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数列的第2节的课时,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高中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等差数列这一节在数列这一章中起着奠基作用,是高中生学好数列这一部分内容所必不可少的重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机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
认知目标:通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使学生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
能力目标:1.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学生能够应用其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
2.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3.掌握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使学生能够应用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1.教学主要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函数性质;
2.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
3.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知识教授为主,多媒体教授为辅,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难点问题,主要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讲清楚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中生的现状,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同时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思考评价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探究法
4.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既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以及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听听,秋的声音》。
2.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拿到教材后,老师把握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3.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点,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二、说学情
秋天,对广东的孩子来说是不太明显的,所以就要激发学生受及相关资料的积极性。三年级的孩子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所以,让学生在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成了这堂课的设计依据。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了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生本班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是比较强的,比较喜欢阅读,喜欢讲自己的所思、所得与大家交流、分享,所以,这节课他们应该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三)、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力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摘录汇报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五)、“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创设秋天的情境)
老师展示课件,学生看图说课前收集的与秋天相关的词、句、古诗或文章。
(这样是讲课外所得引入课堂,使课内、外相结合。)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的认读(做游戏)
3、老师范读(配乐、课件展示)
4、小组内自读
5、感知内容: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6.选读。
[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7、想像说话
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表情和动作)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表演来促读。]
8、美读。
过渡:(配乐,深情地)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乐朗读
9、[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三、感受秋天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感受秋天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
听听,秋的声音……
看看,秋的美景……
闻闻,秋的味道……
这样方式来说。)
四、四人小组合作,写诗,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秋天、感受秋天。现学现用,在阅读感悟文本中学习它的表达方式。)
板书:
12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选自《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大班第九主题活动《世界真精彩》中的`一节艺术领域活动课《戏曲脸谱》;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听故事、观察脸谱的图片,能够说出脸谱的特点、造型和色彩从而说出脸谱的对称规律。通过欣赏戏曲脸谱表演让孩子们知道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
通过对本班孩子的了解,在对孩子们区域活动的观察时,发现孩子们对于动手尝试制作脸谱的活动十分感兴趣,结合《指南》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脸谱的过程中对于对称性还是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多种形式,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选,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进行创作,从而体会脸谱的对称性。
本节课重点是观察脸谱的造型和色彩,认识对称图案的规律;难点是知道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尝试制作脸谱。
我在本节活动中设计了听—看—找—做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脸谱的对称性以及它的造型和色彩并知道脸谱是中国戏曲的代表。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目标,本次活动目标为: 1.专心倾听故事,说出脸谱的特色。2.观察脸谱的造型和色彩,认识对称图案的规律。3.知道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尝试制作脸谱。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幻灯片2.视频 3.橡皮泥、彩笔、蜡笔、脸谱轮廓图、各种手工材料、各种豆子。
四、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共设计了五步:
(一)倾听故事,说说悟空脸谱的特色
在此步骤中我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让孩子们观察脸谱的特点并且能够说出脸谱的特点
(二)、欣赏脸谱,感受脸谱造型和色彩
在此过程中我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通过让孩子欣赏脸谱让孩子说出脸谱的造型和色彩
(三)、观看图片,发现脸谱对称的规律
这一步我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让幼儿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脸谱的对称规律
(四)、观看视频,知道脸谱是戏曲代表
在此过程中我运用了观察发、交流法让孩子们知道脸谱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五)、动手制作,尝试创作对称脸谱
本步我运用了观察法、讲解法、操作法、交流法;首先,通过孩子自己观察对称脸谱,通过教师讲解,孩子们任选材料进行操作制作对称脸谱。最后,孩子们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五、说反思
本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体验操作,获得经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幼儿建立一个体验、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预设的目标。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框题。本框题的主要内容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两部分。第一框题中,首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给世界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各种生命之间该如何相处,也就是本框第二目的内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些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通过学习,学生会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同时也为下一框题的教学作了铺垫,更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命,培养生态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⑵ 能力目标:
1)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2)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现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知识目标:
1)学生要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懂得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3、教学重点:①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②引导学生懂得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依据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
二、说教法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正确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所以,我们必须要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知、情、义、行的统一。同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而理性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展示、解说自己提前准备的动植物实体或图片,一起商讨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同时融入视频、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情境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角色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使大家都得到了提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教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对破坏、践踏生命的行为熟视无睹,对由此带来的后果更是认识不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使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2、合作学习:
在突破“懂得关爱生命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分工合作,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3、探究学习:
在突破“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一教学难点时,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课前选择学生自己搜索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设置“小记者的报道”一环节,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找对策,充分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达到甚至超越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关注时政,努力让课本生活化,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投其所好,套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能把他们领上道去,那么你这课也就成功了,由此可见,我们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激活 ,使之“上道”“入境”。基于此我设计如下导入:
(一)、导入新课:
出示“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及其发回的火星自转的图片。
观察短片,结合所学回答:
1、你认为火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
2、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你会有何感受?
