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以恰当的形式把环保知识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使教育的内容既不呆板又不枯燥?我从身边的一只随处可见的布袋子入手,设计了本次。同时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一把沙、一块砖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手中的宝,可以乐不思索的晚上半天。《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选择了“布袋子”为教学内容既符合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目标:
1、能于同伴相互游戏,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体验游戏中的快乐。
2、能大胆用语言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乐于用肢体动作表现自己的、勇于探索。
3、通过活动培养细致的观察力,模仿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同伴间初步的合作能力。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能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敢于表达、乐于表现。整个活动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了解布袋子”、“玩布袋子”、“洗布袋子、晾布袋子”等几个环节完成的。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各种布袋子、音乐、场地
知识经验准备是:幼儿已认识过布袋子了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演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玩”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教学;在最后环节中感受音乐、跳舞的快乐等等。
3、活动的结构是递进关系的:兴趣——游戏——表演。即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的探索布袋子的玩法,利用“玩”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布袋子的特征,在游戏活动、音乐跳舞的活动中,让幼儿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肢体语言的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法、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提供了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魔术变变变
教师:我这儿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它能变出很多很多东西,看看现在它变成了什么?
因为是借班上课,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利用“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交流。
(二)玩一玩布袋子
教师:布袋子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呢……
引导幼儿如何的玩布袋子,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玩一玩“中,运用启发式的语言提问,让幼儿对布袋子的特征、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三)游戏
以超级大玩家的形式来鼓励幼儿、引导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玩法,乐于表现自己。教师以同伴的角色来参与、和幼儿们一起模仿,一起游戏。
教师:“我们变成了奥特曼……一起去打怪兽吧……”幼儿:“我的布袋子变成了裙子,我要跳伦巴舞”教师将角色适当转换,以布袋子的新角色组织游戏活动,师生共同制定活动的要求、规则。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相互间的模仿掌握布袋更多的玩法,激发幼儿语言表达、肢体表现的欲望,促进幼儿间的相互欣赏及合作。教师或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儿一起游戏,或给于幼儿一点意见,引导幼儿的游戏更深入。
(四)放松部分:
1、洗布袋子
教师:我们变成布袋子跳进洗衣机里,来洗个澡吧!
听音乐,教师和幼儿自由的舞动,鼓励幼儿模仿衣服在洗衣机里翻滚时的动作
2、晾布袋子
音乐结束,放松运动,幼儿以布袋子的角色躺在地板上“晒袋子”。教师引导布袋子翻身、并摸摸幼儿的胳膊、身体。(检查布袋有没有晒干)
(五)活动结束
以一首儿歌:一个胖子、变成一个瘦子、再变成一个矮子。整理好布袋子。最后抱着矮子回家。
说课稿 篇2
教材简析:
《iuü》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二课。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乌龟驮着小蚂蚁过河,小鱼鼓掌欢迎,既赞扬乌龟乐于助人,又赞扬蚂蚁善于开动脑筋。从这个语境中可以剥离出“蚁、乌、鱼”这三个语音而导入“iuü”这三个字母的认读,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画面——语音——字母”这样一个学习链。第二部分是表音表形图,以利于学生掌握字音、熟记字形。第三部分是六个单韵母的字音字形辨别。第四部分是“iuü”的笔顺图及其汉语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它们的四声。
3、能准确地分辨这六个单韵母的读音与字形。
教学重难点:
能读准“iuü”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教具准备:
情境图的动画演示课件、字母卡片。
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抽象的表音符号,它缺乏具体内容,枯燥乏味,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一年级儿童在入学伊始更应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呈现各种活泼生动的学习形式,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字母的音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2、自主探究,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观念是贯穿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始终的。所以在学生尚未形成“学习定势”的起始年级,教师更要将这种观念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因此在教学iuü的字形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字母形态的特点,自己去想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a o e i u ü”六个单韵母的读音和字形辨别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纠正、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十单元第二十五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教材教法三大方面分析本节课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所任学段的具体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传染病、细菌、病毒。
二、教材体系
教材由单元、章、节构成,每单元有前言、图片;每章内容的安排也非常清晰有前言、图片,回顾与总结,课外阅读;每节内容有:引言、正文、思考与练习包括分析与讨论、观察与思考、探究活动,应用与实践包括模拟活动、辩论活动、调查活动、设计活动以及相关链接和网站与书库。
内容结构安排同前三册教科书一样,本册的编写同样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安排了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
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生物的类群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认识逻辑上来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展、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又会深入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包括课程标准中传染病和免疫,威胁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三个二级主题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内容,已经安排在七年级下册。
三、教材教法
1、教材分析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习传染病的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该节被放在了本单元的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一,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二,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三,活动设计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2、重难点
由于传染病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如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来分析理解传染病。
3、教学法
那么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法
这堂课我会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运用讨论法,问答法,以及模拟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
而对于初二的学生,由于他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富有探索精神。因此,我会尽量地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活动,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做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进而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教学程序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我是这样安排我的教学过程的。
第一个阶段:新课导入
以 20xx 年冬天 H1N1 甲型流感的例子导入新课,运用问题的方式进行切入:流感时期我们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保护自己呢?为什么要这样做?传染病有哪些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教材 68 页的表格,从而导入本节课。
第二阶段:新课讲授
在黑板上列出教材上已有的传染病和学生自己想到的传染病,提出问题: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因是什么呢?接着展示结核杆菌、HIV 病毒、蛔虫等几种生物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图片思考:这些生物能引起什么疾病呢?进而总结出传染病的概念及病原体的概念和传染病的三种类型。
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环节:
