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4-30 14:12: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他们已能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来完成学案。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说教学流程

  1、导语

  从前几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琦君的作品导入。

  如此设计导语妙处有二:一、开门见山;二,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作者介绍中突出她的“饱经忧患”是为课文张本。突出她的文学史地位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课外阅读琦君作品的兴趣。这一过程预计2分钟。

  2、听读归纳、设计问题

  这是本课的关键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课堂设计问题,预设和生成并重,当然生成更重要。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这句话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以上过程预计用时20分钟。

  而自这些泪水中,最让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思乡泪”,齐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海外游子血浓于水的望乡深情。一同欣赏《虞美人》(朗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加以赏析,配上吟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以上过程预计5分钟。

  3、拓展练习

  拓展部分,设计三个环节:一、请同学们展示课本中的'眼泪,二、欣赏经典的流泪瞬间。三、口头作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赏析10个经典流泪瞬间,设计了一段背景音乐,目的是渲染气氛,形成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进行口头作文。以上过程预计用时8分钟。

  4、评价反馈

  分4小组组织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价,看哪一组讲得最好。通过网上评价表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整合的效果。以上过程预计3分钟。

  5、说作业布置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初步创作,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作业分层法。

  五、说教学反思

  ㈠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体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机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阅读、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还考虑到,就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而言,教学不能太过于随意性,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发的生长状态,而应该给学生以探究的路径与方向,因而分析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能更好的把握文本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后,确立了共同探究的两个问题“思想内蕴”和“整体构思”,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即时生成的学习目标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学习目标间如何协调一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题目为何取为‘泪珠与珍珠’,取为‘泪与心’,好不好”,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未作以明确的解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留下了不解与遗憾。

  因而教师需对问题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并合理运用共同完成目标的弹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提出的问题质量并不高,教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一旦课堂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意外问题时,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标放到课外来实现,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预定任务。这样,教学目标的灵动与有序既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空间,又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

  ㈡教学目标不应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应关注“终极目标”;不能用“过程目标”取代“结果目标”。

  我在研读文本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时,也从大多数同学的表述中将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这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学习上来。但一切教学目标应服从于终极目标,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长”,并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却并未明确规定应唤起他们的精神体验,感受琦君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教师只着眼于学生获得、掌握的知识信息,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教育中,不能过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会意义、思想内容等外部价值,或者段落大意、阅读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实质恰恰是向内面开拓,即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鉴赏自己、解剖自己的灵魂。而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这一观点来指导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泪珠的内蕴外,还必须引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一个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与亲情友情有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都可能出现滴滴晶莹的泪珠,这些都是作者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的相契点。因而教学中更应关注终极目标,每一个人天生都有认识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应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反思自己的心灵世界。

  再者这两个教学目标只是陈述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习结果加以的规定。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因而符合阅读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结果目标”而应是“过程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自主选择、主动发出的一系列行动,应描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才能明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自主与创造性阅读。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感悟课文中自认为最优美的语句;表述自己初读课文的最深感触;领悟作品的思想内蕴;联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动的“泪珠”并加以阐释。这样“过程目标”实现了对标准化结果的主动回避,而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

  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

  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散文(文章体裁),作者选取了~(画面、景物、事件)进行描摹,将~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说明了一个(态度),结构(层次)明晰,语言(凝练、优美、质朴),感情真挚(情趣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情趣(旨趣)的审美能力。依据这样的思考,参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课前预习)/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 品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可作为教学重点)

  3、 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领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尤为重要。(本课的一些特点:如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作一个重点)语言美视情况而定,也可放于难点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语言形式,无非是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么志?抒了什么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因为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另外,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还以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脉络)

  1、 让学生放声朗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或这篇文章写了几个画面?请为这几个部分拟个小标题。/为了突显出~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环节3——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a.你觉得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b.文章是如何表现的?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你选择一些能反映认为性格品质的句子来鉴赏。

  a.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的美(特点)?b.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美?/值得回味,富有哲理?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些疑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

  ,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至此,通过对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的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4——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如:这篇文章寄托了一种什么情感?)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板书),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环节5——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环节6——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个练习题:

  (可设计比较题)(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7——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画面美 追求自由生活

  语言美 (托物言志)

  情趣美 追求独立人格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故事

  语言 质朴 —— 人性美

  感情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2.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

3.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4.《氓》-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