活动目的:
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符合新课改提倡的跨领域学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导入思品教学,大胆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多角度求知,并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让学生多角度体验,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又轻松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从而点出主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二)、新课过程:由四个篇章组成,感悟篇、解读篇、践行篇、升华篇。
————感悟篇
1、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
⑴、走进生活,触摸生命: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动植物实体或图片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喜欢它们的原因及它们的成长历程、特性,展示生命的价值。最后由我作小结,点出主题,突破重点的第一个层次: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知道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活动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新课程特别强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倡我们,尽可能的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确实,对于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机智,缺少尝试。这一环节让学生与其他生命零距离接触,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思品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受到触动,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丰富多彩,初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⑵、视频欣赏《哭笑的地球》
当我们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地球时,我们以为拥有了无限的财富。所以我们浪费、我们破坏,以至于鲜花没有了,树木没有了,动物们的家也没有了,矿藏被我们贪婪地挖掘,资源被我们肆意的挥霍,原本美丽的地球到如今却已变得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而有的人却说地球在我们手中变得现代了,我们可以自豪了,可以向子孙后代交代了……
问题:请你展开想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什么后果呢?要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一方面,让学生从总体上欣赏地球最初的美丽,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及生动的视频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后果;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同时通过对比,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给世界带来的活力与美好,从而懂得尊重地球。更深层次的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引出下一个主题:生命如此精彩,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的确,就像同学们说的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将来留给后代的只会是一个干涸的地球,一个失去生命力的地球,要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而不是支离破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地球,尊重生命。那么我们身边的同学又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解读篇情感剧场看一看。
2、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情感剧场——小品:《水母项链》
讨论并回答:①小月真的爱她的小动物吗?
②假如你是小水母你会对小月说什么?对人类说什么?
活动目的:
依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我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设置“情感剧场”这一环节,因为小品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艺术形式,既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我的个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反思。在情境中切身体验到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和各种生命和谐相处。进而懂得关爱生命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
————践行篇
小记者的报道:
出示一组有关河水被污染、滥砍滥伐、沙尘暴的图片,让学生探究,并说一说,看到这组图片的感受,并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反思自己在对待周围生命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回答出改进措施。
活动目的:
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触动,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解决问题,自我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轻轻松松的突破教学难点。
————升华篇
音乐欣赏: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一名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牺牲的感人故事。
活动目的:
因为一堂课的结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依据上述教学内容,同时又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以音乐结束教学,一方面,使进一步学生体验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思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能给学生艺术上的享受,使课堂得以延伸,从而自觉在行动上保护珍稀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师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地球,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吧!
【下面我说一下作业】
五、说作业:
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作业形式和只重视知识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在一起体现在作业中,既有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小组合作作业,形式新颖,同时有利于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究下去,有利于丰富知识视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特长,体验成功,并真正使学生爱上作业。基于此我设计如下作业:
1) 每小组办一份以“保护环境,尊重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2) 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向当地环保部门积极献言献策(三条)
活动目的:
一方面,可以检查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环保出谋献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最后我简单说一下板书】
六、说板书: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等特征,我采用了这种直观形象的板书形式,既突出了本课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我们要伸出环保的双手,去呵护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这样既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
3、注重学生成长的指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本次活动教材,选择幼儿喜欢的美猴王做诱饵,能够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活动中能够注意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提供不同难度的场景让幼儿自由选择练习,待幼儿掌握跨跳基本动作后,在进行小组比赛,这样有变化且环环相扣的游戏内容,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二、说幼儿
我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一些新奇、富有挑战性的动作、创造新的玩法。与同伴也开始出现一些合作关系,来获得对身体运动的经验。在观察中,我发现跳跃是中班孩子较喜欢做的动作之一,为此,设计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尝试、模仿,练习助跑跨跳等基本动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从而提高幼儿的身体综合素质。
三、说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85%的孩子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15%的孩子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动作,从而发展跳跃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形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四、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领会助跑跨跳动作方法。
活动难点:助跑跨跳的动作准确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说教学法
1、开始阶段: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进行教,幼儿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进行学。
