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第四册,第十五课《画夜景》,对象是小学二年级7岁的孩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掌握知识有限,但好奇心极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画夜景》是他们从未接触的知识和技法。
依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课目标是:通过画“夜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力,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重点是:学习画夜景的方法,掌握用明暗色使画面产生对比效果。 难点是:如何利用颜色对比表现夜色的美感。
本课分2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
下面我针对《画夜景》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半分钟)
出示苏州农村同一村落白天和黑天的照片,引出今日主题—“夜景”(板书)。
第二个环节:新授(20分钟)
1. 游戏探索,把握重点
问:白天和晚上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白天亮,夜色暗;白天清晰,夜晚朦胧;……)
看:请学生看书。 提出问题:从书中的图片看,你认为哪些是亮的颜色?哪些属于暗的颜色?
找: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明暗色对比运用例子。如学生黑发上各色各样的亮色发卡和班级深绿板报上的亮色布置等。
玩:选穿5个上衣穿类似色的学生,根据服装色彩的不同深浅,按明暗渐变排队。
想:亮色和暗色是绝对的吗?请在刚才的色彩渐变排队游戏中进行对比,讲出你的理由。
(这一环节通过问、看、找、玩、想5个步骤,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①了解亮色和暗色。 ②了解亮色和暗色产生的对比效果。 ③亮色和暗色是相对而言的,有时是要通过对比来鉴别的。)
2. 感受夜景,体验美感。
课件欣赏:介绍奥运开幕式的烟火胜景和黄色调、红色调和兰色调夜景摄影图片。
(用学生熟悉的农村夜景感受宁静,用节日夜景感受欢快,用城市夜景感受繁华等,让学生感到夜晚的新奇和美丽)
3.教师演示, 突破难点
教师示范画夜景。先快速用油画棒在纸下方,用基本形组合的一排描房子,再用蜡笔在纸上半处添上粉淡色烟花,然后用大笔在背景处涂上群青、深紫色等水彩, 演示中学生观察:先用……后用……为什么用这样的顺序?得出老师是利用蜡笔的不透水性,“先蜡笔后水彩,先画亮色,再画暗色,用深色衬托亮色来完成夜景画的。
(老师零距离、直观的演示,让孩子觉得绘画很简单有趣,并初步了解蜡笔水彩画的方法,激发绘画的欲望.)
课题添写成“画夜景”
第三个环节:作业(15分钟)
1.在对学生的感兴趣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上提供参考画题,引发学生想象。
如:“王国放烟花为公主(或小王子)庆祝生日”
福娃夜游科技城,
喜洋洋们在草原新居欢庆祝元宵……
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图片,说说自己想画的夜景内容。
根据学生所带材料和喜好特长,
自由分2组:A组用油画棒在老师提供的深色砂纸上作画(这个技法简单)。B组白纸上尝试蜡笔水彩画。
2.学生作业,教师播放轻音乐,课件循环播放夜景图片和兴趣班作品(学生在优美的视听环境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量)。
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和点拨画创作过程中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注意分层次要求。
本课作业要求:只完成风景主体部分,背景添画、涂色等留待下一课完成。
第四个环节:作品展评,拓展视野(5分钟)
1.展评:选3个不同特色的习作,让学生展示仪上展示,简介画面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画的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差异,注意分层次要求。
2. 拓展:我将用表现夜色的各种材质作品(如布贴画、砂纸画、蜡笔刮画、吹塑纸版画等),发给各个合作小组欣赏,提示:不同材料的画作也是利用颜色对比来表现的。我们以后可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夜景。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该课内容是在学生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引导学生们掌握圆的特征并学会用圆规画圆。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们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们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们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们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们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一个圆内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2、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进空间观念的构成。
3、通过课堂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圆的美学及人文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们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发现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在“我要学——三段一思”模式下,以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自主探究,让学生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分享,实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从培养学生们主题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情境感知,诱发动机——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我来学
(三)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我来用
(四)概括升华,感受圆文化——我来思
(一)情境感知,诱发动机——学什么
1、猜想:首先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等,让学生们想象,当正多边形越来越多时,它就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圆形。
2、举例:对于圆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举出一些例子来。此处我设计了一个德育渗透点---“井盖”。联系生活中雨水过大,井盖会被冲走的现象对学生们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3、展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和神奇。
这3个环节的设计,唤起了学生们对生活中圆的认识,强烈诱发学生们的探究动机,使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知的探索阶段。引出课题:人们不仅用圆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还巧妙地将圆的特征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绚丽多彩,圆的更多奥妙正等着我们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同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感受“圆文化”。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们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士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战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们学有目标,听有方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我来学
1、尝试画圆,掌握方法。
首先让学生们说说有什么方法画圆,然后引出用工具圆规画圆。在学生们认识了圆规后,设计了一个德育渗透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机让学生们联系生活说说含义,对学生们进行遵守秩序的教育。接着让学生们第一次尝试用圆规画圆。
说说画圆的情况。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尊重学生们已有知识基础和激励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且学生们在画圆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对圆的特征的思考。知道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初步感受了曲线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在“做”中探究
顺着学生们在画圆中产生的模糊认识结合教材自主学习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并探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自学提示:
(1)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怎样表示?
