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3 09:28: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也是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头脑中的数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字母表示的数是抽象的、可变的,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经历用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大量的活动,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挖掘不够深入,学生体验不充分。《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本课我突出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学核心,重在体验、感悟。

  教学目标:

  (1)创设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知道字母所表示的数的不同取值范围。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交流。

  (3)渗透区间思想。

  (4)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悟用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知道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一个数、一部分数或任何数)。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三、说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字母不但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且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情景中所表示的数的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流程安排五个环节。

  环节一: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知道字母所表示的数的不同取值范围。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第一环节,我预设两个活动,一个活动就是一个不同层次的体验

  活动一:促进学生感悟字母表示一个确定的数。

  1,一上课,课件出示不同图片,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字母不仅可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还可以用来表示数,从而引入新课。

  2,出示例1,观察后发现这些符号和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用■、▲、●等符号表示数学生以前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是新的知识。解答例1的目的是再次感悟用字母表示一个确定的数。

  活动二:促进学生感悟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促进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区间。

  学生按所摆正方形的个数写出相应算式后,师提问:“像这样的正方形可以一直摆下去,你们能用更多的算式表示摆不同个数的正方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吗?”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写算式,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这样的算式永远也写不完,从而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再让学生想办法用一个式子来概括所有的算式,即用含有字母的算式来表示。使学生了解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还可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正方形的个数在不断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始终不变,或者说用小棒的根数是正方形个数的3倍的这种关系却始终不变。这正如德国数学家开普勒所说的“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最后,教师有意追问:“a”在这里可以代表哪些数,可以是小数吗?可以是分数吗?是学生初步体会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情景中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本知识点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再一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同时,有机渗透函数思想,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

  环节二: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促进学生在抽象的形式下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区间。

  首先,师问:“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生答,师出示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生答,师出示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课件出示有关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分别用字母表示出这两个公式。(生答:板书:C=a×4、S=a×a)

  这一层次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已学过图形的计算公式,再次体会字母的作用。

  环节三:教学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1、学生自学,要求记下你认为重要的新知识,新发现,和新问题,反馈自学情况

  接着,安排有关应用简写规则的练习:

  学生回答c=a×4、s=a×a的简写算式(师接上式板书)。

  2、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一个出题,一个答题

  3、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

  4、利用字母公式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先让学生说说要想求正方形的面积或周长必须知道哪个条件,然后让小组同学合作先测量出所摆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公式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目的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不仅可以表示变化的数,而且所表示的数的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生独立完成,重点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四:全课小结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⑴人类最早使用字母的记载。

  ⑵介绍“代数学之父”――韦达。

  这一环节将数学文化适时渗透,旨在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环节六:畅游“奥运迷宫”(逐一出示课件)

  首先,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从入口处到智慧屋、游船馆、音乐吧的路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三段路程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进而体会在同一个算式里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接着,来到音乐吧。音乐吧里正在干什么呢?

  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整首“数青蛙”儿歌。(“试一试”1)

  再到福娃广场去看看(判断题)

  最后到智慧宫去看看。智慧宫里有一幅壁画,让生说说上面的画面与下面的7a有什么联系?如果把上面的7个排球去掉,你想想还可以给他换一幅怎样的画面?目的使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好多有意义的例子都可以用7a来表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鉴于用字母表示数本身比较抽象、枯燥,所以特地设计了“畅游快乐园”的情境串,旨在通过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练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说课稿 篇2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继父对“我”海一般深沉、博大的爱及我对继父的怀念、感激与愧疚之情。

  2、使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并思考自己怎样去爱。

  教学重点:

  结合继父为我做的四件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继父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对“……骗局……”、“看海的意义”两处的探究,进一步地体会继父对“我”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伟大。

  教学时数:三课时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8岁前的河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15岁后呢?

  2、河子的这种变化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是谁改变了她?

  3、一个普通、年迈的海员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一个人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结合继父为“我”做的四件事,初步感受继父的爱。

  (一)速读课文,看看继父为了帮助“我”成长而做了哪几件事?