2、基本阶段: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积极评价法、分层递进法;幼儿采用观察法、集体练习法、探究法、自我评价法。
3、结束阶段: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积极评价法。幼儿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
六、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5—6分钟。
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幼儿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游戏:“学做解放军”幼儿跟随教师进入场地,做热身运动和队形练习。
(二)、基本部分:15-20分钟
本阶段分为三个环节:
1、提供材料,自由练习。主要是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探索“金箍棒”的不同玩法。
2、难点练习,重点指导。主要是利用器械练习助跑跨跳等动作,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3、玩运果子游戏。通过游戏,使孩子们形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培养幼儿遵守活动规则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结束部分:
请你跟我这样做。做一些舒缓动作,放松自己,听口令走进教室。
七、活动结果预测:
预计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活动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约在130—140次/分,练习密度在40——45%。基本达到预计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活动中,孩子是精神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参与活动的意识是主动的,参与活动的难度可选择的,每个人都能够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学情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课文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此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初具理性思维,也具有相关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理念,结合学生鉴赏诗歌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的现实情形,我想以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本篇课文计划用三课时讲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学习作者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并且他还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拥有知音的他却依然眼泪婆娑,这又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探个究竟。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也符合学生阶段性认知规律,同时,本文思想所蕴含的“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就不谋而合了,学生私下会为自己的预习成果,窃喜一番,并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对课堂的兴趣便愈加浓厚了。
二、预习反馈。
【设计思路】此环节设置,主要检查学生对于课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生字读音,重点字词含义,课文大意了解等等。目的在于:把握学生整体预习情况,为教师灵活展开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简要介绍歌行体诗歌常识及小序的作用。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而对于小序的作用,可结合《孔雀东南飞》中小序的学习,举一反三,迁移把握。具体操作中,字词理解、大意疏通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以此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也可用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次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曲(三次),并以此为依据,梳理文章思路。(可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独自弹琴。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4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5段,感言弹琴。
【设计思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代诗文的学习,反复吟诵是一种有效感知诗歌内容的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在未完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运用“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品读感悟能力。
3.合作探讨:诗中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她和诗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可板书)
【设计思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开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此问题设置,难度适中,但目标性很强。通过探讨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看到,琵琶女是一个早年得意,中年失意,沦落天涯,但是弹奏技艺又十分高超的歌女。同时,顺理成章便会联想到,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为何会对一个流落江湖的歌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此时教师便可以把握时机展示出作者生平际遇和本诗的详细写作背景,并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这首诗的主题和写作用意。同时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琵琶女的技艺究竟有多高超?她的琴声为何能让作者“泪洒青衫”?诗人的文字又究竟有多神奇?能让琵琶女的琴声在历史长河奏响千年?顺理成章,下一步,不用刻意引导,学生便会主动去文中寻找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语段了,因为他们迫切期待看到更多的神奇。
4、反复朗读第二段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尝试探讨体会其精妙之处。
【设计思路】此处再次设置朗读环节,是为了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音乐的相关语句,尤其是本文的第二次弹奏时的描写,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书写音乐,如何运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又到曲终收拨如裂帛,化抽象为具象,表现出琴声“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推敲琢磨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叠词,拟声词等艺术手法对音乐效果的渲染作用;(1)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书写音乐,如何运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化抽象为具象,表现出琴声“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2)推敲琢磨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叠词,拟声词等艺术手法对音乐效果的渲染作用;(3)思考琵琶女的琴声变化,是否暗含着她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呢?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情感讲解的铺垫,此时学生便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与音乐的双重魅力:作者果真牛人,短短几行字,便让我们所有人“如听仙乐而暂明。”琵琶女果真才女,信手徐弹,便让我们“别有幽愁暗恨生”。
而此时,思维火花被点燃的学生,极有可能会冒出更多的问题。诸如:琵琶女的琴声变化,是否有着她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三次奏响的琵琶声,音调节奏有何不同?甚至,作者真的很有音乐欣赏的才华吗?等等。课堂因发问和讨论而充实并精彩起来,而教师此时只需借势引导,让课堂在激烈的探讨声中,逐渐走向尾声,并戛然而止,只剩余音绕梁的琅琅读书声。诗,美到极致便成了音乐;音乐,美到极致便也成了诗。一堂优秀的课,也应该是如此。
【设计思路】在学生们此起彼伏的探讨声中,到此,本节课便告一段落了。综观整堂课,教师起到的仅仅是引导,点拨,再引导的角色,课堂真正的主人公是一群被点燃了激情的学生。这是对我们学校“1+4”高效课堂目标追求的贯彻,也是一次摒弃课堂花拳绣腿展示,将精力完全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的尝试,这样的设计,会使课堂各环节中随机生成的东西多起来,课堂也因此自然充实起来,真正体现课堂是生成,而非刻意设定的教学理念。
作业: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景物描写很多,试就本文的景物描写对抒发作者感情的作用,写不少于300字的论述文章。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独力审美并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最终实现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阅读鉴赏类试题的目的。
最后,说一下本堂课的板书设计。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也为深入探讨文章内容以及艺术手法,做了铺垫。
琵琶行
白居易
声情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弹--情相融
说课稿 篇7
我要说的课题是《找质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第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10~11页;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二:说教法。
(一)、第一课时: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
(1)、用哥德巴赫猜想引出课题。
