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0 16:40: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中职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本单元的话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展现了人类不同层面的情感世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就读于本学期的中职生,大多已十八岁,对于生活的许多现象,有着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哈姆雷特》的剧情,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思索的魅力,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课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戏剧的主要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的说课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读、品味赏析、课本剧表演。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哈姆莱特装疯的原因,从而把握其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戏剧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因此,对剧中人物语言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三、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1.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我们围绕哈姆莱特的“疯狂”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幕戏剧,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3.分组讨论探究:对于哈姆莱特为什么装疯、其性格特点等内容,在教师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走进王子、理解王子、对话王子、演绎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复述情节,走近王子

  用几分钟的时间,再一次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根据大屏幕上的四幅画来复述情节,看哪一组复述得既准确又生动。

  (二)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以朗读为主。人物重点语言师生要反复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师生感情达到共鸣,学生和文本感情达到共鸣。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2.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于哈姆莱特这一世界著名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莱特如何由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悲剧英雄。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1.学生可以结合课本自圆其说。(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2.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3.王子选择了行动。

  4.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

  这样做摒弃了以往戏剧教学中对于人物的单一评价,而是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情感激发: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以此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培养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通过模拟对话,使学生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中的思索、痛苦和忧郁,并进而理解王子装疯的原因。

  (四)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莎翁的语言,通过对话、独白、表演,自评和互评,将课堂推向小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请你以《我与哈姆莱特》为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读一读:从《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任选一部作品读一读,感受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学生兴趣,体现“大语文观”)

  六、课后反思

  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言说、主动提问、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神奇的艺术字》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7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20xx文字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Word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添加艺术字,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前几节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Word输入一篇短文、修改一句话、对文字、段落的美化以及学习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之后,学习如何对文章标题的文字进行美化、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全面学习Word和培养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利用“艺术字”工具栏插入艺术字,并合理设置艺术字的颜色、效果、版式、以及字体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够根据需要修改艺术字。

  难点:使学生正确使用“艺术字”工具栏。

  关键:使学生清晰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团体协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探究──合作──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比较法、演示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2.学法

  (1)自学自悟法: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插入艺术字的步骤以及如何对艺术字进行修改。

  (2)小组讨论法:设置采用两个学生为一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字体颜色的调整和版式的设置。

  (3)模仿性学习: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双双讨论,在探究中找到乐趣。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利用TOP20xx屏幕广播功能先展示一份《宇宙小天地》小报(没有采用艺术字),再展示另一份《宇宙小天地》小报(采用艺术字)。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漂亮?想不想把自己的文章也变得像这样漂亮?学生通过观察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艺术字的“美”。教师补充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神奇的艺术字》(板书课题)。

  2.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务一:请同学们看投影上所写的,自己动手操作,看看成功后的礼物是什么?

  (1)打开Word,单击“插入”菜单栏的“图片”菜单,单击子菜单中的“艺术字”。

  (2)在“‘艺术字’库”对话框中,选择你喜欢的式样,单击“确定”按钮。

  (3)在弹出的“编辑‘艺术字’文字”栏中,输入你的名字。

  (4)选择好字体和字号,单击“确定”按钮。

  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独立完成了任务,“同学们,这个形状奇特、颜色鲜艳的艺术字就是你的礼物。”他们在成功地获得礼物之后,都开心地笑了。

  接着由学生演示过程。在完成问题(1)的操作后,我说:“请你单击‘视图’菜单栏中的工具栏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也有个“艺术字”。我又问:“你还能找到另外的方法吗?”一些学生很快就找到在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艺术字”按钮,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继续演示。

  任务二:如果你对自己的艺术字不满意,该怎么修改呢?

  小组分工在“艺术字”工具栏中单击你喜欢的按钮,看看他究竟有些什么本领?

  学生们认真地研究着他们喜欢的按钮的特点和作用,如:单击“编辑文字”按钮,会弹出“编辑文字”对话框,可以更改当前艺术字的文字、字体和字号。单击“艺术字库”按钮,会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可以重新选择当前艺术字的式样等。

  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任务后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并修改作品。

  3.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请同学们打开已存的Word文档──《我的作品》(这是学生在课外搜集到的或自己写的有关环保的文章),今天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作品修饰得更漂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修饰它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把题目改成艺术字,改变字体、字号,插入图片,使用“文字效果”使艺术字更漂亮等。接着便在优美悦耳的音乐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4.观摩协作,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已经完成作品的同学大胆地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如果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自己做得好,也可以虚心向他讨教。

  最后,展示作品并交流学习心得: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想做什么?