5.高中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长沙》

6.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

7.人教版高中语文 采薇说课稿

8.《蜀道难》高中语文说课稿

9.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范文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他们已能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来完成学案。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说教学流程

  1、导语

  从前几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琦君的作品导入。

  如此设计导语妙处有二:一、开门见山;二,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作者介绍中突出她的“饱经忧患”是为课文张本。突出她的文学史地位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课外阅读琦君作品的兴趣。这一过程预计2分钟。

  2、听读归纳、设计问题

  这是本课的关键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课堂设计问题,预设和生成并重,当然生成更重要。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这句话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以上过程预计用时20分钟。

  而自这些泪水中,最让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思乡泪”,齐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海外游子血浓于水的望乡深情。一同欣赏《虞美人》(朗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加以赏析,配上吟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以上过程预计5分钟。

  3、拓展练习

  拓展部分,设计三个环节:一、请同学们展示课本中的'眼泪,二、欣赏经典的流泪瞬间。三、口头作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赏析10个经典流泪瞬间,设计了一段背景音乐,目的是渲染气氛,形成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进行口头作文。以上过程预计用时8分钟。

  4、评价反馈

  分4小组组织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价,看哪一组讲得最好。通过网上评价表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整合的效果。以上过程预计3分钟。

  5、说作业布置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初步创作,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作业分层法。

  五、说教学反思

  ㈠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体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机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阅读、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还考虑到,就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而言,教学不能太过于随意性,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发的生长状态,而应该给学生以探究的路径与方向,因而分析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能更好的把握文本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后,确立了共同探究的两个问题“思想内蕴”和“整体构思”,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即时生成的学习目标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学习目标间如何协调一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题目为何取为‘泪珠与珍珠’,取为‘泪与心’,好不好”,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未作以明确的解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留下了不解与遗憾。

  因而教师需对问题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并合理运用共同完成目标的弹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提出的问题质量并不高,教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一旦课堂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意外问题时,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标放到课外来实现,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预定任务。这样,教学目标的灵动与有序既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空间,又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

  ㈡教学目标不应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应关注“终极目标”;不能用“过程目标”取代“结果目标”。

  我在研读文本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时,也从大多数同学的表述中将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这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学习上来。但一切教学目标应服从于终极目标,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长”,并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却并未明确规定应唤起他们的精神体验,感受琦君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教师只着眼于学生获得、掌握的知识信息,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教育中,不能过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会意义、思想内容等外部价值,或者段落大意、阅读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实质恰恰是向内面开拓,即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鉴赏自己、解剖自己的灵魂。而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这一观点来指导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泪珠的内蕴外,还必须引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一个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与亲情友情有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都可能出现滴滴晶莹的泪珠,这些都是作者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的相契点。因而教学中更应关注终极目标,每一个人天生都有认识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应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反思自己的心灵世界。

  再者这两个教学目标只是陈述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习结果加以的规定。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因而符合阅读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结果目标”而应是“过程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自主选择、主动发出的一系列行动,应描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才能明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自主与创造性阅读。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感悟课文中自认为最优美的语句;表述自己初读课文的最深感触;领悟作品的思想内蕴;联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动的“泪珠”并加以阐释。这样“过程目标”实现了对标准化结果的主动回避,而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

  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

  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散文(文章体裁),作者选取了~(画面、景物、事件)进行描摹,将~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说明了一个(态度),结构(层次)明晰,语言(凝练、优美、质朴),感情真挚(情趣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情趣(旨趣)的审美能力。依据这样的思考,参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课前预习)/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 品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可作为教学重点)

  3、 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领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尤为重要。(本课的一些特点:如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作一个重点)语言美视情况而定,也可放于难点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语言形式,无非是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么志?抒了什么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因为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另外,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还以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脉络)

  1、 让学生放声朗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或这篇文章写了几个画面?请为这几个部分拟个小标题。/为了突显出~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环节3——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a.你觉得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b.文章是如何表现的?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你选择一些能反映认为性格品质的句子来鉴赏。

  a.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的美(特点)?b.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美?/值得回味,富有哲理?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些疑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

  ,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至此,通过对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的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4——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如:这篇文章寄托了一种什么情感?)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板书),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环节5——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环节6——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个练习题:

  (可设计比较题)(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7——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画面美 追求自由生活

  语言美 (托物言志)

  情趣美 追求独立人格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故事

  语言 质朴 —— 人性美

  感情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