会运用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例子,小张的爸爸感冒了,由于小张和他住在同一屋檐下,小张也被传染了。这一实际的例子实现从生活走进课堂,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69 页的资料并思考 70 页的三个讨论题。在黑板画图示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传染病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利用黑板图示这个直观的方法,使学生跟着我的思路一边走一边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地接受知识点。那么为了巩固该知识点,我会以艾滋病为例,让学生说出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接着,我继续利用小张的例子,通过假设和问答的方法,假如小张的爸爸在感冒的时候,小张刚好去旅游了,那小张还会被传染吗?进而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这时候呢,我会通过书本上有关预防传染病的插图和日常生活中例子,以及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逐个说出它们分别是运用了怎样的预防措施,进而我会和学生一同总结得出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最后,再以甲型流感流行时,人们戴口罩,患者被隔离等问题让学生逐个分析并讨论属于哪项措施,这样即突破了重难点。如此反复练习,从而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来理解传染病,让他们知道怎么在学习生活中保护自己及家人。
第三个阶段:总结巩固练习
学生互相讨论后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能及时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教学反思
我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本堂课重点难点。而其中我又运用了多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实现生活走进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非常荣幸,衷心地感谢你们!我说课的篇目是《花未眠》,来自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我将分三大部分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由于本人是第一次说课,经验不足,考虑不周之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并能得到你们的指导。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对美的理解: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得出三个结论: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握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本课特点,特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让学生建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二)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三)能力目标: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品味本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重要语句的内蕴。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诸多例子的意图。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本课是自渎课文,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前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另外,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教学设计程序: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为四步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半夜醒来,发现家里的夜来香或是昙花在静悄悄地开了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惊异,高兴,喜出望外,没什么感觉……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无独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对美的无限感慨,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板书课题:花未眠—————川端康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其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川端康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①了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国》,《千只鹤》,《古都》,他是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本单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这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学生可能知之甚少,适当介绍一下,扩生阅读面的同时利于课文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说说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想:难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②如果让你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你会摘录哪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谈初读印象。
无论对否,教师都给予肯定,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符合认知的规律。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领悟内涵。完成这阶段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诵读,讨论,共分8点进行:
1、跳读1,2段,引导学生把握几个问题:
(1)一开篇作者就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细腻敏感,善于思考)
(2)凌晨四点醒来的作者发现了什么(发现海棠花未眠)
(3)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件小事,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大吃一惊因为"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才刚明白,而且凌晨四点看海棠花,觉得它更美"。)
板书:发现美―――海棠花未眠
2、指导学生研读3,4,5段,设疑讨论。
由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发现吗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什么?
让学生从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得出三个结论: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
(3)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板书:感悟美
获得美的方法:邂逅,亲近,反复陶冶(发现花未眠,岚山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研读6——11段,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让学生找出这几段所举的例子,讨论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板书:
画中花女人的手勒达像宗达画狗茶碗,画艺术品(艺术美)
真的花各种手势女人肌肤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从艺术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美
体验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原型
自然美与艺术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重点语段赏析,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难句解读。
让学生提问,有哪些难理解的句子,先问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再适时补充,学生没有问到的难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讲解。(结合课后题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难句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养其鉴赏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浅入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读文规律。让学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归纳,老师在此基础上从中点拨,引导,加强,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通过板书来梳理思路,归纳知识:
(1)文章抓住一个"美",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发现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获得美的途径);体验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出发,思考了关于审美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哲理。
(2)学习本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写作手法:①以小见大;②首尾呼应;③深入浅出
课后总结,明确思路,加深理解。
7、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也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课外延伸拓展,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发展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深化培养学生建立起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8、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这篇说课稿是关于《花未眠》的教学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对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合理应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注重线索贯穿,由整体感知,辩体析题到质疑深思,归纳总结,最后拓展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能收到预期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意图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标志。而且会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那个标志代表什么?幼儿的这种兴趣及好奇。正是我们向幼儿介绍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常用的标志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等了解标志的外形及含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想想力、创造力,本次活动综合了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运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难点是: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
二、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兴,认识常用的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对各种标志理解的含义。