  (二)1、带“我”上街

  2、给“我”讲海

  3、教“我”学知识、做家务

  4、鼓励“我”做事

  (三)自学。画出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继父这样做的用意。

  (四)汇报交流

  1、带“我”上街:

  a、目的:消除自卑心理,领“我”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b、分角色朗读:体会继父的慈爱。

  2、给“我”讲海:

  a、目的:帮“我”树立第一个人生目标,使“我”有了成长的动力。

  b、创设情境读关于海的故事,理解继父对“我”的用心及“我”对海的美好向往。

  c、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看海的日期要定在15岁?

  3、教“我”知识、做家务:

  a、目的:学好文化才能在社会中谋生,学会做家务才能自食其力。

  b、理解“规定”一词的含义:继父对“我”严格的要求都是为了“我”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这同样源于继父对“我”的爱。

  c、“永远讲不完的海的故事”:让“我”始终不放弃梦想,为梦想而努力。

  4、鼓励“我”做事:

  a、理解“欣喜若狂”、“惊天动地”的含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体验,你们的父母在什么情况下为你而欣喜若狂?而继父呢,“我”只是做了原来不能做的事,继父为什么当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在逐渐学会克服困难,经受住了生活的磨练,这是“我”成长的标志,而这正是继父所期望的)

  b、继父此时的状况呢?结合23、24小节(身体孱弱,被妻子无情的抛弃,这对年迈的继父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还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鼓励我做各种事,还是为了让“我”成长起来)

  c、继父的心愿达成了吗?(一个人、办各种各样的事、独自承担家务。我已经真正长大了。)

  d、解决“为什么看海的日期要定在15岁”这一问题。

  三、精读重点段,突破难点,进一步感受到继父的爱是那样无私、那样伟大。

  1、继父的心愿达成了,而“我”历经了7年的等待也终于盼到了看海的日期,可是当继父告诉“我”这一切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时候,“我”感到失望、委屈、伤心,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骗局。你们认为这是不是骗局?

  2、引导探究:继父明知“我”会失望、伤心,甚至会埋怨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他的苦心?或者永远都不告诉“我”真相呢?(结合“安安静静的去世”来理解继父的爱是多么无私的、多么伟大,他的胸襟是多么宽广)

  3、引读“当我……”“我”终于明白了“看海”的意义。你们明白吗?

  a、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看海作准备

  b、去海边之前,让我必须学会应付一切。

  4、继父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在没有他的日子里能够坚强、独立地活下去,而他的良苦用心却从没向我提过之言片语,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他的心。所以站在他的遗像前,我悄悄对他说:“伯伯,我看见了大海……

  5、“我”实际上看见了什么呢?(继父海一样深厚的爱、海一样宽广的胸怀、继父就是“我”的大海,承载着“我”这只小船鼓起风帆,破浪前行。

  6、“我”对继父的呼唤蕴含着怎样的感情?(感激、怀念、愧疚……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四、再读课文,歌颂父爱

  现在你们知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爱)

  继父,一个普通的海员,一位伟大的父亲。

  五、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

  继父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看海做准备。继父说去海边之前,让我必须学会应付一切。

  当我穿行在闹市上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从而每月从她那里得到40元的生活费时,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说课稿 篇3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鸟语花香、美丽富饶的地方,想去吗?

  生:想。

  师: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这个人间天堂——森林王国。(板书:森林王国)

  大屏幕出示课文第一段(配有森林王国的图片,音乐)

  师:请大家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森林王国的美景 生配乐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 生1:我的脑海中出现了鲜花盛开、野果挂满枝头的画面。 生2: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美景。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富饶、枝繁叶茂的大森林,那里的人们快乐地生活着。

  师:是呀,多美的森林王国,多幸福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你们觉得好吗?

  生:好

  师:让我们带着对森林王国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再读这段话? 生配乐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你对森林王国的印象吗?

  生:美丽富饶、安居乐业

  师:谁能说说哦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1:美丽富饶就是说森林王国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师:你们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真了不起。那么森林王国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体现在哪呢?

