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4 10:57: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教材分析

  ★教法说明

  ★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1、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__,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_

  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从图形中易得,s≥s’,即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20xx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

  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

  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

  设计意图

  (1)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业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其中有抒发对历经磨难而又经历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有表达了孤身居住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有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倾诉童年的梦想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曾赴法国学画,后开始诗歌创作,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二, 说目标:(教学目标)

  1, 苏霍姆林斯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诗歌的审美作用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特别在这首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对历经磨难儿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3,知识掌握目标:了解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拓展阅读来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4,能力目标:能把握诗歌的意像,能体会诗歌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三, 学情分析:本人所教学的班级是初二年七八两班,这两个班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较浓而且互相影响教学时不能只做纯粹的分析,还应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理解接受

  四, 说教法:1,本问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品味诗歌,因此应先教给学生诗歌朗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情感的迁移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意象的分析,即从意象入手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3,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究,以此来突破:“欣赏文学做婆娘,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这一难点,从而体会诗的内涵

  五, 说学法:1,重视学生的实践调查:学生从调查学习入手,调查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材料,在调查中形成对诗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读,朗读中体会诗歌浓郁的情感,从而体会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请感的迁移

  六, 教学设计

  1, 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谈谈课前预习情况,谈谈收集到的关于诗人艾青,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强调创作的时代特点

  2, 听录音,指导朗读,注重分步骤朗读

  A,读准字音(方法:学生读,教师指导)桂冠( ) 璀璨( )讴歌( )汹涌( )

  B,读准节奏,学会断句,学会读轻重音(结合附文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讨论,读对读懂)

  教师示范一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句中“也”“嘶哑”“歌唱”应重读,因为他们能突出抗战时期悲壮的时代气氛,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的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读重音的应是最能体现诗句感情的字词根据诗句的意义来划分停顿,即断句为: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其余有学生讨论划分,教师点拨全诗的节奏如下(展示课件)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休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教师导读深入内容

  提问:诗人说“我爱这土地”就是热爱祖国,诗如何讲“土地”与祖国相联系起来呢,这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象征与意象: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而所借助的具体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诗歌常借助意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本文意象象征义分析:

  土地这个意象象征了祖国象征了中华民族,鸟这个意象象征了诗人自己,河流风这个意象象征了我们民族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了解放前象征了光明与希望,让学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是诗人感情的寄托

  D,课外拓展:(教师展示课件材料)

  以下是我写的一首浅显的小诗《纸鹤》,请同学们找出诗中使用的意象,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适当讨论)

  课间时

  我叠了一只纸鹤儿

  它雪白雪白的

  没有一些儿颜色

  但它——有一对可爱的翅膀

  站在阳台上

  我放飞我的纸鹤

  它飘飘摇摇

  随风儿起起落落

  终了时,却落在了污渠里

  哦,我的纸鹤

  我终于明白

  梦其实只是一种美丽

  (提示:诗歌借纸鹤这个意象,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纸鹤象征着梦想)

  E,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背诵这首诗,并能准确默写

  课外作业:合作探究找出郭沫若《炉中煤》诗中的意象,并能学习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印发材料)

  附文: (女郎——象征所挚爱的祖国,煤——诗人自己,我为了我的祖国身心憔悴,形容枯槁,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弃、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了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七,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悲怆

  意象 与 象征

  土地 —————— 祖国大地

  鸟 ——————诗人自己

  河流,风 ———————反抗精神

  黎明 ———————解放区(光明与希望)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HTML的语法》。

  一、教材分析

  1.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dreamweaver网页制作》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主要是介绍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运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是学习其他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HTML的基本标记、建立一个简单的HTML文件。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中职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dreamweaver进行了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运用dreamweaver创建网页文件的方法。但学生对HTML的概念及语法并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建立一个简单的HTML文件,也是以后综合活动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网页制作过程有很大帮助。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整个学习阶段都没有接触过语言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学习HTML语言方面存在困难,因此,HTML的基本标记的用法以及HTML四个标记的位置关系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主动发现四个基本标记书写格式上的共同点,运用类比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HTML语言的概念,并对四个基本标记有一定的理解,能进行分析与思考;

