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1 13:47: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东南亚》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个章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础。本课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和热带旅游胜地,今天我的说课主要涉及: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地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征和城市分布,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具备充分的好奇心,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与我国接壤、联系密切的东南亚。在知识学习方面,对于某区域的地形、气候、农业的认识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生产之间的联系上还无法进行完整的建构,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到自然要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与地势特点,并能说明其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2.从水运的便利、水资源的分布、沿河地形平坦等方面分析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东南亚河流与城市分布图,能够根据河流流向和山脉走向分析东南亚地形特征和城市分布特征,学生具备自己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和城市分布特点。

  【难点】

  东南亚城市分布与河流分布的内在联系。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导入。用“湄公河游记”的生活地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

  “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在湄公河黄色的浊流里荡漾起伏,我的湄公河之行就这样开场了。

  湄公河渡口是个地点却不是个地方,但却是影片《情人》中不得不看的景致,因为湄公河渡口就是情人初次相见的地方,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

  在学生看完图片和文字之后我会出示思考问题:在作者有关湄公河游记的描述中,有这样几句话“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试想东南亚的大河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给城市带来了哪些便利?为什么这里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及与之有关联的旅游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本节自然特征重要的是地形和河流,针对地形特征我会在大屏幕展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判断东南亚的河流流向和山脉走向是什么?

  ②东南亚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这些问题对于学习了半年地理的学生,能够简单的回答出来:

  ①东南亚的山脉、河流呈南北向延伸。

  ②东南亚的山和河流相间分布。

  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概括: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相间分布,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东南亚地形图图进行判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已学过知识的检验,同时也是更直观的理解东南亚地形的特点。

  (2)河流特征

  对于河流特征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通过“由此及彼”的迁移方法,把已经学习的亚洲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迁移到东南亚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

  在我多媒体出示“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和“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之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一起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有哪些?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

  ②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汇报小组成果之后,我会进行总结:从图中能够发现中南半岛的河流众多,主要的大河自东向西依次是: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在我国境内有着不同的河流名称,如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在我国境内称为怒江;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表示地势较高的山脉和高原;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的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类似的知识,即对前面的知识有了检验和巩固,又掌握了同类知识学习的技巧。

  2.人文特征

  由于本节课的人文特征涉及的不多,只是了解的知识,因此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中南半岛的交通、农业、人口特征。

  【学生活动】东南亚交通便利,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地区。

  3.城市分布

  在学生掌握了东南亚的自然特征之后,就是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自然要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因此我会这样做:

  (1)阅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思考所示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图片,4人一组讨论问题:

  ①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有何差异?这对河流的流速有何影响?应如何利用?

  ②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③总结出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讨论完成之后我进行点拨总结:这些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学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的河口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点以及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特点: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河流特点:沿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地区。

  城市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城市有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等。

  【设计意图】该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继续使用地图观察、思考探索的学习方法,通过地图反映的信息,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和表述地理问题,根据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对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及时总结归纳,反馈、落实课标要求。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活动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沿河分布的城市,并分析其成因。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形式,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Section B(1a—Self Check)。本课之前,已经把2a,2b,3a,3b学习完毕,整合教授内容的出发点是让本课更紧凑,学生更容易接受。

  2. 教材分析:本单元Section B的核心语言目标是:学习数字和询问电话号码。

  数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帐号,邮政编码等等都与数字有关,数字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学习数字进而用英语询问电话号码,从而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目的,同时也使他们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总体教学目标应该为:

  (1) 知识目标

  a. 使学生能听,说,读,写,zero--- nine等数字。

  b. 感知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等句子,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

  (2) 能力目标

  a. 能听懂原文,并能编对话。

  b. 能扩展句型: What’s your/his/her telephone number?