  生1:风景优美体现在:鲜花四季开放,野果挂满枝头

  生2: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师:好一个风景迷人的森林王国。那么物产丰富体现在哪呢? 生1:小猴子在林间悠来荡去,梅花鹿在泉边饮水,兔子在草丛间出没,鸟儿的叫声婉转动听。

  生2:森林里还可能有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名贵的药材等。

  师:森林王国的物产可真丰富呀!谁能说说“安居乐业”的意思? 学生一片沉默

  师:没关系,谁能给“安”字组个词语

  生:安定

  师:居?

  生:居住。

  师:合起来就是?

  生:安定地居住。

  师:乐?

  生:快乐、欢乐

  师:业

  生:职业

  师:换个词语。

  生:工作

  师:这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就是?

  生:安定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师:像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拆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方法,希望你们以后在理解词语时能灵活使用这种方法。

  师:森林王国的人们安居乐业体现在哪里呢?

  生: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有的种庄稼,有的狩猎,有的织布,有的捕鱼,生活中充满了笑声和歌声。

  师:看到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看到安居乐业的人们,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生1:生活在森林王国真幸福啊!

  生2:这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啊!

  生3:森林王国太美了!

  师:闭上眼睛,跟随美妙的音乐和老师的朗读,再次走进森林王国,感受那里的美景。

  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师:森林王国之所以美丽富饶,那里的人们之所以能安居乐业,都是因为那里的国王有一条特别法令,这条特别法令是?

  生(齐)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特别法令,森林王国才会美丽富饶,那里的人们才会安居乐业。请我们替国王再郑重地向国人宣布这条特别法令。

  生: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师:可是,老国王去世后,新国王即位,他却更改了这条特别法令,你知道什么原因吗?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5段。

  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找出原因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新国王之所以更改特别法令,因为他小时候追赶兔子时不小心踩坏了小树苗,国王知道了,命令卫士打了他三十大鞭,他怀恨在心。

  生2:他禁不住诱惑,有人送给他一张花花绿绿的图画,上面画着高楼大厦、工厂烟囱,就心动了。

  师:是呀,新国王一方面对特别法令怀恨在心,一方面禁不住诱惑,就这样,他更改了特别法令,下了一道新命令,这条新命令是?

  生:把树木全砍掉,建造新型王国。

  师:听了新国王的命令,大臣们是极力劝阻,可是新国王却对他们意见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新的命令颁布了,轰轰烈烈的建造新型王国的工程开始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生:参天大树一排排倒下去了,高耸的大楼一幢幢立起来。老虎、狗熊、兔子、梅花鹿四散逃命,鸟儿飞往遥远的地方。砍下的大树变成了梁柱、门窗和家具。

  师:新型王国建好了,刚开始人们表现怎么样?

  生:百姓们住进高楼大厦很新奇,走进工厂做工也很有趣,纷纷称赞新国王为自己创造的新颖神奇的生活。

  师:是呀,如果故事就这样结尾,我们也许会为新国王的新法令拍案叫绝。可是事情却不是这样的,作者笔锋一转,写了新法令实施后接二连三第发生的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请大家自由课文8——13自然段,画出你印象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8——13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发生了哪些不愉快的事情?

  生1:工厂烟囱冒出的黑烟把填空搅得浑浊不堪,火车和汽车排出的废气和道路上飞舞的灰尘,使人萎靡不振。

  生2:妖魔鬼怪听说森林王国的树木砍光了,高兴地手手舞足蹈,,一个个跃跃欲试,要去那里逞逞威风。

  生3:雨妖来了,河水冲垮了堤岸,淹没了庄稼。

  生4:热魔来了,他在王国里四处横行,他到过的地方, 河床漏出来了,井水干枯了,土地干裂了。蝗虫一群群飞来肯吃庄稼,许多人生了病。

  生5:狂风带着黄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转眼间,整个王国天昏地暗。

  生6:黄沙越聚越多,很快就形成了沙丘。沙丘一步步向城市逼近,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荒。

  师:是啊,森林被砍掉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洪水泛滥、狂风肆虐、土地干裂??,谁能用“一拍拍参天大树被砍到后”开头,写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背影》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这一单元都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领会文章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4、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时新授内容

  2, 讨论交流

  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两个问题⑴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都出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为什么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讨论,不难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分析难点而不至于偏离。

  第二步学生自疑讨论。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语段,写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并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筛选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如:

  ⑴父亲爬月台的动词中,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⑵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白发等等,而只写了背影呢?

