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5 09:47: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说课稿 篇2

  一、本课概述

  本课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7课,是《有趣的变化》单元的第1课。本课是要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三个活动中把探究“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做为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方法基础,活动2和3可延用活动1的方法进行,所以对第1个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将它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举例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够举出人们在生活中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瓶装橙汁、温度计

  (二)实验材料

  1、基本材料:烧杯、烧瓶、酒精、橙汁、酱油、红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热水;

  3、检验材料:穿过胶塞的吸管。

  五、教学思路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所以我依照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即:问题——猜想——实验——记录——分析——结论——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分钟)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讲台,跟同学们聊天:大家说说,这厂家也太抠了,这橙汁根本没给装满,太抠了!这时学生会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时买到的瓶装液体商品都是不满的,思维开始活跃。

  情境2:“老师还发现了一个事,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视频:加满冷水的水加热了一会儿就从壶里溢出来了。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列举,如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怎样才能使壶里的水不再继续溢出?是什么原因使厂家不能把那些液体商品灌满?

  (二)猜想(2分钟)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猜想:水是一开始加热就溢出来了吗?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增加或减少了吗?

  学生: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可能胀大了。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想不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

  教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验呢?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能选择的盛液体的.容器有玻璃瓶、烧瓶、塑料瓶等,用于加热的材料有洒精灯、热水、蜡烛等,用于制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于检验体积变化材料有小试管、透明细管等。)

  引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选取操作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确定实验方案: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要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热水烫手)、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等。

  (四)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初步结论(8分钟)

  1、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较容易得出 :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收缩。

  (五)进行类比分组实验,检验其它几种液体(酱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质,及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课本提供表格中。(12分钟)

  (六)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小组阐述,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它几种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由此,师生共同推理得出结论:液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七)应用(3分钟)

  1、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说明常用温度计在管和泡里是适量的水银或其它彩色液体)

  2、液体瓶装商品为什么不装满?

  3、列举生产和生产中其它应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八)拓展活动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指一般情况下,水还有一种反常膨胀的性质,它会在0℃~4℃时热缩冷胀。(学生在这时会产生浓厚兴趣,对探究水的这种性质跃跃欲试)

  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关键所在:

  1、被加热或制冷的水的温度应控制在0℃~4℃(2℃左右为宜);用于加热的水应为温水而不是热水(温度上升太快,不易观察和掌握),用于制冷的水可用冰降温至0℃)。

  2、用温度计来控制观察时的温度范围(可同时将温度计插入烧瓶中)。

  3、这个实验操作过程较难掌握,所以一定强调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

  七、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说课稿 篇4

  课文主要通过小强做事有始有终,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后来在家长的教育下改正了缺点,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欢乐这一事例。使学生懂得做事半途而废就什么事都做不好。必须从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下面,我说说学情分析。中年级是儿童道德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转折时期,其道德意志还很薄弱,故道德行为就不稳定,不能持久。还不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去实行道德行为。表现为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缺少耐性,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对他们进行“有恒心”教育,无疑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是有益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做事要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2、能力目标:教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有毅力,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叫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故事有始无终就会半途而废,有始有终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

  难点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做事一般只凭兴趣出发,做事没有坚持性。帮助学生找出做事有始无终的原因,并加以克服是比较难的。

  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班级或学校中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人好事,以便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一:结合活动、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小制作,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小坦克。看谁能做成,并且做得好。(制作时间给五分钟)

  2、制作时间到了,教师进行及时表扬:大家制作的积极性很高,课上我们先做到这儿,课后大家再接着做。

  3、接着播放录像:大家看,这是西洋镇小马力自己设计的小坦克图样,他要完成这个小制作参加学校的小制作大赛,瞧,马力放学了……

  录像出示以下镜头:马力背着书包从楼梯走上来,按动门铃。妈妈开了门接过书包一边给他擦汗一边说:"马力累了吧?妈妈给你买了好吃的,我拿给你吃"。马力忙说:"我先不吃了,做完坦克再说"。他高兴地做起来。可做着做着就皱起了眉头:"这点怎么办呢?哎,有了我用刀子剌一下。不好,剌偏了这下可麻烦了。我先粘坦克链子这个容易。哎呀!不好,胶水多了,真是烦死人,不好玩我不做了"。说完,把桌上的东西一推,大声喊起来:"妈!好吃的呢?"。

  4、学生看完录像后提问:马力这样能拿出作品参赛吗?为什么?

  5、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做事情总会遇到困难,谁怕困难谁就做不成。我也觉得马力这样是不会拿出作品参赛了,真是太可惜了。

  6、最后提问并出示课题:大家想一想,马力怎样做才能拿出作品参赛呢?大家说得对,不怕困难坚持做完。也就是要,做事有始有终。(出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是通过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影响就越强烈。”在导入新课时,我把学生生活中的案例用录像的形式把它拍下来。形成具体、形象的,可感知的画面。这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道德认识,即做事要有始有终。)

  活动二、运用故事,加深体验。

  做事情为什么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呢?让我们再来听一故事。

  这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课文内容由表态的教学转向动态的、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看后思考:①小强做事有头无尾,结果怎样?②在爸爸的教育下,小强改正了缺点,结果又怎样?

  通过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思辨,使他们进一步获得体验:做事在头无尾,结果一事无成,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把事情办好。学生的这种认识不是外界强加于他的,而是通过他们自主探究、体验、自己形成的,充分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把这一认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行为,我又让学生回到活动一上来。

  刚才,老师也让我们做坦克模型,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做不下去了,结合我们学的道理,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坦克模型?

  (让前后桌同学议论议论),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它做好。

  此时,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本活动的教学我采用故事启迪法,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我把获得的道德巩固深化。并让他们用这一认识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本课的知识和情感目标得以落实。)

  活动三:联系实际,深化导行。

  1、议一议:下面两个同学为什么都没有把要做的事做完?他们毛病出哪里?

  ①明明剥毛豆时,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剥了一会儿觉得心烦,就不想剥了。得出板书(有耐心)

  ②冬冬擦玻璃,擦了半天总也擦不干净,他只擦了一块就不擦了,(没有坚持性。)

  2、放值日录像,(有的有始有终,有的有始无终)。现在,我们看看自己班级里的小朋友,他们做事是怎样的?请你们评一评,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以后我们应怎样做值日?

  3、对照自己,你在学习、劳动和兴趣活动时是怎样做的?如果你做得不够好,今后打算怎么做?

  (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我用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他们自己通过辨别、分析,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学到道德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使本课的能力目标顺利完成。)

  活动四:课外延伸,

  1、总结:出课儿歌(做事情,想成功;先有兴趣还不够。需要耐心和着力,遇困难,不放松。有始有终获成功,我们永远记心中。

  2、让学生在本星期日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终地把它做好,并在班队活动课上汇报。

  做事要有始有终

  遇难而退 有始无终 一事无成

  遇难而进 有始有终 获得成功

  有耐心 、 有坚持性 、不怕困难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四篇】相关文章:

1.《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

2.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

3.《离骚》说课稿模板

4.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

5.【精品】学习计划模板集合五篇

6.【精品】学习计划模板集合8篇

7.【精品】计划方案模板集合10篇

8.【精品】租赁合同模板集合5篇

9.【精品】赠与合同模板集合7篇