(2)组内合作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沿着直径折一折、量一量,思考有什么发现。
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随着学生们的汇报强调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同时整理板书。
3、内化知识,再度画圆。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研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学生们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学生们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我来用
为了全面检验学生们学习效果,了解学生们掌握本课重点、难点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把练习分为基础练习、深化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我能找
出示一些圆的半径与直径,请学生们分辨。
此练习强调半径与直径的特征。
2、我能说
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100条直径。
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此练习强调对圆各部分特征。
3、我能填
同一个圆内
R(米)
0.24
1.42
2.6
D(米)
0.86
1.04
此练习强调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二)深化练习
1、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学生们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2、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吗?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可任意选择一题解答,也可全选。
这一环节的安排,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了一些联系生活的习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们思维能力的作用,重视学生们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并把所学知识联系到了课外,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四)概括升华,感受圆文化——我来思
1、分享收获
2、感受圆文化
教学结束,请学生们分享收获,在学生们总结的基础上我将直观地为学生们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们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最后设计一个德育渗透点,出示圆形的古钱币,教育学生们“外圆内方”做人,方就是方正,具有优秀品质。圆就是圆通,善于与人交往。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板书也是一处德育渗透,通过看老师的板书让学生们感悟到写作业要像板书一样有建筑美,不仅字要美、格局也要美。
总之,说课只是一种教学设想,课堂上还需遵循学生们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情感的波澜,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高级的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惟有生成,课堂才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就是“像”或者“不像”,所以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夸张。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别之处。
(二)分析怪异
在学生感受了意象艺术的“怪异”后,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从而引出意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将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呐喊》,并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象、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描述、分析掌握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两个理解的切入点。故此我分别展示两组作品,首先通过分析朱耷《鹌鹑图》中的眼睛理解艺术家是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然后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分析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运用比较法的方式寻找差异,进而总结归纳出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
环节三: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提高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鞠、躬”等生字及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我准备安排两教时来完成教学。第一教时,我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国贫民弱、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地位。接着板书课题,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励志”的“励”,板书时我故意写成“厉害”的“厉”。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教时,我以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教时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改题设疑。
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励志”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学生会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理解,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我准备将错就错,将课题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围绕上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我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让学生换位思考,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我引导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的人的成功,并通过前后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
4、推敲课题,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而这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用立志并不恰当。而且“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5、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首先,我简单介绍了徐悲鸿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随后,我总结全课:“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接着,我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登陆有关徐悲鸿的网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收集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队课开展“名人立志”的故事会。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的新课标的理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980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后,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的事。全文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本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编者建议把它定为学生略读课文,因此教学本文我只安排一个课时。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以“长征之歌”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之后,感受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了民族自豪感,这对学习第二单元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有了敬爱自豪之感,然而由于八年
级学生阅历尚浅又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还缺少一定的感知和体会,尤其是对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许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如诗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等等,来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并更深一层地明白: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而这种思念和热爱又牵连着故乡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为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线索引导法、点评引导法
2、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把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并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形成书面作业。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累重点字词及常见的文学常识,夯实基础。)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诗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情境体验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气氛,融入文章内容。)
(二)扣住标题、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与标题“枣核”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后试着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那么“枣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线索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线索引导法,启发学生学会从课文标题入手,把握全文的结构,进而明白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了悬念,推进了悬念,揭示了悬念,从而初步感知了本文作者用线索“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1、这篇文章体现了同窗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并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请跳读课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重点引导理解:“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研读文章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地感悟了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了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学生超越了时空,做了一次精神的远行,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透过这位友人,学生看到了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到此水到渠成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由点及面、归纳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点及面,总结写作手法,强化学生体会。)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心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人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再次对文本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六)结语:
悠悠老人心,浓浓枣核情。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惦记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 . .