2、 在认识常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设计标志。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种标志,并想办法通过查询、查资料等办法理解标志的意图。(可通过照图片、图标、网上等办法收集各种图标)。
2、 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常用标志的资料作补充。同时为幼儿提供各色彩纸、彩笔笔等制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种标志的卡片,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断,如:禁令标志: 禁止通行、 禁止进入、 禁止鸣喇叭、 禁止停车、、警告标志: 注意危险、 交叉路口、 铁路道口、、军人的标志、电视台得标志等
3、 心理环境准备:为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在幼儿园墙壁上设置一块展览版,把幼儿找到的标志拿到幼儿园放在展览版上进行展示。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寻找标志――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标志小游戏――讨论设计图标――制作图标――”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带来幼儿观看展览版,“请小朋友看看展览版上都是什么”?将幼儿引到“标志的世界”。目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中来,此环节在1分钟以内。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这部分是重点,需8钟左右。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孩子在“标志”情景中,与标志零距离接触,通过看、摸、听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你认识哪些标志?它有什么含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个环节:标志小游戏,加强对标志认识的环节,需4左右分钟,教师准备各种标志的图片,让幼儿快速认出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谁的反应快。这环节是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对常见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保持了浓厚的持续探究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四个环节:过渡环节,需1分钟,讨论设计图标,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挂上标志?设计什么样的标志?同时把幼儿引到坐位上。
第五个环节: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幼儿自选材料,尝试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创造、设计常用图标。如:班标、卫生间标志、园长室标志、厨房标志、节约用水标志、活动区标志等。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要发展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对标志的认识,体验创造和设计常用图标。教师始终参与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创造性、动手能力、由次也增强了。这部分也是重点,需10分钟左右。
结束部分:1—2分钟。幼儿设计后大家分享。并把标志贴到相应的地方。由此得到升华。
五、评析
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大班所设定的活动目标,并且教师没有把活动仅仅视为过去心目中上课,而是将教育真实地渗透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不难想像,如此的师生互动,对孩子,对教师都会是自然的,毫无压力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
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一样。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用投影仪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
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投影)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投影)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以上题目,每小组至少选做一题。完成后组织交流。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上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
二、 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 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2、 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3、 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
教师画一个海水的图画,请学生上来画上鱼。(画得越多越好)
问:大家的画画得怎么样?这么一点海水,居然画了这么多鱼呀!奇怪奇怪!
因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呀!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四、作业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熟2、3、4自然段。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四年级的第十课《生活与艺术中的花》。结合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来说,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欣赏自然与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综合能力。这也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下面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表现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花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寓意。第二部分是美术作品中的花,这里包含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其绘画方法、材料各不相同,风格迥异,其中还提出了中西方绘画比较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花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中间无形中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作品中的花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在教学中,对于本课的三部分,教师可选取其一或两部分重点完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故要削枝强干。
1、显性目标:
⑴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
⑵认识中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的花的特点。
2、隐性目标: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大自然更加关注,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用美装扮生活,用美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⑵、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认识自然界中的花与艺术中的花的关系。
难点:对比中西方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认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二、教法运用
1、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3、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学法指导。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程序。
一、导入:(通过鲜花实物,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首先教师出示一支鲜花,介绍花的名称、特点及表达的寓意。从而引出课题。
2、带来鲜花的同学边介绍边将鲜花插在花瓶里,组成美丽的瓶花。
3、请学生谈自己此刻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花带给我们的美感。
二、 讲授新课:(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欣赏活动及评述讨论。)
1、了解生活中的花。
(1)看到美丽的瓶花,让学生谈谈花在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2)谈一谈自己身边哪些地方是运用花进行装饰的?怎样装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花可以装饰美化生活,还能表达我们的心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了解艺术中的花。
(1)引导学生观察静物画《银莲花》、《蓝花瓶》的表现形式,小组讨论分析其特点。(2)指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中国画《写生玉簪》、《露气》这两幅作品的内涵。
3、小组再次合作探究:
中国画和西画在花的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4、教师适时的小结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绘画大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中西绘画风格的不同。
三、 组织:“每人献一朵花”的绘画接力比赛。
四、师生互评:
教师选小评委用贴星星的方式选出自己喜欢的画,看哪个组得到的星星多。教师进行鼓励性总评。
五、课堂小结:
艺术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简单的介绍,请各位领导和教师给予指导。
说课稿 篇9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个小问题是: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课后题(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讲,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总结出放鱼的理由主要有:鱼大,钓的时间长,没有人看见。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这两个问题的预设目的是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对话部分。我分两步逐步丰富这部分内容。一是抓“看”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詹姆斯,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爸爸,这鱼多大啊,我们不放了吧?爸爸,就这一次还不行吗?爸爸,难道您不爱我了吗?让学生在情境回答中体会父亲的坚决。从而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道德实践”这样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以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讨,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紧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自学遵守规则,才能有益于自己的一生。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放:正确 不放:错误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