  ⑶文中写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是什么原因呢?

  ⑸最后作者又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安排的目的 ∶

  ⑴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的结合的重要性。

  ⑶通过筛选总结问题串,分散重难点,突出关键。

  3、深入语言、体会真情

  从本文的语言特色看,本文语言朴实。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尤其是父亲的那几句话。因此我会这样引导:

  “本文的语言十分朴实,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出来读读品品。”

  都读过后再来品,让学生感受与单独的一句的不同感觉,放在一起品味,也许容易品出味道来。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点拨。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句叮咛,把二十岁的儿子当孩子!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远是孩子!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到达北京、担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朴实的语言都充满了对儿子的体贴之情。这一环节仍把重点放在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语文课“语味”的特点,继续指导朗读。

  4、课堂小结

  为改变课堂小结成为知识机械重复这种现象,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重点内容,由学生总结,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写出一篇表现与父母亲情的短文交流。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小学的邵英娇。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统计》。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七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统计》这一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并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认识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在编排上,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班级的图书角、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时间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教学难点: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的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教材第9单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在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7单元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前一课认识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三、说模式

  在我校“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原则指导下,形成了我校和谐课堂各学科个性化的教学环节,其中数学课包括0201、0202两种课型,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采用0202课型,并将本节课设计模式如下:1、立体导入,明确目标。2、做好铺垫,扫清障碍。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理清思路,归纳方法。5、运用规律,应用展评。

  四、说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导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立体导入,明确目标。

  和谐课堂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重视单元导入和知识树引领,学生在学之前就应该知道这节课学习任务和目标,为新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创设情境 ,播放各种车辆过往的录像片,你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产生统计的需求。真正做到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二环节做好铺垫,扫清障碍。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录像片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由于课件视频中车辆过往速度快或者过往车辆比较密集,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因此要再次组织记录,强调分工合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 围绕“你认为一个格代表几辆车合适?”这一核心主线,我设计了一张开放式的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统计图,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是哪一种见解,都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样,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倾听、表达、质疑,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此外,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双方,生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也正是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的具体体现。此环节需要 15分钟,

  第四环节:理清思路,归纳方法

  比较几种不同的统计图,明确用1个格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突破了教学难点,方法树的总结完成了“举三归一”的过程,得出结论。需要2分钟时间。

  第五环节:运用规律,应用展评。

  这个环节需10分钟。练习设计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说板书

  板书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本身的需要,而且体现言传身教并重的需要。本节课板书作用如下:

  1.辅助教师语言教学,便于学生记忆

  我在教授统计这一课时,在讲述的同时,用板书图示配合,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的板书,图片颜色鲜明,表格式板书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的板书,无论是图形示意法还是比较对照法,意在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起到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它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

  六、说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如下:

  一、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进步。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我要学的手段之一。例如这一课中,在制作统计图时,有的学生涂色特别均匀,我就适时给以评价:“这位同学的统计图既美观又规范!”还有在汇报“你认为一个格代表几辆车合适?”时,有的学生坚持认为一格代表5辆车合适,并且据理力争,有理有据,我就予以评价“你通过前后对比,一下子就发现了合适的方法,同学们真应该向你学习。”此外,本节课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巧用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独特。” “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呀!”等。

  二、即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即时评价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在合作交流环节,有的同学坚持认为用一格代表10辆车更合适,这样涂色部分少,速度快,效率高,我就及时做出评价:“你很有创意,这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在“理清思路,归纳方法”环节,学生进行汇报时,我就做了如下评价 “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语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他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还有谁能重复一遍?”学生在教师的赞赏声中建立了自信,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和享受了成功。

  三、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将主题图置换成观看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并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

  2、巧用生成资源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本节课在小组汇报是,有一名学生坚持用1格代表10辆车更合适,我说:“噢,你很有独特见解,能把你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吗”,在该生叙述时就有了许多不赞同的声音,我因势利导,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理清思路,归纳了方法。