(设计意图:这样的结语,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文中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视野,学习并巩固本文的优秀写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思乡-----(以小见大)----爱国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展现了全文的脉络,突出了标题的线索作用,显示了主要的写作手法,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我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我能学会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思想是力求体现:“以发展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班一共有58名同学,如果用1根小棒代表一个同学的话,需要多少根小棒?(生58根)
师:请学生各自独立数出58根小棒(生数,老师巡视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法,可能的答案是一根一根数,二根二根数,5根5根数……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驱动,使学生向往积极的操作活动。也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真实水平,再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数数的方法多样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建构计数单位“十”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48杯小棒。但摆放在一起,老师很难判断你们数的是否正确。你们能开动脑筋,想办法清楚地表示你数出来的小棒正好是48根吗?
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并把学生中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可能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a.二根二根的摆29堆
b.五根五根的摆11堆还多3根
c.十根十根的摆
d.5堆还多8根教师引导学生对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观察,并反复地教,在数的过程中感悟第三种方法的好处。能一眼看出结果是58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择最佳的计数方法。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突破了为什么要用“十”来表示的难点,还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中的优化策略。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1)理解几十几的组成
(2)掌握整十数的组成。
(3)认识100并掌握100里面有10个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十几的组成这一知识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出58的组成并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再通过50的认识来强化把10个当作一个“十”,为100里面有10个“十”铺垫,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十分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33页做一做
2、多媒体出示许多小星星(87个)
(1)估计有多少个?
(2)怎样摆放才能清楚地看了小星星的个数?
(3)怎样变成90个,再变成100个?
(4)从不同方向数出10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介绍教室内的人数和物品。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教学,逐渐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语言另一种表现形式,应具有艺术性、指导性、启发性、实用性、应发挥其“引”、“导”功能,引学生之思,导学生之路。
设计意图:这样板书,层次分明,便于学生观察、突出重点,体现了突破难点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四、评价分析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挥、说、议、练中学习;从而达到人人想学、爱学、乐学的目的。
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中,掌握100以内数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巧妙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
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材的设置,在高二年限选教材中安排了排球这一运动项目,其意义是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排球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了解排球的竞赛规则,懂得如何欣赏排球比赛。其作用是通过排球的比赛或练习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说课的设计
1、本课的指导思想: 依据新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根据高二年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特点,通过排球基本技术学习,让学生学会一种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对象与内容: 对象高二年学生,内容内为巩固提高排球基本技术的垫、传球技术。
3、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能达到以下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排球的体育活动,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技能:通过排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排球正面垫、传球的基本技术,并使排球运动成为自己的爱好,从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身体健康:通过排球基本技术教学,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通过排球基本技术目标练习与学习评价的设置,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公正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社会适应:通过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垫、传球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手指弹力及身体协调用力。
难点:正确的运用垫、传球手型和击球点,指、腕、臂等身体的协调用力。
5、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手段:方法:采用课前观看课件引导学习、课中讲解示范、打擂台竞赛、提问题、分组练习、目标练习、自、互学习评价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练习。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说明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技术概念。精心设置练习场地与练习目标及评价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动作的目的。把排球有关本次课技术名称配上英语(单词、词组),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外语,培养学生随时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掌握更多体育专项英语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6、教学程序:
(1)、课间时间:指导学生观看课件和练习场地,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与评价内容,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排球垫、传技术建立完善的动作概念。