  (3)情感目标

  a.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并培养学生观察和主动竞争的意识。

  b.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开口,主动模仿,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4)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a. 重点:学习并掌握词汇 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lephone number it phone

  b.难点:询问电话号码的句型及回答: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It’s …/My telephone number is ……

  (5)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片。

  二.说教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胜模仿力强,表现欲旺盛等特点,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并加入一些自制的图片,结合图片来进一步练习询问对方和他人的电话号码,拓展学生的知识。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取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游戏感悟、竞猜等形式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英语交流,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用,从而体验成功。

  四. 说教学程序

  1. 学习数字zero—nine。

  (1)学习0~9英文表达。

  (2) 通过多种方法巩固记忆数字的英文表达。

  (3) 做记忆数字的游戏:用自制的卡片帮助学生熟练地用英语读出数字。

  (4) 小组合作:认读一些常用公益电话号码,达到学以致用。

  (5) 玩游戏:十人一组数数,逢三及其倍数跳过,误说者出局,坚持到最后者胜。

  2. 学习怎样询问和给出电话号码。

  (1)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小组,为活动做准备。

  (2)给学生做示范:怎样用英语询问电话号码和回答。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It’s……/My telephone number is……

  (3) 放听力资料,让学生完成给定的题。

  (4)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询问电话号码。

  (5)知识扩展:讲解怎样询问他或她的电话号码并回答。

  (6)让学生表演:询问对方或他/她的电话号码并回答。

  (7 ) 学生用自制的学生卡自我介绍,请别人说出电话号码,以此训练学生应用能力。

  3. 归纳总结本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数字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以及电话号码的问与答。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性的回顾,使整个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4.布置作业

  a. 能够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b. 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c. 采用分层作业设计,力争让基础不同的孩子都有所收获。

  五.板书设计

  1.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2.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 It’s……/My telephone number is……

  3.What’s his/her telephone number ?It’s……/His/Her telephone number is……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 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构成一组说理性的单元。《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会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来劝戒吴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c、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能辩证地看待吴王这个人物。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5、教学安排: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高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课打算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以说促读,明白道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说苑》“正谏”中的几个小故事。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这篇寓言故事在写作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努力将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首尾段落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紧扣重点指导复述,情境朗读明白道理。

  3、补充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以第二课时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2、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3、以说促读,入境悟理

  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本课。(本环节预设1分钟时间)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体裁。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第二个环节为对比朗读,探究生疑。(本环节预设6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件出示文章的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再指名读,引导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少年的“这番话”指的是哪番话?吴王为什么会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么?大臣、少年都劝吴王,为什么大臣劝后吴王仍是执迷不悟,而少年一劝吴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在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能激发他们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三个环节:以说促读,入境悟理。(本环节预设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我打算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找出少年讲的故事,指导朗读、复述;然后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寓意;最后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进行作业练习。

  首先教学第一层:少年的“这番话”是指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一找,读一读,再指名读,齐读,假如你们都是少年,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呢?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再指名复述,学生评。

  然后教学第二层: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吴王的心,是哪句呢?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教师相机板书。接着讨论吴王因为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么?理解“恍然大悟”并造句。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学生可能会谈到,吴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样,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身后的祸患是吴国很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最后教学第三层: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愿意连起来读一读吗?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课文的三到十一小节。读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为什么大臣劝吴王,吴王不听,而少年劝后,吴王就恍然大悟呢?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主动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体会少年的勇敢、聪明,他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我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回顾全文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填空:《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 ,从而,体现了少年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 道理。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课外延伸。(本环节预设13分钟左右的时间)

  刘向的《说苑》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谏”中收集了秦始皇、楚庄王、齐景公等人的历史故事十多个。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小故事,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由组合,共同阅读,并讨论:学了课文,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张扬。最后我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说苑》整本书。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树立了大语文观。《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说效果预测

  尊敬的评委,我在预设《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案前也阅读、浏览了一些相关文章,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我在思考时,主要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文中对比明显的两段话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读书,讨论探究,从而获取知识。预计学生在说的这一块能生成课堂的亮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些历史知识较丰富的学生还能补充一些历史小故事更深刻地来说明所学的道理。而在探讨“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这时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加以启发、引导。当然,在我今天的说课中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能不吝赐教,谢谢!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螳螂