  3、运用媒体资源

  电教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够有效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5.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课后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不但是经济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主要讲授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科学巨匠,他们的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现代科学之父”牛顿以及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牛顿三大定律。

  2.掌握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3.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成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等方式,搜集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资料。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三位科学家的事迹,增加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科学成就的了解,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以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2.通过阅读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名言,学习这些科学家的谦虚、勤奋、珍惜时间等可贵精神,确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二 说教法

  本课属于科技文化史内容,学生通过物理课、生物课的学习或阅读课外读物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成就是有专业性的。要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将其讲清、讲透,既不可能,也不是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可以为了调动学生用已知知识来学习未知,加深记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可以更多的向学生展示关于几位科学家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使三位科学家的故事更加形象、直观、具体。

  三 说学情

  经过了两年多历史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逐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更善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于世界史,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浓厚的,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前预习布置,指导学生独立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科目,知道了一些科学家,所以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那个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科学家,用旧知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的殿堂,领略一下科学巨匠们的风采,读读他们的故事。

  2 新授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了解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2)关于主要三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成就,我设置了一张绘制有科学殿堂的幻灯片,走进科学殿堂有红、黄、蓝三扇门,每扇门对应一位科学家,学生可任选一扇门打开。

  (3)学生随机选择打开任一扇门,关于科学家的成就,教师出示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生讲故事、举例子、阅读名人名言、体会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精神,教师引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家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除了这三位著名的科学家之外,近代科学文化史上还有其他领域的代表人物,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完成知识表格。

  3 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的杰出贡献,才使人类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了科研的新时代,共同构建了改变人类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

  4 课后作业

  (1)通过对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学习,比较一下他们身上还有那些你不具备的素质。

  (2)《成长资源》第23课基础知识梳理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小数,它是国标版小数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初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性质,小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是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教材先出示了几件商品的价格,通过“说”,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小数的认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需求。同时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初步掌握读写方法。接着教材通过在直尺上分别用分数、小数来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长度,进一步明确几个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再让学生在直尺上表示7毫米和15毫米的长度,类推出几个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随后的试一试帮助学生在比例题更为抽象的层次上理解小数与相关分数的关系。最后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准备按如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买卖商品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用“角”、“分”作单位,图中各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学生集体交流说说每种商品的具体价格。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呢?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认识小数。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学生所熟悉买卖商品的情境,建构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已有小数知识的回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动机。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例1,我首先让学生知道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写成小数0.01元。接着引导学生讨论:那么5分,4角8分分别是1元的几分之几,写成小数是多少元呢?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得出5分是1元的5/100,还可以写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48/100,还可以写成0.48元。最后指导学生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先让学生试着读给同桌听一听,再交流读法,特别是0.48不能读成0.四十八。这部分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培养了学生知识类推的能力。

  例2,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学生观察直尺,讨论交流得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再引导学生独立写一写:4厘米和9厘米用分数和小数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写一写,并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4 厘米是1米的4/100,也就是4/100米,写成小数是0.04米……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突出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呢?写成小数是多少?学生根据两位小数的意义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得出1毫米是1/1000米,可以写成0.001米。随后我引导学生独立写一写7毫米、15毫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写数,交流得出7毫米是7/1000米,即0.007米;15毫米是15/1000米,是0.015米。在交流的过程中适时指导三位小数的读写方法。这部分教学通过采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的类推,使学生逐步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例1、例2,同桌讨论自己是怎样理解小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并交流得出了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自主探究,结合例题,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根据以上内容,我准备在实践练习中安排以下内容。

  1、读出或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表示几分之几。学生互相读一读,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试一试。我先让学生说说每个图形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多少份?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填写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练一练。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母与进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4、单位换算的题目。我先让学生说出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回顾交流。再引导学生独立填空,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改写时进率的重要作用,特别像23毫米=()米这样的题目,更应让学生多讨论理解。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1)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买卖商品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2)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认识小数的意义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交流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逐层深入,各有侧重点。(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关于学会感恩说课稿范文

2.关于《蒸发》说课稿

3.关于《蜗牛》说课稿

4.《离骚》说课稿范文

5.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6.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7.关于《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8.关于《观沧海》说课稿

9.关于《化石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