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7-04 10:45: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模板(通用13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农牧文化的交融说的是两宋时期汉族与其他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重点讲述了宋元时期农、牧民族之间的和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为后面的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在上本课时,老师应当解释清楚各个历史现象和名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由于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因此本课的教学方法以活动法为主,试图通过较为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愉快地融入课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辽(契丹)、宋(北宋、南宋)、西夏、金、元朝等政权的更替。

  2.掌握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史实及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3.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会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4.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们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农牧文化在战争与交流中融合。

  二、说教法

  本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活动法和问题法、情景表演法的结合,通过较为活跃的教法使学生融入课堂。我的整节课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时历史史实的展示,通过学生表演的方式,展示4个故事: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精忠报国、一代天骄。每表演完一个故事,即进行提问,题型有必答题、抢答题。其中的情景表演,老师事先已经将班里的同学分为四组,同时选出小组长。跟同学沟通好之后,让每一组好好准备所要表演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农牧文化交融的表现。首先通过讲解农与牧的概念介绍,在此基础上介绍文化交融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下是两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故事一澶渊之盟。此历史故事讲的是北宋与辽之间发生战争,北宋虽战胜,却仍旧屈服议和。故事情节展现议和场景:北宋代表团和辽国代表团,坐在谈判桌上。请其他组猜出该故事,得到回答与澶渊之盟相关的一套题的回答权。该套题包括两大题,第一为选择题,包括辽国的建立者、少数民族、都城。第二为澶渊之盟相关内容,包括订立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故事二靖康之耻。情境再现:金军攻打宋朝至其都城开封,在北宋皇宫内,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面对国将倾覆时的各种表现。人物:金军、宋徽宗、宋钦宗、后妃代表。

  同上。题一为金国的建立者、少数民族、都城,以及北宋的建立者、民族、都城。题二为金与北宋关系如何。

  故事三精忠报国,情境再现: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的场景。人物:岳母、岳飞。

  题一位南宋的建立者、都城、民族、统治范围。题二为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故事四一代天骄,再现成吉思汗登基大典的现场。人物:成吉思汗

  题一为元朝的建立者、都城、民族、统治范围。题二为对于元朝统一过程的描述。

  第二部分:通过展示教材P105与P107两张图片,说明北宋至南宋的历史发展过程。

  通过材料展示,农牧文化交融的表现,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这四个方面。

  准备两段材料:

  (2)宋朝:南宋,有人这样描述昔日汴京的臣民“黄髻小儿,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 南宋诗人林升也曾作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且注重发展军事力量,革除陈旧体制,任用汉人为宰相,实行汉人朝廷管理制度,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重的弊端,减轻人民负担……

  问题:两宋为什么被北方游牧民族打败?

  (3)材料一:西夏设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材料二:西夏国王李元昊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辽国部分寨堡的民户,迁置州县垦殖,从事农耕。辽代赋税征收的依据,一是“计亩出粟以赋公上”(《辽史》卷59《食货志》。 材料三:观察图中契丹、西夏文字,看它们的字型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西夏国设立各级学校,以推广教育;实行科举,以选拔人才;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 材料五:女真人最初招待客人的饮食以肉类为主。后来女真人招待客人有两盘主要食物:一盘盛肉类,以生葱、枣、粟饰之;另一盘茶食,糖粥、粟饭、麦仁饭,皆以枣、粟饰其上。

  问题:农牧文化交融的表现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一单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原课本教材是以《租船》为例来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在注意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的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3)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解决有关“有余数除法问题”的简单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与“舍”的问题,即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学法】

  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知识的引路人,在教学设计中,正确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点,进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参与探索的欲望。 学法:

  1、指导“探索实践”。让学生在探索、研究活动中感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2、引导“思”鼓励“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创新。

  3、组织小组学习,重视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流程】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 “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 “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

  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本框题由“种种侵害”和“身边的保护”两个知识点组成,是学生在学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未成年人身边的种种侵害及种种保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

  ⑵、了解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能力目标

  ⑴、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⑵、提高收集处理各种侵害资料的能力。

  ⑶、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⑵、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说教学重、难点

  从学情上看,中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权益是否被侵害,在受到侵害时,也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解决;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伤害。基于这些认识,我把“了解身边存在的种种侵害及危害”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如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3、合作讨论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针对案例自主探究,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相互谈观点,谈看法,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3、参与学习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答问,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归纳,学会评论。在相互影响下,彼此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视频《麻将桌上的被告》

  探究:

  1、故事中,陈伯飞的父亲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陈伯飞最后用什么办法来维护自己权益的?