  (2)熟练掌握HTML语言的使用方法及书写标记,并能对其进行编写;能运用HTML语言创建简单的网页文件;

  (3)感受HTML语言的逻辑魅力,并能对HTML语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成为网页制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HTML语言的四个基本标记的用法。

  确定依据: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英语水平,按照网页制作课的教学目标,本节的重点是HTML语言的四个基本标记的正确运用,原因是四个基本标记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就会出现网页不能正常显示的情况,这四个标记的基本用法是建立网页的基础。

  难点:HTML语言中四个基本标记的位置关系。

  确定依据:这四个基本标记的位置关系是创建网页文件最基本的,今后学习中的很多标记,都是在这四个标记基础上完成的,这节课又是学生第一次使用,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作为本课难点。

  二、教法阐述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类比记忆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泰利德多媒体教学系统。运用类比记忆法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强,对于标记的使用位置很难记忆,运用类比之后学生可以在愉快中迅速记忆标记的使用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求知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网页制作”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并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计算机的机房、投影仪

  软件环境: windowsxp操作系统、泰利德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HTML的语法,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以旧引新”这样的环节,请一名学生上机演示运用dreamweaver建立一个简单的网页文件,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运用dreamweaver建立一个简单的网页文件,那么这个网页文件是如何在浏览器中显示的呢?引出课题——运用HTML语言来实现。

  设计意图:将网页以代码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网页是这样生成的,从而激发学生渴望自己亲自动手编写代码生成网页的欲望,从而点明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在求知的气氛中展开。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首先使用泰利德教学系统进行广播教学,配合教学幻灯介绍HTML语言的概念、HTML的四个基本标记以及四个基本标记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对HTML语言有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分析讲的四个基本标记有没有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四个标记在书写时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时引出新的知识点——容器型标记和非容器型标记,成对出现的是容器型标记,学生会迅速记住。

  然后提问:这四个标记都介绍过了,那么这四个标记的位置关系如何呢?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四个标记的位置关系。在这里加入类比记忆法,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所以在记忆时产生困难,运用学生简单记得的英语单词HEAD和BODY两个单词与人作类比,将HTML标记比作一个人,将HEAD标记比作一个人的头部,将BODY标记比做人的身体,将TITLE标记比作人的额头,这样在讲到标记位置关系时,使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头标记在上面,身体标记在下面,非常容易记忆。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运用HTML建立一个简单网页的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体验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之后教师依据“任务驱动法”,通过泰利德教学系统给学生布置上机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HTML创建一个简单网页的过程,加以巩固和强化。然后教师再次广播教

  学,指导学生如何对现有网页进行编辑。

  (三)拓展训练

  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包含有段落的网页文件,问学生能否实现?学生尝试之后发现,不能实现段落,这时教师采用广播教学,讲述在编写代码状态下不识别段落,向学生介绍段落标记,由学生自己想办法实现含有段落的网页,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能力的学生很快做出效果,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过程,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找一名做的正确的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再把时间交给学生,等作品完成后,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回顾、未来展望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HTML四个基本标记的用法。

  对未来进行展望:记住了HTML标记的用法,那么各种类型的网页你都可以进行代码的编辑,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HTML语言编写一个网页文件,将代码写在作业本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第六条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小童的观察和赞美,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和描写了“冰花”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区别与应用。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冰花”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2、观察感受,自主探究。

  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等描写冰花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培养其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的学习方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三、说教学程序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两种树叶,两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三、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四、学写生字,寻找规律。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本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现在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那优美的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

  “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的),像(的),像(的)。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

  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 ?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他它

  (1)()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的书,走进了房间。

  (3)()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旋转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班幼儿好奇、好问,有一定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对身边的各种旋转现象充满兴趣。本节活动巧妙地借助小风扇为工具,截取纸盘旋转为切入点,以分组合作、闯关的形式,让孩子在大胆的操作和探究中进行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在发现小纸盘旋转秘密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判断、推理、验证等思维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团队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旋转的东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科学活动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纸盘旋转后,颜色、形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

