歌曲中总结这堂课并布置课下作业: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同学们做一个会倾听的人吧。课下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真情故事,丰富我们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开一场真情故事会。

【有关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有关《观沧海》说课稿

3.《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

4.《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

5.《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

6.有关《滕王阁序》说课稿范文

7.有关赤壁赋说课稿4篇

8.《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模板

9.第14课《自己去吧》说课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