  目的是运用视频的良好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活动二:《七嘴八舌话侵害》

  探究:

  1、学生说身边的侵害现象,教师归纳分类。

  2、这些侵害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危害?

  3、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侵害?

  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侵害,了解侵害主体的多样性,危害的严重性,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活动三:《法律常伴我身边》

  多媒体展示未保法的相关规定

  探究:

  1、图片中的行为(多媒体展示)侵害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方面规定?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伤害呢?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活动四:《自我保护我最行》

  情景剧表演 《流星雨之夜》

  探究:

  1、请你给故事续一个合理的结尾。

  2、你觉得导致马文波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马文波,你在整个事件中会如何处理的?

  4、这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在各种保护缺失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五: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五、说板书设计

  ㈠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⒈身边的侵害

  ⑴家庭侵害

  ⑵学校侵害

  ⑶社会侵害

  ⑷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

  2、身边的保护

  ⑴家庭保护

  ⑵学校保护

  ⑶社会保护

  ⑷司法保护

  ⑸自我保护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四方面来说说我的说课过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本组教材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学习本组课文,意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包括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繁星满天的夜晚,孩子跟奶奶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最后一段点明人物的时代、身份、成就和评价。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学习本课是通过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的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要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是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上这篇课文时借助课件,更好地利用此资源拓展教育的视野,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中去。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促使学生自愿自觉地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更高的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还是坚持以朗读为主。因为主人公张衡距学生生活较远,天文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多思考,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同时利用及多媒体课件及道具的演示帮学生理解“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一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等心理特点,已能说完整的话,能配合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利的是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懂得较少,朗读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所以课前,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一些与张衡和星空知识有关的资料。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对于一节的教学效果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学生积极。教学时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天文、历史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会认9个生字。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填空题。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识字,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张衡小时候是怎样观察和研究星星的;

  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懂得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四、教学过程

  (一) 儿歌激趣,揭示课题

  我呈现出美丽星空的画面,播放优美的歌曲,让学生随音乐做律动,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二) 设计游戏,快乐识字

  在识字过程中,为了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由生词过渡到生字,借助课件巧妙的设置了各种识字方法。

  1、用词语开花的方法解决“玉”这个字。

  每当用玉组一个新词,词语花就会开放一朵,学生看到词语花变得这样美丽,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我又出示了几朵词语花,让学生自由填。既巩固了生字又丰富了词汇量。

  2、用小星星升天的游戏再次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游戏识字的乐趣。

  (三)具体学文,美读提高

  1、直观画面,亲身体验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是出示满天繁星的动态画面,星星一闪一闪的,孩子们一下被吸引住了,通过这一直观的画面过渡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星空的热爱。紧接着让学生亲自来数数这满天的繁星,说说自己数星星时的感觉,再和张衡数星星进行对比。透过“一直”这个词,让学生感受到星星的多和小张衡数星星的耐心认真。

  2、读中感悟,体验品质

  这一部分我主要采用变化字体的颜色这一技术手段,通过抓关键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张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3、道具,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我设置了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首先是填空。所填的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初一步理解北斗七星的形状和它转动的规律。理解是不是真的到位呢?我又设置了第二个环节,就是用提前做好的北斗七星的道具进行演示。同时为了验证文字的说明和同学的演示是否真实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课件展示。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样,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同时也印证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4、查阅资料,了解张衡

  最后出示张衡这一人物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从张衡的历史贡献中感受他的伟大,激发对课外探究的欲望。