  (吴国)

  蝉(楚国) 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说课稿 篇5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三个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3、回顾全文,揣摩写法。

  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设计思路: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问题设计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时,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用较为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与学习伙伴亲密接触,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虽然本课时重点教学15~17自然段,品味海鸥对老人超乎寻常的深情。但海鸥对老人的“情”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须结合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提示中强调“……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要想理解重点语句,就必须对课文全盘掌握于心,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和资料来理解重点语句、品味感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文章表达方式的把握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大撒把,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5~17自然段前,我出示了学习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15~17自然段,想一想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这段提示教给了学生理解语句、品悟感情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默读”“想一想”“画出”“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阅的资料说说”“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等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本课,还适用于日常学习。在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时,教师相机在学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本课学习时知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四、注重读写结合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在诉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思想是肤浅的。而写,可以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地思考、推敲、揣摩,可以对原有文字的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完善,引领思维走向深刻和有序。参赛课上,我拿出一整块的时间让学生书写内心的情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相信,届时的教学效果会给读写结合的理论以有力的佐证,也给了我坚持读写结合的信心。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让媒体为教学服务

  老人的照片、海鸥纷飞的图片适时出现,补充了学生经验的不足,能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品味感情;因为学法指导包括的因素比较多,如果教师只说一遍,学生仅凭记忆是无法操作的,而用大屏幕出示出来,学生在自学、交流时可以反复查看,对比学法指导要点,不断校正、完善自学和交流情况;在指导读两次“鸣叫”的语句时,在写话前和学生读自己的写话内容时,使用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到的适当的感情基调中,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品出情,写出情,读出情。

  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我还运用了挂图、海鸥图片等传统教具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学生写话时挂上了老人的遗像,在学生朗读写话内容后将海鸥贴在老人的遗像周围,连缀成一幅飞翔的鸥群。遗像、鸥群、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诉说,相信会将师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将教学推向高潮。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3课《泥浮雕》。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生活中我们常用浮雕来装饰环境,浮雕因材料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美感。汉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节课我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徐州汉画像石引进课堂,让学生结合画像石的技法进行泥刻浮雕的制作。

  2、本课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节是集欣赏、合作、互动、实践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版画等。学生已经学习了《概述》,了解了雕塑的基础知识,欣赏了中外雕塑作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浮雕技法的多样性。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拓展泥浮雕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汉画像石的表现手法拓展表现。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他们已经学过版画,掌握了刻刀使用的方法。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愿意主动接受新事物,会独立思考,会合作、会借鉴。我给他们发放了《课前准备》的有关材料,安排他们课余时间参观画像石馆(徐州画像石馆、歌风台等),收集有关的图片、邮票、首日封和文字资料,目的也是为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提高师范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所需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会欣赏、分析石刻浮雕作品,会借鉴徐州汉画像石浮雕的艺术特点,拓展浮雕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从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在参观、收集等综合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欣赏、制作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学生感悟到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法分析:

  指导思想: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愿学。

  欣赏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乐学。

  开放式探究带着问题去自主研究,学生会学。

  从地方美术资源中汲取营养,引申到对生活的学习、文化的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善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画像石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取石为材,以刀代笔,图画天地,有古朴、厚重之美,这节课就围绕一个“美”字设计教学。优美的课堂情境激发创作潜能。课前开放式探究和课内欣赏带领学生欣赏美。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美。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创造美。作业品评中让学生学会评价美。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学会探讨美。

  (一)聆听美的声音

  课前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轻松优美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教师巡回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别作品是圆雕还是浮雕,巩固浮雕的分类。总结泥塑浮雕的制作方法。接着提示还有一种制作浮雕的表现形式,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入课题。

  (二)欣赏美的画面

  用课件展示徐州画像石。分别出示汉画像石实物照片、汉墓内景图和徐州汉画像石视频片段。声画并茂的视频片段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徐州汉画像石古朴的艺术之美。然后请几个学生谈谈通过参观对画像石有了哪些认识,参观过画像石的同学会有很深的感受,学生的主动发言把课堂推向第一个高潮。