(2)、结合自然数1—20的因数具体说说。(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件很快找出1~20各数的因数,铺垫探底。然后讨论怎样给这些数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按偶数、奇数分的,有按2、3、5的倍数分的、也有按10以内、10以外的数分的等等,对于学生的分法,教师给于了鼓励,引导学生看书上怎么分的,观察因数的个数,以 “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学生很快以“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因数”分为三类。教师及时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因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让学生看一个因数的数是谁?书上是怎么给它下定义的?然后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第二课时)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2、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制作100以内质数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制作方法
(2)、小组交流方法
(3)、动手制作
(4)、汇报展示。)
4、课件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熟记。(便于今后的应用。)
5、 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巴赫猜想之一: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或素数)之和。并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得最好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可惜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离开了人世。听完后谈感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第四:说计划。
针对上述情况,准备再加一节练习课,帮助学生对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加以区分,对分解质因数加以补充教学。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平(三)中小学五年级上册中投掷垒球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通过以下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团结协作欢乐竞争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作风。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渗入安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运动保健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小学五年级上册投掷垒球的教学内容。投掷练习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等机能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把单一,枯燥的内容尽量游戏化,趣味化。选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准备部分选用游戏“投掷纸飞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基本部分以“击气球”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把枯燥,单一的投掷课程转换成了游戏练习的形式。
三.教学目标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要围绕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与个别差异。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让95%以上的学生了解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让85%以上的学生掌握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
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五、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小学五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首先,通过观看比赛录像中正确的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概念,以便学生学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老师提出问题“要怎么投才可以投的远?”让学生根据尝试想象投掷动作,要怎么投才可以投的远. 其次,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然后小组讨论悟出动作要领。最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过程
本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自主学习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 教师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的任务及要求。
准备部分:安排游戏(投掷纸飞机)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过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静止状态慢慢转变到运动状态,达到热生效果。
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在场地上放飞纸飞机,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同时为基本部分中的“采蘑菇”游戏作铺垫。也为学习掷垒球做好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提示与诱导。老师提出问题,投掷纸飞机跟投掷垒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敏捷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自主建立友伴,引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击气球”比赛,在一定时间,以击中数量多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采蘑菇”游戏。课堂上组织同学们扮演“采蘑菇”的角色。把我们放飞的纸飞机当做蘑菇采起来。为了防止我们的地球环境急剧恶化,我们每个人要踊跃地加入到“采蘑菇”以及捍卫地球的行列中去。树立起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
(三)结束部分
学生与老师跳起轻松愉快、优美的集体舞《找朋友》进行放松活动,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八、场地器材
场地: 田径场一块
器材: 收音机1个 垒球若干个 气球若4个 纸张若干(学生自带)
预计本次练习的密度约为45%--55%
平均心率在100—125次/分钟
说课稿 篇9
一、地位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等比数列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后新的一种特殊数列,在生活中如储蓄、分期付款等应用较为广泛,在整个高中数学内容中数列与已学过的函数及后面的数列极限有密切联系,它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设计本节的数学思路上:
利用类比的思想,联系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学习方法,采取自学、引导、归纳、猜想、类比总结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思想、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等比”的特点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等比”的理解及利用通项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自学环节。(8分钟)
首先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本105页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并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122至P123例1上面。
回答下列问题
1)课本中前3个实例有什么特点?能否举出其它例子,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观察以下几个数列,回答下面问题:
1, , , ,……
-1,-2,-4,-8……
1,2,-4,8……
-1,-1,-1,-1,……
1,0,1,0……
①有哪几个是等比数列?若是公比是什么?
②公比q为什么不能等于零?首项能为零吗?
③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
④q>0时数列递增吗?q<0时递减吗?
3)怎样推导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课本中采取了什么方法?还可以怎样推导?
4)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与函数关系怎样?
(二)归纳主导与总结环节(1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回答为主体,教师引导总结为主线解决本节两个重点内容。
通过回答问题(1)(2)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强调以下几点:①定义关键字“第二项起”“常数”;
②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定义: =q(n≥2);③q=1时为非零常数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引申:若数列公比为字母,分q=1和q≠1两种情况;引入分类讨论的思想。
④q>0时等比数列单调性不定,q<0为摆动数列,类比等差数列d>0为递增数列,d<0为递减数列。
通过回答问题(3)回忆等差数列的推导方法,比较两个数列定义的不同,引导推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法一:归纳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发现规律,培养观察力。
法二:迭乘法,联系等差数列“迭加法”,培养学生类比能力及新旧知识转化能力。
<0为摆动数列,类比等差数列d>
说课稿 篇10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20xx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一、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二、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必备】说课稿集锦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