  (四)课后拓展,开阔思维

  出示星空图,学生欣赏。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星座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道天空中有许多神秘有趣的天文现象等我们去发现,去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是板书设计。

  这是我运用信息技术后,孩子们课上的表现。通过我刚才的演示,各位领导和老师都看到了,我觉得本节课教学的亮点是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到好处, 一开始,我就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大幅满天星空图,孩子们一下子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吸引住了,激起了他们对美丽星空的热爱。从识字到学文再进行课外延伸,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理解难度,提供了训练平台。尤其是教学“北斗七星绕北极星慢慢转动”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生硬抽象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它形象的演示出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我觉得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电化教学的经济、必要、准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以及说课的全部过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对话很多,也很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因此,我们组选择这课为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欣赏描写目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谈话中设疑

  课始,教师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交流读书收获,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3、从哪此地方可看出他爱积累?哪些地方写他爱幻想?

  4、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并读出来,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也检查读书情况,一举两得。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质疑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有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开动脑筋提出来的具有很高的研讨价值,往往理解整篇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自读、自悟、自得。

  (2)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小组选择学习目标并说说打算怎样完成这一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展示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汇报展示,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四)总结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山水星月等诗句,比比谁积累的多,这一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外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略)

  各位评委,以上是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观上我们力求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动发展”这一精神,客观上由于我们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课文。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历来必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学生

  我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基础也有差异。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中游为主,兼顾首尾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处后生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尖子生,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考试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我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2、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3、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把全诗讲析内容带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5、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想象与联想: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与创新技巧的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

  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

  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A、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B、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C、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 默写诗歌

  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马刀舞》《小步舞曲》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激烈昂扬,一首舒缓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两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许多电影电视中出现过,通过以往的记忆学生更容易理解欣赏乐曲,《马刀舞》富有xx的快节奏的音乐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欣赏热情,以优雅的舞步体会《小步舞曲》。(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奏乐器有一定辨知能力,对于电影电视媒介中常出现的但没有留意的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提起欣赏兴趣。(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实践活动来配合欣赏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需要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桌椅的摆放要预留出一片开阔的空间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管弦乐《马刀舞》,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通过迥异的风格对比讨论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描绘的是怎样不同的场景,利用哪些元素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

  (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音乐软件辨别管弦乐的演奏乐器,通过舞蹈的形式体会小步舞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三)在《马刀舞》中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小步舞曲》的舒缓典雅中翩翩起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首乐曲的特色欣赏与对比分析

  (二)教学难点:课堂实践活动中三拍子的小步舞与《小步舞曲》音乐的节拍要

  四、教法、学法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欣赏课,四年级的学生欣赏能力正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老师“知识情景引导”为辅,通过老师的情景引导,语言提示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过程中的亮点。在欣赏过程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体验欣赏教学方法,《马刀舞》从单纯音响和现场演奏两个角度去欣赏,不同的欣赏效果对比非常明显,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小步舞曲》从听音乐欣赏到以舞蹈的形式来体会乐曲,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的魅力所在。《马刀舞》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知识,以对乐曲的听觉记忆为线索,共同探讨总结所听到的乐器,老师对其进行整理,将知识点慢慢具现化,由讨论到总结到梳理层层进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小步舞曲》以舞蹈活动为主,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通过合作,老师来领舞带动全体学生,舞蹈的同时,用肢体与综合感官来理解音乐。最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欣赏后的对比总结,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渐渐独立能够把自己在欣赏中的所感所想进行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1、以描绘战场的视频资料导入,激烈的战争场景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契合,更好的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以音频与视频两个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音频资料熟悉音乐,演唱会的音响将音乐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3、利用ppt文件,展示管弦乐队的整体画面,使学生有一定印象,利用动态的动画图片构成管弦乐队的缩略图,将管弦乐的分布简化,使学生能系统的记忆其分组,利用texxtbook软件为学生展示乐队中的各组别的演奏乐器,既能展示乐器外形,又能聆听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堂环节的分配和时间的把握上老师要仔细的拿捏,虽然,两首都是舞蹈音乐,但是《马刀舞》节奏太快,不适合学生进行舞蹈配合,所以尽量用《马刀舞》提升课堂气氛,小步舞的教授要分步,由易到难,由单人,到双人配合,建议将该课分为两个课时。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资料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马刀舞》《小步舞曲》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激烈昂扬,一首舒缓优雅,构成鲜明的比较。并且两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许多电影电视中出现过,经过以往的记忆学生更容易理解欣赏乐曲,《马刀舞》富有快节奏的音乐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欣赏热情,以优雅的舞步体会《小步舞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本事,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奏乐器有必须辨知本事,对于电影电视媒介中常出现的但没有留意的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提起欣赏兴趣。