  (三)探求美的内涵

  通过大屏幕显示导学题目,和学生一起从线条造型、题材、构图和雕刻技法四个方面讨论徐州画像石的艺术特点。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查阅这方面的资料,请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这时,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我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畅所欲言。,师生间幽默风趣的交流把课堂气氛推向第二个高潮。

  讨论造型时,出示画像石拓片《有翼的犀牛》。为了说明画像石的选用题材多表现现实生活时,给学生提供拓片《建鼓舞》,让学生充分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汉代人信仰厚葬的习俗出发,让学生懂得古代人想让死者死后能升天,和活着时候一样享受荣华富贵,所以画像石题材多表达神话故事和吉祥图案。在讨论雕刻技法时,让学生用画像石浮雕和上节课所学的泥塑浮雕相比较,找出二者在制作技法上的异同。

  (四)实现美的创造

  为了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感受,我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的方式制作一个《马头》的形象,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第一步制版(课前完成)。

  第二步起稿。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象的形态,要夸张又不失其真。

  第三步描形。把稿纸蒙在泥版上用针扎出轮廓。

  第四步刻制。雕刻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减地(也叫剔地)”,什么地方用冲刀,什么地方用切刀,要刻出层次。

  第五步调整。

  作品完成后展示给学生看,并出示已经准备好的作品供学生参考。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先给学生提出作业要求,提醒学生借鉴并不是模仿,要力求有所创新。

  然后学生之间讨论制作构思,让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自己准备做什么样的形象,借鉴了画像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含义?在学生踊跃发言中,会有五花八门的构思和各种奇特的象征寓意,欢快的课堂气氛让课堂进入第三个高潮。

  学生制作时,继续播放舒缓的音乐。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对敢于运用夸张手法、有创意的同学及时表扬。作业制作过程中会出现泥版过干或过湿等情况,过湿就让学生结合雕、塑等技法制作。过干的泥版刻起来会使学生非常吃力,我会告诉学生画像石是在比这硬百倍的石头上一凿一凿敲出来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劳动人民的不平凡。

  六、课堂评价

  1、品评美的创想

  这一环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重点放在作业自评上。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运用了哪些雕刻技法,哪些结合了画像石的特点,哪些是自己的创新讲给大家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

  2、学生自评后请学生互评。

  3、教师简评。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主要从层次变化是否清楚、构图是否饱满、造型是否大胆夸张几个方面来谈。

  2、进行美的探索

  最后教师总结:

  徐州汉画像石是先辈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它是徐州人的骄傲,它和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利用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今天运用了它的制作技法进行创作,以后我们要学会从不同形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学八年级美术第十六册中第二课《青春风采》。该课共三个课时,本堂课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来进行说课。希望得到各位的指导。

  一、说教材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富有创造性的一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对比不同类型和不同场合所穿的服装,以及观察成衣与展示服,并找出它们的差别,了解在成衣与展示服的种类和用途,以便学生学会更好地搭配服装。在以前的美术课中,学生已经培养了基本的欣赏能力。因此,《青春风采》这一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服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服装搭配的基础技巧,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身份特点、体现个人审美情趣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

  二、说学生

  其次,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大胆富有个性,个人主观意念比较强。

  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切入点,是关键。我会充分利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活动和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让美术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本课内容和新课标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会在不同场合所应该搭配的服装以及如何搭配服装,不同脸型,不同体型的人所选择的如何选择服装。

  2、运用材料拼贴,进行简单的服装搭配练习。

  3、进一步了解着装的意义,提升对着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确定了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掌握服装搭配的基本要素,根据自身条件,学会如何适合不同的场合搭配合适的服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难点是搭配出符合自身身份特点、体现个人审美情趣的着装,提高对着装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课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赏一赏、比一比、讲一讲、看一看以及游戏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且,根据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大胆富有个性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小组探究学习法 、欣赏观察法、合作交流法、启发法和评价激励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情“为基础,以“做”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搭配出符合自身身份特点、体现个人审美情趣的着装。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具体说课,我将此过程分为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问卷调查,激趣导入。约2分钟。