(2)、课开始约3分钟:进行常规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做好上课的准备。提出练习目标及评价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3)、热身操约7分钟:全班分成四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4)、教学实践步骤约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练习场地与练习目标进行有序自主练习:即主动巩固实践旧知识、探索实践新知识、体会、运用动作技能、素质练习、学习评价等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才能的机会,促进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竞争意识,激发自信心。进行多项素质练习(多级跳、跳绳、侧身移动、仰卧起坐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评价练习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提高鉴赏能力。
(5)、课结束约5分钟: 应用音乐,做整理活动,进行课后小结及布置课外锻炼任务。
(三)、说器材本次课需多媒体小推车2辆、排球50粒、海棉垫4块、跳绳8根、小黑板4块、排球挂图4幅、学习评价记录夹8个、秒表1块。(附记录夹与小黑板的设计)
(1)、记录夹设计
A、学习评价记录及小组名单:小组长: 组别: 项目: 年 月 日 效果类别等 自评互评 小组姓名 级动 作技 能学习 态 度自练 能 力合作 意 识心理 素 质身体 素 质调节 能 力自互自互自互自互自互自互自互 好 中 差 . . .好 中 差 教 师 总 评B、学习评价参考表:范围标准动作名称动 作 技 评 参 考 正面双手垫球优准备姿势、手型正确、迎击触球部位准确、()全身协调用力。良准备姿势、手型正确、迎击触球部位较准确、全身协调用力较好。中准备姿势、手型较正确、迎击触球部位较准确、全身协调用力较好。差准备姿势、手型不正确、迎击触球部位不准确、全身协调用力不好。 正面双手传球优准备姿势、手型正确、迎击触球部位准确、全身协调用力。良准备姿势、手型正确、迎击触球部位较准确、全身协调用力较好。中准备姿势、手型较正确、迎击触球部位较准确、全身协调用力较好。差准备姿势、手型不正确、迎击触球部位不准确、全身协调用力不好。
说明:通过学习评价的记录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观赏能力,提高自信心。
(2)、小黑板的设计:根据各区所需进行设计(如传球区)练习任务(自传、抛接、移动、对传等练习)
练习目标(每项练习连续20次以上) 示范图片(略) 相关英语(Voueybau---排球、 Forearm pass---正面双手传球、 Double contact---连击、lift----持球等) 简单规则(略) 动作要领(略) 易犯错误与纠正(略)说明:通过小黑板提示学生可以随意选择练习,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和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场地设计 场地:学校田径场或球场(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场地说明:教学场地设计共分十五个区如上图所示," "为球筐,四条线长度40米以上。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需随意进入各个区进行练习。
(五)、说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预计通过本次课学习,95%以上学生懂得应用排球的垫、传技术进行体育锻炼。预计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为50%左右。
(六)、展示课件 通过课件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完善地掌握排球的正面垫、传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露在外面的面》是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继《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的第四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观察物体的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及找规律等内容之后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中,有序地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并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问题,并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2、能有序、多角度地观察,并发现规律。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归纳、替换的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能有序、多角度地观察,并发现规律。
五、教具准备
正方体纸盒,课件
六、教学活动流程
一、复习揭题
一、回顾旧知。
(师手拿教具):瞧,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又来光顾我们课堂了,请你简单介绍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六个面,八个顶点….)
师: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师怎么计算的吗?请完成下面两道题目。(课件出示复习题)
二、导入新知。
师:刚才在计算表面积时,求的都是六个面的总面积,而在实际生活堆放物体的时候,有些面是看不到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露在外面的面。(出示课题)家电商场的仓库就存放了一批电视机,我们一起到哪里去看看。
二、新授
三、观察思考,灵活解决。
(课件展示,放在墙角的电视机包装箱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一个正方体的电视机包装箱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分别是哪几个呢?
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是多少呢?
师:同学们继续看,这有几个正方体的电视机包装箱?(四个)它有几个面是露在外面的?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跟你身边的伙伴交流一下。
讲解不同方法数出露在外面的面。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第一种方法是逐一观察每一个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数出来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9个,下面请同学们计算出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延伸探究,拓展思维。
师:将四个正方体包装箱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请你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盒子,动手摆一摆,再数一数露在外面的面有多少个,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师:将四个正方体盒子摆在墙角,有很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老师搜集了几种,同学们请看
(逐一讲解露在外面的面)
师:看看这些立体图形和他们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都是用4个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放的方法不同,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数相同,摆放方式也可能不同。
小结: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研究了露在外面的面,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有条理有顺序的数出露在外面的面,避免遗漏或是重复,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露在外面的面。
五、直观演示,探索规律。
出示题目:
师:将一个正方体摆放在桌面上,有多少面露在外面呢?
教具演示,揭示答案。
师:两个并列摆放呢?
教具演示,揭示答案
师:三个摆成一排呢?
演示并揭示答案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师:每增加一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正面和背面始终不变,一个正方形露在外面的5个面可以理解为正面和背面的2个加上上面左面右面的3个,两个正方体摆成一排就加上3,再多一个正方体再加上3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目,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做一做。
师:如果将小正方体竖着摆放,又会出现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师演示并讲解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6个正方体这样摆放有多少面露在外面呢?
六、归纳总结。
师小结: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研究了露在外面的面,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有条理有顺序的数出露在外面的面,对于有规则摆放的正方体,我们又探索了其中隐含的规律,通过巧妙的计算得出露在外面的面数。下面,利用今天所学,完成以下题目。
七、实践应用。
三、练习(略)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