  (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经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实践活动来配合欣赏教学,从而更好的到达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需要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桌椅的摆放要预留出一片开阔的空间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管弦乐《马刀舞》,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经过迥异的风格比较讨论分析不一样风格的音乐描绘的是怎样不一样的场景,利用哪些元素来表现出不一样的场景。

  (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音乐软件辨别管弦乐的演奏乐器,经过舞蹈的形式体会小步舞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三)在《马刀舞》中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小步舞曲》的舒缓典雅中翩翩起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首乐曲的特色欣赏与比较分析

  (二)教学难点:课堂实践活动中三拍子的小步舞与《小步舞曲》音乐的节拍要

  四、教法、学法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生动趣味的欣赏课,四年级的学生欣赏本事正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教师知识情景引导为辅,经过教师的情景引导,语言提示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过程中的亮点。在欣赏过程中采用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方式的体验欣赏教学方法,《马刀舞》从单纯音响和现场演奏两个角度去欣赏,不一样的欣赏效果比较十分明显,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小步舞曲》从听音乐欣赏到以舞蹈的形式来体会乐曲,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的魅力所在。《马刀舞》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知识,以对乐曲的听觉记忆为线索,共同探讨总结所听到的乐器,教师对其进行整理,将知识点慢慢具现化,由讨论到总结到梳理层层进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小步舞曲》以舞蹈活动为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经过合作,教师来领舞带动全体学生,舞蹈的同时,用肢体与综合感官来理解音乐。最终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欣赏后的比较总结,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渐渐独立能够把自我在欣赏中的所感所想进行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1、以描绘战场的视频资料导入,激烈的战争场景与教学资料主题相契合,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资料产生兴趣。

  2、以音频与视频两个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音频资料熟悉音乐,演唱会的音响将音乐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3、利用ppt文件,展示管弦乐队的整体画面,使学生有必须印象,利用动态的动画图片构成管弦乐队的缩略图,将管弦乐的分布简化,使学生能系统的记忆其分组,利用textbook软件为学生展示乐队中的各组别的演奏乐器,既能展示乐器外形,又能聆听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资料较多,所以在课堂环节的分配和时光的把握上教师要仔细的拿捏,虽然,两首都是舞蹈音乐,可是《马刀舞》节奏太快,不适合学生进行舞蹈配合,所以尽量用《马刀舞》提升课堂气氛,小步舞的教授要分步,由易到难,由单人,到双人配合,提议将该课分为两个课时。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第二部分:教法、学法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第三部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第四部分:教学程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

  3、揭题。

  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通过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

  (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

  (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四)作品展示交流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xx”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为了更好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目。我选择了一则新闻材料:《中国专家谈伊拉克战争》。在读写结合基础上,让学生对伊拉克战争有进一步了解。我们学生和全世界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围绕第二次海湾战争,你能说些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生活是写作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

  本节课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读写氛围,更好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圆满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距离,加强师生之间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发这则新闻材料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之后,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地方给以热情鼓励,增强他们成功欲。对于一般文章,指出需要改进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完新闻材料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看法,听取别人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结合在小组中讨论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语言,提高自己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感情,并导入新课程内容。导入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我们听到最多是什么?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什么?那就是美伊第二次海湾战争。此时此刻,那残酷战争还在继续着,那惨不忍睹悲剧还在上演着。对于这次海湾战争,你想说些什么,或由这次战争你想到了些什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海湾。