  教学一开始,我会在班级里做一份公开调查,我会这样问学生:“你们喜欢自己的校服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有多少人喜欢校服?有多少人不喜欢校服?认为校服还可以的有多少人?”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得出调查结果。我会这样说:“校服可以体现我们是学生,是我们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那么我们这堂课要来讲一讲学生如何搭配服装,展示青春风采。” 紧接这在黑板上写出课题《青春风采》。

  【设计意图】该环由对学生的调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深入了解,研究校服。约5分钟。

  紧接着,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校服和学生运动性校服,并请学生根据这些校服的特点、材料、款式等方面回答为什么喜欢校服,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认为校服还可以。根据学生的 回答,在黑板上写出校服的利弊。

  接着,再给学生展示不同学位层次的学生的校服, 如学士学位服、硕士学位服、博士学位服。并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这三种校服的相似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作为学生,穿着校服是学校统一性、纪律性和校风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的视觉和想象,使学生深入情境之中,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为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游戏合作,搭配服装,了解成衣。约18分钟。

  首先,我把一张白色的大卡纸贴在黑板上,并把六个乔丹的头部用图片打印出来的形式并排贴在卡纸上,并把不同职业场合所要穿的服装也用图片打印出来的形式举起来一一展示给学生。接着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拼贴的方法为乔丹搭配服装。这种游戏互动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接着,再学生拼贴好后,提问给学生。让学生找出黑板上的乔丹有几种职业,分别是哪几种,并且这些服装分别是适合在哪些场合穿的。如果是在家里让学生选择会穿哪种衣服,在学校会穿哪种衣服,并说出原因。由此,向学生强调在不同场合,我们要学会搭配合适的服装,作为学生,在学校应该搭配出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同时也要要根据自己的身形,搭配出美观大方的服装。

  然后,再把思路引向成衣的概念。根据以上六套服装,请学生归纳出成衣的概念和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游戏合作,大胆想象,增加对服装搭配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概括能力。

  第四个环节:欣赏服装作品,了解展示服。约12分钟。

  首先,我把迪奥设计师和三宅一生,所设计的服装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设计师的设计感。让学生感受不用设计师的设计不同风格和不同审美意识。这样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欣赏对象,拓宽学生眼界。

  再让学生欣赏一段大学生服装设计展示大赛的视频影像,使学生在一边看视频的时候,一边能找出该视频中服装的特点、材料、色彩搭配、花色搭配等。并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正真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后,再把思路引向展示服的概念。根据以上图片和视频中的服装,请学生归纳出展示服的概念和特点。

  第五个环节:对比交流,找出区别。约5分钟。

  我会这样说:“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成衣什么是展示服,那么根据它们的特点,我请同学来说一说成衣和展示服的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学生:“在什么时候我们穿成衣,什么时候可以穿展示服?”等学生回答完后,还可以问:“在什么样的场合,我们的穿什么样的服装?”这样做既呼应了游戏合作搭配服装环节,又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教学理念。

  第六个环节: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约2分钟。

  课的结尾处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中学生,大家的穿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听取学生的回答后,做出归纳和总结。

  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约1分钟。

  1、为自己设计一套你最喜欢的色彩和花色搭配起来的衣服,穿到课堂上来。

  2、要求美观大方,并且符合中学生身份。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本课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如屏幕所见。(导出:板书PPT)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又能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还有助于他们把握重点、理解难点。 为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板书:

  《青春风采》

  校服利弊

  成衣 特点

  展示服 特点

  区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下面我对我的说课做下总结:

  本次说课调理清晰,语言组织恰当,本次说课的亮点在于,课程设计新型,能够很有效的做到师生互动。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尾与前面的内容在衔接方面还不够清楚。

  如有不当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

6.《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

7.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

8.《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

9.《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