  四、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紫藤萝瀑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通过感悟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使学生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信仰。

  本文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到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藤萝花衰败到茂盛的变化,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赏花、忆花、悟花三部分构成,层层深入,最后揭示主旨。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品味语言之美,把握紫藤萝花的特征;

  2、学会提取关键词分析解决问题;

  3、理解作者情感变化,感悟生命的坚强与美好。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优美句段;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感悟生命的坚强与美好。

  四、说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启发点拨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创情境——赏花知形象——忆花析感情——悟花明哲理——写花作拓展)

  (一)导入创情境

  (欣赏一组花卉图片)由学校门前的月季花入题。

  (二)赏花知写法

  1、观看视频,读我所爱

  2、小结:这是一树的紫藤萝。

  (三)忆花析感情

  1、提取关键词明确“这又是一树的紫藤萝。”

  2、结合背景理解“人的不幸”

  3、分析作者感情(焦虑悲痛——宁静喜悦——遗憾——振奋)

  (四)悟花明哲理

  1、结合生活体验谈感受

  2、小结:这还是一树的紫藤萝。

  (五)、写花作拓展

  1、老师小诗展读

  2、学生创作

  3、结束学习

  (六)布置课外作业:

  1、阅读课后作者的《丁香结》《送春》片段

  2、完成一张“学习卡”,建议办一期班级园地(花语人生)

  推荐读物:《铁箫人语》

  说课体会

  说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或阶段,它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它能整合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说课促使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说课促使教师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本次说课,难点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这需要我们去找资料,有意识的将信息技术,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来,这能促进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调查生活垃圾》一课。本节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所以,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为主。首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场景,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提出问题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

  2、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4)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整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主题,而且要层次清楚、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还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学习这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袭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这篇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理解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感悟人民子弟兵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习和借鉴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1.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品读感悟。

  本课是一篇通讯,没有太多的委婉曲折的抒情语言描写,有的仅是对当时洪水暴发,形势危急,环境恶劣的实况描写。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短句多,排比多,短小精悍,铿锵有力,颇有气势。要想体会人民子弟兵那舍身忘我、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心中只有保大堤,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的这些感人的精神,只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意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2.以课文为载体,用教材教,学习“点面结合”写法。

  本课是一篇没有硝烟的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既有气势恢弘的整体抗洪场面描写,也有对对个别的官兵进行特写的镜头,这样“点面”结合,更能形象生动地凸显人民子弟兵那心系人民群众,英勇无畏的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训练目标。在让学生掌握这一写法之后,再迁移仿写,就很容易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设计”意图:

  板块一:复习巩固,概述课文内容。

  课文是一篇 ,浓墨重彩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名在大江保卫战中的 场面, 英雄本色和 ,表现了人民子弟兵 、 的献身精神。

  设计意图:1整体把握课文,将课文读“薄”;

  2采用填空式的概说,降低难度。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板块二:抢险护堤,“点面结合”。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领略“惊心动魄大决战”的群体抗洪场面。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圈点批注令你感动的句子。

  2.组织交流,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

  A.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说话训练:出示:

  ①子弟兵们全然不顾的是 ,全然不顾的是 ,他们顾的是 。

  出示:②他们全然不顾的是肩头沉重的沙包 ,顾的只有:“ ”

  他们全然不顾的是在泥水中来回穿梭的劳累 ,顾的只有:“ ”

  他们全然不顾的是嶙峋的片石割破脚趾 ,顾的只有:“ ”

  他们全然不顾的是生命的危险 ,顾的只有:“ ”

  B.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①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引读:他们……战士们高声喊道……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人民子弟兵?

  C.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给予了最高的赞誉:

  出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1. 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描写黄晓文语言、动作的词语,在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2.组织交流,谈阅读体会。

  (三)了解“点面描写”。

  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1给学生充分的静心读书思考的时间,圈画批注,然后集体交流,“以点带面”,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群众,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誓死保大堤的英雄气慨。

  2进行适当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更深刻地隽永人民子弟兵的感人精神。

  3对比朗读、分析,掌握“点面结合”这一场面描写手法。

  板块三:勇救群众。

  1.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文中的排比句。

  2.“变形阅读”,注意排比句式的朗读,谈体会。

  3.用《弟子规》的经句来赞美这种行为?(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设计意图:1根据文本语言特点,采用“美文美读、变形阅读”的方法,能更好地体会其句式美,结构美,意境美。

  板块四:歌颂人民子弟兵。

  1.播放:《为了谁》;

  2.说话训练: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想说些什么?

  敬爱的解放军战士啊!

  面对危急的灾情,你们( )。

  可亲的人民子弟兵啊!

  面对肆虐的洪水,你们( )。

  你们的心中只有( ),

  你们的心中只有( )。

  你们是( ),

  你们是( )。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歌图结合,深化课文主旨,感受“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重要情感;

  2再次说话训练,铭记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结束课文。

  板块五:模仿练笔,做到点面结合。(任选一个)

  1.描写一次班级劳动的情景。

  2.描写一次体育比赛的场景。

  板书:

  大堤抢险 (面)英勇无畏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 (点)

  勇救群众 (面)鱼水情深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范文

2.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3.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5.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6.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7.《将进酒》说课稿范文

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

9.《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