  (二)发放材料,阅读材料。

  (三)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也可以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可自由结合。以5人为单位。组长由自己组员推荐。

  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保卫黄河》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它是冼星海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为2/4拍,全曲采用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形象地刻画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它以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赞歌,也描绘了抗日英雄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的分析这一阶段时期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向初中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这一时期有的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在教唱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背唱歌曲。难点是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在本环节我采用了音频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提问:在这首歌曲中都听到了中国的哪些地方?学生进行自由抢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跟其中一个地方有关。从而引出新课《保卫黄河》。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学生听完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初听,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音乐的力度坚定有力,节奏短促跳动。随后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词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刚开始描绘了黄河两地的面貌,随着歌曲高潮的逐步迈进,描绘了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学生对于曲作者也会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再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冼星海:他是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弦乐曲,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国,其中《黄河大合唱》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通过初听、复听及提问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我将选择使用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背唱以及学习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我所演唱的歌曲力度。接下来,我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自主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会发现乐谱中有很多切分音和附点节奏需要把握,我会带领学生单独练习这些地方,并提问学生歌曲中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小的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学生熟悉了乐谱,就带着歌词完整演唱,并尝试着背唱歌曲。

  最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二声部轮唱。先通过听的方式以及我的一个总结了解轮唱及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口号游戏的方式体验一下轮唱的演唱方式。学生了解并练习了以后再融入到歌曲中试着轮唱第一句,并注意每个声部的力度处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轮唱的结尾两声部一定要同时结束,我会单独请学生练习结束句,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的地方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之后,就是学生完整进行轮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全面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黄河大合唱》的其他几个乐章,然后进行总结: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如诗朗诵、混声合唱等。最后,我会请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编创小活动。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将《保卫黄河》演出来,可以用诗朗诵、可以用其他演唱形式,可以用舞蹈等。之后,小组上台表演,进行组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进行一个情感的升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过去人们不怕牺牲,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才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作业部分我将会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了解野外活动的意义与锻炼价值,并掌握进行野外活动的相关知识与方法。

  (二)学生初步具备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野外活动的自我设计能力与组织能力,以及困难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三)学生形成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以及投身大自然的情怀。

  二、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构成背景

  1.构成:本课内容有三部分构成,第一是有关野外活动的意义和锻炼价值;第二是关于野外活动的组.织和准备工作;第三是有关野外活动的形式与要求。其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提倡野外活动,以及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2.背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生存能力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的主题。真是这种推动引发着人类不断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那么,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还需要不需要继续学会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始终具有坚强的生存意识?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生存手段,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所以,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野外活动同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增长自然知识,加强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学会自然条件下的各种生存方法,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材内容的重点与把握

  本课内容的重点是,使学生对野外活动的锻炼价值与意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切实掌握从事野外活动的一些相关知识与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第一,对于野外活动的锻炼价值和意义应讲深,讲透。第二,对从事野外活动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应清楚说明。第三,应要求每个学生在学完本课内容后,都能独立地制订出一份符合野外活动要求的设计方案。

  三、说教法

  (一)举例法

  1.列举野外生存片断:列举一份野外活动的设计范例

  (二)讨论法

  (1)自由讨论就野外生存片断讨论野外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2)分组讨论分四组,每一组各带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评价法

  评价知识点的掌握,评价能力的强弱,评价学习态度的好坏。

  四、说学法

  1.例证法: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注意掌握野外活动的相关知识与方法。

  2.问题法: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讨论。

  3.练习法:结合课堂练习看看学生对野外活动的相关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

【说课稿】相关文章: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说课稿03-11

《春酒》说课稿—获奖说课稿04-04

说课稿11-13

说课稿12-06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11-03

小学陶罐和铁罐说课稿说课稿04-20

好习惯说课稿好习惯说课稿09-25

中班散文欣赏说课稿 下雨说课稿11-02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