  2、能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并积极的动手探索,求证答案。

  3、体验与朋友合作参与竞赛游戏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各色的纸盘,为幼儿人手准备了一个小风扇,在拆除了风扇头的基础上,我给风扇头做了简单的设计,让幼儿在使用风扇的基础上更具有安全性。同时,为了配合我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我还制作了课件,插入了一些正在旋转的视频,让幼儿有效的进行探索。

  四、说教学方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是一个注重观察的活动。本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观察视频中旋转的纸盘颜色、形状的变化,以此来让幼儿感受、探索颜色及形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2、游戏法:

  结合我园的课题研究《幼儿园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在本节活动中采取了竞赛的游戏方式,设计了一个闯关环节,这个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喜欢以竞赛的模式开始的活动。通过这个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活动。

  3、探索操作法: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活动和一个设计纸盘的活动,分别让幼儿探索纸盘在高速旋转中产生的颜色变化,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旋转中色彩的变化,让幼儿自主探究并发现旋转中颜色的神奇变化。

  五、说教学流程:

  1、关注兴趣点,激发幼儿兴趣:

  结合季节特征,夏天小朋友们都会用到电动小风扇来解暑,孩子们也很喜欢这种工具,大多时候孩子们只是用风扇来解暑,没有想到过利用小风扇来感受色彩的变化。通过本次活动,我以改装的电动小风扇为工具带动纸盘旋转,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同时,在提供的各色纸盘中,能够帮助幼儿在玩玩转转的过程中发现不同颜色、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图案在旋转之后的所发生的变化,为闯关游戏环节做好经验准备。

  2、创设游戏化情境,增强探索欲望:

  以情景化、游戏化竞赛模式开展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学习特点,使整个活动充满趣味,比较容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闯关游戏,相互协商、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最终完成任务,在锻炼幼儿合作能力的同时使合作既成为学习的手段,又成为学习的目的。每一次的闯关活动,都是在孩子们的猜想和实践中完成的。有人会获得成功,也有人可能会面对失败。但是教师最重要的设计意图是想帮助孩子们学习用一种科学认识周围事物的态度来观察生活,学习运用进行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的态度。整个活动以竞赛为主线,共安排了四次闯关游戏,每次闯关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难度不断加深。同时每次闯关都分为"呈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验证"-"交流讨论"四步骤,始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以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3、选出"旋转王",满足好胜心理:

  不管在什么时期,对于孩子的自信、好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分都是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来启动热情、锻炼意志、发展智力、获取知识的。有了好胜心孩子才可能步步攀高。本环节,我请幼儿在小组竞赛后,分别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使幼儿意识到颜色的变化,从而引出对颜色的认识,掌握一些常见颜色间的变化,最终选取游戏的"旋转王"。

  六、活动综述:

  在整节教学活动中,我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有效调动后,引导孩子们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以此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操作之后我请每组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知道纸盘旋转后,颜色、形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能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并积极的动手探索,求证答案;能够体验竞赛游戏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

  一节好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与自主探索活动中探寻旋转及色彩的变化,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根据视频提供的旋转中的纸盘,自己设计与旋转方式一致的纸盘,则是本节活动的一个亮点。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让幼儿利用发散性思维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脑袋想、用双手做、用嘴巴说,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受到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是每次读诗都停顿不好,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到了读,最重要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打不开,本次设计我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四、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今本方法。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第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四月、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六、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解诗题

  语文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知诗人

  在前期的准备中,学生已经对诗人翁卷有一点了解,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老师补充,这样有助于对诗文的了解。

  (三)、读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学生自由读诗。

  2、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品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在前面有节奏朗诵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想象诗的大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必备】学习计划模板合集7篇

6.【必备】计划方案模板合集9篇

7.【必备】租赁合同模板合集7篇

8.【必备】租赁合同模板合集九篇

9.【必备】赠与合同模板合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